剧照
剧照
历史上的韦后之乱(韦后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
公元755年11月,身为节度使的安禄山和史思明悍然发动兵变,以清君侧、诛杀奸臣杨国忠为名,率15万大军南下,一路过关夺隘、势如破竹、直逼长安。次年6月,唐玄宗李隆基携杨贵妃、高力士和一众亲信禁军仓皇西逃。
这一众将士保卫李隆基行至陕西省兴平市马嵬坡西门外的驿站处,一路忍饥挨饿、担惊受怕的情绪空前高涨,几百将士哗变,怒杀杨国忠和其家人。
中官听闻,到老妇人家中高价收购了杨贵妃遗留下的靴子和袜子,在现今贵妃墓的地方修建了一个小陵园,安葬了贵妃杨玉环的靴子和袜子。
之后,便心满意足地回宫复命了。这个传说在《玄宗实录》中有记载:“妃子临刑遗袜,高力士取而怀之,后玄宗梦妃子赤脚来告,遂问高力士,力士因进之。玄宗曾作《罗袜铭》:‘罗袜!罗袜!香尘生不绝!’”
可见,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情厚谊。
如果当时记载属实,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看到的杨贵妃墓是个衣冠冢。在早年间,贵妃杨玉环自缢于马嵬坡这事儿并没有什么异议。
但是,近代国外对杨贵妃是否自缢于马嵬坡,开始产生了异议。在1963年,日本电视台采访一位姑娘,自称是杨玉环的后人,还拿出了家族的族谱作证,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称自己是杨玉环的后人。
关于杨贵妃是否自缢于马嵬坡的争议,还要从上个世纪说起。
时至今日,日本还有两座贵妃墓,日本的东京等古城中还有杨贵妃的塑像。
日本天保年间(1830-1844年)所编集的《风土注进案》记录:日本大同五年(公元810年),传教大师在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向津具建造了一座古刹,院子中的塔就是中国唐朝时的美女——杨贵妃的墓。
但是,这些古迹的真实性还有待中日考古专家的共同考证。
正是日本的贵妃墓和一些所谓的后代族谱,近代关于杨贵妃是否真的自缢于马嵬坡才争论不休。直到1956年,杨贵妃墓被维护发掘,虽然并没有发现贵妃杨玉环的尸骨,但是专家们翻阅历史事件资料得知,杨贵妃早在改葬的时候就没有找到尸骨,而流传的所谓逃亡日本更是不可能的。
徐传武在《“绝色代红颜土一堆”—谈谈杨贵妃墓及有关诗文》一文中更是明确表示:“或说杨贵妃被救,潜逃于日本,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毕竟杨玉环在马嵬坡自缢可以说是众人目睹,没有先进技术的唐代是否能够在众目睽睽之下偷龙转凤?这个答案不言而喻!贵妃杨玉环当时本就被称为“祸国妖姬”,死后尸体都是草草安葬在路边,没有像样的墓室棺椁,更加没有专业的防腐环境,尸体怎会保存到再次改葬的时候。
这些事情的经过在《玄宗实录》中都有详细记载。传言中的杨贵妃没有自缢,而是逃亡日本生活不过是人们的美好愿望罢了。
相传,当地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自小生得又黑又丑,媒婆说了多次亲,都没有人愿意娶她。一天夜里,再次被拒婚的小姐伤心出走,独自来到贵妃墓前痛哭流涕。
哭累了就趴在贵妃墓前睡着了,谁知一觉醒来,这个小姐竟变得个姿色艳丽、皮肤白皙的绝色女子,还觅得了好郎君。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贵妃墓上的土能使人变美的传言就流传开了。越来越多的人不仅要拜一拜杨贵妃,临走时还要带上一培土。
这个传说自然没有科学根据,但从古自今的女孩子,都喜欢从贵妃墓带一捧土走这事是千真万确的。人们认可杨贵妃的美貌,同情他的遭遇,向往她得到的爱情,来游览的同时总是希望带点什么东西留作纪念,贵妃墓上的土就成了最好的物件。
这一来二去的墓总是秃,管理人员只好不停的培上新土,可还是有人带走墓上的土。后来,管理人员没法子,只好在墓顶垒上青砖作为保护,这也增添了神秘色彩。
第二个值得一提的就是,墓冢外围庭院游廊三面那清代风格的碑廊。自从杨贵妃墓修建成后,历代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纷纷前来游览,并留下墨宝,都雕刻在这里。很多都被破坏了,只留下了现有的32块,这些碑刻内容不一。
有的是感慨贵妃杨玉环的一生,有的是记录墓地的修复情况……对杨玉环的一生褒贬也不尽相同。有唐待黄滔的《马嵬》“天意从来知幸蜀,不关胎祸自蛾眉”,这类人看待杨玉环是红颜祸水。
有宋代杜侄的《题马嵬山下粉》“世间绝艳何代无,玉环之死真无辜”,这类人可怜杨玉环死的悲惨;还有清代李羲文的《登马嵬坡》“妾不负君君负妾,棠梨树下见真情”,这类人则在质疑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真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