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穿杀了晋灵公之后,赵盾又拥立晋灵公的叔叔当了国君,史称晋成公。
当了六年国君之后,晋成公病逝,他儿子公子据继位,史称晋景公。
这位晋景公堪称战争狂人,总共在位二十年,却打了八场大型战役,对手是楚齐秦这样的大国。
晋景公掉粪坑是真的吗(晋景公死因)
详细罗列一下:
公元前600年,晋景公继位第一年,与楚国在柳棼交战,所以史称柳棼之战,晋国获胜。
公元前599年,晋景公与楚国在颖北交战,史称颖北之战,晋国获胜。
公元前597年,晋景公与楚国在邲交战,史称邲之战,晋国战败。
公元前594年,晋景公与秦国交战,晋国获胜。
公元前591年,晋景公与齐国交战,晋国获胜,齐国太子被送到晋国当人质。
公元前589年,晋景公与齐国交战,晋国获胜。次年,齐国国君亲自登门谢罪,表示愿意向晋景公称臣。
公元前585年,晋景公与楚国在绕角交战,史称绕角之战,晋国获胜。
公元前583年,晋景公与楚国交战,不仅大获全胜,还顺带着击败了与楚国结盟的蔡国和沈国。
晋景公本人大概是对霸主之位很有想法的,所以在继位之后,他首先把目光对准了楚国。
当时楚庄王还活着呢,结果被晋景公打得大败而逃,第二次交战再度失败,可第三次交战的时候,却是楚国获胜了。
这是因为楚国的军队忽然又变厉害了?不。
只是因为,晋国为了防范秦国和齐国可能到来的压力,被迫分散了注意力。
面对楚国这样的强敌,必须全神贯注才有获胜的可能,当晋国的注意力被分散之后,打个败仗就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
秦国和齐国为什么会对晋国施加压力呢?显然是不希望均势被打破。
当时的楚国虽然号称霸主,但他显然是末代霸主,影响力和实力都无法与初期的齐桓公相比,更不可能对另外三大强国施加什么影响。
可如果晋国继续称霸,事情就麻烦了。
首先,晋国的地理位置太好了,一旦晋国称霸,秦国就只能被压在西边动弹不得;
其次,只要晋国愿意东进,齐国的崛起也会被压制。
基于这两个原因,所以秦国和齐国希望大家维持均势,而不是任由晋国独大。
这个想法当然是好的,但晋景公显然不信这个邪。
在被楚国击败之后,晋景公立刻将目光转移到了秦国和齐国身上,三次大战,打得两国叫苦不迭,赶紧认输。
打完了秦齐两国之后,晋景公又回过头去收拾楚国,结果全部获胜。
不仅对外能打仗,说起对内收拾豪门望族的手段,晋景公同样值得称道。
从晋文公时代开始,赵氏家族就一直风光无限,后来甚至还发生过当庭击杀国君,却安然无恙的奇闻。
晋景公不惯他们这种臭毛病,直接抽出大刀,朝赵氏头上砍了过去,直接把赵氏砍得差点灭了门,要不是最后时刻留情,给赵氏留下一点骨血,恐怕后世大名鼎鼎的赵国就不复存在了。
就这样一位对内对外都强悍无匹的国君,其存在感却非常低:大胜秦齐楚的辉煌战绩鲜有人提及,灭赵氏被说成老迈昏聩,最后去世的情景也被频繁恶搞。
据说,某位大师夜观天象,发现晋景公吃不到今年的新麦,于是便将这件事告诉了他。
晋景公得知以后,立刻在新麦成熟那天,让厨师做了一顿饭,然后把那位大师叫过来看了一眼,然后杀了他。
可还没等晋景公动筷子,就突然感觉肚子疼,于是便想先行如厕,结果这一进去就再也没出来,直接死在了厕所,成为千古笑谈。
有时不得不感叹,酸腐文人的一支笔,真比刮骨钢刀还厉害。
看看晋景公的生平,我可以非常确定地说,就算是把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三个人加起来,他们打出来的战绩都没有晋景公一个人辉煌。
可尽管晋景公如此能打,却始终未能被列入春秋五霸之中,原因何在?
不少酸腐文人说:“因为晋景公只知征战却从不修德,自然没资格成为霸主之一。要知道,霸主可是必须尊奉王室的。”
这话说来简直可笑,难道楚庄王尊奉王室?那么“问鼎中原”这成语是咋来的?
成天笑话楚国是蛮夷之国的,就是这帮自号正统的中原诸侯国,等人家实力强盛到足以影响中原的时候,又跑过去捧臭脚,简直是没节操到了极点。
说起晋景公,我首先要澄清一个误解:并不是没人将他列入春秋五霸之中,比如清代的《鲒崎亭集外编》就将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列为春秋五霸。
只不过相关著作过于小众,不受主流史学界待见而已。
而晋景公之所以不受主流史学著作待见,也不是因为什么不修德性,而是因为称霸的时间节点几乎已经过去。
春秋真正的霸主,其实只有前三位,后面的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只是为春秋时代画个句号而已,和前三位根本不是一回事。
在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时期,还有不少小国混迹其中,所以他们可以通过相对轻松的方式成为霸主。
比如说最后成为霸主的楚庄王,他称霸的过程比齐桓公、晋文公更难,但也未能动摇国本,只是打得较为辛苦而已。
可是在晋景公时期,小国几乎没什么存在感了,想称霸只有一个办法:把另外三大强国给灭了。
晋景公做得到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他或许能够一次次地击败三大强国,却灭不掉他们。
这不是晋景公没能力,而是时代不允许,惨烈的兼并战还没到正式开打的时间点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