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逆北
田令孜(田令孜之死)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很多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任君主,并非贪图享乐的昏庸无能之辈,而往往是力图凭借一己之力,使政权中兴振作一番的热血青年。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的崇祯帝。
无论是步步蚕食明廷在关外疆土的满洲铁骑,还是在关内四处冲杀攻击官军的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这些明朝的对手之所以会一步步壮大,乃至于最后形成和明廷抗衡之势,都是从万历晚期就已经开始发展了,并非到了明思宗手上才难以制约。而崇祯帝在应对内外威胁上,虽然有时候未免急躁了些,但换个旁人也许还不如他撑得久。因此,崇祯帝在北京城破前夕,才会发出那声“朕非亡国之君”的慨叹。
的确,谁会愿意祖宗的江山社稷断送在自己的手中呢?
崇祯是个有事业心的男人,可惜他命不好。当然,这样的人远不止他一个。唐朝的昭宗皇帝李晔,同样是有心振作祖宗基业却无力回天,最终落得个亡国之君的“恶名”。
(影视剧中的唐昭宗,左一)
和崇祯帝的境遇相比,唐昭宗登基之初所处的政治环境,也更为险恶。
第一,黄巢领导下的农民起义虽然被唐廷联合藩镇势力镇压下去了,但是地方藩镇却因此做大,比如原先还受长安朝廷节制的河东、凤翔与宣武节度使等,都变成了拥兵自重的大军阀。他们不但不给朝廷缴纳贡赋,其中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还经常出言不逊,挖苦讽刺唐朝皇帝。这还像话?朝廷的威严,并没有因为黄巢的覆灭而挽回,反而坠落到了谷底。
第二,黄巢是完蛋了,但是黄巢的起义军与唐军在江淮流域的厮杀,导致当地社会经济遭遇沉重打击。《元和郡县图志》的作者李吉甫在调查唐宪宗时期的政府税收来源后,得出了朝廷运转基本要靠江南财赋支撑的结论。而现在,江南被打了个稀巴烂,自身恢复尚且勉强,哪来的钱去供给远在关中的朝廷呢?
第三,地方藩镇势力的膨胀,间接激化了朝廷内部存在已久的朝官和宦官之间的矛盾(即“南衙北司之争”)。朝臣和宦官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好影响干预朝政,纷纷拉拢地方藩镇节度使。如宰相崔胤看到宦官将皇帝置于其控制之下,暗中联络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即朱温),打算利用朱全忠的军队力量,夺回皇帝,顺便血洗宦官集团。
而宦官方面就更不示弱了,和朝臣相比,宦官既握有一部分政权(出任枢密使),还掌握有京城的卫戍部队——神策军。当年文宗想利用朝臣李训等人临时招募的亡命之徒杀尽仇士良等宦官,结果计谋泄露,反被对方调动神策军杀了个血流成河。更主要的是,宦官还可以到地方出任监军,不少宦官与地方节度使关系密切,便是通过这一权限完成的。当唐朝皇室仓皇由巴蜀返回长安后,朝臣和宦官之间为了争夺政治权力,全然不顾“引狼入室”的危险,争先恐后讨好地方上的藩镇势力,甚至把朝廷内情毫无保留的交给对方。这便更让唐廷威严尽失。
唐昭宗李晔就是在这样一种复杂的背景下上台的。从个人经历来讲,他曾经在逃蜀途中受到宦官田令孜的羞辱,久居深宫大院的王爷,走不了多少山路就脚疼不止,他向宦官们要求乘马,发生口角,竟然被田令孜狠狠抽了几鞭子。当时的田令孜乃是唐僖宗眼前的红人,说一不二,李晔担心自己反抗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只得打落门牙往肚里咽。可是现在,自己是皇帝了,李晔决定找机会狠狠整治一下权势熏天的宦官集团,然后再压制桀骜不驯的藩镇军阀势力。
(影视剧中骄横跋扈的唐朝宦官)
昭宗上台之初,曾经得到过神策军护军中尉杨复恭的支持,可是,杨复恭并没有把这个年轻的皇帝放在眼里,他仗着自己有恩于昭宗,竟然试图垄断地方节度使职位的任命,皇帝的亲舅舅想当个节度使,不但没当成,反而被杨复恭暗中指使人将其淹死。这件事更让受过宦官欺侮的昭宗心里堵了个疙瘩。
终于,昭宗难以容忍,立即爆发了,他先命杨复恭到凤翔去当监军,结果杨根本不买他的账。为了报复皇帝,杨以退为进,先要求退休,然后利用自己在禁军和地方上的干儿子们支持,公然闯出京城,打算集结党羽,对昭宗李晔“兴师问罪”。
不料,不少宦官感觉杨复恭做得太出格,而且也怨恨其跋扈,根本不加入他的阵营,而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等则看到这是个干预朝政的好机会,于是发兵追捕杨复恭。最终,杨被地方藩镇军人杀死,一场皇帝杀宦官的闹剧才草草中止。而昭宗自以为胜利,却不知外人早就熟知杨复恭从京城混乱中全身而退的经过,因此更增加了对唐廷的轻蔑,如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便是如此。
昭宗刚把杨复恭一伙压下去,又遇上了各种麻烦事。先是宣武节度使朱全忠等人向朝臣行贿,让他们怂恿昭宗派人指挥地方藩镇讨伐朱全忠的冤家对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结果唐廷禁军东征不久,就让沙陀大军杀了个落花流水。讨伐李克用失败后,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也如法炮制,要求昭宗允许他讨伐其他地方藩镇,并给他加官进爵。
(李克用)
后来,李茂贞等得不耐烦了,便各种挖苦讽刺昭宗李晔,这可彻底激怒了皇帝。昭宗不顾朝臣杜让能等劝阻,非要出动新军教训一下李茂贞。结果,和对付李克用一样,皇帝的新军因为大多为临时招募的市井泼皮无赖,根本不堪一击,而指挥军队的宗室亲王,更不是李茂贞等枭雄的对手。到最后,凤翔地方军包围长安,逼得皇帝亲自下令处死“主战”的朝臣,才勉强撤兵。
对于年轻的唐昭宗来说,原先家奴(即宦官)羞辱自己也就算了,现在居然连藩镇节帅都不把自己放在眼里。长安的老百姓也不痛快,埋怨昭宗轻易开战。哪曾想,这只是一个开始,没过多久,李茂贞又纠集死党突袭长安,逼得昭宗仓皇出逃,撞到了华州节度使韩建的手里。
韩建和李茂贞关系不错,他不想因为庇护昭宗而得罪了李茂贞,所以一面假意安抚惊魂未定的昭宗李晔,一面暗示他下诏解散宗室诸王掌握的残军。诚然,昭宗的新军战斗力上不得台面,但有总比没有强。他们的存在,毕竟能让韩建这样的野心家不敢轻举妄动。
可是,昭宗早就被先前的惨败吓破了胆,为了讨好韩建,他竟然主动解散了新军。这下韩建可没什么可畏惧的了,他和宦官刘季述勾结在一起,把原先掌握军权的宗室诸王打入血泊之中。而昭宗得知此事后,只能以酒浇愁,无力的承受。
事情并没有结束,摆弄过昭宗后,韩建担心汴州的宣武节度使朱全忠会以此为由,派兵进攻自己,所以顺水推舟,把昭宗放回了长安。原先经历黄巢大军和各路藩镇军阀劫掠的帝国中心,又被李茂贞洗劫一番,破败萧条。而宦官刘季述察觉到昭宗因为遭遇血亲惨死的打击,不再热心政事,干脆将他软禁起来,每天隔着铁栏给他递口饭吃。如果不是部分朝臣策动兵变,杀死刘季述,昭宗恐怕难逃一死。
但是,对于受尽羞辱的昭宗来说,早死和晚死又有什么区别呢?不过是蒙受更大的屈辱罢了。刘季述倒了,但是宦官干预朝政的局面并未结束,很快,以韩全诲为首的宦官和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勾结在一起,打算挟持昭宗,问鼎中原。
李茂贞欺负昭宗惯了,根本不把唐廷放在眼里,可是,他哪里知道,此时,在汴州的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已经把手伸到了关陇。而朱的内应,正是宦官的死对头崔胤。
韩全诲想得比李茂贞多,他知道自己待在京城迟早要和崔胤及其后台有场冲突,于是其主动退避,把昭宗挟持到了凤翔,和李茂贞合在一处。但是,朱全忠方面进展神速,连败李茂贞及其盟友,包围了凤翔节度使治所。
眼看不是人家对手,李茂贞决定杀死韩全诲来讨好朱全忠,并把昭宗顺势交了出来。
(影视剧中的朱全忠)
唐昭宗从凤翔离开后,被朱全忠派兵“护送”到长安,后来,朱全忠觉得不保险,怕崔胤又援引其他藩镇势力(如李克用)对抗自己,抢走昭宗。于是,他干脆把昭宗迁至洛阳。至于长安,自然又难逃一劫。
朱全忠原本起于草莽,从小队长干到节度使。先投于黄巢义军,后改投官军接受招安,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无数回,其骨子里就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他不会理解“受禅换代”那套复杂的政治仪式,也没耐心多等。对于他来说,昭宗再人畜无害,他也是个尚存理智的成年人,这是不便自己操纵的。因此,他迅速脱下了“忠于唐廷”的面具,将屠刀伸向了昭宗。
唐昭宗死了,据说,在李晔临死前一刻,他的昭仪李渐荣挺身而出,试图替皇帝去挨那一刀。但是,这不过是飞蛾扑火,于事无济。可对于昭宗而言,这也许是他惨痛的前半生中,唯一的幸福了。
参考文献: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