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威海卫战役(威海卫人民医院)

威海卫战役(威海卫人民医院)

威海卫战役(威海卫人民医院)每年的十一假期,都是举国欢庆的日子,对于国人的感情自然不一般。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这一天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获值得国人纪念。这一天,可以比作是一个孩子归家的日子,这个孩子就是威海卫。因为在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组诗中,形象地比喻失去母亲的七个孩子,就是被列强占领的七块殖民地,其中之一就是威海卫。七子之歌·威海卫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老的海,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我

每年的十一假期,都是举国欢庆的日子,对于国人的感情自然不一般。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这一天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获值得国人纪念。这一天,可以比作是一个孩子归家的日子,这个孩子就是威海卫。

因为在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组诗中,形象地比喻失去母亲的七个孩子,就是被列强占领的七块殖民地,其中之一就是威海卫。

七子之歌·威海卫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老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威海卫战役(威海卫人民医院)

威海卫战役(威海卫人民医院)

威海卫是如何与祖国分离的呢?1898年7月1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议租威海卫专条》,《专条》中规定:英国“所租之地,系刘公岛并在威海湾之群岛及威海全湾沿岸以内十英里地方”;“租期应按照俄国驻守旅顺之期相同”,即以25年为期限。从此它就像失散的孩子一样,声声呼唤着回归。

这一种期盼,直到1930年10月1日(农历八月初十),中国正式收回威海卫租界。就在这一天,威海卫重回祖国母亲的怀抱。

1930年10月1日这一天,在当时的英国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前,举行了一场隆重庄严的中英交收典礼。中方代表是中国外交次长王家桢,被任命为接收威海卫的特派专员,英国代表是当时驻威海卫的行政长官庄士敦,此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通”,曾经还当过宣统皇帝的老师。

王家桢等一行人率领海军陆战队300人,由青岛乘海琛、镇海两艘军舰出发,10月1日早上8时准时抵达威海港,英国军舰彼得斯菲尔特号在威海港鸣礼炮15响,以示欢迎。

10时50分,接收典礼在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前正式举行。英国驻威行政长官庄士敦宣读《专约》及《协定》之后,举行升降旗仪式,升起的民国政府的旗帜,象征主权的变更,并同时奏响民国的国歌,中英两国军舰各鸣礼炮21响,以示祝贺。

11时30分,典礼流程结束。双方代表在友好配合的气氛之下完成了历史性的交接,庄严肃穆之余,这其中还有一段轻松的小插曲:

仪式完毕,双方身份已完成转换,此时已经中午了,外交次长王家桢以地主之谊,出于礼貌发出邀请,挽留庄士敦用过中午饭,然后再出发赶路,而庄士敦则用汉语回答:“不行呀!天无二日,民无二主,过了正午就是你们的天了。”看来这两位交接官员,都是尽职尽责地履行使命,一个表现礼仪之邦的风范,一个兑现承诺恪守时间,外交无戏言,一言一行都是代表自己的国家。

11时45分,英国人庄士敦率领自己的官署随员和驻威英国军队,乘军舰正式离开威海卫,取道香港返回英国。这一天,英国殖民统治32年之久的威海卫,终于回到祖国怀抱。直辖于南京政府行政院的威海卫地方行政机构——威海卫管理公署也在同日正式宣告成立,徐祖善为威海卫管理公署专员。

威海卫回归是必然的,但回归之路也是一段艰难的历程,就从开始谈判算起,中国与英国历时9年的谈判,才赢得这样的胜利结果。国人等待这一天,已经太久了。

1919年1月18日,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和会,中国政府也派代表团参加这次会议。会上,中国代表向大会提出的要求事项中,就包括归还租界一事。但是中国代表的呼声微乎其微,巴黎和会拒绝讨论这个问题,会议正是由英法美三国操纵,不可能触及他们自身在中国的利益。

但是,中国国内的民意呼声越来越高,引起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在这样的压力之下,1922年一次国际会议上,英国代表枢密院院长贝尔福代表政府表示“惟威海卫即可归还(中国)”。

这样的表态意味着威海卫回归要提上日程了。当年10月,中英双方谈判在威海卫正式开始,接下来1923年3月,中英第二轮谈判又在北京进行。但是英方给出的条件相当苛刻,当时北京政府也软弱可欺,谈判并没有达到实质的解决,回归问题无果而终。

这一搁置,又是几年过去了。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南京政府为彰显外交的实力,也回应民众的期待,尽快收回威海卫再次提上议程。南京政府开始与英方交涉会谈,重提中国收回威海卫之事。

两年之后,1929年5月20日,民国政府外长王正廷与英国大使蓝普森谈针对威海卫的首次会谈在南京举行。

1930年2月14日,威海卫交收专约与协定的“草约”由双方交换。4月18日,双方正式签字时,王正廷与蓝普森正式签字于英文本《专约》及《协定》,在中文本上只是“草签”姓名,尽管交收威海卫的谈判中方一再妥协,但是最终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1930年10月1日,就在王家桢代表中国接收威海卫,履行交接典礼仪式的前一时刻,南京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当天上午9时,中英政府在南京举行互换批准书的仪式,仪式两方由民国外长王正廷会同英使代表、英国驻南京总领事许立德在外长官舍举行。随后,正式的交接典礼在威海卫完成。

这一天,英国在中国的土地上统治了32年之久的威海卫,终于如愿回归了。尽管过程曲折,内忧外患不断,谈判时期山东局势并不稳定,而英国的外务部还想顺延一年交还。而且谈判还是在民国政府一再妥协让步情况下完成的,但它毕竟是中国首次以和平谈判方式从外国殖民者手中收回的第一块租借地,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为了永久纪念威海卫收回的历史事件,毕竟这也是积极争取的外交成果,1931年威海卫行政管理公署在三角花园修建了“收回威海卫纪念塔”。塔为三棱形,用45块莱州汉白玉砌成,塔高32英尺(9.75米),喻示着威海被英国强租32年。

纪念塔面向东方,上部镌刻着“收回威海卫纪念塔”八个魏碑体镏金大字,是由历史见证者、代表政府接收威海卫的王正廷书写的。塔的下部三面分别刻有碑文、《中英交收威海卫条约》、“三民主义”等文,当然这些碑文经过历次动荡现在早已不复存在。

一座并不算高大醒目的纪念塔,也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它默默地伫立在这里,警示着威海卫曾经被强占的屈辱历史,也记录下来收复的庆祝时刻,它与《七子之歌》的呼唤一样,时时提醒今人发奋图强,勿忘历史。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一阅而启

如果喜欢文章,欢迎点赞分享。

上一篇: 功高震主(功高震主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 汉服文化之一(探秘汉服文化)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