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五月初六深夜,魏帝曹髦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愤愤不平地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待废黜,打算亲自征讨他。”尚书王经劝谏道:"古时候鲁昭公也不忍季氏,结果被季氏打败而逃亡,失掉国家,为天下笑。现在权力在司马氏之门,已经很久了,朝廷四方都为他卖命,不顾逆顺之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而且宿卫空阙,兵甲寡弱,陛下何所资用?一旦如此,不是要除病反而更加深了吗?祸患不测,应该慎重考虑。"
但曹髦已经下定了决心,将手中的手版(手版,应该是古代皇帝和大臣手中执的一种礼仪器物)投掷于地,大声说,“我已经下定了决心,假使死,没什么可怕的?何况不必死。”
当下曹髦“拔剑升辇”,率领殿中宿卫以及奴隶,击打战鼓,只见龙旗飘摇,鼓声“咚咚”。曹髦率领亲兵从云龙门出发,正式开始征讨司马昭了。但这只不过徒有声势,曹髦率领的军队不过是群乌合之众!王沈、王业二人是司马氏的党羽,赶紧跑去向司马昭告密,司马昭这边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什么意思)
曹髦这支大军接着又遇见中护军贾充,贾充是司马氏的心腹,贾充“逆帝战於南阙下”,而曹髦也“自用剑”。由于曹髦是天子出战,名正言顺,贾充的部下也打算弃走。如果这个时候贾充的部队溃散了,司马氏可能就完了。情势紧急,贾充叫来帐下督成济,说:“司马氏养着你们,正是为了今天,你们何不出击?”这时曹髦的士兵和司马氏的兵正在激斗,曹髦在车上举剑大喊:“放仗(放下武器)”,天子一声令下,司马氏的兵纷纷放下武器。眼见形势危急,成济持矛纵马冲出,矛头穿透曹髦胸背,曹髦倒于车下。当时大雨倾盆,雷霆震耀。果然曹髦被尚书王经说中,曹髦征讨权臣司马昭失败,死于非命,司马家获胜。
曹髦出讨司马昭的事件,是魏晋时期的一件大事。陈寿《三国志》评曰:“高贵公——轻躁忿肆,自蹈大祸”,南宋胡三省评论曹髦:“帝有诛昭之志,不务养晦,而愤郁之气见于辞而不能自掩,盖亦浅矣。”曹髦性格急躁,不能韬光养晦,明知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仅凭一己之勇,贸然出征,自蹈大祸,说明他政治上的幼稚和见识的浅劣。
曹髦身为皇帝,受制于权臣而无可奈何,最终惨死权臣之手,一方面也引起后人的同情和感慨,《三国志集解》李慈铭说:“高贵贤明好学,见酷逆臣,亦古今所共痛。”卢弼说:“高贵乡公受制权奸,深忌其才,英年惨死,可为浩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