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有个成语,叫“尝鼎一脔”,来自《吕氏春秋》。意思是,尝鼎里的一片肉,就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比喻根据部分内容,就可以推知全体。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也说:“鼎,和五味之宝器也。”
鼎的寓意(鼎的寓意和象征)
后来,鼎,由烹饪之器,逐渐演化为祭祀和礼仪,最后发展到国事方面。
据说,鼎,最辉煌的时候是起于夏禹。禹治水遍察山河,以定“九州”。命集天下之铜,铸造九个“鼎”,分赠九州,寓意九州一统,权有天下。名称也以当时九州之名冠之,分别为大冀、大兖、大青、大徐、大扬、大荆、大豫、大梁和大雍九鼎。九鼎之形,各有神妙,每鼎铸刻名山大川、物象奇异。集齐之后更是天下至宝,威力莫测。
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这时的鼎,已被视为国家神圣和权力威严的象征了。“国兴则鼎铸、国灭则鼎迁”。夏朝灭亡了,商朝将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亡时候,周朝将九鼎又迁到周都镐京。
历史上有“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王孙满告诉他,鼎,大小不主要,重要的是要行德政。
可以看出,王孙满对楚庄王问鼎之大小很不满,并对其严词斥责。鼎,是王权的象征,国之重器,你问这些干什么?楚庄王问鼎,很多人认为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但是,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楚庄王只是好奇而已,也许他没有想那么多。春秋战国时期,讲究的是力量,楚庄王也没有挑战王权那个实力。后来,就把挑战权威、争夺政权叫做“问鼎”。
鼎,不仅象征着王权,也代表着力量。楚汉相争时的项羽,据说就有“拔山扛鼎”之力。足见,“鼎”也是检验“力量”的标杆。
鼎,虽然起源于夏朝,却兴盛在商朝。商朝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使铸铜鼎风起云涌。而到了周朝,铸鼎分出等级,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每逢敬天和祭祖礼仪,都要铸鼎铭文,以示记载。这时的鼎,成了旌功记绩的礼器。到了春秋时代,铸鼎之风更是高涨,一直有“春秋鼎盛”之说。
鼎的材料,最早的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商周时期及春秋战国时期,在当时都是青铜。禹铸九鼎的传说,足以表明,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
鼎,一般三足圆型,青铜工艺,是用铜、锡、铅三种矿石合在一起炼成,其制造工序已经相当复杂。我们都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我想,这也是古人把鼎做成三足的原因吧?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
鼎,虽多属于三足,但四足的也不罕见。比如,商代的后母戊方鼎,就是四足、长方型。三足,多为圆鼎;四足,多为方鼎。
历史上有名的鼎很多,俯拾即是。随意举几个例子,以飨读者。
后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的铸品,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形制巨大、雄伟庄严,工艺精巧、纹饰华丽;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有“世界青铜器之冠”的称号,是中华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后母戊鼎
传说秦武王见到“后母戊鼎”说:“鼎乃我家之物。谁能举起?”遂试举二百多公斤的大鼎。历史故事,也有“伍子胥临潼斗宝”的章节。传说伍子胥武功高强,单臂举起了后母戊鼎。
大盂鼎。西周早期金属炊具,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出土于清道光年间陕西郿县礼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
大盂鼎
小盂鼎。西周时期青铜器,出土于清道光年间(公元1849年),地点是陕西郿县礼村。
小盂鼎
西周大克鼎。西周中期青铜器,出土于清朝光绪16年陕西扶风县。造型庄严恢弘、古朴厚重。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
西周大克鼎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23年出土于宝鸡市岐山县,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公斤。
毛公鼎
颂鼎。此鼎属于西周宣王时代,是史官名“颂”者所作。此类型鼎,传世共3器,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藏1件。
颂鼎
鼎,一般上面雕饰铭文,铭文内容不一,包罗万象,多是记载当时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以上述各鼎为例:
西周大克鼎腹内铸铭文290字,铭文行间皆有线相隔,笔势圆润。铭文内容,则是西周土地制度和官制的重要内容。
颂鼎的铭文记录的是当时的王公贵族活动、历史事件,重大活动等内容。
小盂鼎铭文长达四百字左右,为西周早期字数最多的一篇金文,其内容是当时历史和典章制度的记述。
毛公鼎内壁铸有铭文,32行,近500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其内容叙事完整,记载详实,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纵观中国历史,鼎文化可谓煌煌大典、厚重宏大,传扬几千年,源远流长。围绕着“鼎”,演绎着无限的文化景象。“鼎”的形象和抽象意义一直没变,其蕴含的文化意境仍是血脉鲜活。
从字形来看,我们就会发现,汉字中的“鼎”,是典型的象形字。“鼎”字一出,就是活脱脱的实物图案和造型。“鼎”,也记录着汉字的演变。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等几千年的变化,留下了审美价值极高的书法艺术。
而与“鼎”有关的词语,也额非常多!“一言九鼎”、“春秋鼎盛”、“革故鼎新”、“鼎足三分”,“问鼎中原”、“扛鼎之作”、“鼎力相助”、“大名鼎鼎”。
有关“鼎”的诗句,更是常见:“鼎分天地日,先主力元微”(唐朝李中);能荷钟鼎业,不矜纨绮荣(唐朝钱起);隋物尚余双鼎在,唐人犹有八诗传(宋朝刘昉)……
总之,鼎,传递着历史、阐述着时代。正是因此,鼎的身价不同凡俗,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变成了审美的对象和文化的传承。鼎,就像一条大河,流淌在国人的血脉中,成为华夏民族精神的灯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宝鼎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宝鼎
广西民族团结宝鼎
宁夏民族团结宝鼎
而在民间,百姓的“鼎”之情怀,也是愈发浓郁。不管是风景胜地,还是民间艺术,“鼎”都是人们在形象欣赏和精神守望上的首选。
辽宁省辽阳龙鼎山大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