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拓跋力微(拓跋力微104岁是真的吗)

拓跋力微(拓跋力微104岁是真的吗)

拓跋力微(拓跋力微104岁是真的吗)东西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各种影视作品中极少被提起,大部分对历史感兴趣的人也都对之兴趣阑珊,不仅如此,研究这段历史的主流历史著作也较其他时代更少。我能想到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这段历史政权更替频繁,难以抓住主线,也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这段历史涉及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占领和奴役,作为如今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我们,因

东西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各种影视作品中极少被提起,大部分对历史感兴趣的人也都对之兴趣阑珊,不仅如此,研究这段历史的主流历史著作也较其他时代更少。我能想到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这段历史政权更替频繁,难以抓住主线,也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这段历史涉及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占领和奴役,作为如今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我们,因这种被奴役过的耻辱感而不愿回首往事,其实大可不必,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每个人都已经不是真正的汉族人。

以上说到的忽视造成了一种现象,大家直观地以为这是一个过渡时代,是一个极为短暂的时代,但是翻阅历史,你会发现这个时代竟然横跨了三个半世纪,这比历史上大部分的政权存在的时间都长,所以我们不应该对这个时代一掠而过。不仅如此,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为以后的隋唐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也踊跃出许多杰出的将领和历史名人,如乌衣巷中著名的政治家王导和谢安,如十六国第一战神慕容垂和闻鸡起舞的祖逖,又如祖冲之,王羲之等等……这是一段值得仔细研究的历史。通过摸索,我学习这段历史的要领在于南北分开,前后分开,按照五胡十六国,东晋,北朝,南朝的顺序把握大脉络,就会清晰许多,以下就是我学习这段历史的笔记,这篇文章除了《中华的崩溃与扩散》的笔记,还有方志远教授的《国史通鉴》以及百度词条的内容,初学入门阶段,还是从一些通俗易懂的资料开始。另外讲谈社这套《中国的历史》已读过半,没有真读过通史的朋友建议先别看这套书,踏踏实实找一套正经通史学一学再说,这套书不能说不好,而是不能当正餐,像是餐后甜点,又像是大餐调料,反正不是正经路子。

曹魏至司马懿专权后,经司马师司马昭,已做足禅代准备,魏室虽有高贵乡公曹髦奋力反击,但于事无补,反被司马昭亲信贾充撞见,令手下成济将曹髦杀害,事后成济被族诛,但贾充却被高升。此后司马昭修律令,改礼仪,在做好禅代准备后却病故,其子司马炎在公元264年替父完成禅代,即晋武帝,武帝即位后大封司马氏,试图避免魏室孤立的局面,并于279年发动伐吴战争,完成了中国统一。

拓跋力微(拓跋力微104岁是真的吗)

拓跋力微(拓跋力微104岁是真的吗)

司马炎之兄司马攸是司马昭过继给司马师的养子,司马昭曾言死后要将位子还给司马攸,但死后并没有履行诺言。司马攸聪颖过人,亦深得司马懿喜爱,故在群臣中甚有威望,司马炎为巩固其子司马衷的地位,用计将司马攸除掉,司马衷的愚蠢史上有名,著名典故“何不食肉糜”即出自司马衷之口,可见其愚,这样一个人,司马炎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他呢?因为司马衷有三重保护:一是其母杨氏为弘农杨氏家族,其父杨骏与两弟权倾天下;二是皇后贾南风之父为权臣贾充;第三也是最为司马炎所看重的是司马衷之子司马遹有曾祖司马懿之风,被司马炎寄予厚望,封广陵王(时人认为广陵有王者之气,意图明显)。

司马衷即位后,情况没有像司马炎预料的那样发展,皇后贾南风为专擅朝政,用司马氏两王诛杨氏,又以谋逆罪将两人杀害,为保自己的儿子能得到帝位,又将司马遹毒死,至此司马炎的计划全部落空,西晋朝政急转直下。公元300年赵王司马伦除贾氏一族,次年自立,引得诸王反对,趁势起兵,这场叛乱持续十六年之久,波及全国,史称“八王之乱”。

趁全国乱起,匈奴众部举刘渊为大单于,因其为冒顿单于与汉室公主之后裔,故以汉后裔自居,其势愈大,304年建国号为“汉”,310年其子刘聪继位,遣刘曜、石勒进攻洛阳,俘晋怀帝,后刘曜进攻长安,俘愍帝,西晋灭亡。公元318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建邺称帝,国号晋,史称"东晋”。

318年,刘聪去世,刘曜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赵,即前赵,而石勒以襄国为都建立了后赵,此后北方政权的更替可以说是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势力和以襄国、邺、中山等地为中心的关东势力的角逐。石勒,羯族族长之子,出生在山西武乡,壮健有胆力,雄武好骑射,其相貌奇异,气度非凡,让人啧啧称奇。西晋太安年间(302-303年),并州饥荒,石勒几经辗转被并州刺史司马腾手下张隆抓住,并卖给茌平人师欢做奴隶,但师欢也感觉石勒与众不同,于是免除了他奴隶身份。八王之乱时,石勒跟随流民酋帅汲桑,投靠成都王司马颖部将公师藩,乱起后投靠了匈奴王刘渊。石勒好儒学,在账下设君子营,实践中重用名臣张宾,并听从张宾的建议,极早开始以襄国为根据地培植自己的势力,公元318年,刘聪病逝,太子继位不久被靳准杀害,石勒发兵五万讨伐靳准,同年刘曜亦起兵北上,并于赤壁即位为帝。随后石勒进攻平阳,靳准派人向石勒讲和,石勒将使者囚禁送交刘曜,以示城内并无归附刘曜之意,但刘曜却让使者全靳氏迎接自己到平阳。石勒见靳氏不向自己投降,大怒,向平阳发起进攻,刘曜则派兵迎靳氏出城,石勒从此正式与刘曜决裂。

光初二年(319年),石勒自称赵王,定都襄国,此后石勒于321年尽取河北诸地,于323年灭青州曹嶷,又于324年大败前赵,尽有司、豫、徐、兖四洲之地。328年于洛西生擒刘曜,次年得长安,杀刘曜,前赵灭亡。公元329年石勒称帝,自称“大赵天王”,此时后赵已称霸北方。公元333年石勒病逝,后赵在其死后后赵经其子石弘和大将石虎掌权后朝政大乱,汉人冉闵趁机建立魏政权,史称冉魏。冉闵为争取汉族民心,下屠胡令,五胡十六国期间积攒的胡汉仇恨爆发,羯族几十万人死于非命,并引发了北方数百万胡人也参与到互相残杀当中,冉闵政权内部陷入混乱。在此期间,鲜卑族慕容氏在辽宁半岛和朝鲜半岛逐渐崛起,345年建国号为燕,慕容峻即帝位,352年,燕军乘虚南进,冉闵兵败,被前燕军活捉后被杀。357年前燕迁都至邺,成为中原大国。于此同时,氐族苻洪父子在长安斗争中崛起,建立了前秦政权,与前燕东西对峙。

拓跋部原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东汉以前北匈奴逐步西迁,拓跋部也西迁进入原北匈奴领地,在三世纪时拓跋力微联合各部扩充势力,南下游牧于盛乐一带,315年拓跋部因帮助西晋对抗刘聪、石勒有功被西晋封代公,进而封代王。338年,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都盛乐。339年,设置百官,分掌众职,此后拓跋部南征北伐逐渐强大,四世纪中叶左右拓跋部发展成以山西省北部大同为中心的北方霸权但因遭遇更为强大的前秦而解体。

前秦南征大败后的386年,拓跋什翼健之孙拓跋珪纠结各部,在牛川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正式恢复代国,即位不久迁都盛乐并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公元389年,他击败了北方善战的高车族,高车是游牧部落,善射,对高车的征服增强了拓跋氏的战斗能力,当时对拓跋氏威胁最大的是慕容垂建立的后燕政权,慕容垂是五胡十六国第一战神,一生未尝一败,让拓跋珪十分忌惮,但是拓跋珪年龄尚小而慕容垂年事已高,拓跋珪遂以敬和拖的策略与后燕对峙。公元395年,失去耐心的慕容氏攻北魏,慕容垂坐镇,由其子慕容宝率军出征。拓跋珪针对后燕大军恃强轻敌的特点,采取示弱远避、待疲而击的方针,将部队分为三股分三个方向撤退,慕容宝认为拓跋珪最重要,所以集中精力向拓跋珪追击,拓跋珪部一直后撤到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东北)才停下脚步,此地距离后燕已非常遥远。一方面,拓跋珪在列阵迎敌的同时散布慕容垂已死的消息动摇后燕军心;另一方面其他两股魏军一股在后燕军后方堵住去路,一股来到参合陂与拓跋珪会和,决战打响,运筹帷幄的魏军在拓跋珪的带领下歼灭四五万燕军,相传只有1000骑保护慕容宝脱离了战场,此后虽有慕容垂亲征北魏,但因年事过高,加之在参合陂见后燕将士遗骸遍野而气郁,撤军途中去世,后燕再无力抗衡北魏。参合陂一战,改变了两国力量对比,使北魏的势力进入中原。公元396年,拓跋珪亲率40余万大军南下进攻后燕,397年后燕灭亡。

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正式称帝。北魏开始向封建制转变,拓跋珪招纳汉族大地主参加统治集团的政策加快了鲜卑拓跋部汉化的过程。409年,拓跋珪死,其子拓跋嗣即位,即北魏太宗,太宗在公元422年趁南朝宋武帝刘裕驾崩与南朝开战,但因南朝顽强抵抗遭遇惨重伤亡,423年拓跋嗣驾崩,皇太子拓跋焘即位,即北魏世祖,世祖心怀“廓定四表,混一戎华”之志,亲自率军征战,周旋于险境。善用骑兵,轻骑奔袭,攻灭胡夏、北燕、北凉,征伐山胡,降伏鄯善、龟兹、粟特等西域诸国,驱逐吐谷浑,最终在439年完成北方统一。世祖在位期间,北魏国力进入极盛,被刘宋王朝称为"英图武略,事驾前古",超越冒顿和檀石槐。为此后直至公元534年这100余年与南方政权呈南北对峙之势打下了坚实基础。

司马睿是琅琊武王司马伷之子,袭封琅琊王,八王之乱时参与讨伐成都王司马颖,兵败后回到封地,在此期间与王敦王导兄弟逐渐建立联系,并得到王导倾心辅佐。王导,琅琊王氏族人,其祖上王翦、王贲、王离是秦灭六国的关键人物,王翦父子先后灭齐、楚、燕、赵、魏五国,王离除参加灭六国,还参加抗击匈奴;秦末农民起义后,王离在随章邯出兵后兵败被俘,下落不明,其子王元王威逃亡齐地,此后逐渐奠定了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两大千年门阀世家;司马睿讨司马颖兵败后,王导审时度势,建议司马睿向南方发展,305年,司马睿被司马越起用为平东(后迁安东)将军兼徐州诸军事,307年,司马睿偕王导渡江建邺,此后晋朝政治中心逐渐南移,此后王导始终居机枢之地,其兄王敦则总揽军事,王氏家族近属居内外之任,布列显要者甚多,其地位甚是牢固,“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在江左维持了二十余年。317年司马睿在王导的辅佐下,在江南士族的支持下承制改元,即晋王位,改元建武,史称东晋,次年司马睿称帝,即晋元帝。

王敦因镇压湖南湖北叛乱居功至伟,王氏势大引元帝忌惮,遂起用刘隗、刁协压制王氏,王导对此持默认态度,但王敦被激怒,遂以清君侧之名兵逼建康,元帝妥协,但因王氏没有代替司马氏协调江南士族的实力,所以王敦退兵,元帝于322年郁郁而终。元帝死后晋明帝即位,再与王敦决裂,用祖逖防守北方,用祖约和苏峻与王敦决战,其间王敦病死,东晋渡过危机,325年明帝驾崩,庾氏家族庾亮借其妹太后之贵总揽朝政,外戚专权,因其严刑峻法大失人心,327年苏峻起兵,庾亮借陶侃军团和徐州刺史郗鉴之力镇压了这次叛变,苏峻死在乱军之中。陶侃军团逐渐演变为西府军,而郗鉴率领的流民兵团是北府军的前身。

西府军经庾亮、庾翼的经营以后,由桓温执掌,桓温来自谯国龙亢,是东汉名儒桓荣之后,亦是晋明帝的驸马,在接手西府后北上灭掉了成汉政权,成为手握荆蜀之地的权臣。朝廷遂起用扬州刺史殷浩对他进行牵制,但桓温知殷浩难成大事,不以为意,此时桓温掌控八州,已有独立之实,349年石虎病死,后赵大乱,桓温两次请命北伐,晋室未允,此后两年间多次派殷浩负责北伐但屡次战败,公元354年殷浩被桓温弹劾贬为庶人,桓温从此大权在握,再无人能阻止桓温北伐。

公元354年二月,桓温率步骑四万北伐前秦,一度进入关中,关中百姓夹道欢迎,更因多年未见王师而痛哭失声,但最后因苻坚采取坚壁清野的政策而致桓温粮草不济,六月,桓温被迫撤返江陵,因秦军追赶伤亡甚重。在此期间,尚未辅佐苻坚的王猛曾与其相见,甚得垂青,但因王猛不愿南下,未能为桓温所用。356年,桓温再次北伐,在伊水之北大败羌酋姚襄,收复洛阳,并在金墉城拜谒先帝,不久班师南回。369年四月,桓温同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率步骑五万北伐前燕,桓温刚愎自用,不采纳袁真意见,七月与燕国大将慕容垂在枋头对峙,因袁真始终不能打通石门水道致粮草不济,九月退兵,慕容垂率八千骑兵追赶,与晋军战于襄邑,桓温大败,死伤三万人。

桓温自负才能过人,久怀异志,因此发动北伐希望先建立功勋,然后回朝接受九锡,从而夺取政权,但因第三次北伐失败声望大减,此后桓温欲效仿伊尹、霍光行废立之事以立其威,遂于371年带兵入朝,威逼褚太后废司马奕帝位,迎司马昱入朝为帝,是为晋简文帝。此后桓温对异己大加废徙,威势极盛,侍中谢安见而遥拜,简文帝亦担心被桓温所废。372年七月,简文帝病重急召桓温回朝,但桓温推辞不就,简文帝只得传下遗诏,让桓温效仿周公摄政,但侍中王坦之据理力争,将遗诏中“摄政”改为“辅政”,桓温的禅代图谋因此再次搁浅,此后虽多次威逼朝廷加其九锡之礼,但在谢安和王坦的拖延下一直未能如愿,终于在373年七月病逝,终年六十二岁。

桓温死后,谢安与王彪之共同辅政,特别是在谢安的辅佐下,东晋进入平稳发展的阶段。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少以清淡知名,率辞辟命,与王羲之、许询等好友“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隐居于会稽山阴东山。359年,谢安之弟谢万在北伐前燕时因失误兵败,被贬为庶人,谢氏权势受损,四十多岁的谢安为保家族权势而东山再起。360年应桓温之邀任账下司马,深得桓温器重,361年,借其父病逝之机离开桓温,不久任吴兴太守,后又被征召入朝任侍中,又升任吏部尚书、中护军。此后谢安与王坦之等挫败了桓温篡位图谋并与王彪之共同辅政。

谢安辅政后,实行着眼于长远、以和谐安定为重的执政方针,更能举贤任能,以桓冲为荆州刺史掌管西府军,共同抵御前秦政权,谢安心存仁义,辅助朝廷,劝导百官,其时前秦犯边不止,告急文书频频传来,谢安能镇定自若作长久打算,广兴德政,专心国事,恩威流布广远,当时人称赞谢安有王导之风,并认为其文雅更胜王导。

公元377年,谢安不顾他人议论,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出任兖州刺史,镇守广陵,以应对日益强大的前秦政权,谢玄不负叔父重托,在广陵挑选刘牢之、何谦等良将,训练出了在日后威震四方的北府兵。公元379年,前秦攻破襄阳,守将朱序被俘,苻坚又派彭超围攻彭城,谢安在建康布防,又令谢玄率五万北府兵自广陵起兵应敌。谢玄四战四捷,全歼秦军。此举激怒了苻坚,公元383年,苻坚不顾群臣反对,率领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志在天下。当时军情危急,建康一片恐慌,但谢安镇定自若,以征讨大都督身份负责军事,并派谢石、谢玄、谢琰和桓伊率兵八万前去抵御。十二月,双方在淝水对峙,决战前夜,苻坚派朱序前往晋军劝降,但心系故土的朱序将前秦虚实和盘托出,双方决战前,谢玄遣使至苻坚阵前,表示隔河对峙难以决战,自愿退后数里让秦军渡河,苻融知“半渡而击之”的兵法,故拒绝晋使,反而表示秦军愿退后数里而让晋军渡河决战。意欲“半渡而击之”的苻融没想到,淝水既浅又窄,十分易渡,结果秦军尚在退却之中,谢玄已率骑兵渡河冲撞秦军,秦军大乱,此时朱序部在阵中大喊“秦军失败了!”前秦军队阵脚大乱,结果十五万秦军被七万晋军大败,苻融被斩于阵中,苻坚仅率数十骑兵逃回,淝水之战以晋军完胜告终,使谢安的声望达到了顶点,也未东晋带来了数十年的安定。

淝水之战虽使谢氏声名到达顶点,但当时司马道子专权,小人当道使孝武帝与谢安渐生嫌隙,385年,谢安主动交出手上权力,自请出镇广陵步丘以为避祸,后获准返回建康,同年八月二十二日,病逝于建康。

司马道子与孝武帝二人均沉溺享乐,社会矛盾爆发,公元399年,五斗米教孙恩聚集数十万信徒起义,剑指建康。此时北府军领袖是刘牢之,他率领北府军顺利镇压了孙恩叛乱,而荆州桓玄也以镇压叛乱为名向建康进军,司马道子之子司马元显遂令刘牢之率北府军抵御桓玄。但桓玄让刘牢之族舅何穆劝阻刘牢之,在何穆的劝说下,刘牢之倒戈桓玄,桓玄得以逼近建康,司马元显试图守城但溃败,桓玄把持朝政。403年十二月,桓玄筑坛告天,登基为帝,改元“永始”。桓玄篡位后,将刘牢之调离了京口,欲削夺其兵权,刘牢之召集众将打算投靠广陵相高雅之,参军刘袭说:“事不可者莫大于反,而将军往年反王兖州,近日反司马郎君,今复欲反桓公。一人而三反,岂德立也。”说罢起身扬长而去。刘牢之手下将佐纷纷离开刘牢之,刘牢之心灰意冷,上吊自杀,而在离开刘牢之的部将中,有一人是后来刘宋政权的开创者,名为刘裕。

公元471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因其年幼(五岁即位),由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出身汉族的文明太后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其中均田制和三长制对后世影响及其深远,文明太后的改革让孝文帝深受影响。公元490年,孝文帝亲政,决心继续进行汉化改革,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大举改革,此后鲜卑多改汉姓,拓跋氏改姓元,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对胡汉民族融合产生了巨大影响。

北魏迁都后,在北方防范柔然的六镇与中央逐渐疏远,加之在与柔然的作战中胜多负少,中央对六镇的重视程度也逐渐下降。六镇条件艰苦,又得不到升迁机会,将士的不满逐渐积累,公元523年,六镇发生叛乱,虽然被广阳王镇压,但北魏已呈现崩溃之兆。此时北魏王室陷入内乱之中,皇太后灵氏专权,不仅淫奢乱政,甚至在与孝明帝发生矛盾后毒死了自己儿子,另立元钊为帝。山西军阀尔朱荣借机起兵,立孝文帝之孙长乐王元子攸(孝庄帝),并进军洛阳,杀皇太后、皇帝、皇族以下1300多人,史称河阴之变。从此尔朱荣在山西遥控朝政。

广阳王镇压六镇叛乱后,朝廷将这个过程中投降的多达二十万生活贫困的镇民遣散到定州、冀州、瀛洲等地(今以河北省为中心的地区),以便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却使暴乱从北部边境蔓延到了北魏的心脏地带。此时广阳王元渊感叹道:“此辈复为乞活矣,祸乱当由此而作。”不久,难民在鲜于修礼、杜洛周的带领下集结,后集中到葛荣麾下,组成一支数量达几十万的大军向洛阳进发,此时尔朱荣已握有中央实权,葛荣部队号称百万,与尔朱荣几万部队相比占有绝对优势,但尔朱荣巧施妙计成功击溃了葛荣的部队。此后尔朱荣愈加跋扈,甚至公然发出了不逊的言论:“孝庄帝是在谁的大力支持下才登上帝位的?”孝庄帝被尔朱荣的这种僭越行为激怒,最终杀掉了他,却招来了尔朱荣一族的反叛,结果孝庄帝被尔朱兆抓到晋阳,死于非命。然而,此时在尔朱荣势力中崭露头角的高欢说道:“举兵犯上,大逆不道”,严厉地批判尔朱兆的行动,举起了勤王的旗号,并最终在斗争中赢得胜利,立平阳王元脩为帝(孝武帝),自己则坐镇晋阳,控制朝政。

元脩与孝文帝一样,不愿做傀儡皇帝,所以在公元534年,他被迫逃往关中投奔关陇军阀宇文泰。宇文泰出自六镇之中的武川镇,宇文部是与拓跋部相当的大部,北魏开国时归顺北魏,曾是葛荣旧部,后投靠尔朱荣,被排挤,直至在武川镇贺拔岳的提拔下,因随征万爱丑奴叛乱而起。后贺拔岳驻扎关中,高欢与侯莫陈悦串通杀了贺拔岳,宇文泰统合旧部,大败侯莫陈悦,称霸关中。值得注意的是,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和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都曾是宇文泰的手下,这个自武川镇崛起的军事集团,就是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关陇集团”。

孝武帝出逃后,高欢即在东方拥立元善为帝(孝静帝),史称东魏,而宇文泰在次年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

东魏高欢掌权期间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尖锐,且屡败于劲敌宇文泰。547年,高澄继任,侯景劝诱东魏诸将谋反,因高欢早有防范,侯景军不堪一击投降南朝,并引发侯景之乱。550年,高澄去世,孝景帝禅位于其弟高洋,东魏灭亡,高洋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高洋在位时打击勋贵集团,导致勋贵集团反抗,北齐国力急速衰减,甚至被国力很弱的陈夺走了淮南地区。

公元556年,宇文泰病死,由侄宇文护承继。557年宇文护得将领支持,迫使魏恭帝禅让于宇文觉(孝闵帝),西魏灭亡。宇文氏改国号为周,都长安,史称北周。北周历五帝,共二十四年。北周皇帝宇文觉、宇文毓均被宇文护所杀,公元560年,宇文护立宇文邕为帝,史称北周武帝。宇文邕聪明有远识,性果决,有智谋,能断大事。即位后吸取两位兄长的教训,表面上与堂兄宇文护相安无事,任其专权,暗中却在慢慢积聚力量,伺机而动。公元572年,宇文护从同州返回长安,宇文邕约他一同面见太后,对宇文护说太后好饮酒,约兄长前去相劝,还掏出一篇《酒诰》交给宇文护。果然宇文护听信,对太后读起了《酒诰》。正读间,宇文邕用玉挺将其击倒,早已准备好的宦官何泉和宇文邕之弟宇文直一起砍死了宇文护。

亲政以后,宇文邕进行了诸多改革,他继续推行均田制,改进和发展府兵制度,规定六府不必听命于大冢宰,分化大冢宰的权力,又改诸军士为侍官,提高其地位。再取消兵源民族限制,境内凡男悉可为兵,大大扩充了军力。北周还施行了灭佛政策,强迫300万僧尼还俗,相当于当时总人口十分之一的人重新成为国家编户,使寺院占有的大量人口开始向国家纳税,这对继续兵源和财力的北周来讲,其意义不言而喻。另外,周武帝北与突厥和亲,南与南朝通好,外交策略上效果明显。通过一系列改革政策,北周国力大大加强。而北齐此时“政出多门,卖官鬻爵,为利是现,荒淫酒色,忌害忠良,阖境嗷然,不胜其弊”,宇文邕看清北齐局势,于575年发兵攻齐,并于577年攻入邺城,灭北齐。从此北周拥有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为后来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南朝刘宋政权的缔造者刘裕出生于公元363年,自幼家境贫寒,刘裕长大后为人雄杰,气度宏大,风神奇伟,孝悌恭顺。因有大志,刘裕从军,成为北府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孙恩乱起时,刘裕转入刘牢之麾下任参军,在孙恩之乱中,刘裕披坚执锐,身先士卒,富有谋略,治军整肃,法纪严明,军事才干得到初步显露。

刘牢之众叛亲离,自缢身亡后,刘裕审时度势,暂投桓玄,因其屡建战功,在桓玄军中逐渐树立了威信,桓玄篡位后对北府兵甚是忌惮,大力剿杀北府兵旧将,刘裕则在暗中和北府兵残余兵将联络,伺机反攻。公元404年,刘裕在京口起兵,众人推其为盟主,刘裕迅速击溃了桓玄军,威势大盛。公元407年,因王谧去世,刘裕听从幕僚刘穆之劝言,入朝商议继任人选。最终获授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徐兖二州刺史,入掌朝政大权。

北方在前秦淝水之战大败后陷入大乱,割据林立,而刘裕在地位巩固以后,也开始效仿祖逖、桓温等人发动北伐,公元409年,刘裕北伐南燕,次年攻入广固内城,南燕主慕容超被押送回师,在建康街头斩首,后代史学家认为刘裕出身贫寒,这在重视门阀的当时让刘裕缺乏自信心,所以刘裕此举重在立威。刘裕灭南燕后挥师西进,但因卢循的五斗米教再次威胁建康,只好急速回撤建康,在石头城大败卢循军,卢循逃亡广东,两年后被刘裕剪灭。公元416年八月,刘裕以刘穆之任尚书左仆射,内总朝政,外供军粮,自己率大军分四路北伐后秦。次年八月,大军攻陷长安,后秦主姚泓率部投降,后秦灭亡。刘裕大军浩浩荡荡进入长安,在长安修整期间,刘裕听闻其谋臣刘穆之病故,遂留其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以及王修、王镇恶、沈田子等文武共守长安,自己统军南归。经过几次北伐,刘裕积累起巨大的军功,使刘裕在朝廷的地位显赫无比,终于在公元420年六月代晋称帝,他改国号为"宋",改元永初。

刘裕掌权时,整顿吏治、重用寒门、施行“土断”、整顿赋税,朝政为之一新。建国两年后,刘裕去世,长子刘义符即位,居丧无礼、游猎无度,在位两年后,大臣徐羡之等杀刘义符,立刘裕三子刘义隆,史称宋文帝,文帝在位三十年,在继承和延续宋武帝刘裕生前推行的多项改革政策的基础上开创的一个盛世,史称元嘉之治,这一时期,刘宋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均得到较大的发展,谢灵运、刘义庆、鲍照、裴松之、范晔、颜延之、祖冲之、何承天等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的名人都活跃在这个时代,建康文学史论在这一时期发展到巅峰,《世说新语》、《后汉书》、《三国志注》等旷世名著诞生于这一时期,元嘉之治开创了魏晋以来最好的社会局面,也是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

北魏在景平元年(423年)曾乘刘裕去世大举南侵,故宋文帝自即位以来便有收复河南失地的志向和打算。所以在公元431年、450年和452年三次北伐,但北魏正值国君拓跋焘在位,国力极盛,所以均无功而返,甚至在第二次北伐时引狼入室,国力急剧衰退,直接导致了元嘉之治的终结。公元453年,宋文帝被太子残忍杀害,享年47岁。值得一提的是,文帝死前一年,北魏雄主拓跋焘也死于非命,享年45岁。二人登基年龄相差一岁,登基时间相差一年,去世时间也相差一年,又均是历史上杰出的君主,实在充满了传奇色彩。

元嘉之治后,刘宋逐渐走向衰败,公元474年,江州刺史刘休范据州起兵,率军2万东下进攻建康,右卫将军萧道成拒战有功,升任中领军,总帅禁军,上升为与宰相袁粲并列的"四贵"之一。此后萧道成逐渐势大,公元479年,扫除篡位障碍的萧道成废刘准自立为帝,之后数月间将刘准及宋朝宗室全部杀光,灭宋,建立了南齐政权。南齐虽采取了一定措施,但对士庶户籍混乱和恩幸政治等重大问题没有解决,在此情况下,虽有齐明帝致力于加强王朝基础,却走恐怖政治的路线,王室的团结进一步弱化,因此南齐的统治只维持了二十三年,便落下了帷幕。

齐明帝暴虐,杀宋高帝和宋武帝儿子20多人,其子东昏侯比父更甚,有“恶童天子”之称,萧道成弟弟萧顺之之子萧衍因不满东昏侯暴虐,于公元501年起兵,502接受南齐禅让,开创梁朝。梁武帝萧衍在位近50年,锐意革除陈科流弊,施政有方,南朝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安定局面。除了政治上的一系列改革,梁武帝还笃信佛教,其虔诚之心在历代君主中少有,武帝在位50年,四次舍身受戒,最后一次甚至拒绝还俗,他大量兴建佛寺,数量极多,后代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时,北魏刚刚东西分裂,南北呈三国鼎立之势,西魏经宇文泰改革,“内安反侧,外御强邻”,是三国中最有朝气的一国,而江南地区经过数百年的开发,到梁朝时已臻于鼎盛,史称梁武帝时“治定功成,远安迩肃”“三四十年,斯为盛矣”,再加上梁武帝重视文化礼乐,因此梁朝为三国中文化最昌明之国。然而,梁朝表面上的繁荣却掩盖着深刻的社会矛盾。梁武帝即位之初尚能励精图治,但逐渐志得意满,爱听谗言,不纳忠谏,宠信朱异等佞臣,却训斥痛陈时弊的散骑常侍贺琛。梁武帝又纵容各级官吏贪污腐败及宗室权贵违法作恶,以致"政刑弛紊"、地方官"皆尚贪残,罕有廉白者"。南方士族门阀日趋腐朽堕落,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已成为社会的寄生虫;社会风气萎靡消极,人们的思想言行被佛学与清谈所充斥,“家家斋戒,人人忏礼,不务农桑,空谈彼岸”“人士竞谈玄理,不习武事”;为了供养王、谢、袁、萧为首的士族门阀和日益庞大的官僚机构,梁朝老百姓不得不承受沉重的赋役,大量农民或破产流亡,或沦为奴婢,种种问题积弊,随时都有爆发动乱的可能。

正巧此时,东魏高欢去世,大将侯景因失宠携13州降梁,接到侯景叛乱消息的东魏出兵讨伐,而收到侯景降书的梁武帝大喜,派军队驰援侯景,结果侯景和梁军在今江苏铜山附近被魏军打的落花流水,侯景献给梁的土地也都被收回,梁除了得到侯景这颗“定时炸弹”一无所获。侯景入梁后,欲求婚于王、谢名门,请梁武帝做媒,梁武帝嫌其门第不够而予以拒绝,侯景因而对梁心怀怨念,而东魏在此时向梁求和并得到梁武帝同意,侯景伪造书信试探梁武帝会不会以自己为求和筹码,梁武帝竟然接受,侯景遂决心谋反。

公元548年,侯景在寿阳起兵,兵力约8000人,梁武帝对其起兵重视不够,甚至出言讽刺,然而侯景串通对梁武帝心怀不满的临贺王萧正德,于548年十月二十二日渡过长江对建康发动突袭。梁军多年未战,不仅羸弱不堪,而且无作战经验,侯景军攻谋相合,终于在549年三月拿下建康,80岁高龄的梁武帝被幽禁而死。侯景军将建康洗劫一空,南朝士大夫受到了一次毁灭性打击,曾经繁荣鼎盛的建康经过这次浩劫几乎荡然无存。侯景在攻下建康后,又一路向三吴地区进军,三吴是建康经济的主要来源,最是富庶,侯景军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致使三吴地区经济被严重破坏。此后,侯景被萧绎麾下名将王僧辩和陈霸先共同击败,最后死于船上。

公元552年,萧绎在江陵登基为帝,即梁元帝,经过侯景之乱,南朝国力衰败不堪,公元554年,西魏柱国于谨、宇文护,大将军杨忠率五万西魏军攻破江陵城,元帝死于非命,西魏将城中幼童及羸弱者全部杀害,青壮年年都被掠至长安,江陵几乎成为一座废城。

江陵陷落后,逐渐软弱的王僧辩迫于北齐的压力立萧衍五子萧渊明为帝,此举招致陈霸先不满,当年九月,陈霸先与徐度、候安都水陆并进突袭石头城,王僧辩被杀,萧渊明被废,十月,梁王即位,是为梁敬帝,陈霸先掌控朝政。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萧方智,自己在建康称帝,建立陈朝,至此梁朝灭亡,共历四帝,五十五年。

公元576年,宇文邕伐北齐,第二年统一了华北。公元581年,杨坚接受北周静帝禅让帝位,建立隋朝。陈朝经第四位皇帝孝宣帝执政,国力有一定恢复和发展,一度占有淮、泗之地,但整体实力已与北朝相去甚远。公元582年,孝宣帝死,陈叔宝即帝位,后主在位期间耽于享乐,无心问政,先后失去四川、襄阳、江陵等地,隋朝利用南方收获期早的特点,每到南方收获季节就佯攻,南朝疲于应付,己方无需大动干戈,公元589年,陈终于灭亡,建康被毁,270年南北朝就此终结。

上一篇: 2023年征兵网(2023年征兵网上报名官网入口)
下一篇: 2023江西高考报名时间(江西专升本2023年考试时间)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