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东红,文史博物苑独家稿件,谢绝转载
博浪沙(博浪沙刺秦)
别看它没有金银器那么炫目,伞盖背后却隐藏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科技含量。正是由于它独特的设计,才让秦始皇在博浪沙遭遇刺客之时,躲过沧海力士掷出的三十公斤的大铁锤。
博浪沙刺秦
大家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参观时,除了被宏大的兵马俑群震撼外,一定也叹服于秦陵铜车马巧夺天工的制作工艺。铜车马吸引大家眼球的点多之又多,短短的旅程一定无法尽数了解。
那么,大家是否注意过秦陵铜车上面的伞盖?看上去没有金银器那么炫目,然而,隐藏于伞盖背后的历史知识和科技含量,却是秦陵铜车中的一个耀眼的亮点。
秦陵铜车马目前出土两乘,前面的叫高车,后面的叫安车。由于两车的乘坐方式和用途不同,车厢的形状和车上的伞盖区别很大。
伞盖由伞柄支撑,伞柄的中部有精美的错金银纹饰,看上去典雅高贵。伞柄的下部装在一个又大又重的十字形伞座上,伞座上设计了暗槽、明键、滑销、推锁,道道机关紧密配合,使伞柄既牢固,又便于装卸。它巧妙的设置,令观众拍手叫绝。
因此有人说这种造型可能是仿生学在制造业的一种运用,还有人将这种相似和乌龟与长寿的观念联系在一起。这都是误解。秦始皇虽然笃信五行学说,追求长生不老,但是,秦代还没有乌龟代表长寿的理念。
实际上,拱顶的椭圆形车盖是由安车车厢的型状所决定的,它是古代圆形车伞的一种变异。安车的篷盖直接安装在车厢板上,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为车上的乘员提供了一个隐蔽的小天地。
公元前218年,在秦始皇第三次出巡途中,韩国公子张良为报国仇家恨,谋划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
博浪沙就在今天的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东南,地处丘陵地带,沟壑纵横,人烟稀少。
当年发生博浪沙刺秦地点的石碑
张良和一位大力士(沧海力士)就守侯在道旁的荆棘丛中,当秦始皇的车队到达博浪沙时,隐藏在道旁的大力士拿起120斤重的大铁锤奋力向秦始皇的车辇砸去,不料误中副车,秦始皇幸免于难。
刺行动失败的原因是秦始皇的车队规模庞大,加之他坐在这样一辆有篷盖且四周屏蔽的安车之中。所以,大力士无法准确判断秦始皇的位置。试想,如果秦始皇乘坐的是没有遮蔽的高车,历史又该如何叙写。
代车伞的结构与老式的雨伞大体相同,是由伞弓和伞布构成。伞布的面料依车主人的地位而定,皇帝的车伞自然用的是锦帛类面料。
伞盖薄而平滑,顶面嵌饰着星星点点的杯形错银纹饰;朝下的一面以白色为底,并绘着五彩的卷云纹图案,看上去美轮美奂。原本用竹条制作的伞弓,被青铜取代。伞弓的末端,分别安装着一枚带有倒刺的银质盖弓帽,伞布的边缘被倒刺紧紧的钩住,从而使伞布平整、牢固,不易被风张起吹落。
用青铜模拟织物制做篷盖难度极大。我们以安车为例,椭圆形的篷盖面积达2.3平方米,厚度仅有1-4毫米。
制作如此大而薄的拱形铸件,首先要求有娴熟的合金配比技术,铜液既要流动性强还要有良好的成型能力。其次要求工匠有高超的铸造技术,能有效地控制整个铸造过程,保证铸件的完整性。另外还要求有高水平的模具制作技术。
无论那个环节出现偏差,都可能导致铜液流动不畅或者模具爆裂,难以做成面积巨大而完整的铜片。我们在复制原大铜车马时,曾邀请多家铸造企业采用先进的精密铸造工艺进行篷盖制作试验,至今还没有成功的案例,仍无法解决秦代工匠早在两千多年前已经攻克的技术难题。
本公众号所发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非本公众号立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