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名将辈出,就功绩而论,汉族的首推曾国藩,至于满蒙名将中,最出类拔萃者应属僧格林沁。他在对抗英法联军、征讨太平军、剿除捻军等战事中屡建殊功,备受清廷器重。然而,这位旷世名帅的结局却令人不忍卒睹,他居然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兵斩杀......
僧格林沁出身蒙古贵族家庭,袭封扎萨克多罗郡王。“僧格林沁”之名来源于藏语,其中“僧格”在藏语中意为“狮子”,“林沁”在藏语中意为“珍宝”。据《蒙古世系》载,僧格林沁为成吉思汗二弟拙赤合撒儿二十六代孙,少贫,后过继于远房堂叔科尔沁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为嗣子。道光年间,僧格林沁进京任职,曾担任御前行走、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满洲都统等职务。当时,八旗兵战斗力极差,烂泥扶不上柄,唯有僧格林沁统领的骑兵军纪严明、战斗力强,让清廷刮目相看,所以在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僧格林沁均能得到重用。
“僧王”僧格林沁作为蒙族名将,曾领兵镇压太平天国北伐军李开芳、林凤祥两部,经大小数百战,全部歼灭叛军,威震海内。英法联军之役时,僧格林沁奉命抵御,并在大沽口保卫战中重创联军,令清廷极振奋。
一世英雄(一世英雄垂青史是什么生肖)
僧格林沁善抚士卒、治军严谨,加之他本人剽悍勇猛、不畏生死,所以被清廷倚为梁柱,也成太平军、捻军的噩梦。不过,僧格林沁也有自己的弱点:恃勇轻脱、不谙敌情,作战往往只图近利、谋不及远,从而为最终的覆亡埋下伏笔。在清末学者刘体智着、介绍晚清京师的各种掌故《异辞录》一书中,对僧格林沁有这样的评价:“僧王将蒙古铁骑,驰逐中原,可谓勇矣,而计谋不定,故无成功之望。”
从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开始,僧格林沁奉命追剿直隶、山东一带的捻军。据《清史稿》数据统计,僧王打散十几万、收降十几万,又逮捕并处决太平军统帅陈玉成、捻军大头领张乐行以及叛变的民团首领苗沛霖等,战果辉煌。
张乐行遇难后,捻军上下对僧格林沁恨之入骨,新首领张宗禹决定利用僧格林沁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打围战术”在各地流动作战,以诱引僧格林沁,待其师劳力竭之后,再予以歼灭。
《清史稿》亦载,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五月,被张宗禹拖垮的僧格林沁,中了捻军的诱敌之计,在山东曹州高楼寨陷入重围。当时,僧王部队“兵不得食”,趁夜突围之下,只率领少数随向吴家店方向突围,僧格林沁在途中因受伤而坠马,只好伏身隐藏在麦田中,希望能避过捻军搜捕。最终,僧格林沁未能躲过这一劫,被捻军一名16岁小兵张皮绠搜出,于麦田当中斩杀,时年54岁。
僧格林沁遇难的噩耗传来,慈安、慈禧太后“两宫震悼”,下诏厚葬、褒赠:“诏嘉其忠勇性成,视国事如家事。”并从优抚恤他的家属。同时,两宫太后又严令山东、安徽等地的官员严密缉拿杀害僧格林沁的凶手,一旦抓捕,即刻明正典刑。
斩杀僧格林沁的张皮绠,不久便离开捻军返回老家安徽省涡阳县张楼村,用抢劫的银两在当地置办田宅,娶妻生子。稍后又开设作坊,靠酿酒、贩粮、卖油为生,生活相当不错。张皮绠知道清廷正在严拿杀害僧格林沁的凶手,所以,从来不敢跟人讲起,直到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
当时,僧格林沁遇难已有八年,但山东巡抚丁宝桢依旧寻找凶手,并派出暗探在淮北一带刺探情报。刚巧有暗探潜入张楼村,在酒坊中听到张皮绠醉酒后,与朋友谈起斩杀僧王的事,立刻向上司汇报。丁宝桢马上派人抓捕张皮绠,并将他押解到济南。
张皮绠一度想抵赖,坚称自己吹牛,但当丁宝桢从他家中搜出僧王朝珠,张皮绠只能从实招供。清廷在看到张皮绠的供状后,下令处凌迟极刑。同年,张皮绠在济南被凌迟处死,时年24岁。
僧格林沁阵亡不久,死讯传回北京,清廷震惊,命侍卫驰驿迎柩回京,辍朝三日以示哀敬。
僧格林沁是清朝最后一位满蒙出身的军事统帅,其死后,慈禧太后遂命曾国藩等人督剿捻军,从此,军权落入湘军的曾国藩、淮军的李鸿章等人手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