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商朝的庙号,周朝并没有延用,倒是创造了谥号,等到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干脆将庙号连同谥号一同废止,自汉朝开始逐渐恢复庙号和谥号制度,从此庙号和谥号一直延用了两千年之久。
唐朝历代皇帝(唐朝历代国君一览表)
以大一统王朝的角度来看,庙号的使用,是越到后面越普遍,自唐朝开始,除却亡国之君,大一统王朝基本上是皇帝人手一个庙号。
像明朝16帝就有15帝有庙号,清朝12帝就有11帝有庙号。
但要说起庙号含金量,西汉12帝虽然只有4帝有庙号,而且谥号只有2字,远不如后世动辄好几个字或者十几个字,甚至二十多个字的谥号,但是其含金量远超后世包括明清在内的所有大一统王朝,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宋安之来说说。
汉朝对于给皇帝追加庙号一事是十分慎重和严谨,所以西汉不是皇帝人手一个庙号。
当然一开始西汉皇帝并非只有4个皇帝有庙号那么少,还是有好几位皇帝都有庙号。等到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以后,对于西汉的庙号重新审定,废除了功绩不够的几位皇帝庙号。诸如汉元帝刘奭的高宗庙号,都被废除。
只余下汉高帝刘邦的太祖庙号、汉文帝刘恒的太宗庙号、汉武帝刘彻的世宗庙号、汉宣帝刘询的中宗庙号。
当然汉朝上庙号严谨的优良传统在东汉也发挥了下来,虽然光武帝废了西汉几位皇帝的庙号,但也不算厚此薄彼,在东汉,上庙号依旧严谨,一开始只有7位皇帝有庙号。
可以说汉朝对于庙号的使用,是相当严谨,严格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标准来上庙号。
正因为如此,以西汉来说,虽然12帝只有4帝有庙号,但是其庙号含金量,后世是远远不及。
汉太祖刘邦,在历朝历代的太祖之中,可以说是唯二含金量最高的太祖。和明太祖朱元璋一般,没有显赫家族为依仗,甚至就是布衣一个,就没有家族,只靠自己,白手起家打下偌大天下,开了两汉405年的天下。
汉太宗刘恒,是自汉朝恢复庙号制度以后的第一位太宗,他的成就主要在于对内文治,加强了皇权,打压了军功集团,提高儒生地位,开治世之端,与儿子汉景帝开创了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之文景之治。
在历朝历代的太宗之中,汉太宗刘恒,也是在第一序列。像晋太宗司马昱和宋太宗赵光义之流,是远不如汉太宗刘恒。
汉世宗刘彻,一般称呼为汉武帝,可谓是一代雄主,他在位时期对内进一步加强皇权,打压限制藩王,颁布推恩令,抑制丞相权力等等。
对外更是大规模开疆拓土,这点是其他后继之君所远远不及的,汉武帝“所辟疆土,视高、惠、文、景时几至一倍”,使中国“千万年皆食其利”。汉武帝东征西讨所开辟的疆域,都可以与开国皇帝汉太祖刘邦比肩。
而且他开疆拓土是真正具有开拓意义,很多疆域是之前朝代所没有统治过的,是汉武帝第一次将其纳入疆域之中。后世很多皇帝所谓的开疆拓土,其实很多时候,不是真正的开疆拓土,只是在恢复之前朝代的巅峰疆域,或者说只是在恢复汉武帝时代开辟的疆域。
他的功绩,可以直接跟二代皇帝之中的佼佼者相比。甚至比一些不是开国皇帝的祖还要功绩大,像清圣祖康熙帝,他的开疆拓土功绩,远不如汉武帝,都可以称祖,由此可见汉武帝的世宗庙号含金量,起码在历朝历代世宗之中,汉武帝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汉中宗刘询,一般称之为汉宣帝,他是汉朝恢复庙号制度以后,第一位上庙号中宗的皇帝,也是第一个在王朝衰落以后,真正实现中兴的皇帝。
自汉宣帝之后,虽然历朝历代都有号称中兴的时期,但多是徒有虚名,或者是没有实现真正的中兴。
可以说在历朝历代,真正实现中兴的,唯有汉宣帝一人而已。
不过可惜的是,汉宣帝之后,大一统王朝之中,只有唐朝出了一位中宗李显。
唐中宗李显是武则天第三子,两度在位,共计五年时间,短暂在位时期并没有什么大功绩,就被韦皇后给毒死。
这位皇帝根本没有使唐朝中兴,却上了中宗庙号,使得中宗庙号的含金量直线下降,可能这也是之后大一统王朝没有皇帝再上庙号的原因。
可以说西汉拥有庙号的4位皇帝,都是含金量极高,后世是远远不如。
而且还是延续了商朝的定制,包含了“太高中世”这最早四种庙号中的三种庙号,是庙号中最为优秀的三种庙号。
自唐朝开始,庙号开始普遍化,一般情况下,除却亡国之君,基本上是皇帝人手一个庙号。
而且皇帝往往上的是褒义庙号,除非特别说不过去的情况下,才会上贬义庙号。像前文说的李显,一个没什么大作为的皇帝,竟然上了中宗这样的上等庙号。
庙号之所以滥用,就是说白了就是皇权越来越集中,唐朝之前皇帝受限于相权、外戚、藩王、后宫等等,没有那么大的权力,有着大的约束力,也就讲究一些,会按照规矩办事。
但是唐朝开始,皇权进一步加强,皇帝没有那么多限制,就开始有点随心所欲。
而且在同时期,唐朝也开始滥用谥号。像西汉除却刘邦以无以复加的“高”字为谥号,之后皇帝都是两个字,第一个是雷打不动的“孝”字,所谓是以孝治天下。第二个字则是根据皇帝个人功绩来评价。
诸如汉太祖刘邦嫡长子刘盈,身为不成功的二代皇帝,没什么成就,没有庙号,谥号也是“孝惠”,重点是“惠”字,这个字也有褒义的意思,但亦有平庸无能之意,倒也符合汉惠帝的一生功过。
到了汉太祖刘邦第四子刘恒,他是一个很成功的皇帝,所以有庙号,而且还是太宗庙号。至于谥号,则是“文”字,这个字是褒义,属于“美谥”,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的品德。二代皇帝中的成功者,一般也是以“文”为主谥,一般庙号+谥号简称为太宗文皇帝。
到了明清时代,则是一世一元制,也就是皇帝一辈子一个年号。除了明英宗和清太宗特殊情况,有两个年号,其他皇帝都是一个年号。
因为庙号使用太普遍,像世宗庙号,汉、晋、唐、明、清都有皇帝用这个庙号,称呼上难免混淆,所以明清皇帝多以年号代称。像清圣祖玄烨,年号康熙,所以一般称呼他为康熙帝。
言归正传,到了唐朝,皇帝都人手一个庙号了,谥号的使用更是胆大无比。像唐太宗李世民死后,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为其加谥为文武圣皇帝。后来更是一直加字数,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加谥为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加谥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庙号和谥号的泛滥,是皇权集中的具体化表现之一,这也反应了皇权一家独大的弊端之一,什么好听就捡什么给皇帝用,庙号和谥号都上好的,让人没法以庙号和谥号判断一个皇帝一生功绩具体如何。
像清宣宗,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大家一看这庙号,这谥号字数,肯定感觉这个皇帝应该不错,必是有一番作为。
但这是道光帝的庙号和谥号,道光帝大家很熟悉,虽然有心中兴清朝,但是资质不足,根本没什么大作为,反而加速了清朝的衰落,这样的庙号和谥号,实属是过度美化了。
#头条群星8月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