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吕村位于夏县县城东北五公里处,姚暹渠南侧平原地带,是个美丽富饶的好地方。该村依托优质的特色农业资源,成为运城市区蔬菜供应的主产地之一,据传该村村名是姜太公二度神游禹都时所定。至今,村民修建房屋,还有贴“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传统字条。每年举办的久负盛名的农历三月二十五古庙会,就是为祭祀姜太公而立的。
那么姜太公是因何来到此地,又是如何为此村定名的呢?
姚暹渠(姚暹渠怎么念)
传说,姜太公当年周游豫、晋路过禹都夏县时,伫立在瑶台之巅,极目远眺。看到这里的土地肥沃,花草葱茏,林木繁茂,风景着实秀丽迷人。他便策马下峰,步入此村,住宿逗留,修台、钓鱼。广为人知的谚语:"稳坐钓鱼台"便是由此得来。姜太公看到这里的生活平静如水,百姓勤于躬耕,谦恭笃诚,他无比喜爱这里的环境风貌和风土人情,遂将两个儿子遗留此村,一"姜"姓住村里,另一个"吕"姓住庄子上。迄今为止,这个村还有大村和庄子之分。
朱吕村还有一条百姓赖以生存和灌溉的大渠——"姚暹渠",为什么叫"姚暹渠"呢?原来村子不远处有一条大河,常年泛滥成灾,淹没房屋,冲毁庄稼,村上的人们连年饥荒,只得背井离乡,奔走逃命。有一个叫姚暹的人,为绝水患,率领当地百姓大修大整了堤埝,筑成大渠使山洪环绕村庄流过,雨涝排洪,天旱灌田,变害河为利河。从此,这里再也没有过饥荒,岁岁五谷丰登。为了纪念这位治水有功,造福于民之人,乡民便把新修的大渠起名"姚暹渠"。村民都非常崇拜姚暹,因此不少人都想要改姓姚。姜太公二度神游禹都夏县时,闻知此事,对姚暹极其钦佩。他深明"君以民为本,君若舟,民若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就慷慨地答应了村上百姓改姓"姚"的要求。
后来,在定村名的时候,三姓人家发生了分歧,争执不下,难以定音。姓"姜"的人家提出:他是姜太公的正宗,"姜""吕"两姓应合称,姜字列前,村名该叫"姜吕村"。姓"姚"的一家辩解道;他们人多势大,何不取村名"姚吕村"呢?姓"吕"的一听,两方都有自已,便不吭声。姜太公久而站立,拈须思忖,干脆把"姜"和"姚"隐了吧!就取名为"殊吕村"。即该村并非一个"吕"姓,还包含"姜""姚"两姓。又因为"殊"字左边是"歹"旁,不大吉祥,很不如意。于是又去掉"歹",就叫成了"朱吕村"。朱乃红也,这一改更赋予了蒸蒸日上,光耀大地的新意。从此以后,世代相传,延用至今。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姜太公的贤德,就在村中建姜太公庙,虽然因为岁月流逝,最早的太公庙早已不见,不过岁月沧桑,拂不去信仰的传承!如今在村西能看到是崭新的砖瓦庙宇,姜太公庙里敬香还愿祈福的人接踵而来,香火格外旺盛。
除了姜太公庙,姜太公庙会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代代相传,这不仅是十里八乡的一大盛事,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更是一代代村民记忆深处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每年庙会现场都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舞蹈、独唱、器乐、戏曲、小品、古琴书等精彩节目纷纷上演,一个个绝活、一段段拿手戏,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一场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刘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