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平凡的你#
林州市(1994年之前称林县),河南省直辖,由安阳市代管。位于河南省最北部的太行山东麓,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是红旗渠的故乡,红旗渠精神发祥地。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林县人造就了令世人惊叹的红旗渠精神呢?
红旗渠简介(红旗渠简介100字左右)
西边的太行山,北边浊漳河将林州盆地框住,人们在盆地繁衍生息,这里虽然是盆地,但盆地自西而东倾斜,无法蓄积雨水,林州境内分布着石灰岩,不能形成隔水层,地下水资源也相当匮乏。
在林县,还有一个故事让老人们至今念念不忘。
你永远想象不到一条人命会和两桶水挂钩,所以,林县人得修这个渠。
在60年代,林县人民徒手削平太行山1250座山头,在悬崖峭壁间凿出这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这简直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林县人用10年时间做到了。
周恩来总理称,这是新中国一大奇迹。外媒甚至评价:红旗渠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那么,这个奇迹究竟是怎样创造的?
1942年大旱,加上战乱,全县1万多户逃荒,饿死1650人。1957年,林州已经展开水利建设,水库、深井、灌渠纷纷落成。2年后林州再遇干旱,之前修的水渠全部干涸,水源需要重新寻找。浊漳河水量充沛,如果能引漳入林,干旱问题就能彻底解决,当浊漳河流到林州境内时,水面已经远低于盆地的海拔,需要在浊漳河的高处取水,在重力作用下河水可流到林州境内。
经过多次测量,红旗渠引水点选在了山西省侯壁,海拔464.75米,侯壁比林州高14.7米,走完14.7米的落差,要在太行山盘绕70多公里,想实现70多公里的连续坡度,要保证每8公里的落差不能超过1米。在崇山峻岭中凌空开凿这样一条水渠,施工难度、精度可想而知。1960年2月,红旗渠开始修建,3.7万的普通百姓走进了太行山。青年洞施工难度最大,需要在垂直绝壁上凿出一条600多米的隧洞,这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必须打通,漳河水才能最终流入林县。1960年,300名青年背水一战,一年零五个月后,用手凿通,得名青年洞。
修渠中,林县人民自己制作材料,水泥制造了5170吨,占总量77.1%,炸药自己制造了1215吨,占总量44.3%,石灰烧制了14.5万吨,占总量100%,人们削平了太行山1250座山头,架起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修建12408座建筑物。工程修了整整10年,81位民众牺牲。红旗渠挖出土石1515万立方米,如果把土石筑成2乘3米的墙,能把广州—哈尔滨连接成一道万里长城。
当闸门开启,漳河水滚滚而来时,无数人站在渠边号啕大哭。至此,56.7万人口、37万头牲畜、54万亩耕地,彻底告别缺水历史。
红旗渠精神,也正是新中国内外交困的环境下,逆势生长的原因。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想想我们先辈们用血和肉开辟的天下,记住他们!记住红旗渠精神!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