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船为基础的“水营”力量长期得不到改变,丧失了长江控制权,这是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在河流纵横的江南水乡作战,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师”力量显得异常重要。
长江水师(长江水师提督)
想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与陈友谅那场决定天下格局的“鄱阳湖之战”,双方拼的就是水师,拼的就是水上力量。争夺江河控制权,朱元璋赢了,大明王朝之根基就此奠定。
江南河流纵横,湖泊众多,谁拥有一支强大的水上力量,谁就能取得江河控制权。如此一来,既能配合陆师展开行动,为其提供火力支援,运输粮食、弹药、武器等军需用品,又可以截断对方运输通道,困死对方沿江据点。反过来,没有水师协助作战,处处被动,灰头土脸。
对于水师之重要性,江忠源、左宗棠看得很清楚,建议曾国藩在编练陆师之同时训练水师,双管齐下。曾国藩是明智的,他采纳了该建议,在衡阳训练湘军水师,褚汝航、夏銮、彭玉麟、杨载福等湘军水师名将就是此时培养出来的,其中彭玉麟还是近代中国海军鼻祖,其编练的长江水师后来成为北洋舰队之基础。
那么,太平天国是否重视水师建设呢?是否有懂得水师之人才呢?重视就谈不上了,可人才是有,天地会出身的罗大纲曾言:“既建都南京,务必多造战船,精练水师,战舰建成之前,应先用木筏堵截江面,抢占长江水上优势。”可知,太平天国并不缺少懂得水师之人才,缺少的是统帅部对水师的重视程度。
太平天国“水营”,即是水师力量,始建于攻打益阳之时。1852年10月底,太平军解除长沙之围,攻打益阳、岳州。此时,附近渔户、水手、挑夫、船夫等纷纷携带船只入伙太平天国,带来渔船两千多艘,杨秀清在此基础上组建“水营”力量,唐正才为统领。
攻下岳州、武昌后,再得渔船七千多艘,“水营”力量顿时拥有万艘“战舰”,表面数据很强大。1853年2月,太平军东下攻打南京时,张德坚在《贼情汇纂》中写道:“帆幔蔽江,衔尾数十里,行则帆如叠雪,住则樯若丛芦,炮声遥震,沿江州邑,莫不望风披靡。”太平天国尝到了水师带来之好处,不出一月,大军抵达南京,瞬间将其攻破。
可惜的是,太平天国“水营”力量只是表面强大,与湘军水师不在一个档次,甚至连“江南大营”的“红单船”都不如。为啥呢?因为都是民船、渔船,与军用战舰没可比性,数量多不等于质量高。对此,太平天国也知道,可就是不愿意建造军用标准的战舰,只想凭借数量取胜,只想让“水营”打副手。
没有专业战舰支撑,太平军付出的代价非常大。湘潭之战、田家镇之战,太平军无不是因为“水营”力量扛不住湘军水师而惨遭失败,几千艘战船被焚毁;湖口、九江大捷时,湘军虽败,可太平军“水营”没能力追击,眼巴巴看着湘军撤退。“天京事变”后,“水营”基本崩溃,也没能重建,林启荣、陈玉成、李秀成等悍将深受其苦。
事关全局的“安庆之战”,若是“水营”得力,城内粮草供应充足,湘军怎能得手。要知道,曾国藩在安庆城下进行“围点打援”作战,与太平军进行持久战、消耗战,凭借的就是水师力量的优势,断绝安庆城内外联系,耗死对手。随后的天京之战,太平军也是吃了没有水师的亏。如果城内粮草充足,李秀成可以专心经营江浙,招兵买马,训练士兵,胜败未可知。
综上所述,缺乏一支专业化的“水师”,太平天国在江南地区作战非常被动。湘军则凭借水师优势,沿着长江东征,采取“围点打援”战术,逐渐攻克太平天国的沿江战略要地,武昌、九江、安庆、池州、芜湖、天京,太平军是一点办法都没有。1864年7月,天京粮草断绝,内外联系被截断,城池陷落,太平天国灭亡。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