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纳顿节(纳顿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纳顿节(纳顿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纳顿节(纳顿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海东日报》乡村振兴、特色文化乡(镇)村特约撰稿□作者:李永春纳顿节(纳顿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辛丑年,冬月二十七日。天空中飘着一丝零星半点的雪花,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和互助县作协几位同仁前去东沟乡的采风采访任务。小雪怡情,我们反倒平添了几份兴致。提起东沟这个名字,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这里群山逶迤,景色秀美,民风淳朴,

——《海东日报》乡村振兴、特色文化乡(镇)村特约撰稿

□作者:李永春

纳顿节(纳顿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纳顿节(纳顿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辛丑年,冬月二十七日。天空中飘着一丝零星半点的雪花,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和互助县作协几位同仁前去东沟乡的采风采访任务。小雪怡情,我们反倒平添了几份兴致。

提起东沟这个名字,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这里群山逶迤,景色秀美,民风淳朴,稼穑葳蕤,牛羊入诗。龙王山根的蒗麻台上四季静美如同一幅油画,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了解东沟风情地理的人自然而然的就会联想到“石窝的麻喇石”、“昝扎的水库”、“曹家窑的石匠”、“塘拉滩的金色田野”、“年先沟的古村落”、“大庄黑泉的一百零八个泉眼”、“洛少的完小”等等一个个蕴涵神奇而美丽的村落以及它背后的故事。

东沟乡属互助土族自治县辖乡。位于县境中部。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辖16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塘拉,距县府驻地11公里。东接丹麻镇,西连威远镇与东和乡,北靠祁连山支脉龙王山,土族语为:赤列。南临东山乡。平大公路,加西高速穿乡而过。全乡总面积9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6万亩,属半浅半脑地区。

历史沿革:1951年沿旧制设东沟乡,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设东沟公社,1983年改东沟乡。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全乡人口2.1万人。以汉族为多,土族占总人口的43%,还有藏族;辖塘拉、大庄、姚马、花园、卡子、口子、沟脑、洛少、年先、龙一、龙二、石窝、纳卡、尔开、曹家、昝扎16个行政村。

在住建部公布的五批共计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中,青海省共有123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互助县东沟乡其中就有大庄、年先、洛少三个村落入选。

驱车从互助县城东驶上宽畅的柏油双向四车道的平大公路202线,驶过安定大桥,约莫六七公里路程,一个美丽的土族村庄标志性的彩门便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这就是互助县首个入围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东沟乡大庄村。鲜为人知的故事,请您跟随笔者的脚步一同探访福地东沟、美丽家园吧。

绿树环绕的光福寺

在平大公路途径的南侧有一座寺院,雕梁画栋的寺院山门门顶金书“光福寺”三个金煌大字。那就是东沟大庄广福寺。

寺院坐南朝北,为二进院落式布局,院落东西长34米,南北宽32.4米。由照壁(新建)、山门、大殿、东西厢房(新建)组成。大殿面阔三间,歇山顶,五架梁,正脊为莲花砖雕,吻兽,雀替雕花卉。大殿四周有回廊,回廊间有48个转经筒,是村里老人每天转经祈祷的地方。寺院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984年维修、彩绘。

土族村落里的寺庙一般是土语名字,而大庄村的村庙三个汉书大字,请教到这个问题,一位土族阿爷说,民国时候丹麻的索卜沟有个人叫“索胡少爷”,他考中进士或者秀才,当时在西宁做官。有一次他来到大庄,村民请求他给村庙赐名,他就赐名并亲自书写“光福寺”三个大字。只是索胡少爷题写的牌匾文化大革命当中被红卫兵砸碎烧掉了,现在的光福寺的牌匾是后书的,是东沟姚马村出生的土族副省长马元彪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题写的。

每年的农历正月三十,大庄村广福寺的庙官、老者、特柔其(青苗头)聚集在一起,依照上一年农历十月初一龙王选的跳会地点,扎帐房、摆香案,同时要请来法师七名。其中有一位总主持,大庄村村民称其为“完善”,举行立幡、招魂、放幡等仪式。

广福寺,是大庄村民宗教文化和进行佛事活动的中心,是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道场。

一百零八个泉眼的黑泉

黑泉,这个依山傍水的地方因泉水而得名,又因这里遍布的一百零八个泉眼充满了神秘色彩。

笔者一行刚刚走进到黑泉村口,便看到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水流潺潺,这些水来自哪里呢?

那么,这么多的泉水从何而来?村民们说,这里的泉水和互助北山的龙王山相通。传说明朝万历八年,村民们为了祈求平安前往龙王山,在那里撒下了鹿马,回来后村庄周围就出现了大量泉眼,村民们由此将这些泉水视为“神泉”,并将它们和龙王的传说联系起来。

据说黑泉自然村附近有一个泉眼,每当下雨前泉水就会变浑,村民们据此预测天气阴晴。每当初一、初八、十五,全村男女老少都会在“神泉”前煨桑,遇到大的干旱,全县群众也会来这里求雨,异常灵验。在一汪泉眼前,漂荡的经幡,水中的宝瓶,都给我们一种神秘的感觉。

2020年东沟乡大庄黑泉民俗生态文化旅游村建设实施。黑泉小湿地公园开发建设以“特色浓郁、文化高雅、主题鲜明、生态和谐”为准确定位,挖掘土族旅游文化,繁荣地方经济为目标,多元投入,着力打造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土族特色鲜明的黑泉旅游景区。以旅游为突破口,以发展特色景点、特色人文环境、特色的自然生态风光为基础,依托当地土族特色餐饮拳头产品、土族原生态农家乐住宿的有利资源,抓住机遇,理清思路,找准定位,突出重点,加快发展,逐步打造出以特色旅游、文化、休闲度假为主线、以全县唯一体验土族文化和土族原生态为特色的民俗文化休闲旅游精品景点,以通过旅游及旅游附属产品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民俗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在开发黑泉一百零八个眼泉眼的同时,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民俗建设与传承土族文化相结合;民俗建设与当地宗教文化相结合;民俗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东沟乡党委书记表示:“下一步东沟乡将坚持以大庄黑泉、年先、洛少古村落旅游为典型带动,大力做好‘党建+生态旅游’文章,依托独特的生态非遗旅游资源,引导群众发展农家乐、生态游等旅游项目,努力形成党建引领下的‘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乡村旅游新格局,让生态旅游成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引擎”。

树林、河流、湿地、农田,都是吸引人们来到这里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遍布在平川和山沟里的一百零八眼神泉,当地人统称它们为“黑泉”。穿梭在茂密的云杉林中,看见大小不一的泉眼,您会逐渐明白树林和黑泉相互依存的道理:泉水养育村民,村民植下树木,树木涵养水源,循环往复,互相依存,缺一不可。正如大江大河的源头都同样毫不起眼一样,这就是大庄村饮用水源不竭的秘密所在。

黑泉,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滋养着大庄及周边的土族人。雪白的高山、茂密的森林,欢快的河流,一百零八个眼泉的秘密,一个个朴实的村民故事。但是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生活在这里的土族同胞,他们千百年来,依靠着这些大山,依靠着这些神泉,感恩自然、回报自然、取舍自然、生生不息。

一百零八眼神泉遍布在平川山沟间,黑泉自然村静若世外桃源。

历史留下的文化遗存

历史给大庄村也留下了很多文化遗迹,大庄古城堡位于拉日(二oops社)南部团顶。四周以残墙为界,东为壕沟,北临黑泉水沟,西、南为断崖,崖底为东西向的村间道路。

古城堡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东西长125米,南北宽81米。东围墙残长68米,顶宽2.6米。古城堡还有女儿墙,宽0.35米,高0.65米。东墙外有城壕,外侧高4.3米。南围墙残长130米,顶宽1.7-3.2米,残高2.8米。西墙残高2.3米,顶宽3.2米。南围墙外4.4米处有随墙,随墙残高0.70米,顶宽0.35米。北围墙残长120米,顶宽0.50-3米,残高0.70米。夯层厚0.20米,根据夯层分析,这座古城堡为明代建筑。

拉日遗址则在大庄村六社的猫儿刺坡乱牛山根部,东为县乡油路,东500米处为南北向的塘拉河。西为猫儿刺坡(乱牛山),南为牛五十七家宅院南50米处,北为牛黑龙家。南北长140米,东西宽33米,地表散布夹砂红陶罐残片。遗址上建有四户农宅,当地村民取土时曾挖出“大泉五十”钱币和灰瓦片等物品。根据出土的钱币和采集的陶片分析,拉日遗址属青铜时代卡约文化和汉代遗址。

大庄甲遗址位于六社唐沙山根,东至木拉关里沟西岸,南至牛得元宅院北墙,西至从东至西80米处的山坡处,北至从南至北18米处的山坡。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宽18米,东西长80米,文化层厚0.3米,地表散布有夹砂红陶片。据采集的标本分析,属青铜时代卡约文化遗址。1983年10月12日由互助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恰卡根遗址位于大庄村一社,东为农田,西为何立新家,南为何多十家和何七十保家,北为山坡断崖。南北长40米,东西宽35米。在断崖上暴露文化层厚1.6米,并夹杂有陶片。当地居民平整土地时挖出石器三件(磨盘二件,磨器一件),残陶杯一个,鹿角一个,现已征集到县博物馆。根据采集的标本分析,属青铜时代卡约文化遗址,汉代遗址。

恰卡顶东遗址位于大庄村一社由合顶上,东为一社的何栏木旦柱、刁六十五家,西为恰卡顶西遗址,南为断崖和农田,北为由合湾地(农田),遗址在山顶,东西长190米,南北宽84米。地表散布夹砂红陶罐残片,根据采集的标本分析,属青铜时代卡约文化。

从这些遗址中,我们仿佛看到远古时大庄村的美丽。如今,这些美丽容颜依然在呈现。当然,从村里老人们依旧鲜活的记忆里,我们只能勾勒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到今天大庄村自然环境变迁过程中的一些简单模样。2012年12月17日,大庄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第一个土族轮子秋从这里诞生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土族婚礼表演等一样,轮子秋早已成为互助土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轮子秋表演也成为互助旅游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

轮子秋,土族语称“卜日热”,意为旋转。关于轮子秋,在大庄村还有另一种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土族的祖先为了寻求生活的出路,上云天擒青龙驾金犁没有成功,又攀石山,捉野牛套银犁,也失败了。他们毫不气馁,又下平滩牵黄牛,终于将又肥又壮的黄牛驯服了,驾上缺犁把荒开,犁了南滩犁北滩,洒下金子般的青稞种子,辛勤务劳,获得了丰收。为了把庄稼运进场院,他们又打制了木车。当把最后一车捆子运上场时,车子翻了,朝天的那个车轱辘转个不停,两个孩子在车上飞舞,口里哼着庄稼丰收的家曲《杨格喽》。此后,每年碾完场,土族人民都要把大板车的车棚抬下,将车轴连同轱辘竖起来,底扇压上碌碡或大石头,顶扇绑一横杆或梯子,横杆或梯子两头栓上皮绳的圈,荡秋人坐在绳圈里,由他人推动横杆或梯子,这样车轮载着荡秋人在空中飞速旋转,围观的人载歌载舞,为荡秋者加油、喝彩。

据说,荡了秋的人一年中浑身舒服,关节灵活,腰腿不疼,神志清爽。围观的老人和孩子们争抢着上去转一转,用来消除疲劳,释放欢乐,增强意志,消除病灾。

土族轮子秋在土族群众中代代相传,已由过去粗糙简陋的木板车轮及牛毛绳扎制的简单工具变成现在用钢管做顶柱、钢板做上下轮盘,装上滚珠轴承,饰以彩旗飘带的工艺品。轮子秋制作精巧,装饰鲜艳,配上土族乐曲和安召舞蹈,运转自如,已由田间的打麦场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

正月的擂台会、二月二的交流会、丹麻花儿会、“观经会”、运动会、文艺演出舞台、大型广场舞表演都离不开轮子秋。古老的轮子秋在现代科技的改造下焕发了青春。现在,十多架轮子秋表演队活跃在土乡大地上。东沟大庄、姚马、塘拉、东山张家岭、台子多士代、蔡子沟、小庄民俗村、西部风情园、纳顿庄园、周家庄院、土族风情园等民俗旅游文化接待活动中都有“轮子秋”在旋转。

轮子秋的诞生却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并且轮子秋的历史并不遥远,它竟然是大庄村胡宗显的杰作。已是古稀之年的胡宗显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这个体育迷至今仍在迷恋体育节目,家里电视基本上就锁定在央视五套。也正是对体育的痴迷,让他和轮子秋有了难解之缘。秋收后的碾场上开始堆满油菜和青稞,它们颗粒饱满,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毛驴拖着碾子在场上转动,发出吱吱的声响,如同一曲欢快的土族乐曲。碾场边,几个孩童把车子的木轮卸下来,一个轮子着地,另一个轮子便悬在空中,孩童们用手扒着木轮的边缘,转动出一串的欢乐,胡宗显就是这几个孩童中的一个。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孩童们嬉戏的车轮会成为一项创造发明。

1979年,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内蒙古召开,青海撒拉族和土族被确定参加开幕式表演。青海省体委张德发处长找到时任互助县大庄村党支部书记的胡宗显,向这位熟悉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老书记求助。两人当即一拍即合,决定从木车轮上找突破口。在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开幕前的一个月,胡宗显开始对木车轮进行全面改造。首先将木车轮改为铁质轮子,套以滚珠轴承,下有圆盘带狮子样的底盘固定在地。基础的工作完成后,剩下的便是精雕细琢。第一个难题就是怎么给这个轮子取名字,因孩童们在木车轮上嬉戏时适逢秋收季节,最后确定命名为“轮子秋”,因此又在柱头尖上安放了铁制的麦穗模型。为了能够体现出土族民族特色,还在轮子秋外部用土族七彩绣饰进行了装饰。就这样,第一个轮子秋诞生了。

如今,轮子秋不仅走出了大庄村,走出了互助,走出了青海,还走进了青海省非物质文化名录,作为轮子秋的非遗传承人,胡宗显早已走下轮子秋,但他希望通过这个民间体育项目,把土族的文化传播得更远。

非遗名录:大庄二月二“梆梆会”

河湟大地是一处文明荟萃之地。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彼此融合密不可分。以至于我们在考察它的时候觉得很有特色,回味无穷。列如同仁六月会、於菟以及东沟大庄初春里的梆梆(音:biangbiang)会异彩纷呈热闹非凡。梆梆会在土族语中是青苗会的意思。

因为青海农历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对于以农耕为主的青海农家这时候才算彻底从过年的气氛中解脱出来。要翻出略有灰尘的农具,开始准备化肥曲着指头算计今年的收成了。于是从村里的龙王庙中请来龙神,在神殿前竖高10米的幡杆,埋地0.6米深,寓意为33天界和18层地狱。用黄表和彩纸剪贴的云纹、水浪、万字纹、连环套等花样长幡和长线,挂在杆头,垂落于地。幡杆顶端横置两齿叉,叉尖各戳一个大馒头。幡绳两端拴着包有五色粮食、红枣、花生、水果糖、硬币等物的“粮蛋子”。“梆梆会”的主要仪式有:竖幡、跳神、招魂、放幡、卜卦等。

仪式正式开始后由大法师领班,其余法师跟随其后,手举法鼓,身穿法衣,头戴法冠,齐敲鼓点,高颂祷词,开始跳神。法师跳神一般约两三个小时。随后大法师还要做法招魂,把一小瓷瓶勾倒,意为勾来一童男魂魄来敬神。所以每到“梆梆会”时节,当地人都给男孩佩戴一个装有蒜、五色粮、五色布的小红布袋,以免被勾掉魂。放幡时,众人围观抢“粮蛋子”和杆头馒头,得馒头者生“状元郎”,得“粮蛋子”者可禳灾避祸。人们还撕一点幡纸,作为孩子冲邪时用。远古的土族是马背上的民族,现已下马以农耕为主,因此土族人民不仅信仰藏传佛教,而且信仰从汉地直接传入的神衹。供奉神衹的寺庙每年都要举行酬神祭祀活动,一些地方没有固定寺庙,就要搭起帐篷神庙进行祭祀,届时要请“梆梆”来作道场,乞求农业丰收,保佑风调雨顺。每逢农历二月二、三月三、三月十八、四月八、五月初四等日子,互助县的许多土族乡村都要举行规模不等的“梆梆会”,大庄村这个是二月二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道场。2007年6月大庄村“梆梆会”已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乡党委始终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成立了党建引领馍馍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一个党支部,大力发展“东沟馍馍”产业,探索形成“党建引领、协会推动、党员带动、群众参与、公司运营”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为深入挖掘东沟民俗文化,乡党委政府找准浓郁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结合点,投资180万元在昝扎村建成集土族传统馍馍制作、销售为一体的馍馍产业基地,指导昝扎村党支部注册福地东沟馍馍食品加工有限公司,逐渐把“东沟馍馍”打造成生产加工、企业合作、市场销售、品牌营销的产业模式。

同时,成立福地东沟馍馍产业协会,负责收购全乡非遗传承人、巧手厨娘制作的原生态手工传统焜锅馍,以“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主动对接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营销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乡党委政府通过政府搭台、能人拉动、群众唱戏、媒体助阵的方式,多措并举让“东沟馍馍”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连续举办5届馍馍大赛,中新网、央广网、青海日报、海东电视台、互助融媒等媒体广泛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青睐。计划用5年时间打造出辐射省内外的“东沟馍馍”品牌,预计年销售额将达到130余万元,巧手厨娘年人均收入达到万元以上,馍馍产业已成为东沟群众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乡党委始终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成立了党建引领馍馍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一个党支部,大力发展“东沟馍馍”产业,探索形成“党建引领、协会推动、党员带动、群众参与、公司运营”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乡党委始终坚持把土乡民俗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支持“青绣”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实现“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变的农民增收新渠道。为充分发挥东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优势,使特色民俗文化转变为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的文化产业,乡党委不断加大对青绣文化产业的扶持,在传承土族传统刺绣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将东沟乡妇女手中的青绣这种“标配”发展为绿色手工产业。组织绣娘参加县端午节香包大赛、纳顿节青绣大赛,展现了绣娘技艺,期间,共获奖项40余项,累计选派760人参加了各类培训130期,提升绣娘整体素质,促进青绣产业发展。乡党委坚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依托胡兰索卡、阿姑绣等专业合作社,不断扩大青绣手工艺品制作规模,举办刺绣大赛等活动,扩大青绣产业知名度。今年11月,东沟乡大庄村因青绣产业被农业农村部评为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东沟绣艺人用一针一线绣出了海东乃至青海的“文化新名片”,青绣产业成为东沟群众增收的又一重要渠道。

图片来源:东沟乡党政办

参考文献:互助县民俗档案资料

上一篇: 2023年考研报考点(2020考研报考点)
下一篇: 西施和范蠡的故事是真的吗(西施和范蠡的故事简写)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