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乔公山(乔公山劝降尉迟恭)

乔公山(乔公山劝降尉迟恭)

乔公山(乔公山劝降尉迟恭)所谓嫡长子继承制度,是指由嫡妻所生的长子,拥有优先继承皇位的权力,这项制度不仅适用于皇帝选下一任接班人,同时也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由于皇帝一般都会有很多皇子,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度选拔太子,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杜绝

所谓嫡长子继承制度,是指由嫡妻所生的长子,拥有优先继承皇位的权力,这项制度不仅适用于皇帝选下一任接班人,同时也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

由于皇帝一般都会有很多皇子,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度选拔太子,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杜绝其他皇子产生非分之想,尽可能地避免因争夺皇位所引发的动荡。

嫡长子继承制

乔公山(乔公山劝降尉迟恭)

乔公山(乔公山劝降尉迟恭)

中国古代的每一位封建帝王从骨子里都会有两个基本目标:

为了实现这两个基本目标,帝王在发展国家实力的同时,更倾向于让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生儿子作为接班人,以至于不让权力旁落。

但是,皇帝很快就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想要在众多皇子当中选出一个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实在是太麻烦了。为此,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控制住皇子们的情绪,不能为了争抢太子之位而引发政局动荡。

在史料《春秋·公羊传》一书中记载:

然而,嫡长子继承制本身也存在着一个非常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嫡长子刚一出生就是太子的第一人选,过早地将皇位继承权锁定在嫡长子的身上,非常不利于其他优秀皇子的产生。

一般来说,皇帝本人也更加倾向于选择一个比较贤能的皇子来继承皇位,但为了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只能放弃更为贤能的皇子,从而选择嫡长子来当太子。

嫡长子继承制度,在历史上也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许多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甚至互相残杀,都是因为这个制度而起。

唐高祖李渊

其中,最能体现出嫡长子继承制弊端的例子,当属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之间的冲突。

自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开始,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就决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他和太穆皇后所生的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和四子李元吉。由于李建成的嫡长子身份,自然也就当上了大唐的第一任太子,也就是唐高祖的下一任接班人。

当李建成在太子的位置上做了六年之后,突然发生了一件事情,让唐高祖产生了想要废掉李建成的想法。

公元624年,在太子李建成的授意下,校尉乔公山和郎将尔朱焕押运一批铠甲运送到庆州,交给当时的庆州都督杨文干。当他们走在半路的时候,发现这批铠甲有问题,便立即向朝廷汇报。而杜凤举更是直接跑到了距离长安70公里以外的仁智宫面见唐高祖,当面检举揭发这个事情。

唐朝地图

直到这个时候,唐高祖才知道,这批铠甲是太子李建成私自运送给杨文干的。按照当时《唐律》中的规定:

庆州位于如今的甘肃一带,是唐朝边境的西北重地,地理位置非常敏感,杨文干是这里的一把手。杨文干曾经是太子东宫里面的一个侍卫,在李建成的举荐下,才当上了庆州都督。

可以说,杨文干是李建成的亲信,李建成在这个时候给一个边关守将私送铠甲,实在是触碰到了唐高祖的敏感神经。

更让人怀疑的是,此时的唐高祖并不在长安,而是带着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前往了仁智宫避暑,只留下了李建成在长安监国,足以可见他对李建成的信任。

所以,唐高祖认为:“难道太子真的要谋反吗?”

太子李建成深受唐高祖的信任,但他却公然违反唐朝的律令,私自运送铠甲给边关的亲信,实在是有违常理。而关于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选择铤而走险,在史料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

唐高祖深知,太子李建成此时正一个人在长安监国,一旦他举兵谋反,后果将不堪设想。然而,他并没有着急给李建成定下罪名,想要先调查一下情况再说,便立即做出了两个决定:“一边亲笔书写诏书,让太子李建成尽快赶到仁智宫;另一边派人到庆州通知杨文干,命令他前往仁智宫对质。”

太子李建成接到了皇帝亲笔的诏书,关于是否要前往仁智宫,大臣也给出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面对两种意见完全相反的抉择,一个是冒死请罪,一个是举兵造反,太子李建成最终还是决定前往仁智宫与父亲见面,以此来消除父亲对自己的疑虑。

以李建成当时的实力,若是听信太子舍人徐师谟的话,占据长安城,举兵造反,胜算并不是很大。以另一个角度分析,李建成也确实没有举兵造反的必要,因为他深受唐高祖的信任,甚至让他独自留在长安监国。

从这一点上来看,唐高祖或许已经在锻炼太子李建成的行政能力了,而且他还拥有“嫡长子”的优势,继承皇位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完全没必要举兵造反。

为了避免误会,李建成把随行的大部分官员都留在了外边,只带了十几个人前往仁智宫内。刚一见到唐高祖,他就一下跪在了地上,要求获得原谅,甚至想要以死谢罪。

仁智宫(后改名玉华宫)

单凭李建成一个人的话,自然不能让唐高祖打消心中的疑虑,他首先将李建成软禁了起来,只给简单的食物充饥,等到另一位主角杨文干的出现。

然而,杨文干或许是“做贼心虚”,迟迟不敢来到仁智宫。于是,唐高祖又派出时任司农卿的宇文颖前往庆州,通知杨文干火速前来。

让唐高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宇文颖一到庆州,有人就将“太子因为私运铠甲而被软禁”的消息告诉了杨文干。

杨文干认为,私运铠甲,事关重大,就连当朝的太子都被软禁起来了,更何况我一个小小的庆州都督呢!

唐太宗李世民

既然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杨文干自然是不敢去仁智宫的,索性不如举兵起事,或许还能有一丝活路。

北宋文学家司马光笔下的《资治通鉴》中认为,有人唆使杨文干起兵谋反这个事情,有可能是秦王李世民一手策划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太子给杨文干运送铠甲,就是为了谋反”的事实,进而废掉太子。

杨文干举兵谋反,完全出乎了唐高祖的预料,他急忙派出左武卫将军钱九陇和灵州都督杨师道平定叛乱。但是,钱九陇和杨师道不仅没有能够镇压叛军,还让叛军夺取了宁州,这里可是被誉为“长安的门户”。

除此之外,杨文干举兵造反的事情与太子李建成有关,他又是李建成的亲信,若是他打着“解救太子”的旗号,也就不能称为造反了,而是一件顺理成章的出兵讨伐,恐怕到时候各地的响应者会越来越多。

剧中的李世民

在事态紧急的关头,唐高祖决定派李世民率领大军镇压杨文干,并说:“你若是平定了叛乱,等你回来就立你为太子。”

废掉旧太子,另立新太子,在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中都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唐高祖能够在这个时候做出这个决定,可见当时的形势有多么危急。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而夺取的皇位,在之前从来没有当过一天的太子,而他也一直都在惦记着太子之位。

听到唐高祖以“太子之位相许”的一番话,李世民率领大军气势汹汹地朝着宁州袭来。得知是秦王李世民亲自挂帅,叛军受到了极大的威慑,纷纷自行溃散而逃,杨文干也被部下杀死。

就这样,秦王李世民率领的大军还没有到达宁州,“杨文干叛乱”事件就已经平息了,这当然也和李世民有着很大的关系。

玄武门

既然“杨文干叛乱”事件已经得到了平息,唐高祖就应该履行之前的承诺,废掉太子李建成,改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事实上,无论是从当时的声誉和才干,还是功勋上,秦王李世民都在太子李建成之上。

正当李世民满心欢喜等待唐高祖立自己为太子时,却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一场空欢喜。

杨文干谋反一事,似乎并没有对太子李建成造成太大的影响,依然稳坐太子的宝座,继续返回长安监国,而唐高祖、李世民和李元吉等人则继续留在仁智宫避暑。

就这样,由太子李建成私运铠甲而引发的一场谋反,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唐高祖之前承诺的“废掉太子,改立李世民为太子”的话,似乎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一样。

直到这个时候,李世民才意识到,自己又一次被父亲唐高祖忽悠了。

要说唐高祖忽悠李世民的事情,这并不是第一次了。早在晋阳起兵(又称太原起兵)的时候,李渊就特别强调说:“李世民在晋阳起兵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如果天下平定,论功行赏,一定要册封李世民为太子。”

按照当时的制度,若是太子李建成真的起兵谋反了,那么接下来肯定是由嫡次子李世民接班的,这样既合情理,又合法。甚至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说的那样,宇文颖在前往庆州时,有人故意告诉太子被囚禁的消息,都是秦王李世民在背后一手策划的。

而唐高祖对于太子李建成的态度,显然是非常偏袒的。他依然也知道,私运铠甲和亲信谋反,这些跟李建成肯定脱不了干系的。

然而,唐高祖既然深知太子李建成有罪,却没有做出任何的惩戒,而是让他继续以太子的身份返回长安监国。

唐高祖的举动虽然不合常理,但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这也不是唐高祖第一次饶恕太子李建成了。

很早之前,太子李建成曾经擅自招募了全国各地的骁勇之士2000多人,来充当东宫里面的卫士,并长期驻扎在东宫左右的长林门,号称长林兵。不仅如此,他还暗中从燕王李艺那里调集了幽州骑兵三百余人,甚至还私下招募勇士,扩充军队。

太子李建成的一系列触犯唐朝法规的行为,唐高祖得知后,仅仅只是将他责备了一番,并没有做任何惩罚。

由此可见,唐高祖对于太子李建成是有多么的袒护和恩宠,即使是屡屡犯下死罪,依然可以毫发无损。相比之下,他对秦王李世民的态度就没有那么友好了,尽管他明知道李世民比李建成更加优秀。

或许是唐高祖早已看清了李世民的心思,他曾经语重心长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天子自有天命,非智力可求。”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子都是命中注定的,不是依靠能力和才干而求来的。实际上,唐高祖是在用这句话暗示李世民,李建成作为嫡长子,理所应当是未来皇帝的接班人。

李世民从晋阳起兵到攻入长安,常年征战沙场,为大唐王朝的统一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武德四年十月(公元621年),唐高祖就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另外,还允许李世民的天策府自行设置官署,开设文学馆以招揽人才,这样的待遇是非常少见的。由此可见,秦王李世民的实力和影响力,唐高祖自然是看在眼里的。

虽然唐高祖十分器重李世民,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中的“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

按照这个制度,即使其他皇子比嫡长子李建成很有才能或功勋,也都无法逾越嫡长子这条界限,秦王李世民当然也不例外。

唐高祖既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由嫡长子来作为自己的下一任接班人,那么就应该遵照这个制度,所以它反复对李世民强调说:“天子自有天命,非智力可求。”

身为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国家的“稳定”;而作为一家之主,他希望得到的则是一个家庭的“和睦”。因此,唐高祖始终坚持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一次又一次地去宽恕嫡长子李建成,甚至不惜一次又一次地失信于嫡次子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

然而,唐高祖越是一心想要维护嫡长子继承制度,反而越是适得其反,从而更加激化了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让皇位之争从暗中较劲变成了明面上的真刀实枪。

从“杨文干谋反”事件到“玄武门之变”,期间的将近两年时间里,唐高祖虽然在努力从中调解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的危局,但终究也是无济于事。

直到公元626年7月2日,“玄武门之变”爆发,唐朝的第一任太子李建成被射杀,命丧玄武门。由于唐高祖的一味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处处偏袒太子李建成,从而酿成了兄弟自相残杀的苦果。

上一篇: 西昌哪个省(西昌哪个省的城市)
下一篇: 浮萍一道开(浮萍一道开全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