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文武状元同一人(文武状元在都市的小说)

文武状元同一人(文武状元在都市的小说)

文武状元同一人(文武状元在都市的小说)|明清家具研习社|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文武状元同一人(文武状元在都市的小说)状元这一称呼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时举人赴京应试都要投状,居首的人就被称为状元。而一旦成为状元,便是一朝声名天下闻,自此前途光明,花锦铺地。在阶级相对固化严重的古代,读书人们信奉学而优则仕,以中举夺魁为荣。对于贫贱的寒门学子来说,状元意味着阶级的飞升和改变人生的

|明清家具研习社|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文武状元同一人(文武状元在都市的小说)

文武状元同一人(文武状元在都市的小说)

状元这一称呼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时举人赴京应试都要投状,居首的人就被称为状元。而一旦成为状元,便是一朝声名天下闻,自此前途光明,花锦铺地。

在阶级相对固化严重的古代,读书人们信奉学而优则仕,以中举夺魁为荣。

对于贫贱的寒门学子来说,状元意味着阶级的飞升和改变人生的唯一出路;对于心怀家国天下的人来说,状元意味着实现抱负的第一步。甚至在许多古代戏剧中,高中状元成为了一切死局与难题的唯一解法。

在科举存在的一千余年中,总共才出现了700多位文武状元。而为了这个备受全国瞩目还能载入史册光宗耀祖的头衔,无数读书人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光阴。

连“三苏”中的苏洵都因科举屡次不第而感慨“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而《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仅仅因通过了状元关卡的第一关,就喜极而疯,可见其意义重大。

读书人除了挑灯夜战,吃穿用度等方面也开始有了讨彩头的讲究。

故而,逐渐便有了围绕着科举而产生的文化现象,“莲花”、“白鹭”等带有吉祥谐音的意象被广泛应用于纹饰当中,述说某某学子高中状元的故事也往往交口传诵,甚至还有一些特别的仪式......

元莲鹭纹玉炉顶上海博物馆藏

高考在即,我们也来聊聊状元那些事儿,讨个彩头~

状元的吃喝

吴地曾有传统,每当有女婴降生,便埋下黄酒,待到女儿长成,觅得佳偶出嫁,再挖出饮用,又名“女儿红”。《清稗类钞》中就有记述这等名酒的古诗:

越女作酒酒如雨,不重生男重生女。

女儿家住东湖东,春糟夜滴珍珠红。

绍兴人仿照此法,生了男孩也埋酒地下,盼他饱读诗书、高中状元,酒便叫“状元红”。

后来苏州地区的读书人也爱上喝名为“状元红”的绍兴黄酒,但这一现象其实是和苏州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状元陆润庠有关。

清道光红彩绳纹状元红酒坛故宫博物院藏

同治年间的陆润庠早年丧父,十分贫困,但又嗜好绍兴黄酒,酒馆老板怜其才华横溢,不仅赊酒给他,还资助他赶考路费。

一朝得登天子堂,陆润庠高中状元衣锦还乡,酒席上喝的还是他最爱的绍兴黄酒。时人便借状元之名把这种酒称为“状元红”,借着状元的光,它也成为了苏州读书人中最为风靡的名酒。

有状元酒,还有状元及第粥。这一名粥关联的状元是来自岭南的明朝状元伦文叙。伦文叙和陆润庠一样家境贫寒,靠种菜卖菜维生。

民间流传下来了许多关于他的故事,尤其是在对对子上:有客人到伦文叙家摊上买菜,故意试他文采,要求他作对联,不仅要文武双全,还要包含数字,且上下联加起来恰好等于一百。

伦文叙不假思索答了出来:杏坛七十二贤,贤贤希圣;云台二十八将,将将封侯。

他高中前粥店老板曾怜他家贫,将猪杂等熬成粥送他充饥,待伦文叙高中回乡,才为这碗粥取上“状元及第粥”的大名。

“天性温醇,德器和粹,望之知为君子,居学以书史为长,手不释卷”的伦文叙不仅自己学有所成,三个儿子也都中了进士,在当时少出科举人才的岭南缔造了“一门四进士”的神话,正如他自作及第诗中所言:

天榜今朝揭九重,状元人是广之东。

光摇四海飞金电,文耀长空驾彩虹。

翰林检讨知星者,国史先生识马翁。

从此岭南文运转,满江风雨化鱼龙。

浙江地区还有一种名叫状元糕的点心,据说和乾隆朝状元蔡以台有关。这蔡以台同前面两位状元一样,家境不佳,但颇有才华。

蔡以台殿试卷(局部)

蔡以台为《闻川泛棹集》作序所书

有一次饿昏在地后,被糕点店老板救下,老板还出资助他上京赶考,高中之后,蔡以台便投桃报李,为糕点店题名“状元糕”。

因为“糕”谐音“高”,“粽”谐音“中”,故而当时的浙江地区十分流行为考生准备状元糕、粽子等食物。

除了这些有着明确名姓关联的吃喝之物,其实还有状元粿、状元包、状元豆、状元汤等等。它们或真的点亮过寒门状元的人生,或只是商家营销的手段,或背后有着一段动人的感情故事......因“状元”冠名而得以传扬,直至如今。

状元的进阶

状元的进阶之路可不简单,从踏上漫漫考途开始就得过五关斩六将。

无论年龄大小,第一次童子试后才能成为【童生】,然后参加院试。通过了院试,拿到了【秀才】头衔,才算是正式进入了博取功名的士大夫阶层。

秀才中也分几等,享受不同优待。但只要有了秀才资格,就有了参加乡试的入场券,过了乡试,就晋升为【举人】。举人才有进京赶赴倒数第二次大考——会试的资格,过了会试也还没完,最终也是最难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江南贡院明远楼

乾隆年编撰《江夏县志·贡院图》

殿试阶段不像前面只需埋头苦写,殿试多半是皇帝出题,甚至亲自主持问答,放在现代,那就是应聘时的终面,还要结合笔试与面试综合考虑。

故而最后状元花落谁家,往往拼的不仅是文采和政见,还得拼点其它条件,有时是书法、有时是颜值、有时甚至就是爹妈取的名字,而到底拼啥,往往还得看掌权者心情。

末代状元刘春霖试卷

有人善于钻营,如唐时的裴思谦巴结当时掌权的宦官仇士良,讨了个拜帖便去主考官那儿生生把状元要了来;有人名字取得好,如明代的孙贤,因为名字让代宗想起“但愿子孙贤”,便成功折桂;有人长得丑,如明代的王艮,只好让位做榜眼;甚至还有人靠相扑赢来了状元。

虽然能进入殿试阶段的举子基本都已经拿上了官场入场券,但若有夺魁的实力,谁又甘心把状元的荣誉拱手相让呢?单从考察能力这一个角度来说,把其他条件掺杂进评判标准,确实容易让人不甘。

另一方面,在维护笔试阶段的公正上,古代帝王确实也穷尽了心力。许多办法还被沿用到如今的考试中,比如弥封试卷上的姓名、搜检考生携带用品、派专人巡回监考等手段,其实都是“百年老方”~

但即便如此,科举作为帝国瞩目的盛事,仍然有不少人为一步登天以身涉险。甚至赫赫有名的大才子唐寅,都有一桩关于科举的公案至今还众说纷纭。

明唐寅秋风纨扇图轴上海博物馆藏

科举不易,寒窗难熬,不过若是能凭实力换来金榜题名,自然无悔于案头的枯坐岁月。

状元的趣事

状元路上,也有不少阴差阳错之事值得聊聊。

清代名臣毕沅的状元就来得颇有些奇妙。中状元前,他不过是军机处的一个小官。殿试前夕,他和同样要参加殿试的同僚储重光、童凤都在军机处值班。

宋玉发冠江苏苏州灵岩山毕沅墓出土

因为考虑到清代殿试时字写得好的考生更有优势,书法不佳的毕沅便被另外两人以此为由留在军机处代为值班,而自己回家备考。

当夜,陕甘总督转来折子谈新疆屯田事宜,毕竟是分内之事,毕沅便详细研读了一番。没想到第二日殿试考的正是新疆屯田事宜。

清乾隆御笔淮源记翡翠册南京博物院藏(乾隆五十年赐与河南巡抚毕沅)

充分了解了题目背后信息的毕沅可以说是瞎猫撞上死耗子,挥笔洋洋洒洒便书成一篇。因切中肯綮,即便书法不佳也得以高中状元。

康熙朝还有一个背着几十个馒头赶考的“饽饽状元”,此人名叫李蟠,虽然祖父父亲都是举人,但家中无甚资产,上京赶考时全身仅有几两银子和几十个馒头。

他虽然有些才华,但思路下笔都十分缓慢,其它考生都交卷了他还在苦熬答题。监考官怜他赶考不易,破例让他写到深夜交卷,没想到康熙听到这件事后更是大加赞赏,竟然钦点他做了状元。

李蟠像

他的故事读来倒是让人有些慨叹,只能说幸好帝王施恩。但天下苦学之士何其之多,在准时答完题的考生中,很可能有比他境遇更不佳者,且单以苦学之精神,也很难修成治国之才。

仅为一人破例的做法实际上也是对他人的不公,不过掌权之人要挑选人才,确实很难排除个人情感的作祟。状元这一荣誉,除了是对才能的肯定,很多时候更像是为士人们树立的偶像标杆。

明仇英《观榜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纵观史书记载,有些状元一生的巅峰停留在了高中那一刻,有些状元却把高中当成腾飞的起点,一步步实现了宏图大志。不知人生临了之时,他们是否无憾无愧。

须得知,人生漫漫长路,考试只代表着一个阶段的结束,新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在此,研习社祝天下有心人,功不唐捐!祝天下有志者,万事竟成!

-END-

上一篇: 四书集注(四书集注的作者是)
下一篇: 黛玉焚稿(黛玉焚稿歌词)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