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所属的古注类别是(陆德明经典释文)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所属的古注类别是(陆德明经典释文)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所属的古注类别是(陆德明经典释文)2022-02-2213:46·语料汇总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所属的古注类别是(陆德明经典释文)轉登(转登),◆升遷。○[漢][王粲]《爵論》:“爵自一級轉登十級而為列侯,譬猶秩自百石轉遷而至于公也。”照登,◆對文稿、信件等不加修改地刊載。如:來函照登。魚登(鱼登),◆猶魚化龍。○[

2022-02-2213:46·语料汇总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所属的古注类别是(陆德明经典释文)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所属的古注类别是(陆德明经典释文)

轉登(转登),◆升遷。○[漢][王粲]《爵論》:“爵自一級轉登十級而為列侯,譬猶秩自百石轉遷而至于公也。”

照登,◆對文稿、信件等不加修改地刊載。如:來函照登。

魚登(鱼登),◆猶魚化龍。○[唐][李商隱]《為舉人上翰林蕭郎啟》:“再困於魚登,一慚於雁序。”參見“魚化龍”。

選登(选登),◆選擇刊登。如:“二十四史”新點校本意見選登。

新登,◆1.新近進用;新近擢升;新近及第。○《左傳?哀公十六年》:“[子伯季子]初為[孔氏]臣,新登于公。”○[杜預]注:“升為大夫。”○[唐][姚合]《寄李頻》詩:“珍重君名字,新登甲乙科。”◆2.穀物新熟。○[宋][范成大]《次韻耿時舉王直之夜坐》:“隴上新登穀,江頭舊熄烽。”

小登科,◆舊時對士人完姻之稱。○[元][無名氏]《梧桐葉》第三摺:“小登科接着大登科,播榮名喧滿皇朝。”○[清][鐵保]《題恩假歸娶圖》詩:“我向[隨園]稱後輩,廿年前亦小登科。”◆补证条目■旧时对士人完姻之称。○冰洋《结婚万花筒》:“过去结婚叫‘小登科’,为人一世三桩美事之一。”

相登,◆犹相当。○《水浒传》第十四回:“他的親眷相識,我都知道,不曾見有這箇外甥。亦且年甲也不相登,必有些蹺蹊。”

五子登科,◆1.[宋]代[竇禹鈞]的五個兒子[儀]、[儼]、[侃]、[偁]、[僖]相繼及第,故稱。事見《宋史?竇儀傳》。後用為結婚的祝福詞或吉祥語。參見“五桂”。◆2.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接收大員到收復地區先搶金子、銀子、房子、車子、女子,被人諷刺為“五子登科”。○[曹靖華]《憶董老》:“抗戰勝利後,我隨工作單位由[重慶]到了[南京],在國民黨的‘五子登科’地對人民的洗劫中,我顛沛流離,形同乞丐。”

前登,◆1.先鋒;打頭陣。○《後漢書?袁紹傳》:“[紹]先令[麴義]領精兵八百,強弩千張,以為前登。”○《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顏良])。”◆2.向前登上;前路。○[南朝][宋][顏延之]《北使洛》詩:“前登[陽城]路,日夕望三川。”○[唐][杜甫]《桔柏渡》詩:“無以洗心胸,前登但山椒。”

龍斷之登(龙断之登),◆謂謀利求財。龍,通“壟”。○[宋][陳亮]《謝梁侍郎啟》:“伏念某身名不競,時命皆非。豪於里閭,所得寧幾?迫於妻子,無策自資。孰為龍斷之登,羞作墦間之乞。”參見“龍斷”。

龍斷可登(龙断可登),◆謂可經營得利。龍,通“壟”。○[清][和邦額]《夜譚隨錄?崔秀才》:“[崔]曰:‘奇貨可居,龍斷可登,鳥獸之羽毛可織而衣,其遺粒足食也。貪賈三之,廉賈五之,盍為賈?’”參見“龍斷”。

進登(进登),◆猶進升。○《晉書?藝術傳?鳩摩羅什》:“母至[天竺],道成,進登第三果。”○[宋][蘇轍]《蔡朦父挺贈開府儀同三司》:“遂以顯績,進登西樞。”○[明][歸有光]《褚隱君墓碣》:“若[榆次][褚隱君]者,其孝友篤行,非其子進登於朝,與當世之君子遊,亦何以稱焉?”

火不登,◆立刻;突然。○[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三摺:“我只見他左瞧右瞧怒咆哮,火不騰改變了猙獰貌。”

黃登登(黄登登),◆猶言黃澄澄。○[元][張壽卿]《紅梨花》第三摺:“足律律起陣旋風,刮起那黃登登幾縷塵。”

格登登,◆形容過得硬。○《老殘游記》第十五回:“此人姓[剛],名[弼],是[呂諫堂]的門生,專學他老師,清廉得格登登的。”

格登,◆1.象聲詞。○《儒林外史》第二三回:“兩個人牽了我的驢頭,一路走上去,走到暖閣上,走的地板格登格登的一路響。”○《老殘游記》第十回:“一息工夫,只聽迴廊上格登格登,有許多腳步兒響。”○[曹禺]《日出》第二幕:“[[李石清]]外面套上一件嶄新的黑緞子馬褂,格登格登地走進來。”◆2.形容突然受驚而心臟猛地一跳。○《小說月報》1981年第6期:“突然,我心裏一格登,她去海邊,會不會……後來簡直就好像看到她就要往海裏跳的情景。”

發登(发登),◆猶言發作達到頂點。○[沙汀]《困獸記》三:“‘你的戲癮已經發登了啦?’有誰微笑着切斷他問。”

登真,◆1.猶登仙。成仙。○[唐][元稹]《酬樂天早春閑游西湖頗多野趣》詩:“墨池憐嗜學,丹井羨登真。”○[清][趙翼]《茅山紀游》詩:“其身已登真,傳又千萬年。”◆2.古亦用作稱人死亡的婉辭。○[唐][曹唐]《仙都即景》詩:“蟠桃花老[華陽]東,軒後登真謝六宮。”○《舊唐書?后妃傳下?睿真皇后沈氏》:“太后[沈氏]厭代登真,于今二十七載,大行皇帝至孝惟深,哀思罔極。”

登用,◆進用。○《史記?夏本紀》:“[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唐][杜甫]《上韋左相二十韻》:“才傑俱登用,愚蒙但隱淪。”○[元][關漢卿]《玉鏡臺》第一摺:“我想方今賢臣登用,際遇聖主。”○《明史?儒林傳序》:“嗣世承平,文教特盛,大臣以文學登用者,林立朝右。”○[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今夫建立一政,登用一人,而肺腑昵近之地,群相讙譊,朋疑眾難,雜沓而至。”

登儀(登仪),◆進獻禮物。○《舊唐書?音樂志三》:“止奏潛聆,登儀宿轉。大玉躬奉,參鍾首奠。”

登學(登学),◆上學;進學。○[南朝][梁][江淹]《齊太祖誄》:“聿尚登學,嚴道尊師。”

登心,◆牢記心中。○《藝文類聚》卷三一引[南朝][梁][陸倕]《感知己賦贈任昉》:“學窮書府,文究辭林,既耳聞而存口,又目見而登心。”

登相,◆I草名。即東廧,又名沙蓬。生於北方沙地,籽可食。○《宋史?外國傳六?高昌國》:“﹝[六窠沙]﹞沙深三尺……不育五穀,沙中生草名登相,收之以食。”◆II進位宰相。○[宋][沈括]《夢溪筆談?人事一》:“[潞公]自[慶曆]八年登相,至七十九歲以太師致仕。”

登顯(登显),◆1.猶顯揚。○[漢][荀悅]《漢紀?文帝紀贊》:“登顯洪業,為[漢]太宗。”◆2.舉用使顯耀。○《後漢書?和帝殤帝紀贊》:“抑沒祥符,登顯時德。”○[李賢]注:“謂用[鄧彪]等委政也。”○《陳書?後主紀》:“朕以寡薄,嗣膺景祚……敢忘康濟,思所以登顯髦彥,式備周行。”

登賢書(登贤书),◆科舉時代稱鄉試中式為登賢書。○[明][袁宏道]《壽李母曹太夫人八十序》:“[獻夫]高才,早有文譽,而其登賢書也,乃在強仕之後。”○[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吳京丞》:“[錢塘][吳西谷]京丞[清鵬],於[嘉慶]丙子登賢書。”○《花月痕》第五一回:“余死友[東越][韋公][瑩],字[癡珠],弱冠登賢書。”

登賢(登贤),◆舉用有道德有才幹的人。○《後漢書?左周黃傳論》:“急登賢之舉,虛降己之禮。”○[南朝][宋][鮑照]《河清頌》:“野旌伏彥,朝賞登賢。”○《南史?蔡興宗傳》:“每至上朝,輒與令錄以下陳欲登賢進士之意。”○[鄭觀應]《<盛世危言>自序》:“惟聖明在上,廣開言路,登賢進良,直言無隱。”

登下,◆1.登記與削除。猶增減。○《周禮?夏官?司士》:“掌群臣之版,以治其政令,歲登下其損益之數。”○《周禮?秋官?司民》:“掌登萬民之數,由生齒以上,皆書於版……歲登下其死生。”○[鄭玄]注:“登,上也;版,今戶籍也;下,猶去也。每歲更著生去死。”○[孫詒讓]正義:“此登下猶言增減。”◆2.上下;升降。○《周禮?考工記序》:“六尺有六寸之輪,軹崇三尺有三寸也,加軫與轐焉,四尺也。人長八尺,登下以為節。”○[明]徐昭慶《考工記通》:“登下,謂登車下車也。人長八尺,軫轐得人之半,故升降以此為節,而得其宜也。”◆3.猶豐歉。○《逸周書?大聚》:“立祭祀與歲穀登下厚薄,此為德教。”○[孔晁]注:“登下,隨穀豐儉也。”

登望,◆登高遠望。○《漢書?陳湯傳》:“[湯]為人沈勇有大慮,多策謀,喜奇功,每過城邑山川,常登望。”○[漢][班固]《西都賦》:“既懲懼於登望,降周流以徬徨。”○[唐][王昌齡]《萬歲樓》詩:“誰堪登望雲煙裏,向晚茫茫發旅愁。”○[清][吳偉業]《毛子晉齋中讀吳匏庵手抄宋謝翱<西臺慟哭記>》詩:“言過[富春]渚,登望[文山]哭。”

登天,◆1.升天。○《左傳?成公十年》:“小臣有晨夢負公以登天。”○《莊子?大宗師》:“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終窮?”○《宋史?神宗紀一》:“[嘉祐]八年侍[英宗]入居[慶寧宮],嘗夢神人捧之登天。”○[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五章第九節:“[秦國]西有[儀渠國],父母死,火燒遺體,稱為登天。”◆2.指登帝位。○《素問?上古天真論》:“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迺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人將失之耶?’”[王冰]注:“[黃帝]後鑄鼎於[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清][俞樾]《內經辨言》:“成而登天,謂登天位也。○《易?明夷》傳曰:‘初登于天,照四國也。’可說此經登天之義。故下文即云:‘迺問於天師。’迺者承上之詞,見[黃帝]既登為帝,乃發此問也。”◆3.指成仙。○[晉][葛洪]《抱樸子?對俗》:“若幸可止家而不死者,亦何必求於速登天乎?”◆4.比喻極難。○《孟子?盡心上》:“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金][元好問]《跋閑閑自書樂善堂詩》:“從善如登天,從惡如棄屣,而於趨舍乖,知之不審耳。”○《水滸傳》第七二回:“花魁的風流聲價,播傳寰宇,求見一面,如登天之難,何況親賜酒食。”○《紅樓夢》第十回:“你如今要鬧出了這個學房,再想找這麼個地方兒,我告訴你說罷,比登天的還難呢!”

登堂,◆升上廳堂。○[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入門不咳,登堂無聲,二不肖也。”○[唐][李賀]《感諷》詩之一:“縣官踏飧去,簿吏復登堂。”○《說唐》第十回:“二人攜手登堂,喜動顏色,頂禮相拜。”○[瞿秋白]《餓鄉紀程》十二:“現在已到門庭,請舉步入室登堂罷。”

登臺拜將(登台拜将),◆見“登壇拜將”。

登壽(登寿),◆長壽;高齡。○[漢][蔡邕]《漢交阯都尉胡府君夫人黃氏神誥》:“既作母儀,履信思順,登壽耄耋,用永蕃孌。”○[唐][張說]《岐州刺史平泉男陸君墓志》:“位不盈量,年無登壽。”

登受,◆敬辭。謂收受;接受。○《左傳?僖公九年》:“王使[宰孔]賜[齊侯]胙……﹝[齊侯]﹞下拜登受。”○《宋史?樂志十四》:“玉簡金書,翔鸞戲鴻。下拜登受,旋于青宮。”○《東周列國志》第六八回:“寡人不知弓之為寶,若此,何敢登受?”

登手登腳(登手登脚),◆手腳用力伸縮蹬動。○《金瓶梅詞話》第五二回:“孩子便倘在蓆上登手登腳的怪哭,並不知[金蓮]在那裏。”

登實(登实),◆謂灌漿成熟。○[宋][歐陽修]《喜雨》詩:“無言雨大小,小雨農尤喜;宿麥已登實,新禾未抽秧。”

登時(登时),◆1.立即;立刻。○[晉][葛洪]《抱樸子?釋滯》:“又中惡急疾,但吞三九之氣,亦登時差也。”○《北史?祖珽傳》:“至夜,[珽]忽令大叫,鼓譟聒天,賊眾大驚,登時走散。”○《兒女英雄傳》第九回:“[十三妹]一聽,登時把兩道蛾眉一豎。”○[魏巍]《東方》第五部第五章:“登時沖鋒槍和手榴彈向着敵人劈頭蓋臉地打去。”亦作“登時間”。○[元][無名氏]《鴛鴦被》第二摺:“若是有人見,若是有人拿,登時間事發。”○[元][鄭廷玉]《看錢奴》第四摺:“我這一服藥與你那婆婆喫了,登時間就好。”○《水滸傳》第四三回:“那大蟲退不夠五七步,只聽得響一聲,如倒半壁山,登時間死在巖下。”◆2.猶當時。○[宋]程大昌《演繁露?答人問九江說》:“縣聞雖近,又不如其鄰人登時親見之審也。”

登善,◆舉用賢能。○《清史稿?仁宗紀論》:“[仁宗]初逢訓政,恭謹無違。迨躬蒞萬幾,鋤奸登善。”

登三,◆1.謂功德登於三王之上。○《文選?司馬相如<難蜀父老>》:“方將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鳴和鸞,揚樂頌,上減五,下登三。”○[李善]注引[李奇]曰:“五帝之德,[漢]比為減;三王之德,[漢]出其上。”○《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上咸五,下登三。”○[裴駰]集解引[韋昭]曰:“咸同於五帝,登三王之上。”○《南齊書?王融傳》:“習[呼韓]之舊儀,拜鑾輿之巡幸,然後天移雲動,勒封[岱宗],咸五登三,追蹤七十。”○[唐][王勃]《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高祖]以援疑撥亂,伏紫氣而登三;[太宗]以端拱繼明,自黃離而用九。”○[宋][范仲淹]《上張侍郎啟》:“約史徇名,勉附青雲之士,實偶登三之盛,獲從旅百之先。”◆2.謂帝王與道、天、地三者並尊。○[唐][李商隱]《賀相國汝南公啟》:“聖上初九潛泉,登三佩契。”○[馮浩]箋注:“此所謂登三者,謂帝王與道、天、地三者並尊也。”○《舊唐書?音樂志三》:“穆穆我后,道應千齡。登三處大,得一居貞。”

登日,◆即日,當天。○[晉][張華]《博物志》卷三:“宮中病者,登日並差。”

登起,◆呆着。○[沙汀]《煩惱》:“我就要在家裏登起。將來溜得掉呢,我溜;落在它口裏,它又吃了好啦!”

登平,◆1.上升。○《漢書?王莽傳中》:“青煒登平,考景以晷。”○[顏師古]注引[晉灼]曰:“言青陽之氣始升以上,以成萬物也。”○[宋][范成大]《太上皇帝靈駕發引輓歌詞》之三:“開闢風雲慘,登平日月間。”◆2.謂穀熟年豐。指升平,太平。○[宋][司馬光]《翰林學士禮部侍郎除三司使制》:“汝其勿以金穀為末而不恤,勿以簿領為煩而不為。九功所歌,八政所重,登平之業,將汝乎取之。”

登年,◆1.猶延年。多享年歲。○《國語?周語中》:“[東門]之位,不若[叔孫],而泰侈焉,不可以事二君;[叔孫]之位,不若[季孟],而亦泰侈焉,不可以事三君。若皆蚤世猶可,若登年以載其毒,必亡。”○[韋昭]注:“登年,多歷年也。”○[南朝][宋][顏延之]《庭誥》:“凡養生之具,豈間定實,或以膏腴夭性,有以菽藿登年。”○[唐][柳宗元]《游南亭夜還敘志七十韻》:“登年徒負版,興役趨伐鼛。”◆2.豐年。○《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五?唐祀昊天樂章三》:“登年慶棲畝,稔歲賀盈囷。”

登能,◆進用有才能的人。○[漢][劉向]《九嘆?愍命》:“昔皇考之嘉志兮,喜登能而亮賢。”○[唐][柳宗元]《<貞符>序》:“[漢]用大度,克懷于有氓,登能庸賢,濯痍煦寒,以瘳以熙,茲其為符也。”

登難(登难),◆猶赴難。○《三國志?蜀志?楊戲傳》:“將軍敦壯,摧鋒登難,立功立事,于時之幹。”

登明,◆1.叢辰名。舊時星命家六壬術,有十二月將神名,正月日月會於亥,神名[登明]。○[漢][王充]《論衡?難歲》:“式上十二神[登明]、[從魁]之輩,工伎家謂之皆天神也。”○[宋][沈括]《夢溪筆談?象數一》:“六壬天十二辰之名,古人釋其義曰:正月陽氣始建,呼召萬物,故曰登明……余按‘登明’者,正月三陽始兆於地上,見龍在田,天下文明,故曰登明。”◆2.進用賢明的人。○[唐][韓愈]《進學解》:“登明選公,雜進巧拙,紆餘為妍,卓犖為傑,較短量長,惟器是適者,宰相之方也。”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欽定士階條例》:“是故取士之法不一,而登明選公之意則同。”

登名,◆1.上聞。具名上奏。○《史記?周本紀》:“維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顯亦不賓滅,以至今。”○[唐][韓愈]《燕河南府秀才》詩:“功曹上言公,是月當登名。”◆2.猶揚名。○[唐][韓愈]《復志賦》:“豈不登名於一科兮,曾不補其遺餘。”○[宋][周必大]《米芾馬賦》:“[元章]詞筆俊拔,略無滯礙。使能約以法度,博以學問,則生當獨步翰墨之場,沒且登名文章之錄,其成就豈止此而已。”

登門(登门),◆1.登龍門。○[唐][韓愈]《叉魚招張功曹》詩:“濡沫情雖密,登門事已遼。”◆2.上門,到對方住處。○《舊唐書?李宗閔傳》:“退跡者成後時之夫,登門者有迎吠之客。”○[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封三娘》:“然貧賤者與貴人交,足未登門,先懷慚怍。”○[巴金]《探索集?長崎的夢》:“這次一到[東京]我便要求登門拜訪。”

登良,◆進用賢能。○[唐][韓愈]《河南府同官記》:“[建中]初,天子始紀年更元,命官司舉[貞觀]、[開元]之烈。群臣惕慄奉職,命材登良,不敢私違。”

登禮(登礼),◆致禮。○《漢書?武帝紀》:“翌日親登[嵩高],御史乘屬,在廟旁吏卒咸聞呼萬歲者三。登禮罔不答。”○[顏師古]注:“言登禮於神,無不答應。”

登來(登来),◆猶得來,得之。○《公羊傳?隱公五年》:“公曷為遠而觀魚?登來之也。”○[何休]注:“登,讀言得。得來之者,[齊]人語也。○[齊]人名求得為得來。作登來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孔廣森]通義:“登來之者,猶言得之也。”○[清][袁枚]《隨園隨筆?諸經》:“《公》《穀》則……來曰登來。”

登科甲,◆猶登科。○[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二摺:“你看我登科甲便及第,若是我金榜無名誓不回。”

登科,◆科舉時代應考人被錄取。○[唐][裴說]《見王貞白》詩:“共賀登科後,明宣入紫宸。”○[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泥金帖子》:“新進士才及第,以泥金書帖子,附家書中,用報登科之喜。”○[宋][司馬光]《送崔尉之官巢縣》詩:“登科如拾遺,舉步欻千里。”○[清][黃遵憲]《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詩:“兒年九歲時,阿爺報登科。”○[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六篇:“[唐]人登科之後,多作冶游。”

登舉(登举),◆往上飛升。○[三國][魏][曹植]《升天行》之一:“乘風忽登舉,彷彿見眾仙。”

登進(登进),◆1.升進;使上前。○《書?盤庚中》:“[盤庚]乃登進厥民。”○[孔]傳:“升進,命使前。”○[孔穎達]疏:“[盤庚]乃升進其民,延之使前,而眾告之。”◆2.引申為舉用,進用。○《漢書?劉向傳》:“稱譽者登進,忤恨者誅傷。”○《明史?選舉志一》:“學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進之。”○[清][歐陽巨源]《<官場現形記>序》:“其後選舉之法興,則登進之途雜。”

登假,◆I謂升至某種境界。○《莊子?德充符》:“彼且擇日而登假,人則從是也。”○[郭慶藩]集釋:“登假即登格也。假格古通用。”○《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成玄英]疏:“登,昇也;假,至也。”○《淮南子?精神訓》:“終始若環,莫得其倫,此精神之所以能登假於道也。”○[高誘]注:“假,至也。上至於道也。”○《文選?揚雄<劇秦美新>》:“登假皇穹,鋪衍下土。”○[李善]注:“假,至也。言眾瑞升至於皇天,鋪衍於下土。”◆II猶言仙去。對帝王死去的諱稱。○《禮記?曲禮下》:“告喪,曰天王登假。”○[孔穎達]疏:“登,上也。假,已也。言天子上升已矣,若仙去然也。”○《列子?黃帝》:“天下大治,幾若[華胥]之國,而帝登假,百姓號之。”○[張湛]注:“假當為遐。”○[清][方苞]《釋蘭谷傳》:“[康熙]六十一年冬入賀萬壽節,既至而[聖祖]皇帝已登假。”○[魯迅]《阻郁達夫移家杭州》詩:“[錢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隨波不可尋。”參見“登遐”。

登極(登极),◆1.登上屋頂或高處。○《莊子?則陽》:“[孔子]之[楚],舍於[蟻丘]之漿。其鄰有夫妻臣妾登極者。”○[成玄英]疏:“極,高也。”○[陸德明]釋文:“[司馬]云:‘極,屋棟也。升之以觀也。’一云:極,平頭屋也。”◆2.帝王即位。○《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李挺墓志》:“[永熙]登極,授散騎常侍。”○《舊唐書?隱逸傳?王遠知》:“[太宗]登極,將加重位,固請歸山。”○[宋][文天祥]《集杜詩?<景炎擁立>序》:“[益王]登極,改元[景炎]。”○[蔡東藩]《慈禧太后演義》第十回:“新皇未曾登極,革職拿問的諭旨,何人鈐印?”

登格,◆符合規格;合乎法式。○《南史?柳渾傳》:“[梁武帝]好弈棋,使[渾]品定棋譜,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第其優劣,為《棋品》三卷。”○《宋史?樂志十五》:“寶圖熙盛,登格聖功全,瑞命集靈篇。”

登歌,◆亦作“登哥”。◆1.升堂奏歌。古代舉行祭典、大朝會時,樂師登堂而歌。○《周禮?春官?大師》:“大祭祀,帥瞽登歌,令奏擊拊。”○[鄭玄]注引[鄭司農]曰:“登歌,歌者在堂也。”○《宋書?樂志一》:“[晉氏]以來,登哥誦美,諸室繼作。”○[宋][梅堯臣]《凌霄花賦》:“或製裳於騷客,或登歌於樂章。”○《宋史?樂志一》:“欲依月律,撰《神龜》《甘露》《紫芝》《嘉禾》《玉兔》五瑞各一曲,每朝會登歌首奏之。”◆2.指古代舉行祭典、大朝會時,樂師登堂所奏的歌。○[漢][荀悅]《漢紀?惠帝紀》:“乾豆上,奏登歌。”○《後漢書?章帝紀》:“作登歌,正予樂,博貫六藝,不捨晝夜。”○《宋書?樂志一》:“皇帝初登壇,奏登哥。”◆3.泛指歌詞。○[宋][王禹偁]《皇帝親試貢士歌》:“應制非才但淚垂,強作登歌歌[舜][禹]。”◆4.猶歌頌。○[南朝][宋][鮑照]《河清頌》:“亙古通今,明鮮晦多。千齡一見,書史登歌。”◆5.古代舉行祭典、大朝會時所用的樂器。○《舊唐書?音樂志二》:“登歌二架,登於堂上兩楹之前。”○《宋史?樂志一》:“大樂署舊制,宮縣三十六虡設於庭,登歌兩架設於殿上。”○《續資治通鑒?元英宗至治二年》:“至是廟工未畢,妨陳宮縣,止用登歌。”

登對(登对),◆1.謂上朝對答皇帝詢問。○[宋][孔平仲]《孔氏談苑?活堯舜》:“[熙寧]中,[張唐民]登對。”○《宋史?趙雄傳》:“[范成大]使[金],將行,[雄]當登對,[允文]招與之語。”○《續資治通鑒?宋神宗熙寧元年》:“先是[陳升之]登對,帝面許擢置中樞。”◆2.門當戶對。○《廿載繁華夢》第二五回:“單是[周庸祐]這些門戶,要求登對的,實在難得很。”

登東(登东),◆上廁所;解手。廁所俗稱東圊。簡稱為東。○《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荊公]見屋傍有個坑廁,討一張毛紙,走去登東。”○《水滸傳》第一○九回:“那時[王慶]手下親幸跟隨的,都是假登東,詐撒溺,又散去了六七十人。”○《古今小說?陳御史巧勘金釵鈿》:“原來那漢子是他方客人,因登東,解脫了裹肚,失了銀子,找尋不見。”

登等,◆謂升於常等。○《漢書?王莽傳上》:“故宗臣有九命上公之尊,則有九錫登等之寵。”○[顏師古]注:“登等,謂升於常等也。”

登登,◆1.象聲詞。指敲擊聲。○《詩?大雅?綿》:“度之薨薨,築之登登。”○[唐][劉禹錫]《許州文宣王新廟碑》:“[瀷水]之瀕,城池在東,登登其杵,坎坎其斧。”○[宋][蘇軾]《孫莘老求墨妙亭》詩:“龜趺入坐螭隱壁,空齋晝靜聞登登。”○[明][高啟]《與侄常游東庵》詩:“水樹圓庵綠幾層,陰中敲戶晝登登。”◆2.象聲詞。指馬蹄聲。○[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六:“騎着瘦馬兒圪登登的又上[長安]道。”○[清][納蘭性德]《采桑子?居庸關》詞:“巂周聲裏嚴關峙,匹馬登登,亂踏黃塵,聽報郵籤第幾程。”○[清][朱彝尊]《百字令》詞:“瘦馬登登愁徑滑,何況新霜時候。”◆3.象聲詞。指腳步聲。○[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八:“[蔡大嫂]卻不表示軟弱,把那些女的看着笑了笑,便登登地提起她那平底鞋,一口氣就走上了降生臺。”◆4.眾多貌。○《逸周書?小開》:“登登皇皇,君枳維國,國枳維都。”○[唐][盧綸]《山店》詩:“登登山路行時盡,決決溪泉到處聞。”

登得,◆貪得。○[漢][桓寬]《鹽鐵論?結和》:“登得前利,不念後咎。”○[洪頤煖]曰:“登得即貪得。”見《讀書叢錄》卷十六。

登帶(登带),◆超過衣帶。○《左傳?昭公十一年》:“今[單子]為王官伯,而命事於會,視不登帶,言不過步,貌不道容,而言不昭矣。”

登春臺(登春台),◆1.《老子》:“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後以“登春臺”比喻盛世和樂氣象。○[晉][潘岳]《秋興賦》:“仰群俊之逸軌兮,攀雲漢以遊騁。登春臺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炯炯。”○[唐][陸贄]《登春臺賦》:“登春臺而寫望,獨觀化以娛情。”◆2.曲名。○[宋太宗]所製小曲小石角之一。○《宋史?樂志十七》:“[太宗]洞曉音律,前後親制大小曲及因舊曲刱新聲者,總三百九十……小石角九:《月宮春》、《折仙枝》、《春日遲》、《綺筵春》、《登春臺》、《紫桃花》、《一林紅》、《喜春雨》、《泛春池》。”

登朝,◆進用於朝廷。○《漢書?敘傳下》:“[賈生]矯矯,弱冠登朝。”○[唐][王翰]《奉和聖制送張尚書巡邊》:“登朝身許國,出閫將辭家。”○《宋史?劉熙古傳》:“歷官十八,登朝三十餘年,未嘗有過。”○[清][袁枚]《答朱石君尚書》:“公本大儒,登朝之後,仁義其身,禮樂其民。”

登場(登场),◆I穀物收割後運到場上。借指收穫完畢。○[隋][王通]《中說?天地》:“子藝黍登場,歲不過數石。”○[唐][白居易]《孟夏思渭村舊居寄舍弟》詩:“日暮麥登場,天晴蠶拆簇。”○[元][王曄]《桃花女》第一摺:“俺則見四野田疇,禾苗豐茂,登場後,鼓腹歌謳。”○[葉聖陶]《倪煥之》二三:“﹝農民們﹞或則出了四分五分的利息,向人家借了現錢去繳租……清償期是明年新穀登場的時候。”◆II進考場(應試)。○[唐][柳宗元]《上大理崔大卿應制舉不敏啟》:“登場應對,剌繆經旨,不可以言乎學。”◆2.泛指進入某種場地。《元典章新集?刑部?檢驗》:“檢驗不許閒雜人登場。”○《說唐》第十二回:“又有一二十處拋球場……不論膏粱子弟,軍民人等,皆願登場,踢過彩門。”◆3.猶當場。《水滸傳》第十二回:“差兩員相官帶了仵作、行人,監押[楊志]並眾鄰舍一干人犯,都來[天漢州]橋邊登場檢驗了,疊成文案。”○《水滸傳》第二二回:“便喚當地方仵作、行人,並地廂、里正、鄰佑一干人等,來到[閻婆]家,開了門,取尸首登場檢驗了。”◆4.上臺。《紅樓夢》第一回:“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清][趙翼]《論詩》詩:“詞客爭新角短長,迭開風氣遞登場。”◆5.特指劇中人登上舞臺。[清][彭士望]《九牛壩觀抵戲記》:“方登場時,觀者見其險,咸為股栗。”○[清][俞樾]《茶香室三鈔?胡梅》:“以狐旦登場,四坐叫絕。”○[夏衍]《秋瑾傳》序幕:“戴着紅纓帽的[阿桂]手裏拿了藤條,氣吼吼地登場。”◆6.喻反面人物公開露面或登上政治舞臺。[茅盾]《子夜》十五:“接着吹起警笛來了……草棚區域立刻起了一個恐怖的旋渦。大約十分鐘後,這旋渦也平息了,笑臉的女管車們登場,挨家挨戶告誡那些驚惶的‘小姊妹們’道:‘不要瞎擔心!是共產黨才要捉!’”[葉聖陶]《倪煥之》四:“他說有昏聵的[袁世凱],有捧[袁世凱]的那班無恥的東西,帝制的滑稽戲當然就登場了。”

登報(登报),◆將事實或意見(包括詩文等)在報紙上發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回:“那一班斗方名士,結識了兩個報館主筆,天天弄些詩去登報。”

從善如登(从善如登),◆謂為善如登山那樣不易。○《國語?周語下》:“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韋昭]注:“如登,喻難;如崩,喻易。”◆补证条目■谓为善如登山那样不易。○《三国志·吴志·张纮传》:“夫人情憚難而趨易,好同而惡異,與治道相反。傳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言善之難也。”

不相登,◆不相當。○《水滸傳》第十四回:“他的親眷相識,我都知道,不曾見有這個外甥,亦且年甲也不相登,必有些蹺蹊。”

不登登,◆忿怒貌。○[元][楊梓]《敬德不伏老》第一摺:“這廝們走將來上首頭坐,全無些謙遜。惱得咱便不登登按不住心頭忿。”○[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三摺:“你懷中倚恃着財豐盛,動不動和人爭,不登登按不住殺人性。”

拜登,◆接受賜贈的敬詞。語本《左傳?僖公九年》:“對曰:‘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恐隕越於下,以遺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清][王夫之]《六十初度答徐蔚子啟》:“拜登不言顏甲,念雉壇之存者幾人;晉祝將俟先庚,記鶴羽之歸來隔歲。”○[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長生殿》:“[黃六鴻]者,[康熙]中,由知縣行取給事中入京,以土物并詩稿,遍送名士。至宮贊[趙秋谷][執信],答以柬云:‘土物拜登,大稿璧謝。’[黃]遂銜之刺骨。”

安登,◆古代傳說中的[神農]母親名。參閱《竹書紀年?炎帝神農氏紀》、《春秋元命苞》、[宋][羅泌]《路史?炎帝神農氏紀》。

2022-05-2022:54·语料汇总

撥鐙法(拨镫法),◆書法用語。指作字運筆的方法。各家解說不同,大致可分三說:(1)[唐][林韞]《撥鐙序》:“鐙,馬鐙也,蓋以筆管著中指、無名指尖令圓活易轉動,筆皆直則虎口間圓如馬鐙也。足踏馬鐙淺則易轉運,手執筆管亦欲其淺則易轉動矣。”(2)《說郛》卷二九引[宋][陳賓]《桃源手聽?書法》“[錢鄧州][若水]嘗言,古之善書,鮮有得筆法者,[唐][陸希聲]得之,凡五字,擫、押、鉤、格、枑,用筆雙鉤,則點畫遒勁而盡妙矣,謂之撥鐙法。”(3)[明][楊慎]《撥鐙法》:“鐙,古燈字,撥鐙、畫沙、懸針、垂露,皆諭言。撥鐙如挑燈,不急不徐也。”

傳鐙(传镫),◆見“傳燈”。

鐙花(镫花),◆燈花。燈心燃燒時所結成的花狀物。舊時迷信者以為是喜事的預兆。○[清][朱錫綬]《幽夢續影》:“凶年聞爆竹,愁眼見鐙花。”

鐙火(镫火),◆燈火。古代油燈的火頭。○[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佛前鐙火熒熒,老僧正在定中,令人肅然畏仰。”○[清][阮元]《小滄浪筆談?鄒縣謁孟廟晚宿孟博士第中詩》:“今夜斷機堂外住,主人鐙火照松關。”

鐙臺(镫台),◆燈臺。燈盞底座。○[清][薛福成]《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二月初六》:“琉璃廚十數,映列古銅器刀匕權衡鐙臺之屬,紺碧盎然。”

鐙王(镫王),◆佛教菩薩名。即[須彌燈王]。語本《維摩經?不思議品》:“東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庶[鐙王]之贈席,想[香積]之惠餐。”自注:“[鐙王]、[香積],事出《維摩經》。”○[南朝][宋][宗炳]《答何衡陽書》:“螟蛉有子,蜾臝負之。況在神明理廕寶積之蓋,昇[鐙王]之座,何為無期?”

挂鐙錢(挂镫钱),◆[清]代寶泉局所鑄的進呈內廷的優質錢幣。○[清][鮑康]《大錢圖錄》:“錢局歲十二月例精鑄制錢若干緡呈進,謂之挂鐙錢。”

荷鐙(荷镫),◆荷花形的燈。舊俗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將此燈浮於水上以祀鬼。○[清][納蘭性德]《眼兒媚?中元夜有感》詞:“西風不管,一池萍水,幾點荷鐙。”

華鐙(华镫),◆見“華燈”。

立馬追鐙(立马追镫),◆極言火速。○[郭小川]《平爐王出鋼記》:“煙囪吐豪氣,爐心滾熱浪,平爐王立馬追鐙要出鋼。”

料絲鐙(料丝镫),◆見“料絲燈”。

馬騎鐙(马骑镫),◆見“馬騎燈”。

明鐙(明镫),◆見“明燈”。

命鐙(命镫),◆象徵本命星的燈。○[元][劉壎]《隱居通議?詩歌五》:“有司奏死刑,若遇其齋日,則於宮中佛前然鐙,以達旦為驗,謂之命鐙。未旦而滅,則論如律;不然,率貸死。”

竅鐙黃華弩(窍镫黄华弩),◆亦省作“竅鐙弩”。◆一種有機括的大弓。○[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彎一枝竅鐙黃華弩,擔柄簸箕來大開山板斧。”○[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法聰]不合趕將去,[飛虎]扳番竅鐙弩。”

竅鐙弩(窍镫弩),◆見“竅鐙黃華弩”。

青鐙(青镫),◆見“青燈”。

燒鐙(烧镫),◆見“燒燈”。

石鐙(石镫),◆同“石蹬”。[唐][賈島]《賀龐少尹除太常少卿》詩:“省中石鐙陪隨步,唯賞煙霞不厭深。”

瓦鐙(瓦镫),◆見“瓦燈”。

雁足鐙(雁足镫),◆亦作“鴈足鐙”。◆見“雁足燈”。

魚鐙(鱼镫),◆見“魚燈”。

漁鐙(渔镫),◆漁燈。○[明][高攀龍]《武林游記》:“復次[望湖亭],平波印月,遠樹籠煙,野色蒼茫,漁鐙隱沒,心境一佳。”

執鞭隨鐙(执鞭随镫),◆見“執鞭墜鐙”。

執鞭墜鐙(执鞭坠镫),◆亦作“執鞭隨鐙”。◆謂服侍別人乘騎,多表示傾心追隨。○《水滸傳》第六七回:“若得與兄長執鞭墜鐙,願為一卒,報答救命之恩,實為萬幸。”○[元][高文秀]《黑旋風》第一摺:“[[宋江]云]假似哥哥上馬呵。[正末唱]上馬處與他執鞭墜鐙。”○《三國演義》第二八回:“願將軍不棄,收為步卒,早晚執鞭隨鐙,死亦甘心。”○[明][陸采]《明珠記?激禮》:“今請太尉入朝,共成大事,小將情願執鞭隨鐙。”

墜鐙(坠镫),◆見“墜凳”。

2022-05-0809:34·语料汇总

坐冷板凳,◆1.比喻不被重視或受到冷遇。常指擔任待遇較差的閑職。○[清][李漁]《憐香伴?氈集》:“下官自從選了窮教官,坐了這條冷板凳,終日熬薑呷醋,尚不能夠問舍求田,那裏再經得進口添人!”◆2.比喻久等接見或長期候差。○[茅盾]《子夜》十:“可是他,[李玉亭],偶然來的時候不湊巧,卻教在這裏坐冷板凳,豈不是主人家對於他顯然有了戒心?”◆3.比喻商店沒生意,或產品沒有銷路。○《人民日報》1981.2.13:“本市一些同類產品,雖然質量比較好,由於沒有推銷獎而在那裏坐冷板凳。”

拍桌打凳,◆極言憤怒或發怒。○[魯迅]《二心集?風馬牛》:“[宙斯太太]卻偏又是一個很有些嫉妒心的女神。她一知道,拍桌打凳的(?)大怒了一通之後,便將那孩子取到天上,要看機會將他害死。”

冷板凳,◆1.[明]魏良輔《曲律》:“清唱,俗語謂之‘冷板凳’,不比戲場藉鑼鼓之勢。”◆2.常與“坐”連用。舊時清唱的俗稱。○[明]魏良輔《曲律》:“清唱,俗語謂之‘冷板凳’,不比戲場藉鑼鼓之勢。”◆3.常與“坐”連用。舊時比喻私塾教師的清苦職業。○《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二:“還虧得識得幾個字,胡亂在這主家教他小學生度日而已……[郭信]不勝感謝。捧了幾百錢,就像獲了珍寶一般,緊緊收藏,只去守那冷板凳了。”○《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魏翹]﹞雖然也沒有什麼大進項,比起沒有發達的時候,在人家坐冷板凳,做猢猻大王,已經天懸地隔了。”○[魯迅]《華蓋集?“碰壁”之後》:“原來我雖然在學校教書,也等於在[楊]家坐館,而這陰慘慘的氣味,便是從冷板凳裏出來的。”◆4.常與“坐”連用。比喻清閑冷落的職務或處於無事可為的境地。○[沙汀]《代理縣長》:“他覺得這一次的出門太失策了,倒是蹲在家裏坐冷板凳好些。”○[周立波]《山那面人家》:“我與其坐冷板凳,聽那[牛郎中]空口說白話,不如趁空來看看我們社裏的紅薯種,看爛了沒有。”◆5.常與“坐”連用。受人冷遇也叫坐冷板凳。○[明][無名氏]《漁樵閑話》第二摺:“不如此者,縱有經天緯地濟世之才,縣丟冷板凳上坐地。”○[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一卷第六章:“在座的[楊王鵬]是同[湘]軍的[王隆中]一路來的,然而這一群,除[蔣翊武]和[蔡大輔]以外,沒有人理睬他,任聽他瞪着兩隻眼珠坐冷板凳。”徐興業《金甌缺》第一章二:“﹝[楊畏]﹞到了關鍵時刻,反而變得毫不機變了,這就注定他只好坐冷板凳終身。”

老虎凳,◆舊時一種殘酷的刑具。用刑時使受刑人伸腿平坐於長凳,將膝蓋繫於其上,然後在腳跟下墊磚,愈墊愈高以逼供。○《革命民歌集?上海工人三次起義時的革命歌謠》:“老虎凳,絞刑架,我你咬緊鋼牙。”

爛板凳(烂板凳),◆比喻呆坐一地,忘時廢事。○《西游記》第十六回:“[行者]道:‘[老孫]比在前不同,“爛板凳,高談闊論”了,如今保[唐僧],不得身閑。’”◆补证条目■比喻呆坐,忘时废事。○《忠烈全传》第十一回:“你有些爛板凳,坐了就不動身的。”

攬凳(揽凳),◆店鋪設於櫃檯外的長凳。○《西湖二集?張采蓮隔年冤報》:“次日走到[周思江]門首,假以閑耍為名,就坐在[周]家攬凳上,看他賣東賣西。”

黑漆板凳,◆英文husband的音譯,意即“丈夫”。○[巴金]《家》二五:“我不像你們日日夜夜都在夢想嫁一個如意的‘黑漆板凳’。”

春凳,◆一種板面寬大的長凳。○[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宅妖》:“嘗見廈有春凳,肉紅色,甚修潤。”○《紅樓夢》第三三回:“[鳳姐]便罵:‘糊塗東西……還不趕快進去把那藤屜子春凳抬出來呢。’”[茅盾]《故鄉雜記?內河小火輪》:“他們利用了老百姓家裏的春凳,把水淋淋的衣服在春凳上拍拍的打。”◆补证条目■一种板面宽大的长凳。○《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回:“你班鳩跌了彈,也嘴答谷了!春凳折了靠背兒,没得倚了!”

2022-03-1609:47·语料汇总

竹馬燈(竹马灯),◆一種民間舞蹈形式。竹馬一般用篾片扎成骨架,外面糊紙或布,分前後兩截,繫在舞者腰上如騎馬狀。舞時表現騎馬徐行或疾馳、跳躍,動作輕鬆活潑,情緒熱烈奔放。有的邊舞邊歌。

正燈(正灯),◆指農曆正月十五日燈節。○《水滸傳》第七二回:“明日看了正燈,連夜便回,只此十分好了,莫要弄得撅撒了!”[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燈節》:“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謂之燈節,惟十五日謂之正燈耳。”

元燈(元灯),◆謂宗派,淵源。○《儒林外史》第十八回:“文章是代聖賢立言,有個一定的規矩……[洪][永]有[洪][永]的法則,[成][弘]有[成][弘]的法則,都是一脈流傳,有個元燈。”

玉燈(玉灯),◆玉製的燈。○《西京雜記》卷三:“[高祖]初入[咸陽宮],周行庫府,金玉珠寶不可稱言。其尤驚異者,有青玉五枝燈,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銜燈,燈然,鱗甲皆動,煥炳若列星而盈室焉。”○[宋][范成大]《夜宴曲》詩:“金鱗噴香煙龍蟠,玉燈九枝青闌干。”

魚燈(鱼灯),◆亦作“魚鐙”。◆1.即魚燭。○[唐][曹鄴]《始皇陵下作》詩:“千金買魚燈,泉下照狐兔。”○[明][高啟]《穆陵行》:“魚燈夜滅隧戶開,弓劍已出空幽臺。”○[清][納蘭性德]《采桑子?居庸關》詞:“風雨諸陵,寂寞魚鐙,[天壽山]頭冷月橫。”參見“魚燭”。2.魚形的燈。○[南朝][梁元帝]《對燭賦》:“本知龍燭應無偶,復訝魚燈有舊名。”○[唐][尚顏]《除夜》詩:“魚燈延臘火,獸炭化春灰。”○[明][張居正]《重修海會寺碑文》:“都人瞻仰,徒眾幽求;魚燈螺梵,無缺春秋。”

引路燈,◆比喻指引人们前进方向的人或事物。○冯德英《山菊花》(下)第三章:“赤杰、绍先他们,带着我加入了共产党,我找到了救命星,引路灯。”○《环球时报》2006.9.22:“韩国人把读《三国演义》(韩国叫《三国志》)视为走入社会的‘引路灯’。”

羊角燈(羊角灯),◆用透明角材料做罩的燈。○《儒林外史》第十二回:“飲到月上時分,兩隻船上點起五六十盞羊角燈,映着月色湖光,照耀如同白日。”○《紅樓夢》第七五回:“當下園子正門俱已大開,掛着羊角燈。”

羊燈(羊灯),◆用竹絲扎成外糊以紙的羊形燈。民間常在燈節懸掛。○[北周][庾信]《七夕賦》:“兔月先上,羊燈次安。”○《隨園詩話》卷三引[清][蔣麟昌]《詠七夕》:“一報人間簫鼓喧,羊燈無燄秋空碧。”

煙燈,◆亦作“烟燈”。吸鸦片时用来烧烟泡的灯。○《花月痕》第十二回:“同秀自五月初四至省,那一夜就被施利仁拉往碧桃家來。开着煙燈,三個人坐在一炕。”○林语堂《秋天的况味》:“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哔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

雪燈(雪灯),◆1.雪夜燈火。○[宋][方岳]《知郡陳告院輓詩》:“雲沉梅屋古,書擁雪燈殘。”◆2.用雪製作的燈。○[宋][周密]《武林舊事?賞雪》:“禁中賞雪,多御[明遠樓]。後苑……且作雪花、雪燈、雪山之類,及滴酥為花及諸事件,並以金盆盛進,以供賞翫。”

星燈(星灯),◆猶華燈。○[清][方文]《元宵同邢氏諸子觀燈月下》詩:“星燈原上聚,社鼓月中鳴。”

信號燈(信号灯),◆用光發出各種信號的燈。以不同顏色的光或時明時滅的間歇光傳達消息、顯示情況。多用於交通設施、交通工具或電子設備等。

心燈(心灯),◆佛教語。猶心靈。謂神思明亮如燈,故稱。○[南朝][梁簡文帝]《與廣信侯書》:“豈止心燈夜炳,亦乃意蕊晨飛。”○[唐][慧立][彥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九:“智皎心燈,定凝意水。”○[清][黃景仁]《三疊夜坐韻》詩之二:“試汲井花清眼膜,要分蘭氣養心燈。”

香燈(香灯),◆亦作“香鐙”。◆1.即長明燈。通常用琉璃缸盛香油燃點,設於佛像前或死者靈前。○《南史?顧憲之傳》:“臨終,為制敕其子曰:‘不須常施靈筵,可止設香燈,使致哀者有憑耳。’”[前蜀][杜光庭]《黃齊為二亡男助黃籙齋詞》:“伏思遷拔,唯仗焚修,捨其服用之資,助此香燈之會。”○[清][昭槤]《嘯亭雜錄?堂子》:“祭日懸黃幡,繫采繩,綴五色繒百縷,楮帛二十有七,備陳香鐙。”○[歐陽山]《三家巷》一:“按那傳說來推測,他們[何]家是應該斷絕後嗣,滅了香燈煙火的。”◆2.燃香膏的照明燈。古代帝王輿駕儀衛導從之用。○[宋][高承]《事物紀原?輿駕羽衛?香鐙》:“《宋朝會要》曰:香鐙,[唐]制也。”○《宋史?儀衛志四》:“[政和]大駕鹵簿……排列官二人,中雉尾扇十二,華蓋二,香鐙一。”◆3.閨中的燈。○[前蜀][韋莊]《菩薩蠻》詞:“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捲流蘇帳。”

無盡燈(无尽灯),◆佛教語。謂以一燈點燃千百盞燈。比喻以佛法度化無數眾生。○《維摩經?菩薩品》:“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唐][張說]《游龍山靜勝寺》詩:“但傳無盡燈,可使有情悟。”○[宋][陸游]《別建安》詩之一:“信緣不作癡窠窟,即是吾家無盡燈。”

無骨燈(无骨灯),◆古燈名。○[宋][周密]《武林舊事?燈品》:“燈品至多,[蘇][福]為冠。○[新安]晚出,精妙絕倫。所謂無骨燈者,其法用絹囊貯粟為胎,因之燒綴,及成去粟,則混然琉璃球也。景物奇巧,前無其比。”○[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餘?偏安佚豫》:“燈品每以[蘇]燈為最……[新安]所進益奇,圈骨悉皆琉璃,號無骨燈。”

微燈(微灯),◆暗淡的燈光。○[南朝][宋][王僧達]《祭顏光祿文》:“微燈動光,几牘誰炤!”[唐][韓愈]《秋懷》詩之一:“秋風一披拂,策策鳴不已,微燈照空床,夜半偏入耳。”○[王闓運]《紫苑洲坐月》詩:“微燈若流螢,隱見涼夜幽。”

萬家燈火(万家灯火),◆家家都點上燈。形容城鎮夜晚的景象。○[宋][王安石]《上元戲呈貢父》詩:“車馬紛紛白晝同,萬家燈火暖春風。”○[元][陳孚]《真定懷古》詩:“千里桑麻綠蔭城,萬家燈火管弦清。”○[甯調元]《游白雲歸感賦》詩:“江水南流夜有聲,萬家燈火夾江明。”◆补证条目■家家都点上灯。形容城镇夜晚的景象。○《孽海花》第八回:“萬家燈火吹簫路,五夜星辰賭酒天。”

天燈(天灯),◆1.舊時新年前後,民間有在高處懸掛燈盞之俗,此燈徹夜通明,謂之“天燈”。○[明][楊慎]《甲午臨安除歲》詩:“鄰牆兒女亦無睡,歲火天燈喧五更。”○[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十二月?祀灶》:“廿三日更盡時,家家祀灶,院內立竿,懸掛天燈。”○[孫犁]《白洋淀紀事?天燈》:“今年正月……卻看見東頭立起一個天燈,真是高與天齊,閃亮的燈光同新月和星斗爭輝。”◆2.舊時寺廟、商店門前常年懸掛的燈盞。○[宋][范成大]《東林寺》詩:“山頭一任天燈現,箇事何曾落見聞。”○[艾蕪]《榮歸》:“他們最後分手時,已望得見山窪口上關帝廟前的天燈了。”○[許地山]《女兒心》:“鋪店的門早已關好,一聽見槍聲,連門前底天燈都收拾起來。”

水月燈(水月灯),◆即汽燈。○[老舍]《駱駝祥子》十四:“﹝老頭子﹞看着院內的空棚,被水月燈照得發青。”

收燈(收灯),◆舊俗農曆正月十五為燈節,正月十三日謂上燈,正月十八日謂收燈。○[宋][姜夔]《浣溪沙》詞序:“己酉歲客[吳興],收燈夜闔戶無聊。”○[宋][范成大]《浣溪沙?元夕後三日王文明席上》詞:“寶髻雙雙出綺叢,妝光梅影各春風。收燈時候卻相逢。”○[清][黃景仁]《木蘭花慢?十八夜對月》詞:“道今夜收燈,半城猶照,剩管殘絃。”

石火風燈(石火风灯),◆見“石火風燭”。

上燈(上灯),◆點燈。多用以指入夜時。○[唐][元稹]《重夸州宅旦暮景色兼酬前篇末句》詩:“繞郭煙嵐新雨後,滿山樓閣上燈初。”○《水滸傳》第一○三回:“[王慶]只得脫下身上衣服,向解庫中典了兩貫錢,添錢買換上好的段子,抱回營來,跋涉久了,已是上燈後了。”○[茅盾]《小巫》二:“這天直到上燈時光,老爺的臉色鐵青,不多說話。”

賞燈(赏灯),◆謂觀賞節日所設的彩燈。○《水滸傳》第七二回:“[宋江]、[柴進]也上[樊樓],尋個閣子坐下,取些酒食肴饌,也在樓上賞燈飲酒。”○[明][張瀚]《松窗夢語?時序紀》:“元宵賞燈始於[漢]祠[太乙],今上元觀燈是其遺風。”○《醒世姻緣傳》第五回:“[胡旦]別過,來到[蘇]家,晚間賞燈筵宴。”

商燈(商灯),◆燈謎。○[明][方以智]《通雅?釋詁》:“廋辭、讔喻,謂隱書也。離合詩、井謎、商燈,其流也。”○[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八日至十八日,集[東華門]外,曰燈市……有以詩隱物,幌於寺觀壁者,曰商燈。”○[阿英]《燈市》:“寺觀壁上,幌着謎燈,誰都可以立在那裏猜,叫做‘商燈’。”

散燈花(散灯花),◆亦稱“散小人”。◆即散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順星》:“十三日至十六日,由堂奧以至大門,燃燈而照之,謂之散燈花,又謂之散小人。亦辟除不祥意也。”參見“散燈”。

散燈(散灯),◆古代風俗,於正月十三日至十六日晚上在家中燃燈遍散各處以辟除不祥。○[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十三日,家以小琖一百八枚,夜燈之,遍散井、灶、門戶、砧石,曰散燈也。其聚如螢,散如星,富者燈四夕,貧者燈一夕止。”○[阿英]《“燈市”--<金瓶梅詞話>風俗考之一》:“十三這一天,夜裏張燈,家家以小錢(琖)一百零八枚,遍散在井、灶、門戶、砧石一些地方,叫做‘散燈’。”

日光燈(日光灯),◆燈的一種。在真空的玻璃管裡裝有水銀,兩端各有一個燈絲做電極,管的內壁塗有熒光粉。通電後,水銀蒸氣放電,同時產生紫外線,激發熒光粉而發光。這種光的成分和日光相似。也叫熒光燈。○《花城》1981年第5期:“白晃晃的八瓦日光燈,讓我看到她臉上的一縷微笑。”

然燈(然灯),◆點燈。○[南朝][梁元帝]《詠石榴》:“然燈疑夜火,聯珠勝早梅。”○《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百日內夜常然燈,旦常香火。”○《法苑珠林》卷四八:“故至正月,處處然燈,以供佛寺。”○[明][華察]《宿玉陽山房》詩:“然燈獨不寐,秋宵一何永。”

取燈兒(取灯儿),◆1.削竹木成薄片或細條,頂端塗硫黃少許,用來點火,叫“取燈兒”,也叫“發燭”。○《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婆子道:‘忘帶個取燈兒去了。’又走轉來。”◆2.華北地區舊時也稱火柴為洋取燈兒或取燈兒。○[鄧友梅]《尋訪“畫兒韓”》:“[北平]臨解放時百業蕭條,他敗落到打小鼓換洋取燈兒的份上了。”

青燈(青灯),◆1.亦作“青鐙”。光線青熒的油燈。○[唐][韋應物]《寺居獨夜寄崔主簿》詩:“坐使青燈曉,還傷夏衣薄。”○[宋][陸游]《秋夜讀書每以二鼓盡為節》詩:“白髮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似兒時。”○[清][龔自珍]《與吳虹生書》十一:“背老親而獨游,理[兔園]故業,青鐙顧影,悴可知己。”◆2.借指孤寂、清苦的生活。○《天雨花》第二回:“不念我,少年春,空房獨守;不念我,紅顏女,一世青燈。”○《冷眼觀》第一回:“[張令]半世青燈,一行作吏,到任後吏治過於勤勞,偶染痰疾,刻已稍愈。”

七星燈(七星灯),◆舊時祭神的油燈。燃七個燈火,故名。○《紅樓夢》第八一回:“炕背後空屋子裏掛着一盞七星燈,燈下有幾個草人,有頭上戴着腦箍的,有胸前穿着釘子的,有項上拴着鎖子的。”

明角燈(明角灯),◆即羊角燈。將羊角熬製成半透明的薄片做罩子的燈。○《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到晚來,兩邊酒樓上明角燈,每條街上足有數千盞,照耀如同白日。”○[巴金]《春》九:“過後,女傭和丫頭們有的提風雨燈,有的打燈籠,有的拿明角燈。”

買燈(买灯),◆[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正月,[宋神宗][趙頊]要買[浙]燈四千餘盞,並令減價收買;因此市場上的燈盡數拘收,禁止私賣。○[蘇軾]上書切諫,指出:“百姓不可戶曉,皆謂陛下以耳目不急之玩,而奪其口體必用之資。”並說“內帑所儲,孰非民力”,希望[神宗]於放燈、游觀苑圃、宴好賜予之類,務從儉約。見[蘇軾]《諫買浙燈狀》。○[宋][楊萬里]《和陳蹇叔郎中乙巳上元晴和》:“買燈莫費[東坡]紙,今歲鼇山不入宮。”

馬燈調(马灯调),◆民間曲調名。○[清]末流行。始創於[浙江][寧波]。本為七言四句,其後加“哎格倫登喲”和聲,並再重疊第四句,共四十字。

馬燈(马灯),◆一種可以手提的、能防風雨的煤油燈,騎馬夜行時能掛在馬身上。○[馬烽]《三年早知道》:“這時飼養員[趙大叔]正提着馬燈進來添油。”○[魏巍]《東方》第五部第一章:“壁上挂着一盞陪伴[周僕]多年的舊馬燈,還有一幅標着敵我態勢的地圖。”

龍燈(龙灯),◆1.畫龍的燈。○[宋][夏竦]《奉和御製上元觀燈》:“寶坊月皎龍燈淡,紫館風微鶴燄平。”○[宋][王明清]《揮麈錄餘話》卷一:“次詣[成平殿],風燭龍燈,燦然如畫。”◆2.仿龍形所製的燈。民間節日的文娛用具。○《儒林外史》第二回:“況今年老爺衙門裏,頭班、二班、西班、快班,家家都興龍燈,我料想看個不了。”○[巴金]《家》十七:“明晚上我請你們看龍燈。”○[何士光]《鄉場上》:“又好比今年正月裏玩龍燈,小小的鄉場是一片喜慶的爆竹。”

靈燈(灵灯),◆寺院中的長明燈。○[唐][薛能]《三學山開照寺》詩:“聖跡留巖險,靈燈出混茫。”

開紅燈,◆谓考试不及格。○《解放日报》1987.6.17:“全校132名初三毕业生……没有一个学生会考成绩开红灯。”◆比喻下禁令;设障碍。○《文汇报》1984.11.26:“有些服务项目难以巩固发展……原因之一是:有些部门常开红灯挡道。”

開燈(开灯),◆舊時指點起燈來抽鴉片煙。○《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二回:“他也不問情由,便對着藩臺大罵說:‘你是個甚麼東西,不准我喫煙!你可知我先師[曾文正公]的簽押房,我也常常開燈。’”

金燈(金灯),◆1.金屬製成的燈。舊題[漢][郭憲]《洞冥記》:“有明莖草,夜如金燈,折枝為炬,照見鬼物之形。”○[隋][江總]《新入姬人應令》詩:“玉軼輕輪五香散,金燈夜火百花開。”○[唐][陸龜蒙]《書帶草賦》:“金燈照灼,尚驚[秦]帝之焚。”◆2.草名。山慈姑的別稱。○[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草篇》:“金燈,一曰九形,花葉不相見,俗惡人家種之,一名無義草。”○[清][黃宗羲]《小園記》:“因買瓦盆百餘,以植草花。水僊、艾人、芳洲、洛陽、茉莉、真珠。煙蒲、石竹。辣茄、苦葽。金燈、銀合。”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二?山慈姑》。

腳燈(脚灯),◆裝在舞臺口底部向內射的排燈。○[韓北屏]《非洲夜會?舉杯痛飲》:“舞臺上沒有大幕,也沒有腳燈照明。”

角燈(角灯),◆即羊角燈。用透明角質材料為罩的燈。又稱明角燈。○[清][黃宗羲]《懷金陵舊游寄兒正誼?秦淮河》詩:“渡煩[桃葉]淚,舟賽角燈紅。昔日繁華事,依稀在夢中。”○《紅樓夢》第五三回:“[大觀園]正門上挑着角燈,兩旁高照,各處皆有路燈。”

華燈(华灯),◆亦作“華鐙”。◆雕飾精美的燈;彩燈。○《楚辭?招魂》:“蘭膏明燭,華鐙錯些。”○[朱熹]集注引[徐鉉]曰:“錠中置燭,故謂之鐙。華謂其刻飾華好或為禽獸之形也。”○《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九?相逢行》:“中庭生桂樹,華燈何煌煌。”○[宋][柳永]《迎新春》詞:“慶嘉節,當三五,列華燈,千門萬戶。”○[朱自清]《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我們仿佛親見那時華燈映水,畫舫凌波的光景了。”

花燈戲(花灯戏),◆流行於[雲南]、[貴州]、[廣西]、[福建]等地的地方戲。由民間玩耍花燈的歌舞發展而成,跟花鼓戲相近。

花燈(花灯),◆用花彩裝飾的燈。常特指元宵節供觀賞的燈。○《紅樓夢》第五三回:“至十五這一晚上,[賈母]便在大廳上命擺幾席酒,定一班小戲,滿掛各色花燈。”○《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吱嘍嘍兩扇大門開放,前面花燈鼓樂一隊隊進去。”○[陳毅]《元夜抵胡家坪》詩:“點點花燈當戶照,齊占勝利在今年。”

紅燈照(红灯照),◆亦稱“紅燈罩”。◆[清]末義和團組織未婚少女,穿紅色衣履,左手執紅燈,右手執紅紙摺疊扇,登壇拜神,號稱尊崇[黃蓮聖母],進行反侵略活動,稱“紅燈照”。○《中國歷代農民問題文學資料?<義和團歌謠>之一》:“女的紅燈照,男的義和拳;趕也趕不散,捉也捉不完。”○[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紅燈照是義和拳的姊妹們,道行比義和拳還高,是[黃蓮聖母]的徒弟。”○《中國歌謠資料?先有義和團》:“先是義和團,後有紅燈罩。”

紅燈(红灯),◆1.紅色的燈。○[唐][王建]《宮詞》之二七:“紅燈睡裏喚春雲,雲上三更直宿分。”○[宋][王安中]《清平樂》詞:“向晚紅燈入坐,嘗新青杏隨觴。”○[清][陳維崧]《散餘霞?十六夜即景》詞:“今夜紅燈成陣,被雨絲淹盡。”◆2.紅色信號燈。常表示注意、危險等。如交通管理有紅綠燈,紅燈表示停止車輛前進。◆补义条目■指考试不及格的分数。因一般用红笔登记在成绩单上,故称。○《报刊文摘》1988.3.8:“李昆兰在这次统考中,五门功课均亮起了‘红灯’---最高分46分,最低分8分。”■补证条目■红色的灯。○柯云路《新星》第十二章:“很快,一辆救护车顶部转着红灯,急驶过黄昏中的县城街道,开进县委宿舍大院,在顾荣家门口停下。”

黑光燈(黑光灯),◆用肉眼看不見的紫外線作光源製成的誘蟲燈。

黑燈下火(黑灯下火),◆形容黑暗沒有燈光的情景。○[老舍]《駱駝祥子》十二:“你始終也沒進去。黑燈下火的教我和太太瞎抓。”○[梁斌]《紅旗譜》十三:“下地做活,黑燈下火走回來,一進門,有飯吃,一拎壺,有水喝。”亦作“黑燈瞎火”。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八:“呵,你這個時候,走什麼,黑燈瞎火的。”○[郭澄清]《大刀記》開篇二:“唉唉,[老梁]呀[老梁]!深更半夜,黑燈瞎火,你跑進那靈堂去幹甚麼?”

號志燈(号志灯),◆傳達訊號用的防風燈。○[陳繼光]《飛奔吧,油龍》:“[老楊]撥亮了號志燈。”○《大慶戰歌?萬里測溫》:“窗前一盞號志燈,照他刻苦學‘兩論’,實踐,認識,再實踐,革命路上方向明。”

號燈(号灯),◆1.軍中夜間傳達號令時所用的燈。○《四游記?鍾呂對陣回天》:“隊後[六郎]卻拍馬攻入,射落號燈,其陣遂亂。”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行軍總要》:“須設立號砲、號燈,方能一傳即至。”◆2.指船舶上用來表明夜間航行、作業等狀態的燈。

行燈(行灯),◆夜行照明的燈。○《水滸傳》第一○三回:“[王慶]在黑地裏觀看,卻是日逐透遞消息的那個小廝,提個行燈,後面[張世開]擺將出來。”○《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丫鬟提個行燈來,說:‘浴湯熱了,請客官洗浴。’”

寒燈(寒灯),◆寒夜裡的孤燈。多以形容孤寂、凄涼的環境。○[南朝][齊][謝朓]《冬緒羈懷示蕭諮議虞田曹劉江二常侍》詩:“寒燈耿宵夢,清鏡悲曉髮。”○[宋][柳永]《浪淘沙》詞:“夢覺、透窗風一線,寒燈吹息。”○[清][昭槤]《嘯亭雜錄?洪文襄款客》:“士人返舍,依然寒燈如豆,破壁穨垣猶如故也。”

鬼燈(鬼灯),◆鬼火。磷火。○[唐][李賀]《南山田中行》:“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叶蔥奇]疏解:“鬼燈,指燐火。”

光燈(光灯),◆明亮的燈火。○[三國][魏][嵇康]《雜詩》:“光燈吐輝,華幔長舒。”

觀燈(观灯),◆觀看花燈。舊有元宵觀燈的風俗。○《舊唐書?中宗紀》:“丙寅上元夜,帝與皇后微行觀燈。”○[宋][高承]《事物紀原?歲時民俗?放燈》:“《史記?樂書》曰:‘[漢]帝以正月上辛祀太一[甘泉],以昏時祀到明。’[徐堅]謂今人正月望夜遊觀燈,是其遺事。”○《紅樓夢》第五四回:“是真是謊且不表,再整觀燈看戲的人。”

官燈(官灯),◆有官家標志的燈籠。○[宋][文天祥]《出巷難》詩序:“先是有一酋忽入[沈頤]家,予問:‘何人?’‘[劉百戶]。’問:‘何職?’‘管夜禁。’問:‘官勾當何如?’曰:‘官燈提照,往來從便。’”○《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吳教授]﹞問到[陳乾娘]門首時,十字竹竿封着門,一碗官燈在門前,上面寫着‘人心似鐵,官法如爐’。”

宮燈(宫灯),◆八角或六角形的燈,每面糊絹或鑲玻璃,並畫有彩色圖畫,下面懸掛流蘇。原為宮廷使用,故名。○[管樺]《將軍河》第二部第三二章:“而窗外大紅漆圓柱走廊上,卻懸挂着一排五彩的方形宮燈,同大客廳的西洋式玻璃很不協調。”徐遲《牡丹》三:“六個宮女持着符節、御香和宮燈,兩個宮女舉着掌扇,而她亭亭立在她們的面前。”

風中燈(风中灯),◆佛教語。比喻人生短促易逝。○《坐禪三昧經》卷上:“誰能知死時,所趣從何道。譬如風中燈,不知滅時節。”○[明][劉基]《松葉酒歌寄梁安宅》:“病來啖藥猶啖水,夢寐恍惚風中燈。”

風雨燈(风雨灯),◆即風燈。○[魯迅]《彷徨?弟兄》:“但他接着又看見夥計提着風雨燈,燈光中照出後面跟着的皮鞋,上面的微明裏是一個高大的人。”○[克非]《春潮急》三四:“老遠便看見桌上放的一盞風雨燈,和灶洞裏燃着的火焰。”參見“風燈”。

風燈(风灯),◆1.有罩能防風的燈。○[唐][杜甫]《漫成一絕》:“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清][陳維崧]《桂殿秋?淮河夜泊》詞:“船頭水笛吹晴碧,檣尾風燈颭夜紅。”○[林建征]《鶯歌海》:“但漆黑的夜和濃重的水霧包圍着海面,風燈和手電的光芒已完全失效了。”◆2.比喻生命短促,人事無常。○[唐][呂岩]《沁園春》詞:“人世風燈,草頭珠露,我見傷心眼淚流。”○[宋][朱熹]《淳熙甲辰仲春精舍閑居戲作武夷櫂歌十首呈諸同游相與一笑》之四:“桑田海水今如許,泡沫風燈敢自憐。”○[明][朱有燉]《一枝花?秋興》套曲:“想世事名韁利鎖,嘆韶華石火風燈。”

分燈(分灯),◆《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漢][劉向]《列女傳?齊女徐吾》:“[齊]女[徐吾]者,[齊]東海上貧婦人也,與鄰婦[李吾]之屬會燭相從夜績。○[徐吾]最貧而燭數不屬。○[李吾]與其屬曰:‘[徐吾]燭數不屬,請無與夜也。’[徐吾]曰:‘……夫一室之中,益一人,燭不為暗,損一人,燭不為明,何愛東壁之餘光,不使貧妾得蒙見哀之恩,長為妾役之事?使諸君常有惠施於妾,不亦可乎?’”後因以“分燈”謂借用他人燈燭餘光以讀書勞作。○[唐][于鵠]《題鄰居》詩:“傳屐朝尋藥,分燈夜讀書。”○[元][郭鈺]《江路》詩:“炊煙晨減米,乞火夜分燈。”

頂燈(顶灯),◆桅燈。○[茅盾]《子夜》十七:“﹝[吳淞口]﹞口外江面泊着三四條外國兵艦,主桅上的頂燈在半空中耀亮,像是幾顆很大的星。”

點天燈(点天灯),◆舊時酷刑。○[王皓沅]《清宮十三朝》第七二回:“什麼叫做點天燈?繫用布帛將人束住,漬油使透,倒綁杆上,燒將起來。”◆补证条目■旧时酷刑。○王小波《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而外国的例子是有一位赫赫有名的福柯,颇有古希腊的遗风,是公开的同性恋者,未听说法国人要拿他点天灯。”

燈語(灯语),◆用燈光明滅的長短傳遞的信息。○[鄭振鐸]《桂公塘》一:“晶亮的小星點兒,此明彼滅的似在打着燈語。”○[秦牧]《長街燈語》:“世間,正像有‘旗語’‘手語’一樣,還有‘燈語’。”

燈夜(灯夜),◆指元宵節的晚上。○[宋][張元幹]《蘭陵王》詞:“曾馳道同載,[上林]攜手,燈夜初過早共約。”○《古今小說?張舜美燈宵得麗女》:“卻有箇波俏的女子,也因燈夜遊玩,撞着箇狂蕩的小秀才。”○宋贺铸《减字浣溪沙》词:“敧枕有時成雨夢,隔簾無處説春心。一從燈夜到如今。”

燈心草(灯心草),◆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細長、直立,葉子狹長。花黃綠色。莖可用以造紙、織席,其中心部分用做油燈的燈心。中醫入藥,有利尿、清熱等作用。◆补证条目■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细长,直立,叶子狭长。花黄绿色。茎可用以造纸、织席,其中心部分用做油灯的灯心。中医入药,有利尿、清热等作用。○茅盾《虹》六:“梅女士伸手攀折了一茎灯心草,含在嘴里轻轻地咬一下,便又扑地吐出去,斜睇着徐绮君。”○刘玉民《骚动之秋》第五章:“‘吃了灯心草,说话倒轻巧!关东山的木头是给你准备的?’淑贞训斥说。”

燈心(灯心),◆1.燈盞中用以點火的燈草或紗、棉等捻成的細長物。○[唐][張鷟]《游仙窟》:“文柏榻子,俱寫豹頭;蘭草燈心,並燒魚腦。”○《老殘游記》第十回:“裏面是很深的油池,當中用棉花線捲的個燈心。”○[丁玲]《母親》一:“灶上的那盞菜油燈,燈心已經短下去了。”◆2.特指燈心草。○[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四?燈心草》:“燈心難研,以粳米粉漿染過,曬乾研末,入水澄之,是燈心也。”

燈下黑,◆指灯火下面的黑影。比喻认识不到的自身缺点或难以觉察的亲近人的问题。○刘绍棠《柳敬亭说书》:“保安队眼观六路,可就忘了灯下黑。”○《山西日报》2007.3.29:“3月26日,记者从稷山县国家干部职工超生查处工作会议上了解到,该县依规处理36个党政事业单位的177名超生对象,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灯下黑’问题。”

燈頭(灯头),◆1.煤油燈的一個部分。在燈座上面,用以安裝燈心和燈罩。亦指代油燈。如:既要燈頭亮,又要耗油少。◆2.接在電線末端,用以安裝電燈泡的裝置。◆3.電燈盞數的計量單位。如:他家有五個燈頭。◆补证条目■煤油灯的一个部分。在灯座上面,用以安装灯心和灯罩。亦指代油灯。○刘震云《塔铺》第三部分:“晚上每人点一个小油灯,趴在水泥板上复习功课。寒风透过墙缝吹来,众灯头乱晃。”◆接在电线末端,用以安装电灯泡的装置。○《沈阳日报》2004.3.5:“他眼热地看着同龄人胸佩大红花,唱着革命歌曲入党、参军,18岁的窦锡珍在绝望至极中,将手伸向了灯头。”

燈臺守(灯台守),◆看守燈塔的人。○[冰心]《往事(二)》八:“清靜偉大,照射光明的生活,原不止燈臺守,人生寬廣的很!”

燈臺不自照(灯台不自照),◆比喻人看不見自己的缺點。○[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三摺:“方信道人心未易知,燈臺不自照。”亦作“燈臺不照自-燈臺不照自”。○《金瓶梅詞話》第六九回:“[月娘]道:‘你乳老鴉笑話豬兒足--原來燈臺不照自。’”◆补证条目■比喻人看不见自己的缺点。

燈臺不照自(灯台不照自),◆見“燈臺不自照”。

燈臺(灯台),◆1.油燈的底座。亦指油燈。○[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節操》:“﹝[孫泰]﹞嘗於都市遇鐵燈臺,市之,而命洗刷,卻銀也,[泰]亟往還之。”○[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俚諺云:‘[趙老]送燈臺,一去更不來。’”[西戎]《糾紛》:“我看你是丈八高的燈臺,光照見別人,照不見自己。”◆2.燈塔。○[郁達夫]《沉淪》七:“西邊是一脈長堤,直馳到海灣的心裏去。堤外有一處燈臺,同巨人似的立在那裏。”

燈事(灯事),◆指元宵節張燈游樂之事。○[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畿輔?淹九》:“既見友人柬中稱為淹九,或云燈事闌珊,未忍遽舍,取淹留之義。”○[清][孫枝蔚]《十四夜雪後同鄧孝威等觀燈》詩:“海邦燈事少,絳帳景難虛。”◆补证条目■指元宵节张灯游乐之事。○沈从文《新景与旧谊·过节与观灯》:“灯事迟早不一,有的由十四到十六,有的又由十五到十九。”

燈市(灯市),◆元宵節前後張設、懸售花燈的地方。○[宋][范成大]《上元紀吳下節物》詩:“酒壚先疊鼓,燈市蚤投瓊。”自注:“臘月即有燈市。珍奇者,數人醵買之,相與呼盧,采勝者得燈。”○[宋][周密]《武林舊事?元夕》:“都城自舊歲冬孟駕回……天街茶肆,漸已羅列燈毬等求售,謂之‘燈市’。自此以後,每夕皆然。”○[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畿輔?淹九》:“京師正月燈市,例以十八日收燈,城中游冶頓寂。”○[清]丘逢甲《元夕無月》詩:“滿城燈市蕩春煙,寶月沈沈隔海天。”◆补证条目■元宵节前后张设、悬售花灯的地方。○冰心《致小读者》三:“我们老家在福州市南后街,那条街从来就是灯市。灯节之前,就已是‘花市灯如昼’了,灯月交辉,街上的人流彻夜不绝。”

燈山(灯山),◆山形的大型燈彩。○[宋][周密]《武林舊事?元夕》:“禁中嘗令作琉璃燈山,其高五丈,人物皆用機關活動,結大綵樓貯之。”○《元史?泰定帝紀二》:“敕以來年元夕搆燈山於內廷,御史[趙師魯]以水旱請罷其事。”○《古今小說?楊思溫燕山逢故人》:“御輦旋轉一遭,倒行觀燈山,謂之‘鵓鴿旋’。”◆补证条目■山形的大型灯彩。○宋陆游《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词:“何事又作南來,看重陽藥市,元夕燈山。”

燈色(灯色),◆燈光。○[唐][儲光羲]《題應聖觀》詩:“池光搖水霧,燈色連松月。”◆补证条目■灯光。○秦牧《花城》:“那里各个公社、园艺场、植物园的旗帜飘扬,卖花的汉子们笑着高声报价。灯色花光,一片锦绣。”

燈人兒(灯人儿),◆畫在燈彩中的美人。○《金瓶梅詞話》第七回:“這娘子今年不上二十五、六歲,生的長挑身材,一表人物,打扮起來,就是個燈人兒。”○《姑妄言》第八回:“再説那寶兒到了八九歲,聽他母親唱曲,不但一字不得遺忘,還唱和一腔一板不走。到了十四歲,出落得像個燈人兒似的,比他娘還覺風流。”

燈人(灯人),◆掌燈的人。○[唐][沈佺期]《守歲應制》詩:“殿上燈人爭烈火,宮中侲子亂驅妖。”

燈青(灯青),◆謂燈焰顯出低暗的青藍色。○[唐][李賀]《傷心行》:“燈青蘭膏歇,落照飛娥舞。”○[王琦]彙解:“燈久膏將盡,則其燄低暗作青色。”○[宋][梅堯臣]《新秋雨夜西齋文會》詩:“夜色際陰霾,燈青[謝客]齋。”

燈期(灯期),◆指元宵節前後張燈游樂的一段時間。一般為農曆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宋][陸游]《上元前一日》詩:“峭寒增酒價,微雨惱燈期。”○[宋][萬俟雅言]《昭君怨》詞:“春到南樓雪盡,驚動燈期花信。”參見“燈節”。◆补证条目■指元宵前后张灯游乐的一段时间。一般为农历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常建华《灯节之流———岁时节日·上元二》:○“关于宋代的灯期,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三说:‘太祖乾德五年(967年)正月甲辰诏曰:“上元张灯旧止三夜,今朝廷无事,区宇乂安,方当年谷之丰登,宜纵士民之行乐。其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后遂为例。’”

燈品(灯品),◆花燈的品類。○[宋][周密]《武林舊事?燈品》:“燈品至多,[蘇][福]為冠;[新安]晚出,精妙絕倫。”

燈馬(灯马),◆成束的燈心。○《西游記》第九一回:“這缸內每缸有四十九個大燈馬,都是燈草紮的把,裹了絲綿,有雞子粗細。”

燈樓(灯楼),◆張燈用的綵樓。○[唐][韓鄂]《歲華紀麗?上元燈樓》:“[唐玄宗]於[上陽宮]建燈樓,高一百五十尺,懸以珠玉,微風將至,鏘然成韻。”參閱[唐][鄭處誨]《明皇雜錄》校勘記。

燈節(灯节),◆農曆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民間張燈游樂,謂之燈節。亦特指元宵節。○[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燈節》:“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謂之燈節,惟十五日謂之正燈耳。”○[清][孔尚任]《桃花扇?選優》:“今日正月初九,腳色尚未選定,萬一誤了燈節,豈不可惱。”○[老舍]《櫻海集?柳屯的》:“年節過去,我又離開了故鄉,到次年的燈節回來。”

燈火管制(灯火管制),◆戰爭時期城市、工礦區、軍事、交通要地等統一管理燈火照明的防空措施。◆补证条目■战争时期城市、工矿区、军事、交通要地等统一管理灯火照明的防空措施。○张爱玲《浮花浪蕊》:“但是去打电话正值上灯时分,一上街只见霓虹灯流窜明灭,街灯雪亮,照得马路上碧清;看惯了大陆上节电,如同战时灯火管制的‘棕色黑灯’,她眼花缭乱,又惊又笑。”○都梁《亮剑》第三一章:“黑暗中,前甲板传来排长李存志的命令:‘全排做好战斗准备,注意灯火管制。’”

燈火(灯火),◆1.燃燒着的燈燭等照明物。亦指照明物的火光。○[晉][葛洪]《抱樸子?極言》:“夫損之者,如燈火之消脂,莫之見也,而忽盡矣。”○[宋][蘇軾]《水調歌頭》詞:“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徐遲《火中的鳳凰》五:“燈火明而又滅,滅而又明。”◆2.指燈彩。○[宋][周密]《武林舊事?元夕》:“一入新正,燈火日盛。”○《水滸傳》第六六回:“早晚元宵節近,[北京]年例,大張燈火。”○[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二:“﹝京師﹞元宵節……[五龍亭]看燈火,唱秧歌。”◆3.指讀書,學習。○[宋][葉適]《鞏仲至墓志銘》:“[仲至]學敏而早成……宿艾駭服,以為積數十年燈火勤力,聚數十家師友講明,猶不能到也。”○[元][辛文房]《唐才子傳?竇叔向》:“﹝[叔向]﹞少與[常袞]同燈火。”○[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連城》:“﹝[連城]﹞又遣媼矯父命,贈金以助燈火。”◆补义条目■旧时婚礼时掌红灯前导引新人入门者。○清李玉《一捧雪·丑醋》:“這是儐相,這是樂人,這是盤頭,這是燈火。”■补证条目■指灯彩。○宋王庭珪《江城子·辰川上元》词:“燈火銀花,何處是星橋?”

燈會(灯会),◆元宵節舉行的群眾觀燈集會。會上懸掛許多各式各樣的彩燈,燈火輝煌。有的燈會還有高蹺、獅子、旱船、雜技表演等娛樂活動。◆补证条目■元宵节举行的群众观灯集会。会上悬挂许多各式各样的彩灯,灯火辉煌。有的灯会还有高跷、狮子、旱船、杂技表演等娱乐活动。今也指其他以观赏彩灯为主题的集会。○李致《我的四爸巴金》:“我趁机向巴老介绍了一些自贡的情况,重点谈自贡川剧团、恐龙博物馆和自贡灯会。”

燈花(灯花),◆1.燈心餘燼結成的花狀物。○[北周][庾信]《對燭賦》:“刺取燈花持桂燭,還卻燈檠下燭盤。”○[宋][蘇軾]《西江月?坐客見和復次韻》詞:“燈花零落酒花穠,妙語一時飛動。”○[巴金]《家》四:“燈光因了燈花增大而變得更微弱了。”◆2.俗以燈花為吉兆。○[唐][杜甫]《獨酌成詩》:“燈花何太喜?酒綠正相親。”○[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一摺:“你幾時來?可知道昨夜燈花報,今朝喜鵲噪?”○《紅樓夢》第二八回:“女兒喜,燈花並頭結雙蕊。”

燈虎(灯虎),◆1.即燈謎。○《兒女英雄傳》第二二回:“你聽罷,甚麼古記兒,笑話兒,燈虎兒,他一肚子呢!”參見“燈謎”。2.比喻暫時被隱瞞着的事物。○《紅樓夢》第九七回:“將來不是[林姑娘],打破了這個燈虎兒,那饑荒才難打呢!”◆补证条目■即灯谜。○《负曝闲谈》第十回:“沈桐侯是專于綽趣的,什麽古典、笑話、燈虎,記着一肚子。”○何满子《零年零墨·灯谜趣谈》:“灯谜也是一种文字游戏,又称‘文虎’、‘灯虎’。称‘虎’之意,盖在于要人去‘射’中它。”

燈光(灯光),◆1.燈的亮光。○[唐][杜甫]《送嚴侍郎到綿州同登杜使君江樓》詩:“燈光散遠近,月彩靜高深。”○《金瓶梅詞話》第二四回:“花炮轟雷,燈光雜彩,簫鼓聲喧,十分熱鬧。”○[老舍]《駱駝祥子》十一:“直長而白亮的路,只有些冷冷的燈光。”◆2.指佛法的光輝。○《北史?孝行傳?張元》:“[元]為孫不孝,使祖喪明;今以燈光普施法界,願祖目見明。”◆3.指舞臺上或攝影棚內的照明。○[洪深]《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引言》:“[阿批亞]的對於造成情緒的燈光……只是戲劇藝術創作的工具。”

燈法(灯法),◆一種迷信幻術。燃點香燭,使其煙氛現出樓臺殿閣等幻象。古代用以祛病。○[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下:“公主始有疾,召術士[米賨]為燈法……其燭方二寸,上被五色文。卷而爇之,竟夕不盡。郁烈之氣,可聞於百步。餘煙出其上,即成樓閣臺殿之狀。或云蠟中有蜃脂故也。”

燈詞(灯词),◆1.貼在彩燈上供人品評娛樂的詩詞等。○[明][沈德符]《野獲編?言事?章楓山封事》:“內閣出小揭帖,傳與學士[吳節]等諸詞臣,分作燈詞。”◆2.用於元宵節的彈詞故事等。○《金瓶梅詞話》第二四回:“正月十六,合家歡樂飲酒……彈箏鼓板,彈唱燈詞。”◆补证条目■用于元宵节的弹词故事等。○刘文禾《花灯文化---独山花灯概述》:“关于花灯,民间历来有‘灯从唐朝起,戏从宋朝兴’之说,但独山‘愿灯’踩门户盘灯时,却有这样的灯词:“‘戏从唐朝起,灯从宋朝兴;国母娘娘害眼病,方才许愿唱花灯。’”

燈草(灯草),◆剝去外皮的燈心草的莖。白色多孔,質輕。可供點燈,亦可入藥。○《金瓶梅詞話》第二六回:“你乾淨是個毬子心腸,滾上滾下;燈草拐棒兒,原拄不定。”○《儒林外史》第六回:“你是為那燈盞裏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沙汀]《淘金記》三:“從那只有一根燈草的、昏暗的光亮中,可以恍惚看出一幅單條。”

燈標(灯标),◆有發光設備的航標。○[方紀]《三峽之秋》:“岸邊的漁火,江心的燈標,接連地亮起。”○《詩刊》1977年第12期:“捧來[大慶]石油,燃亮導航的燈標。”

道路燈,◆安装于车行道上的路灯。要求光亮比较均匀,不对驾驶员产生眩光,在复杂路段应能有引导标志作用,对光源的显色要求不高。

打燈虎(打灯虎),◆猜燈謎。○[清][無名氏]《燕京雜記》:“上元設燈謎,猜中以物酬之,俗謂之打燈虎。語甚典博,上自經文,下及詞曲,非學問淵深者弗中。”○[李家瑞]《北平風俗類徵?游樂》引[劉廷璣]《在園雜志》:“京師、[淮揚]於上元燈篷,用紙條預先寫成,懸一紙糊長棚,上粘各種,每格必具,名曰燈社。聚觀多人,名曰打燈虎。凡難猜之格,其條下亦書打得者贈某物。如筆、墨、息香之類。”

春燈(春灯),◆1.春夜的燈。○[唐][杜甫]《船上夔州郭宿雨濕不得上岸別王十二判官》詩:“風起春燈亂,江鳴夜雨懸。”○[唐][李群玉]《長沙紫極宮雨夜愁坐》詩:“春燈含思靜相伴,夜雨滴愁更向深。”◆2.特指元宵花燈。○[唐][王維]《同楊員外十五夜游有懷靜者季》詩:“由來月明如白日,共道春燈勝百花。”○[清][英夢堂]《游揚州僧寺》詩:“書生自笑酸寒甚,不看春燈看佛燈。”

標燈(标灯),◆作為某種標志的指示燈。○[劉白羽]《英雄島》:“只有前方的幾盞標燈一閃一閃的放光,好像在歡欣地召喚着我們。”

寶燈(宝灯),◆供奉神佛用的燈。亦指雕飾華美的燈。○《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寶燈無量從空雨。”○[隋][江總]《燈贊》:“寶燈夜開,光遍花臺。”○[唐][崔液]《上元夜》詩之三:“[鳷鵲樓]前新月滿,[鳳皇臺]上寶燈然。”○[元][丁復]《寶鴨曲》:“寶燈夜縣琉璃光,恍若澹在滄浪裏。”○[清][曹寅]《玉蘭開殘題一截句》:“芝蓋夜游玄圃雪,寶燈晨焰畫堂風。”

保險燈(保险灯),◆1.一種帶燈罩的大型手提煤油燈。○《官場現形記》第三二回:“嫌挂的保險燈不亮,又叫人特地點了一支洋燭。”○[郁達夫]《遲桂花》:“[則生],你這孩子真像是瘋了,快立起來,把那盞保險燈點上。”◆2.汽燈。◆补证条目■汽灯。○《九尾龟》第五十回:“〔霍春榮〕行動時,光華照目,映着那臺上保險燈的影兒,分外晶瑩。”

百步燈(百步灯),◆馬燈。○[章裕昆]《文學社武昌首義紀實》:“[黎]([黎元洪])之馬弁以百步燈照之,見其御長衣,紫花布褲,喝令站止。”

安全燈(安全灯),◆1.在礦井裡用的可以防止引起混合氣爆炸的燈。燈上有銅絲網罩,可以放散燈焰四周的熱量。根據它的火焰變化,又可估計礦井內氣體的含毒量。○[蕭軍]《五月的礦山》第四章:“采煤班班長溜‘掌子’的時候提着測驗瓦斯大小度數的安全燈。”◆2.泛指電壓低於36伏或有安全設備的照明用具。

2022-03-1208:53·语料汇总

斗磴,◆陡峭的石階。斗,通“陡”。○[清][唐甄]《潛書?五形》:“﹝郎中﹞乃率其私卒之敢死者數百人,踰斗磴而上,伏於翳隘。”

2022-03-0909:06·语料汇总

墱流,◆有臺階的排水溝渠。○《文選?左思<魏都賦>》:“墱流十二,同源異口,畜為屯雲,泄為行雨。”○[李周翰]注:“墱,級次;泄水之處,言有十二也。”

2022-03-0609:46·语料汇总

作證(作证),◆做見證。○[柯岩]《紅領巾的歌?少年運動會》:“他們是多麼刻苦的兩個運動員呵,跑道邊的每一棵小草都願作證。”◆补义条目■做验证。指付诸实际行动。○明周朝俊《红梅记·折梅》:“咱爲多嬌蘸出些風魔症,俺待去賦《高唐》把雨雲作證,你與俺却好處從旁喝幾聲。”■补证条目■做见证。○宋洪迈《夷坚志补·张客浮沤》:“值雨下,〔李〕見水漚而笑,妻問之:‘何笑也?’曰:‘張公甚癡,被我打殺,卻指浮漚作證,不亦可笑乎!’”○清吴炽昌《客窗闲话续集·赵甲》:“〔趙〕命群仆以三萬數百金出,曰:‘今日交清,卸我重肩,惟子所欲。’李子取其百金而出,追之遁矣。趙乃邀衆作證,呈報城坊,求訪恩主。”

罪證(罪证),◆犯罪的證據。如:罪證確鑿。

足證(足证),◆足以證明。○[郭沫若]《斷斷集?中日文化的交流》:“前幾十年,在[九洲][福岡][志賀島]上發現了‘漢倭奴國王印’六個字的金印,是[東漢]時代的古物。這印仍在[日本]的黑[田侯]家保存着。足證[東漢]時代[中國]與[日本]已經有政治上的密切關係。”○[郭沫若]《歷史人物?王安石》:“這足證他的生活很淡泊的。”

中證(中证),◆證人。○《初刻拍案驚奇》卷十:“那[趙孝]自是[臺州]人,分明是你們要尋個中證,急切裏再沒有第二個[徽州]人肯做,故此買他出來的。”○《西游補》第八回:“若是沒有公道硬中證的還好,一時間有個中證直頭跪上前來,又說原告不是,被告可憐,叫我怎麼樣?”[沙汀]《困獸記》二七:“[李守謙]的周圍繞着一大群鄉下人,此外,就是陪他前來踩界的中證賣主。”

質證(质证),◆1.憑據;證據。○[元][無名氏]《馮玉蘭》第三摺:“不知他殺壞您父子之時,有甚麼贓仗質證來。”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唐才常漢口起義清方檔案》:“票匪大頭目[沈克諴]咨行通緝有案,近經步軍統領在京城捕獲,刑部審訊,堅稱並非[沈克諴],恃無質證,任意狡展。”◆2.質疑論證。○[清][梁章鉅]《歸田瑣記?讀書》:“院中肄業生,亦欣欣向榮,日以詩文相質證。”○[田北湖]《與某生論韓文書》:“承示高論,實獲我心。猥辱明問,相與質證。”◆3.對質證明。○[明][湯顯祖]《牡丹亭?圓駕》:“聽旨:[柳狀元]質證,[麗娘]所言真假?因何預名[夢梅]?”○《紅樓夢》第九五回:“又不好與他質證他會扶乩的話。”◆4.核實驗證。○[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五:“近見後生小子,皆喜讀《毛西河集》。其所稱引,未足為據,必須搜討源頭,字字質證,慎勿為懸河之口所謾。”○[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海上述林>下卷序言》:“印本上雖有可疑之處,也無從質證,而且連小引也恐怕和初稿未必完全一樣了。”

指證(指證),◆亦作“指証”。◆證明;證據。指,通“稽”。○[明][賈仲名]《蕭淑蘭》第二摺:“這首詞便是指證,[蕭公]見了,必有話說。”○[明]徐渭《奉師季先生書》之二:“譬如疑獄,徒費榜掠考訊之繁,終無指證歸結之日,不若一切赦放。”○[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查交待》:“錢糧因公動用,實有指証者,為之申請設法開銷。”○[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九)》:“這是分明的畫出隨風轉舵的選家的面目,也指證了選本的難以憑信的。”

執證(执证),◆對證。○《水滸傳》第三六回:“本州官吏亦有認得[宋江]的,更兼他又有錢帛使用,名喚做斷杖刺配,又無苦主執證,眾人維持下來,都不甚深重。”○《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不知娘子是神是鬼?我等奉[臨安]大尹鈞旨,喚你去與[許宣]執證公事。”◆补证条目■对证。○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十二:“太宗疾愈,詔問其故,洎以實對,遂良執證之,洎引馬周以自明。”○宋曹组《忆瑶姬》词:“到如今不得同歡,伏惟與他耐静。此事凴誰執證,有樓前明月,窗外花影。”

知證(知证),◆作證。○[宋][王齊叟]《失調名》詞:“慚愧也,滿懷香擁,此際有誰知證?但樓前月,窗間花影。”

證知(证知),◆1.參悟。○[南朝][齊]蕭子良《凈住子?三界內苦門》:“略引數條,證知唯苦。”◆2.告知。○[清][龔自珍]《發大心文》:“凡此所願,我實誓發,無虛誑心,所願佛加被我,佛證知我,佛提撕我,佛成就我。”

證章(证章),◆學校、機關、團體發給本單位人員證明身分的徽章,多用金屬製成,佩在胸前。○[阿英]《夜》:“於是他,謹防着病院醫士的發覺,束上髮,着了看護的衣裳,取了證章,便躡手躡腳的走下了樓。”○[老舍]《四世同堂》四六:“‘我是教育局的科長!’他用下頦指了指胸前的證章。”

證引(证引),◆1.謂舉證和攀引他人。○《後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時[楚]獄連年不斷,囚相證引,坐繫者甚眾。”○《晉書?嵇康傳》:“後[安]為兄所枉訴,以事繫獄,辭相證引,遂復收[康]。”◆2.猶引證。○《北齊書?邢邵傳》:“每公卿會議,事關典故,[邵]援筆立成,證引該洽。”○[唐][杜牧]《唐故淮南支使試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杜君墓志銘》:“君安泰自如,令人旁讀十三代史書,一聞不遺。客來與之議論證引,聽者忘去。”

證移(证移),◆謂聽從勸諫而改易過錯。○《呂氏春秋?誣徒》:“愎過自用,不可證移。”○[高誘]注:“證,諫。”○[陳奇猷]校釋:“不可證移,猶言不因人之諫而改易其過。”

證業(证业),◆佛教語。證悟業果。○[唐][張說]《為僧普潤辭公封》:“[普潤]自剃落壞衣,五十餘載,心不見是,口不言俗,因誡證業,憑禪悟理。”

證羊(证羊),◆謂告發父親偷羊。○[宋][岳珂]《天定錄?謝宰執啟》:“穹靈在上,忍為指鹿之欺;櫝背慘威,俾蹈證羊之直。”參見“證父攘羊”。

證言(证言),◆證人的證詞。○《文匯報》1985.10.20:“[謝太平]、[苟新蓮]所犯的窩藏包庇罪,有證人證言、證物在案佐證,性質惡劣,情節嚴重,影響極壞。”

證序(证序),◆論證評述。○[明][唐寅]《許旌陽鐵柱記》:“[正德]甲戌,余過[豫章],躬睹君跡。竊嘆真君,道合[黃軒],功配[神禹],世無正論,爰就荒唐。欲明斯理,輒譔為證序,刊之負礎,以示將來云。”

證修(证修),◆參悟修煉。○[清][朱之瑜]《答釋獨立書》:“若必欲證修潮音,亦庶無[雒][蜀]之分。”

證性(证性),◆佛教語。指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靜寂定的心性。○[唐][皎然]《奉酬顏使君真卿見過郭中寺寺無山水之賞故予述其意以答焉》詩:“州西[柳家寺],禪舍隱人間。證性輕觀水,棲心不買山。”

證信(证信),◆證據;憑據。○[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五篇:“即以平[方臘]接招安之後,如《宣和遺事》所記者,於事理始為密合,然而證信尚缺,未能定也。”○[唐弢]《<點滴集>序言》:“我怕寫回憶,因為自己的記性太壞了,沒有片紙隻字足資證信的材料,不願貿然動筆。”

證象(证象),◆徵象,跡象。○[宋]程大昌《考古編?中庸論三》:“求道者之於道,要功及尺寸,則證象已及尺寸;功在尋丈,則證象亦及尋丈。”

證仙(证仙),◆修道而成仙。○[清][洪昇]《<長生殿>序》:“苟非怨艾之深,尚何證仙之與有。”

證物(证物),◆指能證明有關事實的物品。○[彭芬]《辛亥遜清政變發源記》:“偽造龍袍、冕旒、玉帶,匿於[梓潼宮]扁後,藉口於有人告密,率軍警檢查,恃為證物,何其誣也。”○《文匯報》1985.10.20:“[謝太平]、[苟新蓮]所犯的窩藏包庇罪,有證人證言、證物在案佐證,性質惡劣,情節嚴重。”

證位(证位),◆謂參悟得道而證入仙界。○[清][鄒弢]《三借廬筆談?疏香小影》:“﹝[葉仲韶]﹞年十七,著《返生香集》。歿後,託乩筆與人談禪,前生本玉京仙女,今證位也。”

證徒(证徒),◆指同案犯中可以作證的徒黨。○《唐律疏議?名例?共犯罪有逃亡》:“諸共犯罪而有逃亡,見獲者稱亡者為首,更無證徒,則決其從罪。”

證說(证说),◆證明和說明。○[彭芬]《辛亥遜清政變發源記》:“往事無足證說,今日以[四川]全省事務,暫交[四川]諮議局自治者。”

證書(证书),◆見“證明書”。

證實(证实),◆證明其確實。○[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四》:“[周處]《風土記》曰:‘……[舜]所耕田於山下,多柞樹。○[吳][越]之間,名柞為櫪,故曰[歷山]。’余按[周處]此志為不近情,傳疑則可,證實非矣。”○[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八:“‘[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佳矣。○[歐公]譏其夜半無鐘聲。作詩話者,又歷舉其夜半之鐘,以證實之。”○[王西彥]《黃昏》:“老人淡淡的說話,使她感到恐怖了,好像一下子證實了一個可怕的預感。”

證聖(证圣),◆佛教語。謂證入聖果。○[南朝][齊]蕭子良《凈住子?敬重正法門》:“雜錄正經,七千餘卷,詞義明敏,談味無遺,近則安國利人,遠則超凡證聖。”○[宋][張商英]《宗禪辯》:“一切眾生,小則遷善遠罪,大則明心證聖。”

證入(证入),◆佛教語。謂以正智如實證得真理。○《水滸傳》第九七回:“席間[公孫勝]對[喬道清]說:‘足下這法,上等不比諸佛菩薩累劫修來,證入虛空三昧,自在神通。’”[明][宋濂]《寶蓋山實際禪居記》:“沙門年既壯,出遊叢林,歷叩諸師,久未能證入。”○[明][李贄]《復焦弱侯書》:“非如[王先生]字字皆解脫門,既得者讀之足以印心,未得者讀之足以證入也。”

證人(证人),◆作證的人;能對案件提供證據的非當事人。○《魏書?辛雄傳》:“或有據令奏復者,與奪不同,未獲為通例。又須定何如得為證人。”○[元][喬吉]《兩世姻緣》第四摺:“朝門外有個賣畫的婆子,可作一個證人。”○[柯岩]《奇异的書簡?船長》:“工程師有成百上千條理論根據,但[貝漢廷]有一疊一疊的現實照片,證人簽單。”

證品(证品),◆謂修煉悟道而登神仙流品。○[前蜀][杜光庭]《宣勝軍使王讜為亡男昭胤明真齋詞》:“度南丹流火之庭,昇上境洞陽之府。參玄證品,悟道登真。”○[前蜀][杜光庭]《皇后修三元大醮詞》:“九玄七祖,證品仙庭。”

證明書(证明书),◆由機關、學校、團體等發的證明資格或權力的文件。○[許地山]《危巢墜簡?無憂花》:“他至終應許去找一個外商來承認那宗私貨,並且發出一封領事館底證明書。”亦省稱“證書”。○[丁玲]《水》三:“於是陸續有幾個領了證書的頭腦,帶了五六十人一批,或七八十人一批,坐着船走了。”

證明師(证明师),◆證人。○[元][無名氏]《百花亭》第四摺:“這的是證明師,決撒了也春風驕馬[王陵]兒,可不道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則索退而自省其私。”

證明(证明),◆1.據實以明真偽。○《漢書?儒林傳?孟喜》:“同門[梁丘賀]疏通證明之。”○[顏師古]注:“證明,明其偽也。”○[宋][張載]《經學理窟?義理》:“《家語》、《國語》雖於古事有所證明,然皆亂世之事,不可以證先王之法。”○[峻青]《海嘯》第二章十七:“這個決定,現在已為事實所證明,也無需進行任何解釋了。”◆2.參悟。○《壇經?懺悔品》:“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勸善知識!”[明][李贄]《解經題》:“豈知此經為了義之密經,此修為證明之密修。”○《老殘游記續集遺稿》第五回:“又問道:‘你是幾時澈悟到這步田地的呢?’[逸雲]道:‘也不過這一二年。’[德夫人]道:‘怎麼便會證明到這地步呢?’”◆3.證人或證據。○《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三:“世間有此薄行之婦!官府不知,乃使鬼來求申,有媿民牧矣。今有煩先生做個證明,待下官盡數追取出來。”○《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張文貴傳上》:“便把日頭為證見,日月三光作證明。”◆4.證明身分或權力的文件。○[趙樹理]《登記》:“我聽說他們兩個要到區上登記,村公所不給開證明。”

證類(证类),◆謂以同類事物相佐證。○[宋]程大昌《考古編?中庸三》:“凡《中庸》援琴瑟、神鬼、山石、河江者,則專以取喻也。其本天地以言者,一以證類,一以指實也。”

證講(证讲),◆謂參悟修煉,講經說法。○[宋][無名氏]《江南餘載?刁侃》:“是時[周維簡]證講於[侃]別院,獨無變怪,於是盡徙焉。”

證見人(证见人),◆證人。○[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摺:“那婆子是甚麼人?必定是證見人,若不是呵,敢與這小廝關親?”

證見(证见),◆1.證人。○《敦煌變文集?張義潮變文》:“阿耶驅來作證見,阿孃也交作保知。”○[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三摺:“山神,你便是證見,我兩隻手便還他,也是好勾當。”○《醒世姻緣傳》第十回:“且是那告的婦女多有詭名,證見[禹承先]又往院裏上班去了,所以耽擱了投文。”◆2.證據。○《紅樓夢》第七六回:“告訴我,拿了磁瓦去交,好作證見,不然,又說偷起來了。”◆补证条目■证据。○《朱子语类》卷一一八:“理會這箇且理會這箇,莫引證見,相將都理會不得。”○《型世言》第十五回:“花紋道:‘地下坑坎,便是證見。兄可處一處,到官就不好了。’”

證果(证果),◆1.佛教語。謂佛教徒經過長期修行而悟入妙道。○[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二:“禪師後證果,居於[林慮山]。”○[明]徐渭《翠鄉夢》第一齣:“﹝[玉通和尚]﹞來到[臨安],見山水秀麗,就於[竹林峰][水月寺],選勝安禪。住過有二十餘載,越覺得光景無多,證果不易。”◆2.泛指修行得道。○[柯靈]《香雪海?給人物以生命》:“他們來自生活,又回到生活,而且像傳說中修煉證果的仙道一樣,‘采日月之精華,鍾天地之靈氣’,從此超越時空阻隔,漫游九州萬國,在人間永生。”◆3.比喻事情最後取得成就。○[明][湯式]《賞花時?戲賀友人新娶》套曲:“紅絲幔護嬋娟,玉鏡臺通姻媾,證果了乘龍配偶。”○[明][李日華]《南西廂記?猜詩平案》:“證果在今番這一緘。”○《花月痕》第六回回評:“異日[秋痕]證果於情場,[寶書]、[掌珠]捐軀於王事,其與[瑤華]廁名麟閣,有以異乎?無以異乎?”

證父(证父),◆告發父親。○《莊子?盜跖》:“直躬證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宋][洪邁]《容齋五筆?萬事不可過》:“執禮之過,反鄰於諂;尚信之過,至於證父。”參見“證父攘羊”。

證法(证法),◆謂修煉和參悟佛法。○[柳亞子]《蘇玄瑛新傳》:“初,[莊湘]欲以[雪鴻]妻[玄瑛],[玄瑛]垂淚曰:‘吾證法身久,辱命奈何?’遂已。”

證定(证定),◆證實確定。○[漢][王充]《論衡?問孔》:“凡學問之法,不為無才,難於距師,核道實義,證定是非也。”○《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五:“[杞縣]知縣問了[鄭蕊珠]口詞,即時差捕[錢巳]到官。○[錢巳]欲待支吾,卻被[鄭蕊珠]是長是短,一口證定。”

證道(证道),◆猶悟道。○[宋][陳善]《捫虱新話?漢儒誤讀<論語>》:“予舊曾為中庸之說,謂《中庸》者,吾儒證道之書也。”○[明][李贄]《與耿司寇告別書》:“吾輩求友之勝己者,欲以證道,所謂三上[洞山],九到投子是也。”○[清][蒲松齡]《聊齋志异?紫花和尚》:“時有僧善參玄,因遣人邀至,使就榻前講《楞嚴》。生每聽一節,都言非是,乃曰:‘使吾病痊,證道何難。’”◆补证条目■犹悟道。○《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净智师圆寂塔铭》:“銘曰:法力幽邃,超生衆妙。降龍緯神,伏虎證道。”

證詞(证词),◆證明案件或事情真相的言詞。○《人民日報》1953.6.21:“即使在死亡的痛苦的威脅下,我們也決不屈服,卻編造假證詞。”○《文匯報》1985.12.31:“[張律師]見[夏書記]越說越有失自己身分,便進一步向他講有關證人證詞的法律知識。”

證察(证察),◆考證審察。○[漢][應劭]《風俗通?怪神?世間多有狗作變怪》:“小人愚而善畏,欲信其說,類復裨增;文人亦不證察,與俱悼懾、邪氣承虛,故速咎證。”

證本(证本),◆夠本,保本。○[元][無名氏]《凍蘇秦》第四摺:“[蘇秦]只是舊[蘇秦],今日箇證本,想皇天也不負讀書人。”○[明][朱有燉]《義勇辭金》第四摺:“將你那血瀝瀝六陽,涴了我明滉滉鋼刀,敢恰證本。”

證案(证案),◆指與案件有牽連的人。○《史記?酷吏列傳》:“章大者連逮證案數百,小者數十人;遠者數千,近者數百里。”○《漢書?元帝紀》:“今不良之吏,覆案小罪,徵召證案,興不急之事,以妨百姓。”

照證(照證),◆亦作“照証”。◆1.憑據;明證。○[宋][范仲淹]《奏乞指揮管設捉賊兵士》:“或出怨言扇搖軍眾者,明立照証,處斬訖奏。”○[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一摺:“只指着紫金鎚專為照證。”○[明][馮夢龍]《挂枝兒?木梳》:“向粧臺設箇誓,願得白頭相並,靠着鏡兒為照證。”◆2.驗證;對證;作證。○[宋][洪邁]《夷堅乙志?張文規》:“有公吏三四輩曰:‘攝官人照證事。’”[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三摺:“一天好事從今定,一首詩分明照證。”○《古今小說?月明和尚度柳翠》:“如了事,就將所用之物前來照證。”

雜證(杂证),◆雜病。證,通“症”。○[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二摺:“他道是醫雜證有方術,治相思無藥餌。”○[明][匿跡市隱逸人]《<金匱要略方論>序識》:“只因聊攝七十八歲撰成《明理論》,八十歲時注完《傷寒論》,未暇注《金匱論》,所以俗醫分為二門,致今時眾口一辭,誚[仲景]能治傷寒而不能療雜證也。”

印證(印证),◆亦作“印正”。亦作“印政”。◆1.謂通過對照比較,證明與事實相符。○[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莊岳委談下》:“復數十年,無原本印證,此書(《水滸傳》)將永廢矣。”○[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中:“[堯]、[舜]、[子之]之禪讓,[湯]、[武]、[楚項]之放伐,[周公]、[莽]、[操]之攝輔,謾無印正,又焉適從。”○[清][李漁]《閑情偶寄?頤養?行樂》:“然則汝意云何?試言之,不妨互為印政。”○[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三:“而惟[錢籜石]……五君,先後從事最久,遂開[乾隆]已後諸儒以金石之學印證經史一派。”○[胡適]《<水滸傳>後考》:“這個結論也和我的《<水滸傳>考證》的結論相同。這種不約而同的印證使我非常高興。”◆2.謂認可。○[清][魏源]《聖武記》卷五:“其大剌麻學道能轉世者,則[達賴]、[班禪]印證之,得為胡土克圖。”◆3.指印花稅票。○[魯迅]《書信集?致唐弢》:“有書出版,最好是兩面訂立合同,再由作者付給印證,帖在每本書上。”參見“印花”。

引證(引证),◆引用前人事例或著作為證據。○《南史?王儉傳》:“每博議引證,先儒罕有其例。”○[宋][邵博]《聞見後錄》卷十四:“學者於文用引證,猶訟事之用引證也。”○[瞿秋白]《真假董吉訶德》:“其實‘固有文化’之外又提倡什麼‘學術救國’,引證西哲[菲希德]之言等類的居心,又何嘗不是如此。”

引古證今(引古证今),◆引用古代史實或文獻來論證當前的行事。○《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引古證今,演說人情天理。”○[魯迅]《南腔北調集?祝<濤聲>》:“那幸運也是缺點之處,是在總喜歡引古證今帶些學究氣。”◆补证条目■引用古代史实或文献来喻说当前的现实。○《元史·李孟传》:“孟宇量閎廓,材略過人,三入中書,民間利害,知無不言,引古證今,務歸至當。”

義證(义证),◆釋義的書證。○《梁書?儒林傳?孔子袪》:“[高祖]撰《五經講疏》及《孔子正言》,專使[子袪]檢閱群書,以為義證。”○[清][桂馥]著有《說文解字義證》。

要證(要证),◆重要證據。○[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問擬》:“多人同案,此獨不出,卻係要證,不能懸斷。”

眼證(眼证),◆當場目睹可作證的人;見證人。○[李劼人]《死水微瀾》第四部分五:“還有[杜老四]做眼證哩!你去把他找進來問問看。”

選民證(选民证),◆選民參加選舉時證明其資格的證件。○《中國歌謠資料?鬧普選》:“笑在臉上喜在心,人民當家做主人,選民證,領到手,我要當個好公民。”

修證(修证),◆佛教稱修行證理為修證。證理,證悟真理。○[宋][吳曾]《能改齋漫錄?神仙鬼怪》:“此汝前身也,由汝誤念,墮此。勉自修證,勿淪苦海。”○[明][陳汝元]《金蓮記?晝錦》:“九品青蓮,修證何妨並蒂。”

休證(休证),◆吉祥的證驗。○[宋][無名氏]《新編分門古今類事?江淹貂蟬》:“﹝[淹]﹞曾於樵所得貂蟬一具,將鬻之,其母曰:‘此故汝之休證也。汝才行若此,豈長貧賤乎?可留待得侍中著之。’至是果如母言。”○[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四:“[王荊公]之生也,有獾出於市,一道人首常戴花,時人目為戴花道人,來訪其父曰:‘此文字之祥,是兒當之,他日以文名天下。’因述其出處甚詳,俟至執政,自當見之。○[荊公]父書於冊,自後休證不少差,[荊公]甚神之。”

形證(形证),◆徵兆。○[宋][葉適]《法度總論二》:“蓋國之將亡,則其形證固已若此矣。”

信而有證(信而有证),◆真實而有根據。○[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博采通人至於小大,信而有證,稽譔其說,將以理群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恉。”

心證(心证),◆佛教語。謂自心印證。○[唐][皎然]《送清涼上人》詩:“花空覺性了,月靜知心證。”

校證(校证),◆校勘證實。○[宋][梅堯臣]《寄宋次道中道》詩:“屢假篋中書,校證多護真。”又如[晉][張華]《博物志》一書,由[范宁]校證,稱《博物志校證》。

顯證(显证),◆明證。○[南朝][梁武帝]《會三教》詩:“密行貴陰德,顯證表長齡。”○[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摺:“自有,有這紅褡膊,不是顯證?”○《醒世姻緣傳》第九八回:“但那娘家是個大族,又事體雖弄得大有形跡,沒有顯證,決殺不得。”

物證(物证),◆法律名詞。對查明案件事實情況有證明作用的物品和痕跡等。○《人民日報》1979.7.21:“某一個物品成了案件的物證,是因為它的存在、所處的位置和自己的形狀、特性、特殊標志等外部特徵,能夠反映一定的案情,可以根據它來證明案件的事實真相。”

文證(文证),◆證明文書。○[元][劉壎]《隱居通議?雜錄》:“東鄰嘗以莊契質于西鄰,後當收贖,先入八百千,自恃密熟,不取文證。”○《清史稿?食貨志一》:“如式者官予文證。”

危證(危证),◆危險難治的病症。證,通“症”。○[宋][周密]《齊東野語?小兒瘡痘》:“其孫方三歲,發熱七日,瘡出而倒,靨色黑,脣口冰冷,危證也。”

外證(外证),◆1.外露的病狀、症候。○[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水氣病脈證並治》:“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宋][陳師道]《贈二蘇公》詩:“如大醫王治膏肓,外證已解中尚強。”◆2.旁證。○[郭沫若]《奴隸制時代?簡單地談談<詩經>》:“此外,如《詩經》以外的逸詩,散見於諸子百家書裏的,便沒有這麼整齊諧適,又可算是一個重要的外證了。”

土地證(土地证),◆我國土地改革後由人民政府頒發的土地房產所有證的簡稱。○[茹志鵑]《三走嚴莊》:“原來的地契是反動政府搞的,都不能算數,拿來一把火燒掉,人民政府重新另發土地證。”○《新華月報》1951年第4期:“確定地權,頒發土地證,是土地改革中最後的一個階段。”

通行證(通行证),◆准許在某一特定區域通行的證件。○[郭沫若]《洪波曲》第八章一:“當時很多勇敢的新聞記者上前線,是三廳在簽發通行證。”

聽證,◆司法机关为公正执法公开听取当事人的说明和证词。亦指立法机关为立法的合法性合理性或行政机关为实施与民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决策公开听取公众的意见或质询。○《北京晨报》2002.1.6:“听证就是听取社会意见的一种方式程序,体现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种方式。我国价格法、立法法和行政处罚法中规定了听证制度。”○《山西晚报》2006.9.6:“近日,修订版《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开始实施。该程序明确规定:公安机关在针对个人作出2000元以上罚款决定之前,违法嫌疑人可要求举行听证,执法人员也应当告知违法嫌疑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新闻晚报》2010.3.18:“今年,市人大将在立项、起草、审议等各环节,进一步扩大公民对立法工作的有序参与,尤其要完善立法听证制度,注重听证参与人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确保利益相关方意见得到充分表达。”

鐵證如山(铁证如山),◆形容證據確鑿,不可否認。柳子戲《孫安動本》第四場:“十八張冤狀在此,鐵證如山,老賊還有何辯!”◆补证条目■形容证据确凿,不可否认。○艾明之《不仅仅是爱情》:“他们想,这些材料,铁证如山,横加在林定天,也就是孟如潮身上的种种罪名,理所当然的要被推翻。”○王同禹《大地的投影》:“可是他那是在铁证如山的事实面前激发出来的阶级义愤,情有可原;当众飞他一棍子,打个信号弹教训教训他就得了呗!”

鐵證(铁证),◆確鑿的證據。○[蘇曼殊]《絳紗記》:“巡警至吾家,拔刃指几上《新學偽經考》,以為鐵證。”○[魯迅]《華蓋集?忽然想到(六)》:“現狀就是鐵證,比保古家的萬言書有力得多。”○[沙汀]《祖父的故事?某鎮紀事》:“他們還相信一些荒誕的傳聞,說是國外的婦女私生活非常隨便。而[黃大太太]的常常哭鬧,更是鐵證。”

談證(谈证),◆言論的根據。○[三國][魏][嵇康]《聲無哀樂論》:“今未得之於心,而多恃前言以為談證,自此以往,恐巧歷不能紀。”○[晉][歐陽建]《言盡意論》:“若夫[蔣公]之論眸子,[鍾傅]之言才性,莫不引此為談證。”

說證(说证),◆說解的根據。○[漢][王充]《論衡?正說》:“造說之傳,失之久矣。後生精者,苟欲明經不原實,而原之者亦校古隨舊,重是之文,以為說證,經之傳不可從,五經皆多失實之說。”

疏證(疏證),◆亦作“疏証”。◆闡釋考證。○[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和州文徵序例》:“作者生平大節及其所著書名,似宜存[李善]《文選》註例,稍為疏證。”○[陳旦]《<列子?楊朱篇>偽書新證》:“今僅就《天瑞》一篇言之,其托偽之跡,已不可掩;苟廣為疏証,雖累帙不能盡。”

書證(书证),◆辭書中引自文獻的例證。如:《牛津英語詞典》的義項按歷史上出現的先後排列,各有注明年代和出處的文史引語作為書證,分層次釋義並詳述詞源。

事證(事证),◆物證,證據。○《宋書?蔡興宗傳》:“帶授[興宗]手跡數紙,文翰炳然,事證明白,不假覈辨。”

實證主義(实证主义),◆近代資產階級哲學派別之一,認為認識的對象只是實際存在的事實,科學只是主觀經驗的描寫,事物的本質是不可能認識的。

實證(实证),◆1.確實的證據。○《宋書?范曄傳》:“言之皆有實證,非為空談。”○[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廬江水》:“斯耳傳之談,非實證也。”○《二刻拍案驚奇》卷四:“今見了兩生告詞,雖然明知其事必實,卻是詞中沒個實證,亂行不得。”○[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三節:“藝術是生活的附庸,我們就經文自身更可以找出一個實證。”◆2.實際證明;實際印證。○[宋][嚴羽]《滄浪詩話?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以禪喻詩,莫此親切,是自家實證實悟者。”○[明][李贄]《答鄧明府書》:“此余之實證實得處也,而皆自於好察邇言得之。”○[李大釗]《桑西門的歷史觀》三:“吾人關於宇宙的知識,曾已達到或且現方達到一個在各局部已不是推測的而是實證的階段。”

聖證(圣证),◆1.語本[三國][魏][王肅]《聖證論》,其書已佚。○[肅]撰《聖證論》,並偽造《孔子家語》等書作為論據。後因以“聖證”謂取證於聖人之言。○[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誡兵》:“[孔子]力翹門關,不以力聞,此聖證也。”◆2.指詩文傳神入勝之句。○[清][王夫之]《薑齋詩話》卷二:“‘十九首’及《上山采蘼蕪》等篇,止以一筆入聖證。”○[清][王夫之]《薑齋詩話》卷二:“﹝七言絕句﹞至[劉夢得],而後宏放出於天然,於以揚扢性情,馺娑景物,無不宛爾成章,誠小詩之聖證矣。”

三頭六證(三头六证),◆眾多的人證。○[克非]《春潮急》二八:“﹝[李春山]﹞心想,橫豎抵死不認賬,只你[徐元菊]一個人,缺少三頭六證,未見得就給我說死了。”

三師七證(三师七证),◆見“三師七僧”。

人證(人证),◆1.由證人提供的有關案件事實的證據。如:物證、人證俱全,案件可以結束了。◆2.泛指能證明有關事件真實情況的人。○[高雲覽]《小城春秋》第二九章:“喏,[田伯]也在你這兒,這是人證。”

取證(取证),◆求取證據。○[晉][楊乂]《刑禮論》:“蓋刑禮之本,經緯陰陽,擬則乾坤……或者取證於《春秋》,有意乎尋本以綜末。”○《小說選刊》1981年第8期:“至於[朱江川]的第二條罪狀,必須到[廣州]找他姑姑和當地公安局,還涉及他國外的親屬,根本無法取證。”

曲證(曲证),◆詳細證明;多方考證。○[元][戴表元]《<齊東野語>序》:“他所稱舉,旁聞曲證,如歸[泰山]之顛而記封邱之壝。”○[明][郎瑛]《七修類稿?辯證七?武王追王明文》:“[唐][梁肅],[宋][歐陽修]、[游定夫],皆有[文王]未嘗稱王之論……冥探曲證,彷彿比擬,卒無[武王]追王之明文。”

求證(求证),◆尋找證據或求得證實。◆补证条目■寻找证据或求得证实。○王瑶《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可能因其‘假设’与‘求证’的脉络清晰便于叙说,但也不排除包括胡适本人对其学术研究的自我评价。”

清證(清证),◆明確驗證。○《書?呂刑》“五刑之疑有赦”[唐][孔穎達]疏:“其當清證審察使能之;勿使妄入人罪,妄得赦免。”

逆證(逆证),◆反常的、有危險性的病症。○《醫宗金鑒?外科新法要訣?疔瘡》:“若身面漫腫,神昏悶亂,乾嘔心煩作渴,遍身起皰抽搐者,俱為逆證。”

內證(内证),◆考證用語。指資料本身內部的證據。○[郭沫若]《奴隸制時代?簡單地談談<詩經>》:“古人說[孔子]刪《詩》,雖然不一定就是[孔子],也不一定就是[孔子]一個人,但《詩》是經過刪改的東西,這形式音韻的統一就是它的內證。”

明證(明證),◆亦作“明証”。亦作“明正”。◆1.明確的證據。○[漢][王符]《潛夫論?考績》:“諺曰:‘曲木惡直繩,重罰惡明證。’”○《朱子語類》卷四三:“雖無明證,看得來是如此。”○[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二章第五節:“[商]朝有軍隊與監獄,甲骨文已有明證。”◆2.證人;作證。○《清平山堂話本?合同文字記》:“哥哥,則今日請我友人[李社長]為明証,見立兩紙合同文字,哥哥收一紙,兄弟收一紙。”○《清平山堂話本?合同文字記》:“相公隨即差人捉[劉天祥]并晚婆婆來,就帶合同,一併赴官。又拘[李社長]明正。”◆补证条目■证人;作证。○宋洪迈《夷坚乙志·浦城道店蝇》:“蠅營營如語,徑飛至客窆處。羣蠅無數,子伸首探之,屍儼然存。走報里伍,捕凶人赴縣。鄰叟之過益彰,遂爲明證。”

面證,◆当面对证。○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蔡挺爲江東提點刑獄,有虔州職官譖本州幕掾姦利事,蔡留職官於坐,呼掾面證之。”

論證(论证),◆1.論斷病情。證,通“症”。○[明][高啟]《贈王醫師序》:“擇醫之難也!其論證之是非,投餌之當否,非通其術者莫察也。”◆2.引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夏丏尊][葉聖陶]《文心》二七:“西洋在很早的時代,盛行着‘序論、立論、論證、結論’四個段落的組織法,那是指議論文章而言的。”◆3.論述和證明。○[王朝聞]《創作、欣賞與認識》:“[毛主席]給[陳毅]同志這封信,論證了藝術創作規律。”○[柯靈]《香雪海?懷傅雷》:“[魯迅]先生以此為喻,論證翻譯工作的需要。”◆4.立論的根據。○[王西彥]《鄉下朋友》:“他提出許多理論上的論證,說明如果忽略了這一起點,那麼其他一切就都成為捨本逐末、緣木求魚的空想。”

六證(六证),◆見“六徵”。

良民證(良民证),◆指抗[日]戰爭時期,[日]寇占領區偽政權頒發的居民身份證。○[孫犁]《白洋淀紀事?像片》:“敵人敗退了,老百姓焚毀了代表一個艱難時代的良民證。”○[薛淑華]《想起當年淚滿襟》:“誰知道三個月後不但不叫我們走,而且把[老梁]的‘良民證’給扣下了。”

理證(理证),◆說理驗證。○《南史?徐勉傳》:“時每有議定,[勉]理證明允,莫能貶奪,同官咸取則焉。”

考證(考證),◆1.考查驗證。○《元典章?刑部二?察獄》:“仍每季依前備牒官醫提舉司更為考證,若有差錯,具由回報。”○[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黃長睿]﹞考證碑帖甚夥,雖辨論多美,未必一一中程也。”○[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第一章第四節:“從自己經驗中考證這些結論,吸收那些用得着的東西,拒絕那些用不着的東西。”◆2.根據資料來考核、證實和說明文獻或歷史等問題。○[清][姚鼐]《<述庵文鈔>序》:“余嘗論學問之事有三端:曰義理也,考證也,文章也。”○[王國維]《<紅樓夢>評論》:“自我朝考證之學盛行,而讀小說者亦以考證之眼讀之。”○《郁達夫游記?龍門山路》:“關於聖帝菩薩,我早想做點考證,但遍閱道書,卻仍是茫無頭緒。”◆3.指對有關問題的考證文字。○[王先謙]《<漢書補注>序例》:“遵用官本校定,詳載文字異同,備錄諸人考證。”○[胡適]《<水滸傳>後考》:“我為了這部《水滸傳》,做了四五萬字的考證。”

考古證今,◆考核古事古义以论证今事。○清朱克敬《雨窗消意录》甲部卷二:“雖然,考古證今,知其大要,由漢唐推之三代經國懷遠之略,與今日所以異同損益之宜,獨有以知其深。”

舉證,◆提出证据。○《解放日报》1988.5.5:“在经济和民事审判工作中,强调针对诉讼请求,督促双方当事人履行举证责任。”○海岩《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第十二章:“只要原告的证据不能完全认定被告有罪,即使被告不能举证证明自己无罪,也不能被判有罪。”

居留證,◆一国政府发出的允许外国人在境内居留的证件。一般有不同的时间限制。○车耳《如此美国》第五章:“在法国办居留证的经历至今让我记忆犹新,那时在大厅里等办居留证的人大部分是黑人,一小部分是亚洲人,还有一小部分是来自东欧穷国的白人。”○《文汇报》2006.8.26:“本市受理外国人永久居留申请两年来,已有400多名外籍人士前来办理了申请手续,224人获得了永久居留证,使上海的‘绿卡’申请受理量及颁证总数均居全国首位。”

結證(结证),◆了結;結案。○[元][無名氏]《延安府》第四摺:“老夫奉聖人的命,着老夫疾馳驛馬,親往[延安府],結證此事。”○《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我乃[賈廉訪]也,生前做得虧心事頗多,今要一一結證,諸事一時了不來得。”○《說唐》第二十回:“除犯十惡大罪,謀反叛逆不赦外,其餘流徒笞杖等,不論已結證,未結證,已發覺,未發覺,俱皆赦免。”◆补证条目■了结;结案。○宋洪迈《夷坚支志乙·全椒猫犬》:“全椒縣結證一死囚獄案。”○《朱子语类》卷七一:“然獄亦自有十三八棒便了底,亦有須待囚訊鞠勘,録問結證而後了底……‘不留獄’者,謂囚訊結證已畢,而即决之也。”

見證(见证),◆1.證明;證據。○《淮南子?繆稱訓》:“仁者,積恩之見證也。”○[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一摺:“有紅絹褡膊便是見證。”○《老殘游記》第十八回:“還沒有吃,就出了這件案子,說是月餅有毒,所以就沒敢再吃,留着做個見證。”◆2.親眼目睹可以作證。亦指見證人。○《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見有兩箇轎番見證,乞叫來問。”○[鄭觀應]《盛世危言?吏治上》:“聽訟之事,派以陪審,而肆威作福之弊袪;列以見證,而妄指誣陷之弊絕。”○[郭小川]《長江組歌》:“你是歷史的見證,你有嚴明的賞罰。”

火證(火证),◆中醫指危急的病症。○《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疔瘡》“五臟皆可發疔瘡”注:“夫疔瘡者,乃火證也。迅速之病,有朝發夕死,隨發隨死……若一時失治,立判存亡。”

毁證,◆毁灭证据。○《解放日报》1988.5.14:“尤其严重的是,张×为掩盖罪行,不择手段地毁灭罪证,并指使他人制造伪证,甚至与另一案犯朱××合谋在万一罪行败露时,就爆炸民航售票处,以达到毁证灭迹的目的。”○《重庆晨报》2007.7.25:“为了进一步查清全案,防止串供毁证等,拟对郑治采取刑事拘留、逮捕的强制措施。”

果證(果证),◆佛教語。謂果地之證悟。果與因相對而言,在因位之修行曰因修,依因修而證果地曰果證。○[唐][彥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序》:“剖析空、有,顯別斷、常,示之以因修,明之以果證,足以貽範當代,軌訓將來。”○[明][陳汝元]《金蓮記?首引》:“[章丞相]讎擠[南海],[印禪師]果證西天。”

孤證(孤证),◆單一的證據。○[郭沫若]《史學論集?論古代社會》:“孤證單行,難以置信。”○[郭沫若]《蒲劍集?屈原考》:“《離騷》六字句與[秦]代尊‘六’精神暗合,而斷為[秦]文,未免是‘孤證單行’了!”

公證(公证),◆法院或被授以相應權力的機構,依法證明具有法律意義的文件和事實的合法性、真實性的一種活動。如對契約、合同、遺囑等都可申請公證。

工作證(工作证),◆表示一個人在某單位工作的證件。○[費禮文]《一年》:“走出人事科辦公室,我再一次摸摸手裏拿的工作證。”

根證(根证),◆根據,證據。○《新唐書?薛登傳》:“[登]通貫文史,善議論,根證該審,與[徐堅]、[劉子玄]齊名。”○《新唐書?黎幹傳》:“此經傳先儒皆不言祭昊天於圓丘,根證章章,故臣謂締止五年宗廟大祭,了無疑晦。”

干證(干證),◆亦作“干証”。◆與訟案有關的證人。○[宋][陳襄]《州縣提綱?察監繫人》:“二競干證俱至,即須剖決。”○《宋史?刑法志二》:“﹝[紹興]﹞十六年,詔:‘諸鞠獄追到干證人,無罪遣還者,每程給米一升半,錢十五文。’”[元][無名氏]《神奴兒》第四摺:“你看這[李阿陳]口內詞因,與這狀子上不同,其中必然暗昧着,老夫怎生下斷,中間但得一個干證的來,可也好也。”○《負曝閑談》第二三回:“如此說來,大老爺你倒成了這烏龜的嫡親干証了!”

佛證(佛证),◆佛教的真理。○[明][陳汝元]《金蓮記?郊遇》:“但曉理會玄詮,也曾透明佛證。”

風證(风证),◆風疾的症候。○《宋史?蔡洸傳》:“陛辭賜坐,上慰勞曰:‘卿面有火色,風證也,朕有二方賜卿。’”

分證(分证),◆猶分辯。○《紅樓夢》第三一回:“他是一個糊塗人,你和他分證甚麼?”○《紅樓夢》第六八回:“如今咱們兩個一同去見官,分證明白。”

反證法(反证法),◆證明定理的一種方法。先提出和定理中的結論相反的假定,然後從這個假定中得出和已知條件相矛盾的結果來,這樣就否定了原來的假定而肯定了定理。也叫歸謬法。

反證(反证),◆1.可以駁倒原論證的論據。◆2.由證明與論題相矛盾的判斷是不真實的來證明論題的真實性,是一種間接論證。

對證用藥,◆同“對證下藥”。○宋阳枋《编类钱氏小儿方证说》:“凡小兒關節脉理百骸九竅五臟六腑,粲然在目,故能察病論證,對證用藥,如指諸掌。”○《生命时报》2008.1.22:“中医用药讲究辨证施治、对证用药,否则救命药可能变成‘毒药’。”

對證下藥(对证下药),◆見“對症下藥”。

對證(对证),◆1.核對證實。○[晉][陶潛]《搜神後記》卷六:“[子木]夜寢,忽聞有人道[弼]姓字者,俄頃而到[子木]堂前,謂之曰:‘卿以枯骨腐,專可誣,當以某日夜,更典對證。’”[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三摺:“要來對證這一樁事哩。”○《西游記》第九七回:“一則吊問,二來與他對證對證,看是何人見我做賊。”○[劉亞舟]《男婚女嫁》第十一章:“[潘旺發]不識字,[程濟仁]說的這些是不是報紙上的話,他沒法對證。”◆2.針對病症;藥物與病症相適合。○《西游記》第六九回:“診了脈,如今對證制藥哩。”○[魯迅]《南腔北調集?經驗》:“吃了毒的就死,吃了不相干的就無效,有的竟吃到了對證的就好起來了。”

頂證(顶证),◆對證;作證明。○[歐陽山]《三家巷》二:“她要求[周炳]今天晚上替她頂證,咬定說實在有那麼一回事,不然的話,[陳]家一定會辭掉她。”○[陳殘雲]《山谷風煙》第十七章:“說完啦,往後鬥[劉繼宗],我要她上場頂證。”

典證(典证),◆出典和依據。○《晉書?范寧傳》:“時更營新廟,博求辟雍、明堂之制,[寧]據經傳奏上,皆有典證。”○《魏書?高允傳》:“[允]遂著《名字論》以釋其惑,甚有典證。”

的證(的证),◆確鑿的證據。○[宋][洪邁]《容齋三筆?絳灌》:“《史》《漢》外戚《竇皇后傳》,實書[絳侯][灌將軍],此最的證也。”○[清][任泰學]《質疑?經義》:“然《公羊傳》:‘師出不正反,戰不正勝也。’[何休]注:‘不正,自謂出當復反。’亦正訓預期之的證。”○[章炳麟]《與吳稚暉談蘇報案書》:“及巡捕抵門,他人猶未知[明震]與[美]領事磋商事狀,足下已先言之,非足下與[明震]通情之的證乎?”

黨證(党证),◆政黨的組織部門發給黨員的憑證。○[茅盾]《子夜》四:“老頭子欣欣然自言自語的說,從煙盤裏拿過那副老光眼鏡來戴好了,又仔細驗看那印在黨證上面的黨部關防的印文。”○[王願堅]《七根火柴》:“那同志一隻手抖抖索索地打開了紙包,那是一個黨證;裏面並排着一小堆火柴。”

單文孤證(单文孤证),◆僅有的證據。意謂不足憑信。○[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涑水》:“考[服虔]之說,又與俗符,賢於[杜氏]單文孤證矣。”○[魯迅]《二心集?關於<唐三藏取經詩話>的版本》:“錄寄貴刊,希為刊載,一以略助多聞,二以見單文孤證,是難以‘必定’一種史實而常有‘什麼疑義’的。”

辭證(辞证),◆猶口供。○《後漢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又[和帝]幸人[吉成],御者共枉[吉成]以巫蠱事,遂下掖庭考訊,辭證明白。”◆补证条目■犹口供。○《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主父偃既至齊,乃急治王後宫宦者爲王通於姊翁主所者,令其辭證皆引王。王年少,懼大罪爲吏所執誅,乃飲藥自殺。”

出證,◆出来作证;出庭作证。○《北京日报》1984.10.11:“有些人因为得到过刘××的好处不肯出证,有的怕麻烦不愿出证。”○《中国经济时报》2001.6.29:“王洪强所在公司的经理在法庭调查时出证,对王洪强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如此巨大并不知情。”◆出具证明、公证书等材料。○《文汇报》2003.6.20:○“《上海市公证条例》规定:‘公证机构应当在受理公证申请之日十日内出具公证书,需要调查取证的,应当在三十日内出证。’”○《新闻晚报》2004.9.24:“有关部门提醒,要了解医疗广告的真实性,可登录卫生监督信息网查询卫生局出证的《医疗广告证明》核准内容。”

成證(成证),◆現成的證據。○[章炳麟]《排滿平議》:“今以歷史成證言之,[苗]族之來先於[漢]族,非有符驗可尋也;[漢]族之來先於[苗]族,則猶有可質成者。”

參證(参证),◆參考驗證。○[清][侯方域]《宋牧仲詩序》:“賴有[宋子]之不必窮而工者參證於其間,庶足以釋余之慚。”○[鄒韜奮]《患難餘生記》第二章:“我希望那本書能做本章的參證資料。”○[洪深]《電影戲劇表演術》第六章一:“須是演員把他自己對於人生的知識與見解,和劇本所規定的人物個性互相參證,使得他更加真實而可信。”

病證(病证),◆病症。○[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一摺:“這半途中染了一場凍天行的病證。”○《水滸傳》第一○八回:“[宋江]聞報,把那憂國家、哭兄弟的病證退了九分九釐,欣喜雀躍,同眾將拔寨都起。”○[魯迅]《南腔北調集?由中國女人的腳推定中國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倘說:坐在家裏,不大走動的人們很容易生胃病。○[孔子]周游列國,運動王公,該可以不生病證的了。”

表證(表证),◆猶明證。○[漢][王充]《論衡?骨相》:“此見命之表證,不見性之符驗也。”○《水滸傳》第八回:“明日到地了時,是必揭取[林沖]臉上金印回來做表證,[陸謙]再包辦二位十兩金子相謝。”○[孫中山]《大總統告海陸軍士文》:“凡此攻城克敵之豐功,皆吾將士有勇知方之表證。”

標證(标证),◆帶有標記的物證。○[蕭軍]《五月的礦山》第十二章:“尸身的面貌已經不能夠再辨認,僅能從那還未燃燒盡的衣片和鞋襪的標證大體上決定了是某人。”

變證(变证),◆指危急的病症。○[宋][周密]《齊東野語?小兒瘡痘》:“然或有變證,則不得不資於藥。”

保證書(保证书),◆為了保證某件事情或協議得到實行而訂立的文件或寫成的書面材料。

保證人(保证人),◆1.保證別人的行為符合某種要求的人。◆2.擔保被告人不逃避審訊並隨傳隨到的第三者。◆3.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的第三者。

保證金(保证金),◆1.為了保證履行某種義務而繳納的一定數量的錢。○[陶行知]《中國大眾教育問題》:“流通圖書館要保證金,少則五毛,多則一元二元,只是這個條件已經把窮光蛋趕到門外去了。”◆2.舊時被告人為了保證不逃避審訊而向法院或警察機關繳納的一定數量的錢。

保證(保证),◆1.起擔保作用的人或事物。○[唐][白行簡]《李娃傳》:“乃邀立符契,署以保證,然後閱之。”○[唐][高彥休]《闕史》卷上:“且無保證,又乏簿籍,終為所拒。”○[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2.擔保;擔保做到。○[丁玲]《阿毛姑娘》第二章:“於是他們又解釋那職業,且保證說那裏的人都是規矩不過的。”○[吳伯簫]《記一輛紡車》:“開荒,種莊稼,種蔬菜,是保證足食的戰線;紡羊毛,紡棉花,是保證豐衣的戰線。”◆补证条目■担保;担保做到。○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九:“中使大以爲然,遂自介親屬及門人姜潛已下并凶肆棺斂舁柩之人合數百狀,皆結罪保證。”

八證(八证),◆中醫學名詞。我國古代中醫在診斷疾病過程中,把各種疾病的複雜表現綜合歸納為八種不同的證候,即寒、熱、表、裡、虛、實、邪、正。○《元亨療馬集》載有《八證論》篇。

2022-02-2812:23·语料汇总

墱道,◆有臺階的登高道路。○《文選?張衡<西京賦>》:“既乃珍臺蹇產以極壯,墱道邐倚以正東。”○[薛綜]注:“墱,閣道也。”

2022-02-1109:23·语料汇总

撜溺,◆救助溺水者。○《淮南子?齊俗訓》:“[子路]撜溺而受牛謝。”○[高誘]注:“撜,舉也。”

2022-01-2509:27·语料汇总

澄澄,◆清澈明潔貌。○[晉][阮修]《上巳會詩》:“澄澄綠水,澹澹其波。”○[元][無名氏]《殺狗勸夫》第三摺:“卻原來是伴獨坐皓月澄澄,攪孤眠西風泠泠。”○[柯岩]《天涯何處無芳草》二:“她卻仍然睜着兩只澄澄的大眼望着我。”

正本澄源,◆猶正本清源。○《舊唐書?高祖紀》:“欲使玉石區分,薰蕕有辨,長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從沙汰。”○[明][劉基]《春秋明經?公朝於王所仲孫羯會晉韓不信云云城成周》:“觀《春秋》之所書,然後正本澄源之意可得而知矣。”

折澄,◆謂將已澄過的水倒入另一容器再澄。○《醒世姻緣傳》第二八回:“到霜降以後,那水漸漸澄清將來,另用別甕逐甕折澄過去。如此折澄兩三遍,澄得沒有一些滓渣。”

照澄,◆明朗清爽。○[南朝][梁簡文帝]《謝敕聽從舍利入殿禮拜啟》:“秋色照澄,預表光瑞。”

淵澄(渊澄),◆謂明凈,清澈。○《北堂書鈔》卷一四八引[晉][袁崧]《酒賦》:“素醪玉潤,清酤淵澄。”○[宋][曾鞏]《讀<賈誼傳>》:“余讀三代兩[漢]之書,至于奇辭奧旨,光輝淵澄,洞達心腑。”○[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粵西游日記四》:“洞門北向甚豁,中迴環成潭,潭中瀦水淵澄,深不可測。”

研澄,◆研究明白。○[南朝][梁][陶弘景]《真誥運象二》:“[阿映]遂能絕志山林,懃心道味,淨神注精,研澄虛鏡。”

鮮澄(鮮澄),◆亦作“鮮澂”。◆新鮮明靜。○[元][吳師道]《吳禮部詩話》:“脩梁橫絕兮平漲淼瀰,重彎迴複兮眾漁四來,突空明兮臥鮮澂,予精壯而神注兮,若有聆其拏音。”○[張燾]《題亞子分湖舊隱圖》詩之二:“初月鮮澄灩灩波,怳聞鄰女采蓮歌。”

肅澄(肃澄),◆猶安靖。○《南齊書?東南夷傳》:“惟爾世襲忠懃,誠著遐表,滄路肅澄,要貢無替。”

秋澄,◆謂秋日天空清澈明亮。○[唐][劉禹錫]《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詩:“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清澄(\清澂),◆亦作“清澂”。◆1.清明,清澈。○《楚辭?遠游》:“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氣入而麤穢除。”○[漢][張衡]《西京賦》:“消雰埃於中宸,集重陽之清澄。”○[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青衣水》:“然秋月清澄,望見兩山相峙,如蛾眉焉。”○[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下》:“水既清澄,具入功德,佛涅槃後,枯涸無餘。”○[清][姚鼐]《雜詩》之五:“氛霧倏清澂,島嶽乃錯峙。”○[巴金]《秋》四:“兩人痴痴地望着下面清澄的湖水。”◆2.審察;省察。○《楚辭?九章?惜往日》:“君念怒而待臣兮,不清澂其然否。”○[朱熹]集注:“清澂,猶審察也。”○《後漢書?黃瓊傳》:“陛下不加清澂,審別真偽,復與忠臣並時顯封,使朱紫共色,粉墨雜蹂。”澂,一本作“澂”。○《三國志?吳志?陸抗傳》:“哀矜庶獄,清澄刑網,則天下幸甚!”[晉][葛洪]《抱樸子?祛惑》:“倉卒聞之,不能清澄檢校之者,鮮覺其偽也。”○《資治通鑒?魏元帝景元元年》:“[由]等可疑之狀,且當清澄,未宜便舉重兵深入應之。”

平澄,◆平靜清澄。○[唐][符載]《長沙東地記》:“平澄無邊,天境空明,一來窺臨,百骸以清。”

凝澄,◆形容神思專注。○[明]徐渭《畫鶴賦》:“爾其舐筆和鉛,徵精召巧;或磅礡而解衣,亦凝澄而命草。想仙羽而彷彿於[青田],揮束穎而希冀玄妙。”◆补证条目■形容神思专注。○唐李群玉《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诗:“凝澄坐曉燈,病眼如蒙紗。”

綠澄澄(绿澄澄),◆碧綠透明貌。○[峻青]《黎明的河邊?老水牛爺爺》:“綠澄澄的水汁,從那被炸斷了的毛茸茸的纖維上淌了下來。”○[馬少波]《悉尼湖上》:“水面一直平靜的,沒有呼呼的海風……卻是綠澄澄的,所以叫做湖,的確也名符其實。”

鏡澄(镜澄),◆清澈。○[清][毛祥麟]《對山餘墨?石海》:“籬外清潭鏡澄,柳蔭蔽日。”

景澄,◆風景清明。○[晉][支曇諦]《廬山賦》:“景澄則巖岫開鏡,風生則芳林流芬。”

鑑澄(鉴澄),◆亦作“鑒澄”。◆語本《淮南子?說山訓》:“人莫鑑於沫雨,而鑑於澄水者,以其休止不蕩也。”後用“鑑澄”表示明察,辨識。○[晉][葛洪]《抱樸子?貴賢》:“鑒澄人物,不以經神,唯識玩弄可以悅心志。”

昏澄澄,◆[元][尚仲賢]《三奪槊》第四摺:“則見颯颯地陰風剪,將這昏澄澄塵埃踐。”

黃澄澄(黄澄澄),◆形容金黃色或橙黃色。○《紅樓夢》第五二回:“今兒雪化盡了,黃澄澄的映着日頭,還在那裏呢;我就揀已起來。”○[茅盾]《右第二章》:“﹝[阿祥]﹞滿臉通紅,頭上是黃澄澄的銅帽子。”○[韓北屏]《非洲夜會?雙城記》:“看到這邊枝頭結了小小的果實,那邊枝頭懸挂着黃澄澄的大橘子。”

光澄,◆光亮清澈。○[晉][陸雲]《南征賦》:“塗蒙雨而復清,景帶天而光澄。”

端本澄源,◆猶言正本清源。從根本上加以整頓清理。○[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二:“[春秋]之時,天王之使,交馳於列國,而列國之君,如京師者絕少。夫子謹而書之,固以正列國之罪,而端本澄源之意,其致責於天王者尤深矣。”○[清][周亮工]《書影》卷一:“《易》閑有家,《禮》嚴內則,皆以齊家為端本澄源之要,先生窺其深矣。”

澄坐,◆靜坐。○[明][方孝孺]《靜齋記》:“公退則斂膝澄坐以養心,名之曰[靜齋]。”

澄濁(澄浊),◆1.猶清濁。○[晉][葛洪]《抱樸子?譏惑》:“澄濁剖判,庶物化生。”◆2.澄清污濁。○[晉][孫拯]《贈陸士龍》詩之八:“澄濁以清,罔有不暉。”

澄墜(澄坠),◆猶沉落。○[宋][蘇軾]《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潮已行遠,泥沙澄墜,雖入[鹽橋河]亦不淤填。”

澄治,◆谓人修养品德。○《朱子语类》卷九五:“或問:‘下愚可以澄治否?’泳云:‘恐他自不肯去澄治了。’”又卷一一三:“前輩有欲澄治思慮者,于坐處置兩器,每一善念起,則投白豆一粒于器中;每一惡念起,則投黑豆一粒于器中。”

澄正,◆猶清正。○《晉書?荀顗傳》:“綜核名實,風俗澄正。”

澄遠(澄远),◆指安定邊疆。遠,指邊遠地區。○[前蜀][杜光庭]《莫庭乂為安撫張副使生日周天醮詞》:“伏以當[川]安撫副使[張琳]稟澄遠之識,秉清正之心,穎鑒無私,忠貞不撓。”

澄幽,◆深邃貌。○《鶡冠子?能天》:“軼玄眇而后無,抗澄幽而思謹焉。”○[唐][孟郊]《游枋口》詩之二:“澄幽出所怪,閃異坐微絪。”

澄映,◆形容波光清澈明凈。○[晉][桓玄]《南游衡山詩序》:“清川窮澄映之流,涯涘無纖埃之穢。”○[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六》:“霽色澄映,花光浮動,覺此身非復人間。”

澄瑩(澄莹),◆清澈透明。○[唐][吳筠]《步虛詞》之十:“澄瑩含元和,氣同自相親。”○[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七》:“海子中央,底深數丈,水色澄瑩,有琉璃光。”○[清][黃景仁]《偕吳竹亭訪珍珠泉》詩:“一泓在山麓,澄瑩沁幽思。”

澄意,◆謂使思緒清晰。○[漢][王充]《論衡?薄葬》:“夫論不留精澄意,苟以外效立事是非,信聞見于外,不詮訂于內,是非耳目論,不以心意議也。”

澄壹,◆見“澄一”。

澄一,◆亦作“澄壹”。◆澄清統一;清明一致。○《南齊書?顧憲之傳》:“四海之大,黎庶之眾,心用參差,難卒澄一。”○《新唐書?諸葛爽傳》:“[爽]雖興庸廝,善吏治,法令澄壹,人無愁咨。”

澄陽(澄阳),◆清澈池水中反射的陽光。○[唐][陸龜蒙]《江南曲》之五:“魚戲蓮葉北,澄陽動微漣。”

澄雪,◆猶洗雪,昭雪。○《晉書?石崇傳》:“中詔申料,罪譴澄雪。”○《新唐書?南蠻傳上?南詔上》:“[異牟尋]世為[唐]臣,曩緣[張虔陀]志在吞侮,中使者至,不為澄雪,舉部惶窘,得生異計。”○[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下:“間雖洊伸澄雪,追賁寵嘉,而誄功易名,尚闕恩禮。”

澄敘(澄叙),◆清理整飭。○[清][馮桂芬]《變捐例議》:“比捐班中果有才士,無所冀倖,無所需待,將群然淬厲,鼓舞於正途,斯官方可以澄敘,人材可以奮興矣。”○[鄭觀應]《盛世危言?吏治下》:“今強鄰日逼,時事多艱,正宜澄敘官方,安內而後可以攘外。”

澄序,◆猶整飭。○《宋書?武帝紀中》:“所以經緯三才,澄序彝化,作範振古,垂風萬葉,莫尚於茲。”

澄虛(澄虚),◆明凈。○[宋][蘇轍]《題滑州畫舫齋贈李公擇學士》詩:“汀州出沒叢花短,波浪澄虛兩岸平。”

澄心紙(澄心纸),◆見“澄心堂紙”。

澄心堂紙(澄心堂纸),◆[南唐][後主][李煜]所造的一種細薄光潤的紙,以[澄心堂]得名。○[宋][歐陽修]《六一詩話》:“余家嘗得[南唐後主]澄心堂紙,[曼卿]為余以此紙書其《籌筆驛》詩。”○[元][費著]《箋紙譜》:“澄心堂紙,取[李氏][澄心堂]樣製也,蓋表光之所輕脆而精絕者。”亦省稱“澄心紙”。○[宋][歐陽修]《和劉原父澄心紙》:“君家雖有澄心紙,有敢下筆知誰哉。”○[清][周亮工]《書影》卷四:“[徐熙]畫花果,多在澄心紙上。”

澄心堂,◆[宋][陳師道]《後山談叢》卷二:“[澄心堂],[南唐烈祖]節度[金陵]之燕居也。世以為[元宗]書殿,誤矣。”○[宋][陸游]《南唐書?後主紀》:“置[澄心堂]于內苑,引能文士及[徐元機]、[元榆]、[元樞]兄弟居其間,中旨由之而出。”

澄心,◆1.使心情清靜。○《文子?上義》:“[老子]曰:‘凡學者能明於天人之分,通於治亂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見其終始,反於虛無,可謂達矣。’”[唐][呂岩]《水龍吟》詞:“萬事澄心定意,聚真陽、都歸一處。”○《醒世姻緣傳》第九三回:“[晁梁]澄心定慮了一會,將那寺中房廊、屋舍、園圃、庭堂合他住過的禪房榻炕,都能想記無差。”◆2.靜心。○[晉][陸機]《文賦》:“罄澄心以凝思,眇眾慮而為言。”○[唐][王魯復]逸句:“清泉繞屋澄心遠,曙月銜山出定遲。”

澄鮮(澄鲜),◆清新。○[南朝][宋][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金][元好問]《丙辰九月十六日挈家游龍泉》詩:“風色澄鮮稱野情,居僧聞客喜相迎。”○[郁達夫]《遲桂花》:“早晨的空氣,實在澄鮮得可愛。”

澄洗,◆清洗。○《後漢書?黃瓊傳》:“覆試之作,將以澄洗清濁,覆實虛濫,不宜改革。”

澄肅(澄肃),◆肅清。○《新唐書?牛僧孺傳》:“徙御史中丞,按治不法,內外澄肅。”

澄思,◆深思;靜思。○[晉][葛洪]《抱樸子?君道》:“人主不澄思於治亂,不深鑒於亡徵,雖目分百尋之秋豪,耳精八音之清濁……猶無補於土崩,不救乎瓦解也。”○[明][宋濂]《白牛生傳》:“生年四十有六,髮無白者,日坐一室中,澄思終日。”○[清][劉大櫆]《游凌雲圖記》:“坐于崇岡積石之間,超然遠矚,邈然澄思。”

澄水帛,◆[唐][同昌公主]用以消暑熱之帛。○[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下:“公主命取澄水帛,以水蘸之,掛于南軒,良久,滿座皆思挾纊。澄水帛長八九尺,似布而細,明薄可鑒,云其中有龍涎,故能消暑毒也。”

澄水,◆清澈而不流動的水。○《淮南子?說山訓》:“人莫鑑於沫雨,而鑑於澄水者,以其休止不蕩也。”○[唐][陳子昂]《薛大夫山亭宴序》:“披翠微而列坐,左對青山;俯磐石而開襟,右臨澄水。”○《雲笈七籤》卷四:“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澄水者,以其清且淨也。”

澄爽,◆清朗。○《晉書?陸機陸雲傳論》:“風鑒澄爽,神情俊邁。”○[唐][白居易]《叔孫通定朝儀賦》:“天地澄爽,宮殿清曠。”

澄視(澄视),◆猶明察。○[晉][葛洪]《抱樸子?崇教》:“澄視於秋毫者,不見天文之煥炳;肆心於細務者,不覺儒道之弘遠。”

澄省,◆明察。○《後漢書?竇武傳》:“惟陛下留神澄省,時見理出,以厭人鬼喁喁之心。”

澄神離形(澄神离形),◆形容用心太專,如痴如呆。○[康有為]《大同書》緒言:“吾朝夕擁書於是,俛讀仰思,澄神離形,歸對妻兒,慹然若非人。”

澄深,◆清澈而深邃。

澄沙,◆過濾後較細膩的豆沙。

澄潤(澄润),◆清雅溫潤。○[宋][葉適]《黃子耕墓志銘》:“[子耕]澄潤明澈,雅服繅籍,纖塵點俗,揮絕限域,人謂喚起[魯直]矣。”

澄泉,◆清泉。○[唐][孫樵]《龍多山錄》:“澄泉傳靈,別壑絕明。”○[宋][蘇舜欽]《蘇州洞庭山水月禪院記》:“閣殿甚古,像設嚴煥,旁有澄泉。”

澄清(\澂清),◆I使雜質沉澱,液體變清。○[周立波]《桐花沒有開》六:“要等秧田裏的泥水澄清一點。”徐懷中《西線軼事》八:“找到一片積水,盡是小蟲子在翻上翻下的,放幾片凈水劑澄清一下,那種怪味讓人打哆嗦,喝不進去。”◆II渭肅清混亂局面。○《後漢書?黨錮傳?范滂》:“[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元][文及翁]《賀新郎?西湖》詞:“余生自負澄清志,更有誰、[磻溪]未遇,[傅巖]未起。”○[朱德]《和郭沫若同志<登爾雅臺懷人>》:“內憂外患澄清日,痛飲[黃龍]定約君。”◆2.引申為安定。[宋][司馬光]《西齋》詩:“四境已澄清,還以書自怡。”◆3.清澈;明潔。[晉][陸雲]《南征賦》:“閑夜冽以澄清,中原曠而曖昧。”○[宋][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詩:“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馮雪峰]《上饒集中營》第三部:“[施珍]的臉上浮上微笑,顯得特別的美麗、堅決和純潔,她的眼睛平靜澄清。”◆4.搞清楚;弄明白。[晉][袁宏]《後漢紀?桓帝紀上》:“陛下不復澄清善惡,俱與忠臣尚書令[尹勳]等並時顯封,使朱紫不別,粉墨雜糅。”○[巴金]《中國人》:“即使跟思想不同的人接觸,只要經過敞開胸懷的辯論,總可以澄清一些問題。”

澄凝,◆沉靜貌。○[唐][歐陽詹]《回鸞賦》:“颺凜栗以風清,寂澄凝而月靜。”○[宋][梅堯臣]《八月十五夜有懷》詩:“萬里絕瑕玷,百丈已澄凝。”

澄寧(澄宁),◆清靜安定。○[唐][陸龜蒙]《戰秋辭》:“曾忘鏖剪,自意澄寧。”

澄泥,◆見“澄泥硯”。

澄明(\澂明),◆清澈;明凈。○[南朝][梁元帝]《烏栖曲》:“月華似璧星如珮,流影澄明玉堂內。”○[宋][梅堯臣]《寄新安通判錢學士》詩:“崖日半寒潭,澄明動朱鯉。”○[郭沫若]《文藝論集?兒童文學之管見》:“兒童文學當具有秋空霽月一樣的澄明,然而決不像一張白紙。”

澄慮(澄虑),◆澄清思慮。○[明][唐順之]《吏部郎中薛西原墓志銘》:“收斂耳目,澄慮默照。”

澄綠(澄绿),◆清澈碧綠。○[宋][辛棄疾]《滿江紅?山居即事》詞:“幾箇輕鷗,來點破、一泓澄綠。”

澄練(澄练),◆白絹。○[唐][唐彥謙]《漢代》詩:“水淨疑澄練,霞孤欲建標。”○[清][吳偉業]《避亂》詩之五:“月出前村白,溪光炤澄練。”

澄麗(澄丽),◆明麗。○[宋][司馬光]《景仁召飲東園呈彥升次道君錫才元子容》詩:“今秋侍高宴,晴日正澄麗。”○[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游恒山日記》:“時日色澄麗,俯瞰山北,崩崖亂墜,雜樹密翳。”

澄朗,◆清朗。○[唐][劉珣]《渭水象天河賦》:“風雲以之吸合,日月于焉澄朗。”○[宋][柳永]《夜半樂》詞:“豔陽天氣,煙細風暖,芳郊澄朗閒凝佇。”○[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游太和山日記》:“天宇澄朗,下瞰諸峰,近者鵠峙,遠者羅列。”

澄空,◆明凈的天空。○[唐][常建]《張山人彈琴》詩:“玄鶴下澄空,翩翩舞松林。”○[宋][曹勛]《宴清都》詞:“野水澄空,遠山隨眼,筍輿乘興[廬阜]。”

澄峻,◆猶清高。○《世說新語?規箴》“吏部郎[陸邁]”[南朝][梁][劉孝標]注:“器識清敏,風檢澄峻。”

澄居,◆靜居,隱居。○[明][宋濂]《佛智弘辨禪師杰峰愚公石塔碑銘》:“師澄居攝念,影不出山者,一十六載。”

澄酒,◆一種清酒。○《禮記?禮運》:“粢醍在堂,澄酒在下。”○[孔穎達]疏:“澄謂沈齊也。”○《禮記?坊記》:“醒酒在堂,澄酒在下。”○[鄭玄]注:“澄酒,清酒也。”

澄鏡(澄镜),◆清澈如鏡。○[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梵衍那國》:“東至小川澤,泉池澄鏡,林樹青蔥。”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廣東夷務事宜》:“四海澄鏡,萬國梯航。”

澄靜(澄静),◆平靜;清靜。○《韓詩外傳》卷七:“血脈澄靜,娉內以定之。”○[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六:“此雖眼前語,然非心源澄靜者不能道。”○[曹禺]《北京人》第一幕:“蒼白而瘦削的臉上,深湛的黑眼睛有若一泓澄靜的古潭。”

澄淨(澄净),◆清澈明凈。○[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記》卷二:“乾坤澄淨,七景齊明。”○《老殘游記》第二回:“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淨的同鏡子一般。”○[周立波]《桐花沒有開》六:“天上還有幾抹水墨色雲彩,此外是廣闊澄凈的藍空。”

澄凈,◆見“澄淨”。

澄襟,◆潔凈的衣襟。比喻高潔的胸懷。○[明][陳子龍]《討山寇至平昌憩項中丞雙溪園》詩:“休士憩閒宇,竹石照澄襟。”

澄結(澄结),◆猶沉積。○[宋][蘇軾]《辨道歌》:“腸中澄結無餘柤,俗骨變換顏如葩。”

澄漿泥(澄浆泥),◆過濾後除去雜質沉澱而成的一種極細膩的泥,用於製作細陶瓷等。

澄江,◆1.清澈的江水。○[南朝][齊][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宋][柳永]《輪臺子》詞:“霧斂澄江,煙消藍光碧。”◆2.水名。在[海南島]上。有二源:一出[瓊山縣][西石山],叫[內澄江];一出[瓊山縣][虎村嶺],叫[外澄江]。二水在[澄邁縣]南匯合入海。江水清澈,故名。○[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廣東六?瓊州府》:“[澄江]在縣東,源出山谷間,下流達[新安江]。”◆3.[江蘇省][江陰市]的別稱。古[長江]流到這裡,江面驟寬,流緩沙沉,故有此稱。○[宋][俞巨源]《<江陰縣志>序》:“[大江]自[京口]來,委折而南,浩漾澎湃,勢益壯越,數百里聚為[澄江]之區。”○[宋][元]時城內置[澄江驛]。舊稱縣城北門為[澄江門],門外有[澄江河],有橋叫[澄江橋]。

澄鑒(澄鉴),◆明察。○[晉][陸雲]《晉故豫章內史夏府君誄》:“澄鑒博映,哲思惟文。”

澄簡(澄简),◆猶精選。○[南朝][陳]徐陵《讓散騎常侍表》:“[齊]客吹竽,諒宜澄簡。”

澄檢(澄检),◆清查。○《世說新語?政事》“若不容置此輩,何以為京都”[劉孝標]注引[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太元]中,外禦強[氐],蒐簡民實,三[吳]頗加澄檢,正其里伍。”

澄寂,◆清靜;靜寂。○[晉][郭璞]《江賦》:“若乃宇宙澄寂,八風不翔。”○[唐][權德輿]《臥病喜惠上人李煉師茅處士見訪因以贈》詩:“心源暫澄寂,世故方糾紛。”

澄懷(澄怀),◆清心,靜心。○《南史?隱逸傳上?宗少文》:“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澄懷觀道,臥以游之。”○[清][金聖嘆]《<水滸傳>序三》:“學者誠能澄懷格物,發皇文章,豈不一代文物之林。”

澄華(澄华),◆明凈的冰花。○[清][杜岕]《古意》詩:“岩水結澄華,浮雲無定姿。”

澄和,◆清朗和暖。○[晉][陶潛]《游斜川》詩序:“辛酉正月五日,天氣澄和,風物閑美。”○[逯欽立]校注:“澄和,清朗和暖。”

澄海樓(澄海楼),◆樓名。在[河北省]舊[臨榆縣]南[寧海]城上,[明]兵部主事[王致中]建。○[清][納蘭性德]《浣溪沙?姜女祠》詞:“[澄海樓]高空極目,望夫石在且留題。”○《清史稿?宣宗紀一》:“上奉皇太后幸[澄海樓]。”

澄高,◆明潔高遠。○[晉][陶潛]《祭從弟敬遠文》:“靜月澄高,溫風始逝。”

澄定,◆安定。○《清史稿?后妃傳?世祖孝獻皇后》:“后曰:‘吾殆將不起,此中澄定,亦無所苦,獨不及酬皇太后暨陛下恩萬一。’”[茅盾]《腐蝕?十一月十三日》:“預定時間快到的當兒,我的心情終於澄定了。”

澄淡,◆清淡。○[宋][范仲淹]《淡交若水賦》:“論心而曷有凝滯,投分而每存澄淡。”

澄徹(澄彻),◆見“澄澈”。

澄察,◆明察;洞察。○《後漢書?朱浮傳》:“覆案不關三府,罪譴不蒙澄察。”○《晉書?苻堅載記下》:“澄察善惡,禁勒強豪。”

澄波,◆清波。○[南朝][宋][鮑照]《河清頌》:“澄波萬壑,潔瀾千里。”○[宋][黃庭堅]《減字木蘭花?距施州二十里》詞:“萬事茫茫,分付澄波與爛腸。”○[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七》:“東瞰澄波,西懸倒壁。”

澄別(澄别),◆清楚而有區別。○《新唐書?韋處厚傳》:“[元和]後……[處厚]乃置六雄、十望、十緊等州,悉補別駕,由是流品澄別。”

澄辨,◆猶明辨。○《南史?齊紀上?高帝》:“公明鑒人倫,澄辨[涇][渭]。”

澄碧,◆清澈而碧綠。○[唐][李白]《赤壁歌送別》:“君去滄江望澄碧,鯨鯢唐突留餘跡。”○[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七》:“其潭大數十畝,淵然澄碧。”○[楊朔]《海市》:“你倚在閣上,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五臟六腑都洗得乾乾凈凈。”

碧澄澄,◆1.形容湛藍而明凈。○[元][關漢卿]《魯齋郎》第二摺:“他憑着惡哏哏威風糾糾,全不怕碧澄澄天網恢恢。”○《水滸傳》第一一四回:“且說[西湖]景物:有一萬頃碧澄澄掩映琉璃,列三千面青娜娜參差翡翠。”○[劉大白]《西湖秋泛》詩之二:“厚敦敦的軟玻璃裏,倒映着碧澄澄的一片晴空。”◆2.形容深藍而陰森。○《花月痕》第四八回:“只見四面燈光,忽然碧澄澄綠陰陰的,腥風起處,一女子赤身浴血,將一領衣衫,向二人頭上蒙起來。”

白澄漿(白澄浆),◆舊時蟋蟀罐的一種。○[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蛐蛐兒聒聒兒油壺盧》:“故秋日之蛐蛐罐,有永樂官窯、趙子玉、淡園主人、靜軒主人、紅澄漿、白澄漿之別,佳者數十金一對。”

2022-01-1908:58·语料汇总

香橙,◆I植物名。果實有異香,供玩賞,亦可食用。俗呼橙子。○[宋][曾鞏]《橙子》詩:“家林香橙有兩樹,根纏鐵鈕淩坡陀。”○《明一統志?南陽府?土產》:“香橙,[鄧州]出。”○[魯迅]《彷徨?長明燈》:“坐在首座上的是年高德韶的[郭老娃],臉上已經皺得如風乾的香橙。”◆II同“香蹬”。○《法苑珠林》卷一一三:“[晉]有[長沙寺]僧釋[法遇]……以杖筒置香橙上,行香畢,[遇]乃起,出眾前,向筒致敬。”○《南史?梁臨汝侯猷傳》:“[猷]在州頗僭濫,客筵內遂有香橙,不置連榻。”

梯橙,◆一種比普通板凳高一倍以上的高凳子。用於墊腳向高處作業或取物、眺望等。橙,通“凳”。○《金瓶梅詞話》第十三回:“只見先頭那丫頭在牆頭上打個照面,這[西門慶]就蹝着梯橙過牆去了。”

金橙,◆金黃色的橙。○《太平御覽》卷九七一引[晉][張華]《博物志?橙》:“[成都]、[廣成]、[郫]、[繁]、[江原]、[臨邛]六縣,生金橙,似橘而非,若柚而芬香。”○[宋][蘇軾]《和文與可洋川園池?金橙徑》:“金橙縱復里人知,不見鱸魚價自低。”○[宋][陸游]《雨中小酌》詩:“前村著屐猶通路,自摘金橙擣鱠齏。”

黃橙橙(黄橙橙),◆形容橙黃色或金黃色。○[羅通]《營盤山上橘子紅》:“滿山是一片黃橙橙的橘子。”端木蕻良《鄉愁》一:“太陽還黃橙橙的照在頭上呢,現在許剛是晌午。”○[楊朔]《征塵》:“電燈,因着電力不足而散射着黃橙橙的光線,很像在無葉的樹梢僵臥着的月亮。”

黃橙(黄橙),◆橙子色黃,故稱。○[唐][呂溫]《送僧歸漳州》詩:“溪寺黃橙熟,沙田紫芋肥。”○[唐][白居易]《鹽商婦》詩:“何況江頭魚米賤,紅膾黃橙香稻飯。”

給客橙(给客橙),◆果木名。金桔的別稱。○[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橙》:“[郭璞]曰:[蜀中]有給客橙,似橘而小,若柚而芳香。夏秋華實相繼。或如彈丸,或如手指。通歲食之。亦名盧橘。”○[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金桔》:“給客橙者,其芳香如橙,可供給客也。”

橙子,◆橙樹的果實。○《宋史?趙安仁傳》:“﹝[韓杞]﹞舉橙子曰:‘此果嘗見[高麗]貢。’”[宋][韓彥直]《橘錄?橙子》:“橙子,木有刺,似朱欒而小……經霜早黃,膚澤可愛,狀微有似真柑。”○肖复兴《九月的恍惚》三:“老关显得立刻不自然起来,慌忙站起来介绍着,又匆匆从提包里掏橙子给罗曼吃。”

橙蟹,◆用橙子和螃蟹調製的食品。○[宋][林洪]《山家清供?蟹釀橙》:“橙用黃熟大者,截頂剜去穰,留少液,以蟹膏肉實其內,仍以帶枝頂覆之。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用醋鹽供食,香而鮮,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興。因記[危巽齋]《贊蟹》云:‘黃中通理,美在其中,暢於四肢,美之至也。’此本諸《易》,而於蟹得之矣。今於橙蟹又得之矣。”

橙絲(橙丝),◆切成絲的橙皮,作調味佐料。○[元][張憲]《中秋碧雲師送蟹》詩:“紅膏溢齒嫩乳滑,脆美簇簇橙絲甜。”

橙實(橙实),◆橙樹的果實。○[唐][皎然]《郭北尋徐主簿別業》詩:“竹花冬更發,橙實晚仍垂。”○[前蜀][張蠙]《送友人歸武陵》詩:“別島垂橙實,閒田長荻芽。”

橙皮,◆橙子皮,可入藥。○[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橙》:“香橙湯:寬中快氣,消酒。用橙皮二斤切片,生姜五兩切焙擂爛……沸湯入鹽送下。奇效良方。”○杨绛《回忆我的父亲》:“钟书吃过我母亲做的橙皮果酱,我还叫他等着吃熟透的脱核杏儿。”

橙椒,◆橙皮與椒類配合製成的調味佐料。○[宋][陸游]《臨別成都帳飲萬里橋贈譚德稱》詩:“喜看縷膾映盤箸,恨欠斫蟹加橙椒。”

橙黃(橙黄),◆1.像橙子一樣黃裡帶紅的顏色。◆2.指橙子成熟。橙子熟時呈黃色,故稱。○[宋][蘇軾]《贈劉景文》詩:“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补证条目■橡橙子一样黄里带红的颜色。○毕飞宇《青衣》第六章:“夕阳残照,大厅里的粉尘悬浮在半空,橙黄橙黄的。”

橙紅(橙红),◆像橙子一樣紅裡帶黃的顏色。○[楊朔]《黃海日出處》:“這時,東方水天極處,染上一片橙紅色。”

橙膏,◆橙實加蜜做成的甜食。○[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橙》﹝集解﹞引《事類合璧》:“其實大者如碗……可以蜜制為橙膏。嗅之則香,食之則美。”

橙丁,◆用橙子小塊加糖做成的蜜餞。○[明][沈榜]《宛署雜記?經費下》:“橙丁四斤,鮮桃八十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橙》﹝集解﹞引《事類合璧》:“其實大者如碗……可以和葅醢,可以為醬虀,可以蜜煎,可以糖制為橙丁。”

橙圃,◆種植橙樹的園圃。○[元][吳萊]《憶寄方子清時子清久留吳中》詩:“富業連橙圃,菑霖潰稻畦。”

2022-01-1309:11·语料汇总

白鄧鄧(白邓邓),◆翻白眼的樣子。○[元][關漢卿]《玉鏡臺》第四摺:“這一個眼灌的白鄧鄧,那一個臉抹的黑突突。”○[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一摺:“為甚的黃甘甘改了面上,白鄧鄧丟了眼光?”

不鄧鄧(不邓邓),◆同“不登登”。◆[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三摺:“則見他努眼撐睛,大叫乎,不鄧鄧氣夯胸脯。”○[元][無名氏]《黃花峪》第三摺:“不鄧鄧按不住心頭怒。”○[元][無名氏]《小尉遲》第二摺:“惱的我不鄧鄧忿氣盈腮。”

塵鄧鄧(尘邓邓),◆塵土瀰漫之狀。○《金瓶梅詞話》第十六回:“[金蓮]便問:‘你昨日往那裏去來?實說便罷,不然我就嚷的塵鄧鄧的。’”

呆呆鄧鄧(呆呆邓邓),◆發楞貌;痴呆貌。○[元][無名氏]《黃花峪》第一摺:“諕的那呆呆鄧鄧的麋鹿,赤留出律的撞。”○《西游記》第九三回:“﹝那女子﹞就裝風作怪,尿裏眠,屎裏臥。白日家說胡話呆呆鄧鄧的;到夜靜處,卻思量父母啼哭。”

呆鄧鄧(呆邓邓),◆發楞失神貌。○[元][范康]《竹葉舟》第三摺:“你莫不是鼓瑟[湘靈]水面上遊,卻教我呆鄧鄧葭蒲邊耐心守。”○[明][康海]《中山狼》第一摺:“誰道俺的殘生命,又撞着這狼夜叉,俺戰兢兢遍體寒毛乍,呆鄧鄧兩眼烏珠吒,漫悠悠一縷魂靈諕。”

鄧艾吃(邓艾吃),◆《三國志?魏志?鄧艾傳》:“﹝[鄧艾]﹞為都尉學士,以口吃,不得作幹佐。”後即以“鄧艾吃”謂人口吃。○[唐][李商隱]《驕兒詩》:“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

鄧鄧呆呆(邓邓呆呆),◆呆笨遲鈍貌。鄧,用同“鈍”。○《西游記》第九一回:“那裏呼喇一聲,大開了門,跑出一陣牛頭精,鄧鄧呆呆的問道:‘你是誰,敢在這裏呼喚!’”

鄧惠(邓惠),◆[春秋][鄭國]人[鄧析]與[戰國]時[宋國]人[惠施]的並稱。二人均以善辯著稱。後用以代指善辯者。○《中國近代文論選?讀新小說法》:“《伊索寓言》,一[莊][列]之遺也;《卑婁謾言》,一[鄧][惠]之遺也。”

鄧家銅山(邓家铜山),◆同“鄧氏銅山”。◆《警世通言?呂大郎還金完骨肉》:“一願得[鄧]家銅山,二願得[郭]家金穴。”一本作“鄧氏銅山”。

鄧家無子(邓家无子),◆同“鄧攸無子”。◆[唐][白居易]《老來生計》詩:“[陶令]有田唯種黍,[鄧]家無子不留金。”

鄧漿(邓浆),◆古代製造陶瓷器物時,將陶土原料過濾極細的一種工藝。鄧,用同“澄”。○《金瓶梅詞話》第六一回:“[伯爵]道:‘花到不打緊,這盆正是官窯雙箍鄧漿盆。都是用絹羅打,用腳跐過泥,纔燒造這個物兒,與[蘇州]鄧漿磚一個樣兒做法。’”

鄧橘(邓橘),◆[漢]代[南陽郡][鄧縣]所產的橘子。以其著名,故稱。○《文選?張衡<南都賦>》:“乃有櫻梅山柿、侯桃梨栗、梬棗若榴、[穰]橙[鄧]橘。”○[李善]注:“《漢書》[南陽郡]有[穰縣]、[鄧縣]。”○[張銑]注:“皆果名。○[穰][鄧]皆地名,山橙、橘也。”○[唐][李商隱]《歸墅》詩:“[楚]芝應遍紫,[鄧]橘未全黃。”

鄧林(邓林),◆1.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樹林。○《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晉][郭璞]《山海經圖贊》:“神哉[夸父],難以理尋,傾沙逐日,遯形鄧林。”○[唐][韓愈]《海水》詩:“海水非不廣,鄧林豈無枝?”[清][錢謙益]《次韻何慈公歲暮感事》之四:“聞逐鄧林搜棄杖,戲禁滄海學栽桑。”◆2.比喻薈萃之處,聚匯之所。○[南朝][梁][鍾嶸]《詩品?總論》:“[陳思]《贈弟》、[仲宣]《七哀》、[公幹]《思友》、[阮籍]《詠懷》……斯皆五言之警策者也,所謂篇章之珠澤,文彩之鄧林。”○[清][魏源]《碑洞》詩:“不是碑淵海,真成鬼鄧林。”◆3.古地名。○[戰國]時在[楚國]北境。○《商君書?弱民》:“隱以[鄧林],緣以[方城]。”○《史記?禮書》:“阻之以[鄧林],緣之以[方城]。”○[司馬貞]索隱:“[劉氏]以為今[襄州][南鳳林山]是古[鄧祁侯]之國,在[楚]之北境,故云阻以[鄧林]也。”

鄧虜淪敦(邓虏沦敦),◆形容滾圓。○[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生得鄧虜淪敦着大肚,眼三角鼻大唇粗。”○[凌景埏]校注:“鄧虜,圓。淪敦,圓的副詞。現在語言中也還有‘圓滾淪敦’這樣的話。”

鄧沙(邓沙),◆即澄沙。純凈的豆沙。鄧,用同“澄”。○《西游記》第五五回:“女怪道:‘葷的是人肉餡饃饃,素的是鄧沙餡饃饃。’”

鄧山(邓山),◆[鄧尉山]的省稱。

鄧師(邓师),◆[鄧國]鑄劍的工師。亦指其所鑄之劍。○《戰國策?韓策一》:“[韓]卒之劍戟皆出於[冥山]、[棠谿]、[墨陽]、[合伯膊]、[鄧師]、[宛馮]、[龍淵]、[大阿],皆陸斷牛馬,水擊鵠鴈。”○《史記?蘇秦列傳》引此文,[司馬貞]索隱:“[鄧國]有工鑄劍,而師名焉。”

鄧氏銅山(邓氏铜山),◆《史記?佞幸列傳》載,[漢文帝]賜寵臣[鄧通]以[蜀郡][嚴道]銅山,得自鑄錢,而致巨富。後以“鄧氏銅山”指財源或致富之資。○《廿載繁華夢》第一回:“關部裏一個庫書,自委任[周庸祐]以來,每年的進項,不下二十萬金,這一個[鄧氏]銅山,倒要打點打點。”

鄧通(邓通),◆[西漢][蜀郡][南安](今[四川][樂山])人。因得[文帝]寵幸,官至上大夫,賜錢無數。又賜以[蜀郡][嚴道]銅山,許自鑄錢,[鄧氏]錢遂遍天下。後世遂以“鄧通”為錢的代稱。○《金瓶梅詞話》第三十回:“富貴必因奸巧得,功名全仗鄧通成。”參閱《史記?佞幸列傳》。

鄧通錢(邓通钱),◆[漢]代[鄧通]鑄造的錢。○[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漢文帝]時,以鐵銅賜侍郎[鄧通],[通]假民[卓王孫],歲取千匹。故[王孫]貨累巨萬億,[鄧通]錢亦盡天下。”○[明][高濂]《玉簪記?占兒》:“能知《周易》理,會撰[鄧通]錢。”

鄧通山(邓通山),◆同“鄧氏銅山”。◆[明][無名氏]《鳴鳳記?世蕃奸計》:“金盈[郭況]穴,錢積[鄧通]山,自誇天上客,人道地行僊。”

鄧尉(邓尉),◆山名。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南。○[漢]有[鄧尉]曾隱居於此,故名。以產梅著稱。○[清][趙翼]《樹海歌》:“[鄧尉]香雪[黃山]雲,猶以海名巧相借。”○[清][龔自珍]《病梅館記》:“[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谿],皆產梅。”○[陳夔龍]《夢蕉亭雜記》卷二:“爰於公暇先訪名剎[寒山寺],近而[虎邱]、[山塘]、[石湖]、[黃天蕩]諸名區,遠而[靈巖][採香徑]、[天平][白雲泉]、[司徒廟]古柏、[鄧尉]梅花,一一均攬其勝。”

鄧蕭(邓萧),◆[鄧禹]與[蕭何]的並稱。○[鄧禹],[新野]人,與[漢光武帝][劉秀]同鄉;[蕭何],[沛縣]人,與[漢高祖][劉邦]同鄉。兩人均以佐命功封侯。○《陳書?韋昭達傳論》:“[昭達]與[世祖]鄉壤惟舊,義等[鄧][蕭],[世祖]纂曆,委任隆重。”

鄧穴(邓穴),◆同“鄧氏銅山”。◆[明][許自昌]《水滸記?論心》:“財疏[鄧]穴錢,義仗[夷門]劍。”

鄧攸無子(邓攸无子),◆[晉][鄧攸],字[伯道][永嘉]中為[石勒]所俘,後逃至[江]南。南逃時,步行,擔其兒及侄兒,度不能兩全,乃棄子全侄。後竟無子,卒以無嗣。時人義而哀之,為之語曰:“天道無知,使[鄧伯道]無兒。”見《晉書?良吏傳?鄧攸》。後以“鄧攸無子”謂無子嗣。○[唐][楊炯]《常州刺史伯父東平楊公墓志銘》:“[鄧攸]無子,天道何親?”[唐][元稹]《三遣悲懷》詩之三:“[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

鄧攸憂(邓攸忧),◆同“鄧攸無子”。◆[元][柯丹丘]《荊釵記?啟媒》:“嗟吁獨負[鄧攸]憂,一子難留。”

鄧禹笑人,◆东汉邓禹辅光武帝得天下,二十四岁封侯,官大司徒。○《南齐书·王融传》:“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爲公輔,直中書省,夜歎曰:‘鄧禹笑人!’”后因以“鄧禹笑人”指感慨官职卑微,壮志难酬。○宋陈亮《念奴娇·至金陵》词:“因念舊日山城,個人如畫,已作中州想。鄧禹笑人無限也,冷落不堪惆悵。”○宋辛弃疾《满江红·送徐抚幹衡仲之官三山时马叔会侍郎帅闽》词:“明日伏波堂上客,老當益壯翁應説。恨苦遭、鄧禹笑人來,長寂寂。”

滴滴鄧鄧(滴滴邓邓),◆步履不穩貌。○[元][岳伯川]《鐵拐李》第一摺:“喫的來滴滴鄧鄧醉陶陶,門前哭罷門前笑,街頭指定街頭鬧。”

馮鄧(冯邓),◆[東漢][馮異]、[鄧禹]的並稱。二人同為[光武]功臣。○[清][陳維崧]《沁園春?大梁寓署對雪有感》詞:“嘆河名[官渡],[袁][曹]安在;地連[南頓],[馮][鄧]徒勞。”

黑鄧鄧(黑邓邓),◆稀裡糊塗。○[明][王九思]《端正好?春游》套曲:“我也曾榜登龍虎,班隨鵷鷺,口吐風雷,目藐公侯,志挽[唐][虞]。力未輸,興已孤,青春拋去,做一場黑鄧鄧夢中蕉鹿。”

化鄧(化邓),◆指古代神話[夸父]逐日,杖化鄧林的故事。○《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畢沅]注:“[鄧林]即[桃林]也,鄧、桃音相近。”

昏鄧鄧(昏邓邓),◆形容昏暗。○[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摺:“昏鄧鄧黑海來深,白茫茫陸地來厚。”○[元][尚仲賢]《柳毅傳書》第二摺:“不覺的天邊黑雲重,昏鄧鄧敢包籠,忽剌剌半空霹靂聲驚動。”○《水滸傳》第一一七回:“南軍隊裏,蕩起昏鄧鄧黑雲來。”

豁鄧,◆方言。搅扰;折腾。○《醒世姻缘传》第四八回:“從今以後,再休指望我替你做活!我抛你家米,撒你家的麵,我要不豁鄧的你七零八落的,我也不是龍家的丫頭!”

寇鄧(寇邓),◆[東漢][寇恂]、[鄧禹]的並稱。二人皆[光武]中興名將。○[漢][永平]中[顯宗]追感前世功臣,乃圖畫[寇][鄧]等二十八將於[南宮][雲台]。○[唐][杜甫]《述古》詩之三:“吾慕[寇][鄧]勳,濟時信良哉。”

馬鄧(马邓),◆[東漢][明德馬皇后]與[和熹鄧皇后]的並稱。皆以賢德聞。○《晉書?后妃傳上?左貴嬪》:“及[元楊皇后]崩,[芬]([左貴嬪])獻誄曰:‘……[樊][衛]二姬,匡[齊][翼][楚];[馬][鄧]兩妃,亦毗[漢]主。’”[唐][李商隱]《為懷州刺史舉人自代狀》:“奉[殷][郭]之良躅,銜[馬][鄧]之明規。”○[宋][王安石]《慈聖光獻皇后輓辭》之一:“國賴[姜][任]盛,門歸[馬][鄧]高。”

迷丟沒鄧(迷丢没邓),◆糊塗,懵懂。○[元][李直夫]《虎頭牌》第一摺:“為甚麼叨叨絮絮占着是迷丟沒鄧的混。”亦作“迷丟答都”。○[元][張國賓]《羅李郎》第四摺:“早是我希颩胡都喜,則管裏迷丟答都問。”

撲鄧鄧(扑邓邓),◆氣盛貌。○[元][關漢卿]《金線池》第二摺:“我見了他撲鄧鄧火上澆油。”

吳鄧(吴邓),◆1.[漢][吳漢]、[鄧禹]的並稱。○[南朝][梁][江淹]《蕭驃騎讓太尉增封第三表》:“[吳][鄧]之盛功,[王][鍾]之素業……僉曰伊人,是以處無懦色。”○[胡之驥]彙注:“[吳漢]、[鄧禹]佐[光武],起[南陽],以成中興之主。”◆2.[漢][吳王][濞]和[鄧通]的並稱。○《史記?平準書》:“故[吳],諸侯也,以即山鑄錢,富埒天子……[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故[吳][鄧]氏錢布天下。”○[漢][桓寬]《鹽鐵論?錯幣》:“[文帝]之時,縱民得鑄錢、冶鐵、煮鹽。○[吳王]擅鄣海澤,[鄧通]專西山,[山]東奸猾咸聚[吳國],[秦][雍][漢][蜀]因[鄧]氏,[吳][鄧]錢布天下。”

陰鄧(阴邓),◆[東漢][陰皇后]和[鄧皇后]的並稱。○《後漢書?皇后紀上?光烈陰皇后》:“[永平]三年冬,帝從太后幸[章陵],置酒舊宅,會[陰][鄧]故人諸家子孫,並受賞賜。”○《北史?常景傳》:“[靈太后]詔依[漢]世[陰][鄧]二后故事,親奉廟祀,與帝交獻。”

慚鄧禹(惭邓禹),◆[南朝][齊][王融]急於功名,自認為很有聲望,想在三十歲內就做到公卿,結果只做了中書郎,因此曾撫案而嘆:“為爾寂寂,[鄧禹]笑人。”見《南齊書?王融傳》、《南史?王融傳》。按,[東漢][鄧禹]二十四歲就封侯,故云。後以“慚鄧禹”指因功名遲暮而感嘆。○[宋][陸游]《病後衰甚非籃輿不能出門感嘆有賦》:“寂寂豈惟慚[鄧禹],厭厭更覺類[曹蜍]。”

2021-12-1709:30·语料汇总

瞪瞪,◆直視貌。○[北周][衛元嵩]《元包經?睽》:“婦視瞪瞪,妾言冉冉。”○[李江]注:“直視貌。”○《紅樓夢》第二二回:“[寶玉]不理,回房躺在床上,只是瞪瞪的。”

癡瞪瞪(痴瞪瞪),◆亦作“痴瞪瞪”。◆形容神情呆滯。○[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一章:“[高增福]痴瞪瞪地站在磚腳地想:‘我這陣就走,沒探到這小子心底上。’”

大眼瞪小眼,◆見“大眼望小眼”。

瞪愕,◆張目吃驚的樣子。○[清][袁枚]《新齊諧?白虹精》:“舟客怪其語,瞪愕相顧,婦與女夷然,絕不介意。”

瞪眸,◆睜大眼睛。○《晉書?隱逸傳?郭文》:“[文]瞪眸不轉,跨躡華堂,如行林野。”

瞪目,◆1.睜大眼睛。○[唐][李頎]《崔五六圖屏風各賦一物得烏孫佩刀》:“回頭瞪目時一看,使予心在江湖上。”○《八瓊室金石補正?唐豫功參軍王有銘記》:“傾耳瞪目,遺儀莫睹。”◆2.睜眼愣視。○[唐][劉言史]《王中丞宅夜觀舞胡騰》詩:“四座無言皆瞪目,橫笛琵琶遍頭促。”○[葉聖陶]《窮愁》:“忽復停針,瞪目向壁,眉額間立呈蹙痕,則傷生涯慘淡,未審何日始令老母棄此敝衣,易御新製也。”

瞪目結舌(瞪目结舌),◆睜着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神情緊張或很吃驚。○[清][黃軒祖]《游梁瑣記?顧嘉蘅》:“未幾,一秀才長跪生門,俯首啜泣。群知為廣文子,異而詢之,瞪目結舌不能對。”○《花城》1981年第5期:“男男女女的髮型,不是教那些跑遍世界各大港口的國際海員,也瞪目結舌嗎?”亦作“瞪眼咋舌”。○[康濯]《臘梅花?徐水平原的白天黑夜》:“但她們幹那新鮮事兒的氣魄很快就鎮住了大家,叫大家不能不瞪眼咋舌。”

瞪視(瞪视),◆1.怒目而視。○[晉][郭璞]《山海經圖贊?開明》:“開明天獸,稟茲食精;虎身人面,表此桀形;瞪視[崑山],威懾百靈。”○《太平廣記》卷四二九引[唐][薛用弱]《集异記?丁岩》:“時方被酒,因為衣襟罥掛樹根而墜阱中,眾共嗟駭,謂糜粉於暴虎之爪牙矣。及就窺,[巖]乃端坐,而虎但瞪視耳。”○《宋史?盛度傳》:“[度]體肥大,艱於拜起,賓客有拜之者,則俯伏不能興,往往瞪視而詬詈之。”○[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四章:“她咬着嘴唇,懍然地瞪視着這些人。”◆2.睜大眼睛看。○[唐][劉禹錫]《令狐相公見示贈竹二十韻仍命繼和》:“茲辰去前蔽,永日勞瞪視。”○[宋][洪邁]《夷堅丙志?李鐵笛》:“[崔]瞪視移時,咄曰:‘汝師曾食肉乎?’”[清][沈覆]《浮生六記?坎坷記愁》:“[芸]乃執余手而更欲有言……忽發喘,口噤,兩目瞪視;千呼萬喚,已不能言。”○[葉聖陶]《城中?微波》:“他很驚奇,這不是兩年前的[憶雲]了……晶明流利的眼睛,現在變為滯暗的眸子,細筋的眼球,悵然的瞪視。”

瞪眼,◆1.睜大眼睛。多指跟人生氣或耍態度。○[老舍]《龍鬚溝》第二幕第二場:“說就說,別瞪眼!我就怕吵架!”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二章:“[馬全有]凶啦,立眉瞪眼,左臉腮的傷疤也紅了,喊道:‘去,去!照你們這麼蹭勁,[延安]八輩子也收復不了!氣死人了!’”○宋洪迈《夷坚支志庚·歙厅吕明》:“客曰:‘我相隨許時,本不是好意。望爾身畔料必有財物,欲爲不利。夜來鑽壁覷,乃睹一人,長七八尺,面似神道,瞪眼看我。我不覺驚倒,又不敢叫人相救,此何祥也?’”◆2.表示無奈。○[何永鰲]《火焰山上四十天》:“可要小心,掉到火焰山的陷區裏,就瞪眼了。”○[謝雪疇]《“老虎團”的結局》:“用這張網,讓[黃維]那些重炮和坦克,在我們部隊攻擊[大王莊]時,只好乾瞪眼。”

瞪眼瞎,◆猶言睜眼瞎。比喻文盲。○《中國歌謠資料?湖北新縣民歌<識字運動歌>》:“不識字,好比一個瞪眼瞎,有眼不知世界大。”

瞪眼咋舌,◆見“瞪目結舌”。

乾瞪眼(干瞪眼),◆形容空着急而無可奈何。○《醒世姻緣傳》第六七回:“[艾前川]無可奈何,極的只乾瞪眼。”○[老舍]《老張的哲學》第十四:“剩下一個[南飛生]叫他孤掌難鳴乾瞪眼。”

橫眉瞪目(横眉瞪目),◆同“橫眉努目”。◆[南丁]《檢驗工葉英》:“﹝廢品﹞好像是唉聲嘆氣,抱怨自己的主人,又好像是在橫眉瞪目地指責自己的主人。”

橫眉瞪眼(横眉瞪眼),◆猶言橫眉努目。○《太平天國歌謠傳說集?徐泰吉找死》:“一個太平軍沖到他身邊,他以為是他的部下,還橫眉瞪眼的叫:‘打、打、打!’”

昏昏瞪瞪,◆形容昏暗。○元张鸣善《水仙子·讥时》曲:“做甚麽月兒昏昏瞪瞪,阿的般人兒孤孤另另。”

口呆目瞪,◆嘴說不出話,眼發直。形容很吃驚的樣子。○[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轉向者的言談,到左聯就奉為聖旨,這真使我口呆目瞪。”亦作“口呆目鈍”。○[克非]《春潮急》二五:“[張福壽]頓時口呆目鈍,半天才小聲說:‘我曉得的喃!我又沒去戴過紅花、吃過油大。’”參見“目瞪口呆”。○《封神演义》第九七回:“他嬌滴滴的叫了幾聲將軍長,將軍短,便把這幾個軍士叫得骨軟筋酥,口呆目瞪,軟癡癡癱作一堆,麻酥酥癢成一塊,莫能動履。”○《海上花列传》第六十回:“不想這箱子内本來裝得滿滿的,如今精空乾净,那裏有甚麽東西!鶴汀着了急,口呆目瞪,不知所爲。”

亮瞪瞪,◆形容非常明亮。○[明][馮夢龍]《山歌?送郎》:“送郎出去并肩行,娘房前燈火亮瞪瞪。”

迷瞪,◆亦作“迷登”。◆1.迷糊。○[陳建功]《丹鳳眼》:“[辛小亮]還是一副睡眼迷瞪的樣子。”○[柯岩]《奇异的書簡?美的追求者》:“迷瞪的女兒高興得尖叫起來:‘[韓叔叔],你怎麼知道我老犯睏愛睡覺呢?’”◆2.心裡迷惑;糊塗。○[柳青]《銅墻鐵壁》第十六章:“‘怎麼個事哩?’[石得富]完全迷瞪住了。”○[浩然]《蒼生》第八段:“這是因為路窄,天色還不太亮的過呢,還是由於剛才老二[保根]那一套讓他似懂非懂的話,把他的心緒給攪迷登了呢?”

目瞪口呆,◆瞪着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因吃驚或受氣而發楞。○[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摺:“嚇得[項王]目瞪口呆,動彈不得。”○《水滸傳》第四回:“嚇得莊家目瞪口呆,罔知所措。”○《老殘游記》第十七回:“[剛弼]氣得目瞪口呆。”○[魯迅]《<三閑集>序言》:“我是在二七年被血嚇得目瞪口呆,離開[廣東]的。”

目瞪口僵,◆同“目瞪口呆”。◆[郁達夫]《遲桂花》:“我那忠厚老實的娘……一聽了媒人的這一番說話,目瞪口僵,立時就滾下了幾顆眼淚來。”

目瞪口結(目瞪口结),◆同“目瞪口呆”。◆[王以仁]《流浪》:“當他們要我在那張表上填寫着我的職業和來[杭]的目的時,我真是目瞪口結的呆住了。”

目瞪口歪,◆形容氣極時的神情。○《紅樓夢》第三三回:“[賈政]此時氣得目瞪口歪,一面送那官員,一面回頭命[寶玉]:‘不許動!回來有話問你!’”

目瞪口張(目瞪口张),◆同“目瞪口呆”。◆[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江泰]登時甩開手,[曾文彩]目瞪口張地望着他。”

目瞪舌彊(目瞪舌强),◆同“目瞪口呆”。◆[宋][陳亮]《眾祭潘用和文》:“俄而於朋輩之中奪其一人而去,使其徒回皇四望,而目瞪舌彊,不知所以為策。”

目瞪心駭(目瞪心骇),◆見“目眐心駭”。

死眉瞪眼,◆形容呆滯不活潑。○《紅樓夢》第一一○回:“偏偏那日人來的多,裏頭的人都死眉瞪眼的。○[鳳姐]只得在那裏照料了一會子。”

涎瞪,◆謂嬉皮笑臉地瞪大着(眼睛)。○《醒世姻緣傳》第三二回:“[晁無晏]涎瞪着一雙賊眼,望着[晁進仁]兩個。”

涎瞪瞪,◆亦作“涎鄧鄧”。◆1.說話時口沫飛濺的樣子。○[元][高文秀]《黑旋風》第三摺:“他煙支支的撒滯殢,涎鄧鄧相調戲。”◆2.貪饞的樣子。○[元][無名氏]《連環記》第三摺:“那老賊涎鄧鄧的眼腦兒偷睛望。”○《水滸傳》第四五回:“那和尚一頭接茶,兩隻眼涎瞪瞪的只顧看那婦人身上。”

涎涎瞪瞪,◆亦作“涎涎鄧鄧”。◆1.說話時口沫飛濺的樣子。○[元][無名氏]《渭塘奇遇》第一摺:“走將來低低答答喬議論,走將來涎涎瞪瞪說甚麼親。”◆2.貪饞的樣子。○[元][石德玉]《秋胡戲妻》第三摺:“兀的是誰家一個匹夫,暢好是膽大心粗,眼腦兒涎涎鄧鄧,手腳兒扯扯也那捽捽。”◆3.迷迷糊糊;糊裡糊塗。○[元][關漢卿]《四春園》第三摺:“他每日家吃的十分酩酊……吃的來涎涎鄧鄧。”○[元][關漢卿]《金線池》第三摺:“閃的我孤孤另另,說的話涎涎鄧鄧。”○[明][朱有燉]《一枝花?秋興》套曲:“這些時把一個俊[潘安]老得來兀兀騰騰,瘦[沈約]害得來涎涎瞪瞪,渴[相如]送得來悄悄冥冥。”

眼瞪瞪,◆睜大着眼睛。形容發呆或沒有辦法。○[元][無名氏]《抱妝盒》楔子:“他眼瞪瞪瞅我有十餘次,我怎敢實丕丕湯着他一棍兒。”○《儒林外史》第二二回:“[牛浦]眼瞪瞪的望着[牛玉圃]的臉。”○[葉紫]《星》:“他半世的威風,眼瞪瞪地就要喪在這一回事情的裏面了。”

直瞪瞪,◆形容眼神呆滯。○《紅樓夢》第三十回:“[林黛玉]直瞪瞪的瞅了他半天,氣的一聲兒也說不出來。”○[曹禺]《雷雨》第三幕:“你不要騙我,你吃完飯眼神直瞪瞪的,在想什麼?”[楊朔]《大旗》:“他用兩手抱着膝蓋,嘴裏含着煙袋,眼睛直瞪瞪地望着地面,神色十分呆滯,仿佛和誰慪氣。”

直眉瞪眼,◆1.發怒貌。○《紅樓夢》第六二回:“連[司棋]都氣了個直眉瞪眼。”◆2.形容發呆的樣子。京劇《獵虎記》第九場:“[小牢子]:‘瞧你,直眉瞪眼的,跑到這兒想心事來啦,快點走!’”[管樺]《一幅畫》:“﹝裝老頭兒的年輕人﹞聽了導演的話,忙住口低頭瞧一眼腳底下,然後直眉瞪眼楞怔着。”

瞪眄,◆1.觀,看。○《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齊首目以瞪眄,徒眽眽而狋狋。”○[張載]注:“駢頭而相觀視。”◆2.傲視貌。○《文選?陸機<豪士賦序>》:“眾心日陊,危機將發,而方偃仰瞪眄,謂足以夸世。”○[呂延濟]注:“瞪眄,邪視自尊貌。”

2021-11-2909:30·语料汇总

篔簦,◆有長柄的竹笠。○[明][劉基]《贈道士蔣玉壺長歌》:“石罅甘漿溢若澠,神芝吐燄如篔簦。”

簦笠,◆雨具。○《國語?吳語》:“[夫差]不貰不忍,被甲帶劍,挺鈹搢鐸,遵[汶]伐[博],簦笠相望於[艾陵]。”○《後漢書?文苑傳上?杜篤》“一人奮戟,三軍沮敗”[李賢]注引《淮南子》:“狹路津關,大山石塞,龍蛇蟠,簦笠居,羊腸道,魚笱門,一人守險,千夫弗敢過也。”○[唐][韓愈]《畫記》:“鉼盂簦笠筐筥,錡釜飲食服用之器。”

擔簦(担簦),◆背着傘。謂奔走,跋涉。○[南朝][宋][吳邁遠]《長相思》詩:“[虞卿]棄相印,擔簦為同歡。”○[宋][張孝祥]《卜算子》詞:“萬里去擔簦,誰識[新豐]旅。”○[清][江藩]《<漢學師承記>序》:“擔簦追師,不遠千里。”

檐簦,◆背着傘。喻奔波跋涉。○《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虞卿]者,游說之士也。躡蹻檐簦說[趙孝成王]。”○《陳書?蔡景歷傳》:“昔折脅遊[秦],忽逢盼採;檐簦入[趙],便致留連。”

躡屩擔簦(蹑屩担簦),◆同“躡蹻檐簦”。◆1.[明][宋濂]《太上清正一萬壽宮住持提點張公碑銘序》:“公皆躡屩擔簦,往拜其坐下。”○[清][談遷]《北游錄?紀文?上太僕曹秋壑書》:“而向且未即前者,自分躡屩擔簦之賤,瀆及左右。”◆2.指身分、地位低下。

躡屩檐簦(蹑屩檐簦),◆《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夫[虞卿]躡屩檐簦,一見[趙王],賜白璧一雙,黃金百鎰。”

躡蹻檐簦(蹑蹻檐簦),◆謂遠行、跋涉。○《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虞卿]者,游說之士也。躡蹻檐簦說[趙孝成王]。”○[裴駰]集解引[徐廣]曰:“蹻,草履也。簦,長柄笠,音登。笠有柄者謂之簦。”

躡蹻擔簦(蹑蹻担簦),◆同“躡蹻檐簦”。◆[明][張煌言]《徐允岩詩序》:“迄[延平王]兵衄于[金陵]城下,余提孤軍走[英霍山]。○[徐子]躡蹻擔簦,章皇山澤中。”○[清][戴名世]《贈張天間先生八十壽序》:“余生[江][淮]之間,菰蘆之內,見聞寡陋,學殖荒落,垂三十年,而始躡蹻擔簦遊學於四方,求天下之士而交之,以輔其所不逮。”

2021-11-1014:03·语料汇总

碧磴,◆青石階。○[南朝][梁][江淹]《翡翠賦》:“映[銅陵]之素氣,濯碧磴之紅泉。”○[元][吳鎮]《慈里山》詩:“[慈里山]居林屋西,遶山碧磴接丹梯。”

碥磴,◆峻險的山路石級。○[清][顧景星]《龔莊奇樹把酒作歌》:“攬衣拾級躡碥磴,高低坐臥堪彷徉。”

磴道,◆登山的石徑。○[南朝][宋][顏延之]《七繹》:“巖屋橋構,磴道相臨。”○[唐][袁郊]《甘澤謠?懶殘》:“忽中夜風雷,而一峰穨下,其緣山磴道,為大石所攔。”○[元][揭傒斯]《尋舍弟將至東牢宿野店》詩:“入雲攀磴道,落日及村墟。”○《明史?禮志一》:“臺高三尺有奇,周以石欄,陟降為磴道。”○[清][高士奇]《金鰲退食筆記》卷上:“巖洞窈窕,磴道紆折。”○[郭沫若]《訪泰山雜詠?萬松亭遇雨》:“磴道千尋盡,[碧霞]鐵瓦紅。”

磴角,◆石級的棱角。○[明][高啟]《慧聚寺次張祐韻》:“危樵緣磴角,倦衲憩松根。”

磴路,◆登山的石路。○[宋][陸游]《小築》詩:“羅雀門庭無俗駕,緣雲磴路有歸樵。”

磴石,◆即石級。

磴棧(磴栈),◆在山巖上用木架成的路。○[唐][韓愈]《崔十六少府攝伊陽以詩及書見投因酬三十韻》:“歲窮寒氣驕,冰雪滑磴棧。”

飛磴(飞磴),◆高山上的石臺階。○[宋][蘇軾]《徑山道中次韻答周長官兼贈蘇寺丞》:“南望功臣山,雲外盤飛磴。”

風磴(风磴),◆指山巖上的石級。巖高多風,故稱。○[唐][杜甫]《謁文公上方》詩:“窈窕入風磴,長蘿紛卷舒。”○[仇兆鰲]注:“風磴,石梯凌風。”○[元][揭祐民]《送人上京》詩:“冥冥落花啼鳥靜,窅窅風磴寒泉鳴。”○[明][陳子龍]《陟桐岩嶺》詩:“千盤上風磴,百折啟雲關。”

迴磴(回磴),◆盤旋的登山石徑。○[明][王漸逵]《游羅浮賦》:“爾迺轉迴磴,俯遙壑,即杳冥,度廣漢。”

盤磴(盘磴),◆盤曲而上的石級。○[唐][王建]《元太守同游七泉寺》詩:“盤磴迴廊古塔深,紫芝紅藥入雲尋。”○[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七》:“寺後有亭有軒,在層崖盤磴之上,水泉飛灑,竹影桃花,罨映有致。”

蹊磴,◆山路上的石級。○[宋][范成大]《吳船錄》卷上:“大略去縣中平地不下百里,又無復蹊磴,斫木作長梯釘巖壁,緣之而上,意天下登山險峻無此比者。”

青磴,◆青石磴道。○[南朝][齊][謝朓]《侍宴華光殿曲水奉敕為皇太子作》詩之七:“青磴崛起,丹樓間出。”○[唐][歐陽袞]《神光寺》詩:“香剎懸青磴,飛樓界碧空。”○[明][楊慎]《送尹舜弼祗祀南岳分韻得王字》:“雲標青磴上,[天柱]赤霄旁。”

山磴(\山嶝),◆有石階的山路。○[宋][呂祖謙]《游赤松山記》:“復循山磴,游於物外,喬木倚天,澗流清壯,此間桃源之津所從始也。”○[清][李漁]《慎鸞交?心歸》:“看看所來山嶝,許多賣俏郎,把風流預逞。”

石磴,◆石級;石臺階。○[南朝][梁][蕭統]《開善寺法會》詩:“牽蘿下石磴,攀桂陟松梁。”○《初刻拍案驚奇》卷四:“約有十數里,方得石磴,磴有百來級,級盡方是平地。”○[清][錢謙益]《香山寺》詩:“雲從石磴中間出,月向香臺下界生。”○《收穫》1984年第3期:“有的地方石磴足有二尺高,可磴面兒只有二寸來寬,大腿高高地提上去,腳板貼緊石磴橫過來,咬着牙關彆足氣,才能升上一磴。”

松磴,◆有松樹的阪道。○[唐][王勃]《九成宮頌》:“桃溪逸彥,塞丹井而歸風;松磴遺英,斬玄關而奉制。”○[唐][李嶠]《藤》詩:“吐葉依松磴,舒苗長石臺。”

梯磴,◆1.梯子的梯級。○[唐][盧仝]《月蝕詩》:“上天不為臣立梯磴,臣血肉身,無由飛上天,揚天光。”◆2.磴道。○[宋][蘇軾]《次韻孔文仲推官見贈》:“上山絕梯磴,墮海迷津涯。”○[清][魏源]《天臺紀游》詩:“四面絕梯磴,千翠環耿介。”

跳磴(\跳蹬),◆放在淺水中,相隔一定距離,供踏腳用的大石塊。○[李劼人]《大波》第二部第七章:“上渡船的地方,用幾塊大石頭放在淺水裏,作成七八步跳蹬。”○[傅澤]《小姐妹們》:“溪裏用大石塊擺了一道跳磴,我們小心地從那石塊上跨過去。”

危磴,◆高峻的石級山徑。○[北周][庾信]《和從駕登雲居寺塔》:“重巒千仞塔,危磴九層臺。”○[明][劉基]《追和音上人》詩:“絕頂浮雲鎖石關,曲途危磴阻躋攀。”○[傅尃]《金山舊聳江心》詩:“寺裏山依危磴出,風前塔尚語鈴懸。”

懸磴(悬磴),◆石橋。○《文選?孫綽<游天台山賦>》:“跨穹窿之懸磴,臨萬丈之絕冥。”○[李善]注:“懸磴,石橋也。”

煙磴(烟磴),◆雲霧中的石級。○[唐][王勃]《長柳》詩:“晨征犯煙磴,夕憩在雲關。”○[唐][杜牧]《朱坡絕句》之三:“自笑卷懷頭角縮,歸盤煙磴恰如蝸。”○[唐][林滋]《宴韋侍御新亭》詩:“煙磴披青靄,風筵藉紫苔。”

巖磴(岩磴),◆險峻的山路。○[唐][王勃]《九成宮東臺山池賦》:“覆簣而縈巖磴,浮芥而環川堮。”○[唐][孫逖]《奉和登會昌山應制》詩:“巖磴列雲旗,吾君訪道時。”

雲磴(云磴),◆高山上的石級。○[唐][皮日休]《奉和魯望四月十五日道室書事》:“松膏背日凝雲磴,丹粉經年染石床。”○[元][倪瓚]《題畫》詩:“水榭汀橋曲曲,風林雲磴層層。”○[明][何景明]《鏡光閣》詩:“風鈴齊送響,雲磴曲盤空。”

磳磴,◆遭遇挫折。○[宋][司馬光]《送吳耿先生》詩:“磳磴貂裘敝,飄蕭鶴髮侵。”○[清][曹寅]《蘭陵王?九日諸君子登高索和》詞:“紅塵綠水三生各;是少年磳磴,風流擔閣。”

硌磴,◆象聲詞。形容撞開機括聲。○《紅樓夢》第四一回:“﹝[劉姥姥]﹞一面用手摸時,只聽‘硌磴’一聲,又嚇的不住的展眼兒。”

磴磴齒齒(磴磴齿齿),◆排列整齊的樣子。○[清][張岱]《陶庵夢憶?琅嬛福地》:“左附虛室,坐對山麓,磴磴齒齒,劃裂如試劍。”

砂磴語(砂磴语),◆帶刺的話。○《金瓶梅詞話》第二一回:“[應伯爵]、[謝希大]在傍打諢耍笑,說砂磴語兒。”

格磴兒(格磴儿),◆方言。謂位置等次。○《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是喲,難道他那件褂子上的補子也該那麼跳着格磴兒釘的嗎?”

2021-11-0909:06·语料汇总

鞭蹬(\鞭鐙),◆马鞭和马镫。借指马具。

車蹬(车蹬),◆自行車上的踏腳。○[茹志鵑]《高高的白楊樹?運動場邊》:“他狠狠的踏着車蹬,仿佛要把過去一切的痛苦恥辱的影子,統統碾碎,最後消滅。”

叨蹬(\叨登),◆嚕嗦;找麻煩。○《紅樓夢》第七二回:“奶奶已經打發人去說過,他們發昏沒記上,又來叨蹬這些沒要緊的事。”○《紅樓夢》第六一回:“如今廚房在裏頭,保不住屋裏的人不去叨登,一鹽一醬,那不是錢買的?”

刁蹬(\刁鐙),◆亦作“刁頓”。故意為難,捉弄。○[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一摺:“做的個上梁不正,只待要損人利己惹人憎。他若是將喒刁蹬,休道我不敢掀騰。”○[元][郭畀]《客杭日記》:“到省中付文書與選房,以未照元除,又欲刁蹬。”○[清][李漁]《憐香伴?鞅望》:“成與不成也要說,為何這等刁頓人。”○《天雨花》第二一回:“看你故意推不曉,不知刁頓甚何人。”

蹬躂(蹬跶),◆猶踢蹬。○[梁斌]《紅旗譜》三二:“[大貴]伸手攥住豬的後腿,那豬用力一蹬躂,像要騰空飛躍。”○[峻青]《海嘯》第二章:“我告訴你個辦法:你抱緊了秫秸,把腿在水裏不住地蹬躂。”

蹬彈(蹬弹),◆蹬踢動彈。○[馮德英]《迎春花》第四章:“麻袋裏的東西蹬彈了幾下,呼嚕了幾聲。”

蹬道,◆有踏級的道路。○《三國演義》第九十回:“[孔明]令積土為蹬道,先上城者為頭功。”

蹬技,◆一種傳統的雜技節目。演員仰臥,兩足向上,推動所蹬之物,使之旋轉、翻滾,也可使之平衡而不倒。有蹬缸、蹬桌、蹬人、蹬傘、蹬梯等種種花樣。

蹬空,◆踏空。○《水滸傳》第六二回:“[董超]脖項上早中了一箭,兩腳蹬空,撲地也倒了。”○《水滸傳》第九八回:“[瓊英]想道:‘這廝可惡!’覷個破綻,只一戟,刺中[王英]左腿。○[王英]兩腳蹬空,頭盔倒卓,撞下馬來。”

蹬踏,◆1.登;踏上高處。○[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驗各種死傷上》:“驗縊死屍……或不懸空,有無蹬踏器物,項下繫何繩帛。”◆2.用力踩踏。○[黃谷柳]《蝦球傳?河流在掌心上》:“他不由自主地提起右腳,用全身最大的力量蹬踏樓板。”

蹬梯,◆雜技節目。一演員仰臥,雙足向上,以長梯豎置演員腳底,使演員一至數人攀梯表演各種動作。○[清][李聲振]《百戲竹枝詞?蹬梯》題解:“解婦類仰臥,翹雙足以承梯,一小兒作反腰,歌唱於梯之上,不傾欹焉。近梯有十三層者。”○[阿英]《燈市》:“雜耍不外隊舞、細舞……蹬梯。”

蹬脫(蹬脱),◆踢開;拋棄。○[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摺:“將俺那錦片也似前程蹬脫。”○[元][王曄]《折桂令?問雙漸》曲:“實丕丕兜籠富商,虛飄飄蹬脫了才郎。”○[明][葉憲祖]《鸞鎞記?入道》:“[蕊珠宮]外香雲合,世網從今蹬脫。”

蹬足,◆以足頓地。○[陳大悲]《幽蘭女士》第五幕:“[葆元]:哦![點頭。蹬足。咬牙。]我好糊塗!”

回蹬,◆曲折的石道。○[唐][崔櫓]《華清宮》詩:“草遮回蹬絕鳴鑾,雲樹深深碧殿寒。”

腳蹬子(脚蹬子),◆某些機器或機械上專供踏腳的部件。

石蹬,◆石級;石臺階。○《後漢書?梁冀傳》:“飛梁石蹬,陵跨水道。”

踏蹬,◆1.借指床前踏腳板或凳子。○[宋][洪邁]《堅夷支志景?胡秀才》:“夜則使臥於床裏,且命一婢宿踏蹬上,所以防閑之甚至。”◆2.即馬鐙。掛在馬鞍子兩旁供騎馬人踏腳的東西。贛劇《張三借靴》:“你若是騎馬去,要買四兩檀香熬盆水,你把那踏蹬兒潔凈的洗,切莫污損我的靴子底。”

踢蹬,◆1.閑蕩;散步。○[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二摺:“什麼風雪酷寒亭,我則理會得閒騎寶馬閒踢蹬哩。”○[元][宋方壺]《醉花陰?走蘇卿》套曲:“請禪師細說叮嚀,他道有一箇女娉婷寺裏閑踢蹬。”◆2.又踢又蹬。○[歐陽山]《三家巷》十六:“把床板踢蹬得通通地響。”○[老舍]《牛天賜傳》十五:“蛙的腮挂在鉤上,眼弩出多高,腿在空中踢蹬着。”◆3.折騰;使人受折磨。○《醒世姻緣傳》第五九回:“至於喪間,[素姐]怎生踢蹬,相家怎生說話,事體怎樣消繳,再聽後回接說。”○《解放日報》1944.2.14:“他奶奶的為吃一口洋麵,連跑三天,從早晨到黃昏,腿肚子酸的抽了筋一樣。鬼子真把人踢蹬死了,領麵真比登天還難。”◆4.形容伸腿掙扎而死。○[劉亞舟]《男婚女嫁》第十四章:“[二壯]見[大為]一掉下來就趴地上沒動彈,以為這下子他的好朋友准是摔踢蹬了。”○[楊朔]《三千里江山》第十七段:“直到這時,[武震]才發現[姚長庚]的後襖襟崩的稀碎,血濕透了一大片,掖在後腰那支七星子手槍都崩壞了。要不是這支槍,[姚長庚]早踢蹬了。”◆5.亦作“踢登”。胡亂用錢;揮霍。○[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七章:“我不吃做啥?還想發家嗎?發不成家囉!我也幫着你踢蹬吧!”[楊朔]《桃樹園》:“這是我祖上傳下的家業,臨到我手裏踢蹬了,也是對不起祖宗。”◆6.指化費。○[魏巍]《東方》第一部第六章:“不久,他腰裏又生了一個瘡。請醫抓藥,剩下的幾畝地不到半年就踢蹬光了。”○[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一:“爹媽去世後,他又喝大酒,又逛道兒,家當都踢登光了。”◆7.清理;處理。如:用了一個晚上才把這些事情踢蹬完。

閒踢蹬(\闲踢蹬\閑踢蹬),◆隨便走動;閑行。○[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二摺:“什麼風雪酷寒亭,我則理會得閒騎寶馬閒踢蹬哩。”○[元][宋方壺]《醉花陰?走蘇卿》套曲:“他道有一箇女娉婷寺裏閑踢蹬,他生的嬝嬝婷婷。”

跳蹬(\跳磴),◆放在浅水中,相隔一定距离,供踏脚用的大石块。

跳蹬,◆蹬脱;放弃。○《醒世姻缘传》第五五回:“這童奶奶還了個一定的價錢,再還那裏騰挪?若是跳蹬去了,賣與本地的人,也是不過如此,還没人肯出這們些媒錢。”

香蹬,◆寺廟內講經說法者坐的高凳。○《北史?史寧傳》:“[梁武帝]引[寧]至香蹬前,謂之曰:‘觀卿風表,終是富貴,我當使卿衣錦還鄉。’”

折蹬,◆折磨。○《老殘游記》第十三回:“二年前,他家還是個大財主呢,去年才賣到我媽這兒來。他為自小兒沒受過這折蹬,所以就種種的不討好。”

墜蹬(坠蹬\墜凳),◆向下拉正马镫,侍候尊长上马。亦表示对人敬仰,甘执贱役之意。

踜蹬,◆行走失足,踏空受挫。○[唐][張敬忠]《詠王主敬》:“有意嫌兵部,專心望考功。誰知腳踜蹬,卻落省牆東。”

躡蹬(蹑蹬),◆踩踏石級。○[明][蔣一葵]《長安客話?仙人洞》:“洞在紅門內東山腰間,去碑樓三里。躡蹬而上,洞口僅容一人。”○[李木庵]《登屴崱峰》詩:“攀藤躡蹬踏雲起,奮身直搗百靈宮。”

割蹬,◆单脚跳行。○《醒世姻缘传》第三六回:“説話中間,小和尚拿着他奶母子的一隻鞋,飛也似的跑了來。奶子蹺着一隻脚,割蹬着趕。”

蹬心拳,◆亦稱“蹬心拳頭”。打在心口的拳頭。比喻觸心的言語或行為。○《平妖傳》第十六回:“[胡員外]聽了,吃了一個蹬心拳,只得出來迎接。”○《醒世恒言?徐老僕義憤成家》:“[顏氏]見了他,反增着一個蹬心拳頭,胸前突突的亂跳,誠恐說出句掃興話來。”

蹬心拳頭(蹬心拳头),◆見“蹬心拳”。

蹲蹬,◆1.猶困頓。○[唐][鄭棨]《開天傳信記》:“別有窮奇蹲蹬,失路猖狂。”○[宋][蘇軾]《崔文學甲攜文見過復用前韻賦一篇示志舉》:“蹲蹬阻風水,橫斜掛邊垠。”一本作“蹭蹬”。2.作踐;欺凌。○《天雨花》第四回:“[桂香]聽了連聲啐,怎敢胡言蹲蹬人。”

趷蹬,◆1.象聲詞。○[明][湯顯祖]《邯鄲記?東巡》:“擂鼓鳴捎,望山程險處,過了天橋。則這些截斷了[河陽]京兆,早捱過了[臨潼]趷蹬的遙。”○[明][江盈科]《雪濤諧史》:“[西安]一廣文,性介,善謔,罷官家貧,賴門徒舉火,乃自謔詞曰:‘夜半三更睡不着,惱得我心焦燥;趷蹬的響一聲,盡力子駭一跳;原來把一股脊梁筋窮斷了。’”◆2.與世乖舛。○[明][顧起元]《客座贅語?方言》:“[南都]方言……與世乖舛曰趷蹬,曰蹭蹬,曰落魄。”

趷蹬蹬,◆象聲詞。○《西游記》第二十回:“猛然一陣狼蟲過,嚇得人心趷蹬蹬驚。”

吉蹬蹬,◆象声词。多形容马蹄声。○元无名氏《那吒令过鹊踏枝寄生草》曲:“骨剌剌坐車兒碾破緑莎茵,吉蹬蹬馬蹄兒踏遍紅塵道。”

圪蹬蹬,◆象声词。○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三折:“圪蹬蹬的馬兒騎,急颭颭的三檐傘底。”

2021-11-0323:02·语料汇总

嶝道,◆可供攀登的山間小道。○[宋][王明清]《揮麈後錄》卷二:“復由嶝道,盤紆縈曲,捫石而上。”○[宋][袁褧]《楓窗小牘》卷上:“東池後有[揮雪亭],復由嶝道上至[介亭]。”

嶝石,◆山道上的石階。○[唐][孟浩然]《游雲門寺寄越府包戶曹》詩:“[台嶺]踐嶝石,[耶溪]泝林湍。”

山嶝,◆見“山磴”。有石階的山路。

嶒嶝,◆高起。○[臧克家]《自己的寫照》詩:“一聲問安定住了祖父,停一刻,眼睛才開始從嶒嶝的骨鋒上,去想當年那一副面龐。”

屹嶝嶝,◆峻峭聳立貌。○《西游記》第二十回:“山前面,有骨都都白雲,屹嶝嶝怪石。”

上一篇: 色雷斯人(色雷斯人是现在的哪个民族)
下一篇: 地理之最(地理之最100条)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