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五幸:古迹新筑
长安八镇之首新筑,因汉代漕运渠南侧设渡口而叫新渡;宋时称官喂店。元时称新店。清为新住镇。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改叫新筑区,属长安县管。之后,几经区划,“东家”几变,而新筑的名号一直没变至今。
王韶华(王韶兴)
悠久的古镇,留下幽深的古迹遗址,在我刚谙世事时,从老人的谝闲传中,便知道了上双寨的“龟背梅花紫禁城”,周幽王在乾元寺为褒姒修梳妆台的传说,还有褒姒临潼烽火台戏诸候的故事。稍微长大一点,好奇心使之,还专门去了一躺上双寨,看过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古迹,当时只有看毬不淸的石碑,还有村里人供奉的一些东西。
从文友郭义民、白来勤、翟孝章和该村吕忠让等的文章中,让我对这两处古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后查《灞桥史话》求证: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取悦宠妃褒姒,携其游历灞河东岸,到了今上双寨一带,褒姒见此处风景旖旎,格外兴奋。周幽王便下令在此为爱妃修建行宫,并在临渭河南岸的乾元寺村修建一座专供褒妃梳妆的高台。上双寨村原有一个浪漫美丽的名字“龟背梅花紫荆城”,原因是村四周有高大的城墙,城墙上下开满了梅花和紫荆花。整个村落又居于一个形似乌龟的方形高大土台台上,而得名。
故事是奴隶社会夏商后的周朝,那么这个遗址真正算是老古迹了。
新筑龙王庙韩信汉淮阴候墓则是发生汉朝的事,说的是奸贼害忠良。民间“火烧十三村,龙王救万民”的故事,有鼻子有眼,荡气回肠。前年个我顺道下车,到韩信塑象前与将军对视,想起了人不得志时的“胯下之辱”,和取得成功后遭人暗算的惨景,不免为这位大将军弯下腰来,鞠了三个躬。
国际港务区落户新筑,随着项目的开发建设,沉寂千年的古迹,浮出地面,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在我们新寺村发现的新寺遗址,就是一处经考古专家论证的汉代建筑遗址。
我们新寺北村村西有一处田块微微隆起,经村里樊寿彦、尚毅华、黄俊清等三位教书先生到省市文物管理部门几年的跑,跑来了对此感兴趣的学者进行考察,还有一些外国人专程来到这里,想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夯土层,还采集到大量的古建筑构件,有表面饰以绳纹,内饰布纹或菱形方格纹的筒瓦和板瓦。菱形方格纹铺地砖,陶五角形管道,二层台式方形石柱础,云纹瓦当,“长乐未央”瓦当等。由此被陕西省列为文物保护区。
西安港务区在遗址上建造“新寺遗址公园”加以保护,现在这儿树木成荫,乌语花香,成为市民一处休闲、娱乐的胜地。
《光明日报》西安8月9日电记者李洁、张哲浩报导: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该院近日对一项目用地发现的6座东汉砖券多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为研究东汉时期墓葬营建、家族丛葬及随葬用器等丧礼制度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这6座东汉砖券多室墓的发掘区域就位于我们新筑地盘的贺韶北村东北(纺渭路东)、潘罗村西侧的塬地上。墓地东眺骊山,西濒灞水,距灞河流域下游约6.8千米,西南距新寺遗址(西汉长门宫建筑遗址)约4.2千米,属于西安市灞桥区古墓葬及古遗址分布范围。
新筑,风水宝地,此言不虚。古代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能选择这块黄土地作为“葬身之处”,可见我们家乡风水多么的好。
“挖一蹶头下去,说不定就能挖出个宝贝”。这是我们在新筑乃至陕西民间的口头禅。
新筑镇北街,有一城隍庙,挺有历史,据说是始于明代,清朝时候翻建的,有160平米建筑。供销社原来在这办过食品厂。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修,存大殿,有石碑1通,石蹲獅1对。大殿额枋上有镂空雕图等及青绿彩绘,当心间额枋上悬“太极宫”木匾额1方,殿内两侧山墙上有墨线绘“二十四孝”等内容壁画。面阔5间,进深3间,庙门口有重修城隍庙念碑1块,高1.97米,宽0.66米,厚0.16米。碑文为楷书,因字迹模糊,内容看不清,基本保存完好。当年修去水流的公路时,遇庙绕道西挪,让这座古庙得以保留下来。
古迹新筑,一处古迹,一段历史,一处文化。
?作者介绍
高五幸,笔名:高五星,初中文化,西安市灞桥区新筑街道新寺村人。幼酷爱文学,20岁创作的剧本“席筒相亲”(与王韶之合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省市主流媒体先后发表新闻稿件数百篇,曾经是中共灞桥区委中心通讯组成员,西安晚报通讯员,被西安晩报,中共灞桥区委评为优秀通讯员。“美篇”文学领域优质作者、话题评论员,陕西农村报网专栏乡村作家、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会员,法制文萃西部网特邀作家,灞桥区作协会员、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著有《灞上烟火》《灞上人家》《灞上放歌》文集三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