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南省桐柏县城出发,沿312国道西行,到达淮源镇。修整一新的淮庙(历史上称“淮渎庙”或“淮祠”,简称“淮庙”)前,左前方立起一尊巨石,上刻“淮河源”三字。太白顶上伏流而下的淮水,已初具河流形状,从淮源庙门前绕过。这里建起了“淮河第一桥”。
淮庙
淮是哪个省的简称(淮州是属于哪个省)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桐柏县志》记载:“淮始于大复,潜流地中,见于阳口。”“大复”是桐柏山的主峰太白顶,“阳口”在今固庙村一带。淮水发源于桐柏山腰,那里有一眼井,名曰“淮井”。它“在县西三十里,有池方七尺许……有泉三处,涌出于池边,伏流地中,经六七里成河”。古往今来,这个记载不知吸引了多少探源者。
桐柏山太白山顶东侧的淮井
在历代帝王中被誉为治水专家的乾隆,对淮源的探究,费过一番心思。对于淮河源于桐柏山主峰太白顶,《大明统一志》所载的“桐柏山,淮水出其下”,他觉得含混不清。于是,先命河南省藩臣江兰,来到桐柏“寻导初源”。江兰见淮庙旁有三口井,井泉涌出,引归入河,即画图一张,以“三泉成井,三井成源”复命。乾隆质疑“三泉未必即真源也”,又命巡抚毕源亲往桐柏验证。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夏日,他亲撰《淮渎庙碑记》,记述这次探源结果。他在碑文中撰写:探源“至中峰胎簪山,见水一潭,询土人,指为‘淮池’,复延缘细径而上十余里,始至山顶。有大石盘陀,广十余亩,渊映泉出石间,为之汰除沙砾,则发洪喷涌,汲取无竭,于是导淮自桐柏之言益信,而《水经注》所云胎簪山潜流得出者印证悉合,是以淮渎真源也已”。
这里所说的“渊映泉出石间”“发洪喷涌”的地方,正是太白顶东侧淮井位置。有帝王金口玉言,还能不算淮河真源吗?
历代探源者,在桐柏山得出了近10种淮源结论:有以山或太白顶峰为源,有以淮源镇之上的河道为源,有以淮庙内淮井为源,有以桐柏县城之西诸水合流为源,有以太白顶正北侧盘古谷为源,有以太白顶西牌坊洞沟为源,有以太白顶之东淮井为源。其实,他们都各有道理,产生偏差的原因,只是所取的角度不同,对“源”的理解不同,或因探源者所占有的主客观条件不同而已。
桐柏山瀑布
半个世纪前,我国当代地理学教授胡焕庸在编纂《淮河水道志》时,曾指出淮源是在太白顶主峰和那口淮井的西北面,这才是“淮河本流所发源”。1982年桐柏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为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对淮河源头进行三次考察。终于在太白顶主峰西北的牌坊洞下,直通桐柏山主峰太白顶的河谷里找到了淮河主流的源头——淮水真正的发源地。
淮源图
“淮河发源于桐柏山太白顶主峰西北河谷”,现已被当代典籍采用。这个结论也包含在历代探源者的记载中。无论是太白顶以北的盘古谷,或是西侧的牌坊洞沟,都与淮源的科学考察结果相接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