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河清四年,公元564年,洛阳邙山。
兰陵王结局兰陵王为什么不给杨雪舞解药(兰陵王结局如何)
旌旗猎猎,战鼓雷鸣,十万北周大军意欲攻取洛阳金墉城。
就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带着恶鬼面具的将领率领五百精锐骑兵借助邙山山势直冲而下,突入北周军阵中。
周军乍然见到恶鬼面具,已怖慴失色,更遑论其所到之处无不血雾弥漫,横倒一片尸首。
连消带打下,周军如潮水般从两翼散开,这支无名军队也得以冲杀至金墉城下。
兰陵王剧照,感觉这个面具有点出戏
那股气势之凶悍,着实令人望而生畏,连金墉城中兵将不由面面相觑,不敢妄动。
男子缓缓将獠牙恶鬼面具从鼻翼推下,一张俊美异常的脸庞浮现,众人才认清来者。
兰陵王高长恭!
北齐军队士气大振,旋即对北周军队反攻,北周军队大败。史书记载:
自邙山至穀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
此战兰陵王一战成名,北齐士兵还根据此事件创作了著名的《兰陵王入阵曲》,与北齐神武帝高欢令斛律金所创《敕勒歌》,成为代表性的经典古乐。
图为正在表演《兰陵王入阵曲》
关于兰陵王,史书的详细记载比较稀少,但其容貌,才能的出众,也让这个人物具有传奇性色彩。今天我们就根据现有史料,来展现兰陵王一生的轨迹。
高长恭是高欢长子高澄的第四个儿子。千百年来人们谈论他最多的,就是关于他的相貌。
但光长得好看可没什么用,由于是庶子,母亲身份低微,在那个讲求血统,嫡庶的时代,高长恭很早之前的地位不算高,仕途也始终不够顺利。
高长恭的三哥是嫡出,在高洋称帝时就获封河间王,而高长恭在其二叔父高洋称帝8年后,才得到通直散骑侍郎的职位。这个官职主要负责侍从皇帝,因而也没有过大的权力和锻炼的机会。
高洋似乎也不太重视这个看起来平常不过的宗室子弟,随后也就让其到肆州处理当地地方官事务,在这里高长恭也只是负责文职,没有涉及关于军队或者武官的事务。
高洋死后,其子高殷即位。高长恭也终于在这时进入了军队系统,获封左右大将军,兰陵郡王(封地在今天山东枣庄)。
高殷这样的安排,其用意有两点:
1.封其左右大将军,是通过皇室宗亲掌握军队,逐渐削除原有勋贵对军权的把控,从而加强皇帝自己对军队的控制。
2.封其为徐州兰陵郡王,可以通过封地形式获得地方刺史对皇帝的支持。
在中央与地方,宗室与权贵的双重考量下,兰陵王自然也就成为了皇帝所倚重的人。
又恰好兰陵王赶上了一个政治黑暗的时刻:
先是自己的六叔高演联合原来的太后发动政变,杀死高殷。而后高演为了预防自己后代重蹈高殷的覆辙,传位给九弟高湛,也就是兰陵王的九叔(有些混乱,这些人大家都不用记得哈,看看就好)
北齐皇帝世系谱
如此政权频繁易手更替,对于国家来说,是在不断消耗国力,戕害人才的过程。
而对于兰陵王来说,却是一件好事。
因为每个皇帝上台后,都必须拉拢他作为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增强自己的话语权,巩固自己的地位。
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兰陵王不但没有被政治清洗,反而不断收获由皇权带来的红利。
高演上位后,加封兰陵王为中领军,这个官是负责统领禁军,可以说权力不小。高湛上位后,兰陵王被授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并州刺史。
并州刺史算是对兰陵王权力的一个巨大提升。
1.并州是北齐,北周两国边境前沿,要知道,双方前期几次巨大战事都是发生在并州西南和中原洛阳地区,因而并州对于北齐的战略地位无比重要。
2.并州治所在晋阳(今天的山西太原),这里是北齐的陪都,当时的大城市,大量精锐士兵屯驻在这里。
北周北齐地图
高湛让侄子驻守这里,不仅仅是倚重兰陵王,更多的是加强皇权对这块军事重镇的绝对统治权威。
这时候的兰陵王才20岁,他能否胜任这个职务呢?
公元563年,北周大将杨忠联合突厥从北部进攻北齐,兵锋直指并州。
兰陵王在此战中的表现,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但是能够击退北周,突厥的双重进攻,可见兰陵王的军事水平不低。
而后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邙山大战,兰陵王奋勇作战,与斛律光,段韶击退北周军队,而后位极人臣,升任尚书令,参与中央决策。
然而,过高的权力与功勋在短期内可能是奖赏,在长期来看便是随时威胁君主的一把刀。
兰陵王的政治觉悟还是不错的,相比于一般将领,他似乎更清楚:
耀眼无比的军功,高不可攀的官位,不是美味无比的佳肴,而是随时都可能成为反噬自己的毒品。
担任尚书令不久后,他辗转在各地方任职,这段时期,他一直也在收受贿赂,财货,故意授人以柄,也为了消除高湛对自己的猜忌。
但随着邻国北周国力的不断上升和军事威压,兰陵王再推脱示弱,也还是免不了与北周交战的命运。
公元571年,北周军队在周、齐边境修筑城池,段韶,兰陵王随即主动出击北周军队。可当时段韶身患重兵,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兰陵王再次站了出来。
兰陵王认为先通过围城锁住敌军,而后在北周军队突围的必经之路上设下伏兵,此计果然成功,北周军队被“围三缺一”的战法迷惑,部队损失殆尽。
如此大功,兰陵王再一次获得封赏,加封太保,此时的兰陵王已经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
偏偏新上位的君主高纬,是个昏庸无道,多疑敏感的君主。
高纬剧照
在听闻《兰陵王入阵曲》后,高纬问兰陵王:“你这么冲入敌阵,不小心发生意外怎么办?”
兰陵王却一本正经地回答说:“国事就是我的家事,在战场上我不会想这么多。”
高纬一听到家事,顿时有些上头。他可能会想:
那如果我们兵戎相见,你是不是也不会考虑这么多,推翻我,这也不是家事吗?
就这样双方的矛盾也随着兰陵王的战功的累积不断尖锐。
终于,南陈的北伐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公元573年,南陈在多年的休养生息后,组织“太建北伐”,淮南的北齐军队节节败退。高纬却在此时让兰陵王出兵讨伐南陈。
太建北伐
很明显,这是一道送命题,是一场死局。
如果答应,现在自己已经是大司马,太保,地位已至顶点,出兵后必然会被猜忌清算。
如果不答应,这就是抗旨不遵。
兰陵王选择了后者。
他极力推却,不愿出兵,因为他也清楚自己目前的处境。
但他还是想劝高纬,他对这个堂弟依然保持着君臣之礼,兄弟之情。
可高纬听闻兰陵王的抉择后,顿时大怒,认为兰陵王这是居功自傲,反来要挟自己,不听自己号令,于是决绝地派使者向兰陵王赐下毒酒。
当使者徐之范将毒酒摆在兰陵王面前时,我想兰陵王早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面对自己心爱夫人的质问:为何不见皇帝?
他不愿多说什么,他只知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有人问,兰陵王为什么不反抗,不推翻后主高纬?
想想吧,当时的北齐,面对南陈,北周的双重高压,怎么再经得起又一场权力内耗?
兰陵王饮下毒酒,是看到了自己的六叔,九叔不断的权力倾轧,看到了那富丽堂皇皇宫中的黑暗与杀机。
兰陵王饮下毒酒,是为了自己的祖父,父亲一手建立起来的基业,是为了北齐几千里江山,还有他对高纬最后的一丝丝信任。
信任他在自己死后,能够重整河山。
信任他在自己死后,能够善待自己的家眷。
所以他甘愿做一颗权力博弈的棋子,一把沾染鲜血的刀。
但他不知道:棋手,执刀人从来不会考虑棋子,刀的感受。
他仰头一饮而尽毒酒的背影,是他最后的倔强。
有道是:
北齐男士俊,最美数长恭。
邙战杀声响,王曲震耳聋。
功高忧盖主,体壮盼生痈。
谨慎为人事,难逃饮鸩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