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各地革命博物馆、档案馆都在积极响应国家领导人对红色革命文物作出的重要指示,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重要性以及革命文物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
民国文献思想文化价值不在善本古籍之下
民国档案(民国档案杂志)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但又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社会变化剧烈,学术思想活跃,民国时期文献涵盖了中国自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各学科的发展成果,包括留下了大量包括图书、期刊、报纸、日记、手稿、海报及声像资料等文献,数量众多、内容丰富。
国内民国时期文献数量超过存世数千年的古籍总量,且散落于全国各地的公私藏书机构,它们共同构成了民国时期文献馆藏主体。此外,一些高校图书馆和私人藏家手中也有相当规模的藏量。
民国文献是反映民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方面情况的重要资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文物价值及艺术价值等。同时民国文献的思想文化价值不在善本古籍之下。
《伦理学原理》
中央档案馆珍藏着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时(1917-1918)读过的一本《伦理学原理》,这本书由商务印书馆于民国二年(1913年)出版,距今已有198年历史了。
红色文献持续升温,文物价值凸显
“红色文献”主要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期间由中国共产党机关或各根据地所出版发行的各种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党的领袖著作、党组织各类文件及根据地出版的各种书籍和报刊杂志等,例如,已成为一级革命文物的1944年5月晋察冀日报社编印的五卷本《毛泽东选集》、1931年红四军前委组织部印发的《军队中的支部工作》(油印本)等。红色文献不仅作为文物保存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纪念馆中,其价值从近年来的民间收藏行情和拍卖市场也可见一斑。
《毛泽东选集》
民国文献,虽只有短短三十八年的积累,却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们相信,随着文化的发展,随着研究者眼界和水平的提高以及文献保护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民国时期文献这一大“富矿”必将历久弥珍,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引导我们更深的思索:将如何保护好这些珍贵文物档案,并将这笔人类历史的财富传承下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