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司马光因“砸缸”而成名。
兼听则明的下一句(兼听则明的下一句是)
不过,比起“砸缸”这件轶事,更值得世人铭记和崇敬的是,司马光耗时19年主持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
(看视频快速了解)
今天诗词君给大家推荐这套由团结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康乾御批评点本《文白对照资治通鉴》”(简称“御批评点本”)。
首次将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御批整理出版,是第一套现代本“皇帝御批”评点本《资治通鉴》,更值得现代人阅读。
无数名人推荐的第一历史读物
康乾御批评点本《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白话本,已经有好几种,但是没有评点,字体也较小,今天我们给大家推荐的这套“御批评点本”,和一般的文白对照本相比,有着四大优势,更具阅读和收藏价值:
1、全文无删节,294卷全译
“御批评点本”采用更早的宋刊本《资治通鉴》,进行了白话全译,没有任何删减,是一部难得的全译本《资治通鉴》,非一般删节本可比。
2、首次刊出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御批
“御批评点本”收入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御批,他们都是治国明君,有广阔视野和高见,许多批点令人耳目一新。
尤其是首次整理成现代版本,让难得一见的皇帝御批终于公诸于世。同时还有儒家学者申涵煜的评点。
3、每卷新加题解,快速了解概要
“御批评点本”还对每卷增加了题解文字,294卷题解文字多达十几万字,堪称一部《资治通鉴》概要,花费如此经历,就是为了读者能够快速了解每卷的大事,方便阅读。
4、采用小四号字排版,更加适合阅读
“御批评点本”采用小四号字排版,尽管这样增加了页码,全书累计总页码高达14352页,但是,为了保护读者视力,略微增加成本,也是值得的。
极具学术性
清朝入关以后,极为重视对中华文化的学习,《资治通鉴》成为皇帝、大臣的必读书,康熙、乾隆先后对此书留下了御批。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被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康熙皇帝曾经反复阅读《资治通鉴》,为此留下不少批注,辑录为《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出版。
作为一代英主,他的批注高屋建瓴、别有见地。比如他在评价唐朝玄武门之变这一事件时就指出李渊、李世民父子在处理此事时的不足,他如此说到:
秦王李世民既然有创业的功劳,也有丰富的守成策略。唐高祖审度神器所归,自当要早定大计,然而他却犹豫不决,导致玄武门的惨祸,实在不能推卸其责。
如果秦王李世民智慧足够的话,作为唐代的一代明君,他对于李建成、李元吉,难道没有应对的完全之策?一定要骨肉相残,让后世人讥笑吗?实在是他的谋略不够完善,不单单只是遭遇不幸而已。
在康熙皇帝之后,他的孙子乾隆皇帝对《资治通鉴》喜爱有加,曾组织大量人力在《资治通鉴》的基础上编辑成《御批通鉴辑览》一书。
其在《资治通鉴》所记载的这一部分内容中,他留下了一千多条御批,其御批体现了一代盛世君主的深谋大略,例如,他在评点韩信之死这一事件时就说道:
韩信是否冤枉,暂且不说,然而高祖在外面,吕后公然杀了大臣,灭三族,高祖回来后又不闻不问,牝鸡司晨,国家的政事成什么样子了!后来的人彘之祸,其征兆在这时已经出现了。
此外,乾隆的御批还对许多历史人物、史事、地理、官制进行考证,增加了很高的学术性,令人不得不佩服其博学多识。
康熙、乾隆的御批,在清代曾经以《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御批通鉴辑览》刊行,但现在已流传不广。
“康乾御批评点本”《文白对照资治通鉴》将两位帝王的御批重新置入《资治通鉴》的相关原文处,重新点校、翻译成白话文,让今人能够重读这些精彩“御批”,极具价值!
能从中获得无数的宝贵经验
封建王朝的历史已经灰飞烟灭,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读《资治通鉴》呢?
对于上位者来说,通鉴可以说是极好的教材。
朝代更替,帝王轮转。如何统治,如何韬光养晦,如何夺取权力,如何巩固政权,如何开辟事业。
书的每一页,都能看到成功和鲜血铸成的王位。从而从书中获得教训,让自己往清明方向发展。
对于一位中间阶级,更加能从通鉴中获得无数的宝贵经验。
上面是领导,下面是百姓,要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时宜又坚强的桥梁。了解那些历史人物是怎么活的怎么死的,反思自己该如何自处,这个位置很可能在某一天也能成为改变某些事件的推动力。
通鉴中的历史经验,将是加固你的最好的材料。
一个普通人阅读这将近1400年,用无数人鲜血铸成的百姓史,就更能从中找到自己和一种心态,一种面对大势的心态。
《资治通鉴》一共294卷,一卷一万多字,读起来并不困难。
平时繁忙的人,一天读一卷,不到一年也能读完;如果一天三卷,三个月左右就能读完了;要是闭门专心读书,一个月就能攻克。
“康乾御批评点本《文白对照资治通鉴》”堪称读“通鉴”的最佳版本,相赠好友、长辈,或是自藏,都展现出你与众不同的的智慧。
从此打开更高的思想高度,人生见识大不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