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会须一饮三百杯(会须一饮三百杯但愿长醉不复醒)
“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
“愿扫鹦鹉洲,与君醉百场。啸起白云飞七泽,歌吟渌水动三湘。”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路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
李白好饮,童叟皆知,看他豪情挥洒的这些诗句,只感觉他不是在喝,就是在去买酒的路上。为此,人们不由渲染他的离世,说他是醉后入水捉月而死。
诗人余光中也曾为他写下: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那么,问题来了,诗仙动不动就举杯畅饮,动不动就抛出日倾三百杯的壮语豪言,他究竟多能喝、他的酒量如何呢?
有次我听一位研究他的学者说,他的酒量大概三四两。呵呵,这,这……这个,这个……
要知道,唐朝人喝的酒大多接近于现在的啤酒,比较高档的才有十多度,果真三四两的话,岂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能把诗仙喝倒了?所以,有理由怀疑学者把他的酒量换算为白酒了。
白酒的三四两虽然也不算海量,有些对不住他笔下的“三百杯”,总算马马虎虎啦!
不过这样一来,李白的酒仙形象就属于浪漫主义夸张手法的烘托喽!本来嘛,夸张是他的看家绝学!
如果有人想进一步探究,可看看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汝阳三斗始朝天”、“焦遂五斗方卓然”——那么,李白呢?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人家能喝三斗、五斗,诗仙一斗就眠了,所以呀,他只是好饮,并非豪饮!
话说,诗仙在最困顿的时候,也写下“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我们虽然不必像他日日酌饮,他的少年精神、狂情豪气,却是值得每个人仰慕、学习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