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原文)

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原文)

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原文)【诗词原文】苏幕遮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原文)【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首《苏幕遮》的主题很明显是悲秋和羁旅思乡的情感,这也是范仲淹笔下最为接近词之柔情本色的作品之一。范

【诗词原文】

苏幕遮

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原文)

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原文)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苏幕遮》的主题很明显是悲秋和羁旅思乡的情感,这也是范仲淹笔下最为接近词之柔情本色的作品之一。

范仲淹作为北宋仁宗朝一代名臣,身兼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等多重身份,他并没有在填词上倾注太多的精力,其词作也大半散失,流传至今的仅存五首,但每一首都堪称经典。词学家龙榆先生曾经评价范仲淹的词“激壮沉雄,虽写离情,亦变大笔振迅,不作一软媚语,自是英雄本色。亦苏、辛派之先河也”(《唐五代宋词选》)。这段话用“激壮沉雄”来概括范仲淹在词史上的地位,并定位在“苏、辛派之先河”,认为苏轼、辛弃疾所奠定的豪放词之先驱当属范仲淹。

恰恰是像范仲淹这样铁骨铮铮的一代名臣,也会写出像《苏幕遮》这样的销魂之词。当代词学家唐圭璋先生还注意到,范仲淹填词特别喜欢用“泪”这个意象,他仅存的五首词里竟然多次出现“泪”字。比如这首《苏幕遮》里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渔家傲》里的“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以及《御街行》里的“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足见范公之真情流露也。

因此,范仲淹即使是写相思柔情也仍然呈现出比一般人更为开阔的气象,他曾经下过江南,曾经入过边塞,足迹之远之广非常人能及,视野之开阔、胸襟之宽广也非常人能及。

这首《苏幕遮》上阕描绘秋景:“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视野由天及地,由水及山,水雾迷蒙,山色明亮,视野堪称大开大合,气象宏伟壮阔。再由芳草的延伸,将视线一直拉到最远的天际——斜阳之外:“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天、地、山、水、斜阳、芳草融合成水天一色的寥廓画面,其中一连串色彩对比鲜明的字眼“碧”、“黄”、“翠”等渲染出一派明艳却又不无萧瑟之感的秋色秋意,和一般一味描绘秋天衰飒之气的诗词不同,呈现出了更加空灵明媚的境界。

更出人意料的是“芳草”这个意象的使用。“芳草”与自然的季节是不符合的,可是在古典诗词中,芳草又确实往往和离情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词的前两句就是“碧云天,黄叶地”,一望无际的蓝天和黄叶满地的对比,已经很写实地突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接下来的“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又再一次描绘了眼前能够看到的秋天的山水实景,那么上片结尾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就是由景入情的过渡了:既然已在斜阳之外,说明这并不是视线能够确切看到的近处的实景,而是想象中的视线所看不清楚的远方虚景了。因此“芳草”这个意象的使用,取的其实就是它在离情这方面的象征含义。

上片由“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转折过渡到下片的抒情。“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对故乡的思念令人黯然神伤,一个“追”字更显得愁情之浓烈与迫切。如此愁情何以排遣?万里之外的家乡何以重返?也许只有在梦中,才能摆脱现实的羁绊,让梦的翅膀飞越一切时空的阻碍,将词人带回心心念念的故乡吧?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于是词人希望能借酒消愁,借酒入梦,可是对于一个情深之人来说,喝下去的酒不但没有帮助他消除愁绪,反而化成了更为浓郁更为辛酸的相思血泪。或许,这种浓得化不开的相思愁情,就好像词人在另一首词《御街行》中所说的那样,是“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吧。

前人说,读了范仲淹的《苏幕遮》,才能理解其实铮铮铁汉也有入骨柔情,也能作此销魂之语。难怪范仲淹虽然存词不多,却囊括了历朝历代无数的崇拜者。例如元代王实甫在写《西厢记》的时候,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开曲〔正宫端正好〕,也忍不住化用范仲淹的名句为“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化范仲淹词之绮丽高远为凄清缠绵,亦别有一番风情了。

正所谓“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即便高大伟岸如范仲淹,亦有如此儿女情长的一面,这真是一件让人感到欣喜的事情。

上一篇: 朝代顺序表(朝代顺序表口诀)
下一篇: 王道邦(王道邦的儿子 保定)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