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1日,彭老总给志愿军38军颁了那封著名的万岁军电报,让38军一战封神。
38军荣光无限的同时,志愿军在战场上的态势也势如破竹。
明朝平壤之战(甲午战争平壤之战)
接连两次战役的胜利,让志愿军兵峰直抵38线。
前线捷报频传,让毛主席高兴不已,随即在12月4日13时,给前线的志愿军发了一封电报,电报中毛主席对下一步战略做了具体指示。
(二)请派出几个有力侦察队附电台,迫近南浦、平壤、三登之线,进行威力侦察,观察情况,并增加敌人恐慌。该敌现在一夕数惊,极为恐慌。
(三)我志愿军休息5天后,如平壤敌未退,则准备先打平壤附近之敌,然后包围平壤,研究攻城办法。如平壤敌已退,则向三八线攻进。
拍完这封电报之后十多个小时,毛主席又一次发送电报指出:
这接连两封电报,为志愿军指明了进攻路线,那就是光复平壤。
(第二次战役动线图)
公元1950年12月6日,冒着凌冽的寒风,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起进入平壤,收复了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看着满目疮痍的平壤城,朝鲜人民军将士们眼含热泪,志愿军将士们也心有戚戚。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首杜甫的《春望》完美诠释了朝鲜人民看到人民军和志愿军的场景。
街上出现的一群群市民们,头顶饭盆和罐子,抬着装满吃喝的木桶纷纷向着志愿军涌来。
用特有的朝鲜族中国话,激动地说着各种感谢的话语。
那眼中的泪水,还有止不住地激动,跟无数的食物,诠释了什么叫做军民鱼水情。
眼见朝鲜人民的热情,践行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志愿军将士们一一谢绝。
跟志愿军将士们受到热烈欢迎,相映成趣的是那随处丢弃的美军装备,和狼狈撤离的美军。公路上,到处都是美军军装、皮鞋、铜盔和军用电线,火车站中还有美军遗弃的大量装备和补给。
16日敌人狼狈撤退时,美军第八集团司令哈里斯·沃克中将(死后追授上将),更是在撤退途中车祸身亡。
(哈里斯·沃克中将)
在第二次战役中,我志愿军将士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歼敌3.6万(包括2.4万美军),顺利光复平壤,一举收复三八线以北大片区域,解放瓮津、延安半岛,迫使联合国军转入战略防御,逆转了朝鲜战局!
志愿军出兵仅仅一个多月取得的战果,让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喜出望外。
在原本的战前设想中,志愿军能在龟城、泰川、德川、宁远、五老里一线构筑防线,经营半年之后,伺机反击就是最好的设想。
谁曾想志愿军一路势如破竹,两个月时间就打过了三八线。
(美军丢盔弃甲)
欣喜的毛主席,在12月18日发给中央局和各大军区的电报中高兴地说:
可以这么说。
第一次战役,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第二次战役,则迫使敌军转入战略防御,从而彻底扭转了朝鲜占据,这对于整个抗美援朝战争具有深远关键影响。
我志愿军在二次战役中,千里突袭的表现,也成西方军事教材中经典战役,被无数次学习。
英国牛津大学战略学家罗伯特·奥内尔博士就曾在自己撰写的《清长之战》中说过这样几段话:
中国军队在清川江、长津湖一带赢得的军威,在其后3年一直良好地保持下来,从此后,中国的军事威力就在世界大大小小国家的首都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中国人没有于1950年11月在清长战场上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就一定会很不一样。
(致敬英烈)
1950年11月30日,第二次战役惨败的消息传到华盛顿之后,无数美国媒体在白宫举办的记者会上纷纷质疑杜鲁门总统,并且不断试探美国是否会用原子弹。
比如,《纽约时报》记者安东尼·莱维罗就问杜鲁门:
杜鲁门回答:
安东尼·莱维罗接着问:
杜鲁门对于这个可能进一步扩大战争的问题,回答是:
这个任何必要措施和步奏,引发了《纽约每日新闻》报记者杰克·多尔蒂的好奇心。
(杜鲁门记者会)
杜鲁门一看,模棱两可地回答说:
杜鲁门模棱两可回答,并没让媒体满意,随后《芝加哥每日新闻》报记者保罗·利奇又问。
眼见糊弄不过去,独立们只能肯定地回答:
随后杜鲁门还特别强调:
媒体记者面对杜鲁门避重就轻话语,深感不以为然。
合众社者资深记者梅里曼·史密斯继续追问原子弹问题:
杜鲁门又一次重复了之前的回答:
国际新闻社记者罗伯特·狄克逊听完又进一步问道:
杜鲁门问话没听完就插言说:
眼见杜鲁门又回避了问题,全国广播公司记者弗兰克·布戈尔换了个角度继续问:
这问题的意思是,如果联合国不同意,美国是否会使用还会坚持使用原子弹。
(美国的原子弹)
杜鲁门一听,立马回答道:
杜鲁门在面对媒体发难的时候,虽然多有顾左右而言他,避重就轻,但传递出来的信息,却让世界舆论沸腾。
(杜鲁门讲话吓到了英法)
是什么让杜鲁门威胁使用原子弹?答案是,杜鲁门需要原子弹给自己壮胆,同时试探盟友态度。
遭遇志愿军轮番重拳打击,战线一泻千里后,麦克阿瑟意识到志愿军不是只有少数部队进入朝鲜战场,而是主力出击。全面撤退的美军,还有不幸车祸身亡的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让麦克阿瑟所言的圣诞季攻势变成了全面撤退。
反而是敌人从溃退转入了战略进攻。
面对前线战况的逆转,美国媒体上诸如:
这样的报道层出不穷,让杜鲁门和麦克阿瑟压力山大,如果不放点狠话出来,他们都不知道如何应对这场媒体风暴。
可是杜鲁门放出的狠话,却让美国的主要盟友英法两国深感焦虑,并害怕朝鲜战争进一步扩大之后,失去控制,最后危急他们在远东的利益。
除了在远东的利益之外,英法两国对于远在天边的朝鲜并不关注,反而对在家门口的苏联威胁更为看重,他们不希望美国在远东投入太多力量,甚至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欧洲不希望看到战争)
对英法而言,他们急切的诉求是希望杜鲁门保证:朝鲜事件不至于把全世界搅进一场大战。
刚结束的世界大战,伤痛还没有恢复,再来一场,老欧洲将真的被打废掉。
面对英法两国的质询,杜鲁门也急不可耐地想要找到挽回败局的出路。
为此他不断组织紧急会议,和麦克阿瑟商量对策,在多次商量后,两人达成了一致意见。
基于这个判断,美国决策层还有欧美盟友内部也出现了分歧。
一派认为:欧洲至关重要,美国军事力量不应深陷朝鲜,主张放弃朝鲜将力量集中在欧洲。
另一派认为:现在危险发生在亚洲,如果亚洲失败,欧洲将没有希望,因此朝鲜必须取胜。
支持亚洲制胜论的麦克阿瑟,甚至公然主张要扩大战争范围,空袭中国东北的机场、封锁中国的海岸,利用台湾对付中国。英法两国则主张,战争应该在三八线附近停下来,然后谋求政治谈判结束战争。
在两派意见中难以抉择的杜鲁门,最后决定维护远东的亚洲,也不放弃欧洲。
(主战派麦克阿瑟)
简言之,美国自觉实力强大,什么都想要。
于是,敲山震虎的原子弹试探,在杜鲁门在记者会上不断放风之后,成了必然。
杜鲁门的如意算盘是,威慑中国!
谁曾想英国人、法国人,和无数西方人反而更急。
英国议会内,一场最激烈的外交事务讨论在焦虑中进行,近百名英国工党议员联名致函首相艾德礼,反对在任何情况下使用原子弹。
联合国大厦内,西方无数国家都对美国的试探大为震惊,集体表达对美国使用原子弹的担心,支持英国的态度。
美国的原子弹试探,吓坏了美国的盟友,但却没有吓唬到中国人。
(貌合神离的两人)
舆论压力,还有盟友的担忧和惶恐,让焦头烂额的杜鲁门也无奈了。
12月4日,杜鲁门表示:
这个表态缓和了美国盟友担忧,也让众人松了一口气。
12月14日,在美国默许下,联大通过了印度等国提出的朝鲜停战方案。
这个方案的核心内容就是,就在三八线停战,以便进行后续磋商。
但,这是美国真要谈判停战吗?答案不过是美国的缓兵之计而已。
美国受迫于盟友的忧虑,不使用原子弹,但不代表他们停止了战争。
一场装模作样的谈判,是为了争取时间,给全面战争做准备。
果不其然,12月16日,杜鲁门总统就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要求军队兵员从250万人增加到350万人,不仅如此,还要求飞机和坦克生产能力,要在一年以内提高4到5倍。
除了战争准备之外,美国还开始走马换将!
12月26日,东京联合国军总指部,迎来了新任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
麦克阿瑟看着眼前这个战友,用叮嘱的言语告诫他:不要小看中国人,他们是很危险的敌人,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步兵,最擅长的就是插入纵深发起进攻,惯于夜战和运动战。
麦克阿瑟的叮嘱,让李奇微深感责任重大!
(麦克阿瑟的忠告)
12月26日下午16时,远在朝鲜的联合国军迎来了新的指挥官。
这位指挥官,在凌冽的寒风中视察着自己的部队。
眼前的这只部队士气之低落,让他深感震惊。
震惊过后,李奇微开始反思,进而得出了一个结论:
后续李奇微虽然用自己的临敌指挥,挽回了联合国军的战线,将战争重又拉回到对峙方向,可他对这场战争的理解,依旧让人印象深刻。
这是一场不为人所理解的战争,因为他们遇见的是从未有见过的对手。
这个对手意志顽强,勇于牺牲,纪律严明,看似弱小却不可战胜,就连原子弹都吓唬不了。
这个对手就是轻步兵巅峰的中国军队,打得让他们怀疑人生的中国军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