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十月,高居无为的唐玄宗与其爱妃杨玉环在骊山华清宫,一边安享骊山温泉,一边等待着当时身兼数职的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赴华清池之约。
然而,唐玄宗等来的却是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的消息。
他不相信这个自己恩宠备至的胡儿会窥觑他的江山,但事实是承平日久的唐王朝兵不知战。
马嵬之变(马嵬之变历史事件)
安禄山所过郡县望风披靡,太原被袭、河北沦陷、长安危在旦夕。
唐玄宗再也无法与美人安心享受温泉了,这个他亲手推上盛世巅峰的王朝,是否就这样跌落谷底了呢?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以奉召讨伐奸臣杨国中清君侧的名号在范阳起兵叛乱。
蓄谋已久的安禄山叛军从范阳一路南下,经博陵过常山,势如破竹。仅用了二十多天便抵达黄河岸边的灵昌郡。唐军猝不及防,一路溃败。
安禄山眼看着成功过半,滚滚而来的黄河水却阻挡了他的脚步。看着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安禄山不知是喜是忧。
他进京时无数次的路过这里,山川地形早已熟记于心。或许从起兵那一刻起他便想好了对策,眼下只待天气能如他所愿,黄河是一道天险,叛军本来很难渡过。但是叛军到达黄河边的时候正值寒冬腊月,所以叛军都盼着,如果黄河能上冻该多好。
安禄山派自己的士兵连夜把一些破船、树根和草料等扔到河里去把河流阻断。第二天大家惊讶地发现黄河果然上冻,所以叛军就踏着浮桥渡过了黄河,一路西进。
唐军措手不及,防线在瞬间就崩塌了。
已经七十多岁的唐玄宗,纵使一生有过太多的辉煌经历,但听到太多的阿谀奉承,真真假假已无力分辨。
安禄山不费吹灰之力,便破了唐玄宗第一道防线,兵至陈留(今河南开封)城下。
安禄山得知押在京城的儿子安庆宗已被玄宗处死,仰天痛哭,安禄山不能理解唐玄宗为何要这么做,将这把怒火烧到了无辜百姓身上。唐玄宗在这个时候杀掉了安庆宗,也等于向天下人告知,安禄山是有政治野心的,把他这个阴谋揭穿了。
安禄山非常愤怒,他就把他自己的愤怒转移到他手里这些俘虏身上所以唐军很多俘虏都被杀了,这个事也使战争的态势一步一步地扩大。
安禄山痛失爱子,从此心性大变,所过之处烧杀抢掠,两天后便攻打到唐玄宗的第二道防线——荥阳。
荥阳北邻黄河,自古就是战略要地,素有“两京襟带,三秦咽喉”之称。唐玄宗派遣重要官员到荥阳募兵防守,不料安禄山大军来势汹汹,荥阳四面被围,擂鼓震天。
《资治通鉴》中记载:“士兵乘城者,闻鼓角声,自坠如雨。”意思是荥阳城上的士兵被安禄山的鼓角声吓得自坠如雨,这段记载是非常真实的,因为从唐朝中期开始府兵制已经逐渐瓦解,唐朝军队的战斗力锐降,在中原地区的唐军训练以及装备都很有限,战斗力不如安禄山的军队,所以荥阳守军就很难抵挡。
被速胜言论蒙蔽的唐玄宗,依然沉浸在歌舞升平之中他看不到安禄山正以凌厉的攻势向自己逼近,洛阳城的战火,能否让唐玄宗从太平美梦中醒来呢?
唐玄宗布下的第三道防线东都洛阳由安西四镇节度市封常清领兵,与安禄山的铁骑在洛阳城外血战六天,最终溃败。
十二月十三日,安禄山叛军攻入洛阳城,东都失陷,这一消息对唐玄宗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做了这么多年太平天子,他从未想过,自己最宠幸的臣子会背叛自己,从范阳到洛阳,绵延一千六百里,安禄山叛军势如破竹,仅用了三十多天,便占领了大唐的东都。
这一天对于安禄山来说早已迫不及待,攻下洛阳长安便指日可取,而面对眼前的繁华,对权力的憧憬,对奢华生活的渴望,让安禄山的贪念变得更大了。
封常清洛阳战败,率众逃到陕郡(今河南地区),与上司高仙芝会合,将两军所面临的形式告知高仙芝,承认自己低估了安禄山叛军的实力,并建议高仙芝退守潼关,眼下对于长安来说,潼关是目前唯一的屏障,却无兵驻守,一旦叛军破关而入,长安就危在旦夕。
高仙芝听从了封常清的建议,率军急速回撤,奔赴潼关。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城北,这里西接华山,南靠秦岭,北临黄河,东面山峰连接,地势险要,是秦、晋、豫三地要冲,所以有“鸡鸣闻三省,关门扼九州”之说。
退守潼关的封常清和高仙芝整合队伍,凭借着潼关的天险,第一次率军守住了唐军阵营。然而唐朝军事上的转机却敌不过朝廷政治上的腐朽。国难当头,将军浴血奋战,换来的却是宦官陷害自砍梁柱。
高仙芝和封常清看到叛军来势凶猛,所以为了保存实力,为了保护政府的财产财富不落到叛军手里,所以他们把大量的财富财产能转运的都往长安转运,带不走的都烧了。
而这个过程被皇帝派来的很贪财的监军边令诚看到,他看到财物都转移了,有些也焚烧了给自己什么都没留下,所以他非常恼怒。他回到皇帝跟前,就诬告封常清和高仙芝说他们贪生怕死,已导致阵地丢失,导致这两个人被处斩。
唐玄宗正需要有人来承担唐军一溃千里的责任,边令诚的诬告似乎来的正是时候。唐玄宗一道敕令处斩了封常清、高仙芝两员大将。
安史乱爆发以后,玄宗皇帝一开始给人的感觉就是慌了神一样,或者说已经从这个事情上看不出他早年的谋略,看不出他早年的那种意气风发或者说早年的沉稳,而是完全乱了方阵,完全乱了章法,而且犯了许多的兵家大忌,包括临阵斩将这种事情。
内斗造成的政治大溃败才刚刚开始,面对安禄山一天天逼近的战火,潼关又会由谁来守?几经思虑,唐玄宗选择了瘫痪在床的老将哥舒翰。
哥舒翰与安禄山虽同为胡人,但出身名门的哥舒翰向来瞧不上小混混出身的安禄山,唐玄宗天真的相信,尽管哥舒翰瘫痪在床,早已不负当年之勇,但凭借他在西域的威名,也足以震慑叛军。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二月十九日,唐玄宗任命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率军驻守潼关。哥舒翰也是少数民族将领,这个人骁勇善战、战功卓著,曾经被唐朝封为郡王。
自范阳起兵以来,安禄山以不可抵御之势横扫大唐半壁江山,短暂的胜利助长了安禄山的气焰。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自称雄武皇帝,年号为圣武元年。
洛阳称帝后,安禄山放慢了进攻的脚步,忙于享受他渴望已久的荣华。而这个出身互市牙郎的胡儿黄袍加身,却让唐玄宗看清了花言巧语笼罩下的权臣真实面目。
驻守潼关的半年时间里,哥舒翰先后三次击败了安禄山的先头部队,使得叛军只能徘徊在潼关以外,无法逼近长安。
此时河北地区的唐军在郭子仪、李光弼的率领下联合起来对抗叛军,驻守大本营的史思明接连惨败,持续的战争令唐军将士们对这场以诛杨国忠为名的叛乱感到疲惫,也因此痛恨骄纵召乱的杨国忠。
军中对杨国忠的不满之声一浪高过一浪,甚至有将士提议诛杀杨国忠,顺应安禄山的要求,哥舒翰与将士们尚未商量出计谋之时,杨国忠便通过耳目得知了此事。
为了自保,杨国忠奏请玄宗,潼关兵众虽多而后继无兵,一旦失利,长安危在旦夕。他请求选三千监牧小儿组建京师卫队,加强训练。得到玄宗许可后,杨国忠又以防御叛军为由
花重金招募一万人屯驻灞上(今西安地区),令亲信杜乾运率领。
对于杨国忠的算盘,哥舒翰心知肚明,为了避免自己腹背受敌,他奏请玄宗将灞上屯军归属于潼关。
公元756年六月一日,哥舒翰把杜乾运召来潼关,找了个借口将其除掉。于是将相之间的矛盾也由此恶化。
封常清、高仙芝两员大将死后,哥舒翰率军死守潼关。半年里河北地区和洛阳以南的地方,军民纷纷起兵,联合抵抗叛军,安禄山逐渐陷入四面受困的境地。
然而唐军的将相不和、相互提防却给了他见缝插针的机会。
安禄山在潼关城外布下疑兵,诱惑唐军出战,这场叛乱从开始以来就不只是单纯的军事问题,打败唐玄宗的不是安禄山,而是唐玄宗自己。
一路溃败令他有些惊慌失措,做了几十年的太平天子,他迫切地需要一场胜利来挽回其一代帝王的尊严,以抚慰他苍老而惶惧的内心。
就在这时,有人向玄宗透露消息,说叛将崔乾祐在陕郡(河南三门峡)只有不到四千人的兵力且羸弱不堪又无防备,此时出兵定能全胜。
唐玄宗信以为真,即刻命令哥舒翰出战收复陕郡和洛阳,殊不知这正是安禄山的诱敌之记,哥舒翰虽然病体沉重,可凭借着昔日的作战经验,他清醒地意识到此时出兵,无疑是羊入虎口,便上奏说:“官军据险,以扼其进路,利在坚守。何况贼兵残虐百姓,失去人心,兵势日蹙,将发生内变。乘其内变,可不战而擒。”
而杨国忠却不以为然,甚至怀疑哥舒翰是因为心存害己之念才坚守不出,便在玄宗身边进言,此时若不出兵,恐怕错失良机,于是,信以为真的唐玄宗再次派人前去潼关,催促哥舒翰出兵。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四日,哥舒翰面对出兵诏书,抚胸恸哭,引兵出关。
三日后哥舒翰带兵东出潼关百余里,与叛将崔乾祐的军队在灵宝(河南灵宝)相遇。这里南面靠山,北面是黄河,因为潼关这个地形是独特的,叛军有所准备,所以哥舒翰的军队出城以后就中了叛军的埋伏。在狭长的山谷里边,叛军又点起了烟火,唐军被烟熏火燎,叛军箭如雨下,唐军尸体堆积如山。
战役非常惨烈,崔乾祐据险以待,战场就在七十里长的狭长地带上展开,战斗持续了两天时间,最后逃回潼关的仅剩八千人。
六月九日,崔乾祐攻入潼关,城中守兵所剩无几,叛军顺利入城。固若金汤的潼关沦陷了,哥舒翰投降了安禄山。
唐朝以烽火为信号传递军情,边塞之地大约每隔三十里设一处烽火报警点。每日天黑放烟一炬,称为平安火。
安禄山造反以来,东西两都之间也启用了烽火报警,此刻的唐玄宗等候多时也未见平安火燃起,一种不详的念头涌上心头。
潼关完了。
这时他才真正产生恐惧之感,派出去的大将都无法抵抗安禄山叛军,下一步该怎么走?朝中宰相建议唐玄宗离开长安,找个安全的地方避难。
可哪里又是安全的呢,杨国忠提出驾幸剑南以避贼。
剑南就是剑南道,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置,以在剑阁之南得名,剑阁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
逃到四川,第一个从主观上看,因为杨国忠是四川人,杨氏兄弟都是四川人,那是他们的根据地,并且杨国忠可以凭借自己特殊的身份继续把持唐朝中央政府的朝政。
第二个从地理形势上看,四川这个地方是易守难攻,叛军很难再尾随而至,唐代诗人李白就在其《蜀道难》中形容通往蜀中的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也正因蜀道艰险有剑门关这个险要的隘口,只要少量兵马便足以阻止叛军的追击,加上蜀中富庶的自然条件,四周皆高山峻岭,远离各敌对政权的侵扰。
但逃出长安,便意味着唐朝遭受建都以来最大的失败,甚至有可能导致政权覆灭、帝国瓦解。尽管如此,唐玄宗已别无他选,最终还是决定了避难蜀地。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十三日凌晨,天刚蒙蒙亮,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三姐妹、部分皇子皇孙以及杨国忠等大臣在禁军护卫下匆匆离开京城,向四川蜀地撤退。
皇帝出逃,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经过一天一夜马不停蹄的颠簸,六月十四日中午,一路车马劳顿,唐玄宗一行终于远离长安百余里。
饥饿疲惫下只好停至马嵬驿歇息,马嵬驿又叫马嵬坡,在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在唐朝历史上,马嵬坡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地方,因为这里上演了一幕痛彻人心的爱情悲剧。
在这里,人们看到了唐玄宗作为皇帝的孤独,作为帝王的无奈,也看到了杨贵妃的无助和无辜。
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历史记住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呢?
公元756年六月十三日,一代帝王唐玄宗带着他心爱的女人杨贵妃踏上逃亡蜀地的道路。
令人不解的是攻下潼关后,安禄山竟然下令停止进军,给唐玄宗留下了逃亡的时间。
历史并没有记录下安禄山此刻的心情,而这场灾难的造成究竟由谁来承担,矛头终将是指向了专权误国的杨国忠。
提起马嵬坡(今陕西兴平),这个因安史之乱而载入史册的地方,历史赋予它的是一个政治名词——马嵬之变。
然而,马嵬坡留给人们的第一反应却是杨贵妃魂归之地,一场本意杀杨国忠的政变,留在人们记忆中的主角却换成了杨贵妃。
那么一场兵变能否为大唐扭转战局,唐玄宗和安禄山这对生死冤家又会何去何从?
公元756年正月一日,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后将触角伸向了江汉、江淮地区,在他看来卡住运河,切断唐朝的钱粮来源,江山易主便指日可待。
然而这一美梦没过多久便被打破了,没有人会想到打破安禄山这一美梦,力挽狂澜的是一介书生。
当叛军南下江淮,攻打到河南东部时,雍丘(今河南杞县)县令令狐潮投降叛军,弃城逃走,本是真源(河南鹿邑)县令的张巡主动接过对抗叛军的大旗,募兵三千人赶赴雍丘。
对抗叛军令狐潮的一万五千人,经过六十多天大小三百余战,叛将令狐潮也未能攻下雍丘。
张巡是一个文官,没有从军的经历。但这个人很爱国,忠于朝廷。如果没有安史之乱这个事故的话,张巡在军事上的造诣和潜力也不会被发掘出来。
他利用自己擅长言辞和自己的爱国之心去激励将士奋勇争先,杀敌报国,守城将士在他的感染下团结一致,士气高涨。
五月,心有不甘的令狐潮卷土重来,这一次他只身来到雍丘城和张巡叙旧,试图劝降张巡,唐朝大势已去,又何必苦苦征战。
张巡不屑一顾地质问道令狐潮平生自称忠义,今日所为义在何处。令狐潮听后竟无言以对,羞愧而退。
双方就这样僵持不战持续了四十余天,这时长安陷落的消息传来,军心开始动摇,张巡身边有将领劝他寡不敌众,长安又已陷落,不如投降。
他不相信一度繁华的唐王朝,会这样走向覆灭,更不能有人动摇他的军心,只好处斩了劝降的将领,把将士们骚动不安的情绪重新凝成一股战斗的力量,继续坚守雍丘。
而张巡没有想到的是此时的唐玄宗早已奔走在逃亡蜀地的道路上……
公元756年六月十四日,经过一天一夜马不停蹄的颠簸之后,唐玄宗一行行至马嵬驿,一路车马劳顿、饥饿疲惫的将士们开始怨声载道,逐渐将矛头指向了被安禄山点名剿杀的杨国忠,于是在大将军陈玄礼的激怒和纵容下,将士们最终将满腔怒火喷向了杨国忠。
当时吐蕃的军队断粮,吐蕃使节就找到杨国忠说这个事情。禁兵看到这个情况以后说杨国忠和吐蕃人勾结,图谋不轨,禁兵借机一拥而上把杨国忠杀了。
杨国忠被杀后,士兵四处搜寻,杨氏一门几乎全部被杀。然而一切还未结束,将士们将最后的怒火指向了唐玄宗的最爱——杨贵妃,理由是杨国忠谋反,贵妃不宜陪侍皇上。
眼看着众怒难犯,为了稳住军心,无奈的唐玄宗只好割爱。
杨贵妃、安禄山、爱情、江山……昔日的一幕幕在唐玄宗的脑海里翻滚着,身后的将士们焦急地等待着唐玄宗的决定,当士兵发生哗变以后要杀掉杨贵妃,高力士对唐玄宗分析形式,唐玄宗依靠只有禁军,不能不满足禁军的要求。
“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
唐玄宗对杨贵妃非常宠幸,但是在这个情况下很无奈,只好把杨贵妃交出去。唐玄宗不是一个普通人,虽然有普通人的感情,但是他也是个政治家。
在关键时候,他不能为了美人而失去自己的江山。
杨贵妃马嵬坡香消玉殒,千百年来,马嵬坡在人们的记忆中不曾磨灭,“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好愿景也传唱了一千多年,人们为杨贵妃的离去感到惋惜,甚至传言贵妃未死,而是偷偷远渡到了日本。
从本质上讲,安史之乱的责任应该不在杨玉环本人身上。
唐玄宗控制了马嵬兵变后,在禁军护卫下朝着蜀地西行,太子李亨则告别唐玄宗,从马嵬坡一路北上,到达灵武后,裴冕、杜鸿渐等大臣反复五次向太子上奏,请太子即位。
在太子之位上做了二十多年的李亨何尝不盼望着早日登上皇位,但摆在他面前的是金瓯残缺的乱局,能否平叛眼前的动乱,他并不知道。
大臣向太子进言,现在时局危乱,国不可一日无君,跟随您的士兵老家都在关中,追随您到这个地方,无非是想求得一些自己的富贵。如果您不称帝将会使将士心灰意冷,如果将士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信心的话,可能各自散去。
这样对当时的局势非常不利,再加上李亨做了多年太子也早有称帝之意。
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四十五岁的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改年号至德元年,史称唐肃宗,尊远在蜀中的唐玄宗为上皇天帝。
对唐王朝而言,唐玄宗长达四十四年的帝王生涯就此终结了,唐肃宗的即位将成为唐朝平叛与复兴的新起点。
公元756年六月十七日,长安陷落。
占领长安后,安禄山以为天下已经到手,唐玄宗的逃亡对他来说似乎并没有产生太多的情感波澜,往日的恩情早已被到手的权利地位所淹没。
自登基以来,他便开始了奢靡无度的生活,放任手下士兵抢掠财宝,日渐失去民心的战争使得百姓更加渴望唐军的平叛。
公元756年,河北、河南一带军民纷纷联合对抗叛军,唐肃宗拉开反攻序幕,这让安禄山陷入了焦灼状态,整日心神不宁,眼睛因疾病也几近失明,脾气变得暴躁,手下稍有不如意者便会遭捶打或者直接杀掉,即便是他的心腹谋臣也不例外。
从安禄山自己的崛起来看,他主要得益于唐玄宗对他的信任,但是安禄山在自己羽翼丰满之后没有很好地对待对待唐玄宗,他自己野心膨胀,毅然断绝了君臣之义。
由此在安禄山自己的阵营里,他自己的臣民也有这种错觉,只要有能力,兵强马壮,就可以不顾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一旦有机可乘,很多人也会觊觎安禄山的位置,所以说他的悲剧是注定的。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五日这天晚上,寒风凛冽。安禄山抚摸着玄宗赐予他的免死铁券,仿佛只有这冷冰冰的铁券才可以让他在暴躁中安静下来,双目失明的他并不知危险正悄然逼近。
为了自保谋士严庄开始游说他的二儿子安庆绪,以太子之位恐怕要旁落到其弟弟身上为由劝安庆绪取而代之,以免他日沦为父亲安禄山盛怒之下的刀下鬼。
巧合的是安庆绪早有取代之心,只是无人支持,不敢轻举妄动。
严庄是安禄山最信任的一个心腹大臣,在安禄山称帝之后很多将领和谋士都见不到他,很多他的命令都是通过严庄来转告的。严庄经常也受到安禄山的责罚,所以他暗地就和安庆绪勾结。
安庆绪这个人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他心狠手辣,在军事上他有才华,骁勇善战。但在政治上没有谋略,没有政治才华。
他看到他的父亲宠爱自己的叔母段氏,有可能会把自己这个地位传给他的弟弟,所以他心生不满就和严庄勾结起来。
严庄的提议与安庆绪不谋而合,安庆绪明白有了严庄的支持事情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安禄山处心积虑的一生终结在一句“杀我者定是家贼无疑”的定论中。
无论曾经多么的风生水起,此刻的他也只能无助地挣扎,只是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家贼之中的主力竟是自己的儿子。
安禄山在被杀以后,安庆绪派人在他的大帐里面挖了一个几尺深的坑把安禄山给就地掩埋起来,密不发丧。到了第二天,把大臣和将军们集合起来宣布了安禄山身患重病的消息,册立安庆绪为太子,让安庆绪继位,实际上以此来证明安庆绪继位是合法的。
正月六日,安庆绪顺利即位,尊安禄山为太上皇,几日后才对外公布安禄山的死讯,并为安禄山治丧。
维持一年的大燕政权,至此进入安庆绪时代。
匆忙即位的安庆绪延续了安禄山的作战计划,朝江淮地区大举进攻,目标指向了大运河沿岸的睢阳。
睢阳一旦失守,叛军就能挥师直下江淮,断绝唐军的财源粮草,肃宗便再无平叛之望。
而要攻破睢阳,唯有先拿下张巡驻守的雍丘。
自公元756年末,从未带过兵打过仗的文官张巡却屡屡挫败叛将令狐潮,用兵如神的名声早已在叛军中传播开来,安禄山只好调集兵力,意图从宁陵两面夹击雍丘。张巡探知消息后弃雍丘转战宁陵与驻守睢阳城外的太守许远兵合一处,将进攻宁陵的叛军打得落荒而逃。
转眼到了至德二年正月,唐军阵营里传来了安禄山被属下谋害的消息,这令饱受战争之苦的士兵们感到大快人心,似乎安庆绪的统治根本不堪一提,用不了多久便会被消灭。
然而即便是张巡恐怕也不曾预料到,黎明前的黑暗是这么漫长。当叛军如巨浪般来袭之时,睢阳究竟守得住吗?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张巡率军坚守睢阳之时所作的这首诗充分展现了死守睢阳时的壮烈场景。
叛军的包围如光晕,裹住月亮一样频繁地进攻,黄尘漫起,他依旧要坚定的挥舞着白羽指挥舔干血迹,裹着伤口的将士摆好阵势对敌,让人心生悲戚的是,路断音绝,仍没有人把这危机之情奏之天子。
待到将士全部战死,谁又能来守这座城呢。
张巡满腔的报国热忱,但却孤立无援,期间他也曾经派过部将南霁云去突围,到彭城等地求救,但是这些守城的将军都庸兵自重,他们都怕自己受到损失,所以最终还是没有一支人马来援救睢阳城。
所以张巡始终是与自己的这些亲信孤立抗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公元757年正月,安庆绪即位之后下定决心攻下睢阳,拔掉张巡这根钉子,于是任命猛将尹子奇率十三万大军浩浩荡荡扑向睢阳,然而驻守睢阳的张巡与许远手中不过六千八百人。自知用兵不如张巡的太守许远为大局着想,将指挥作战的权利全部交给张巡,自己甘愿充当配角。
惨烈的攻城战自正月起开始打响,以边境蛮族为班底的安史叛军张着血盆大口恶狠狠地咬向睢阳城,却被张巡的智慧一次又一次的打掉门牙。
张巡善于运筹帷幄,利用自己的智慧,采取过很多特别的战法,比如火烧敌人的云梯使敌将尹子奇也伤亡惨重,不敢轻易攻城。
几个回合下来,睢阳城下堆满尸体,叛军损兵折将,退兵数十里等待补给,几近疯狂的尹子奇誓言不拿下睢阳誓不罢休。
七月份叛军再次重兵合围睢阳,前几次的战败让尹子奇领教了张巡的厉害,不再轻易发兵,而是使出最后一招围困。
睢阳被围后等不到兵力粮草的补给,城内粮食越来越少。麻雀、老鼠、树皮、纸张一切能吃的东西都被吃光了,城池的能量在时间的消逝中被一点一点的消耗,看着饿得饥肠辘辘的士兵,无奈之下的张巡做出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为了鼓舞士气,为了表明自己坚决抗敌的信心,张巡甚至不惜把自己的爱妾献了出来煮成肉汤分给士兵去吃,很多老人小孩都被
杀害之后煮了分给士兵去吃。
张巡守城的故事可歌可泣,异常悲壮,在这样残酷的战争环境下,张巡镇守睢阳城坚持到了十月,然而这座靠意志坚守的堡垒,终敌不过数万人的攻击,最终还是孤立无助地崩塌了。
公元757年十月八日,凄冷的月光流淌在满是战火硝烟的土地上,黑压压的叛军似蝗虫一般扑向睢阳城,这个令他们付出惨重伤亡的小城,此时死一般的沉寂,城内白骨成堆,只剩下张巡和三四百个守军饿得无力再战。
张巡无助地倒下了,三百天的围城战结束了,睢阳被攻破了。
睢阳失陷三天后,唐王朝的增援大军终于赶来,打退了尹子奇的军队,收复了这座伤痕累累的城池。
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矗立在商丘古城南门外的张巡祠依然在向后人讲述着这段顽强的战斗,他如一块华表般见证着那份保家卫国的热血。
张巡率领将士们用生命坚守的睢阳遏止住了叛军南下,为唐王朝保住了如生命线一般的江南地区,留下了收复河山的资本,睢阳收复后,唐军的平叛力量在河南开始战略大反攻。
那么唐肃宗统治下的唐军能否从叛军手中将大唐失去的城池全部收回呢?
未完待续。
对于这段发生在大唐盛世的历史事件,诸君如何看待?欢迎交流~
本文由斯远读书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