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张伯行简介(张伯行读xing还是hang)

张伯行简介(张伯行读xing还是hang)

张伯行简介(张伯行读xing还是hang)康熙四十八年(1710年),张伯行调任江苏巡抚,救济淮安、扬州、徐州三府的灾荒。适逢布政使宜思恭因布政司库存亏空被总督噶礼弹劾罢免,康熙帝派尚书张鹏翮查处。陈鹏年以苏州知府的身份代理布政使职务,建议布政司库所亏空的三十四万,以分别扣除官员的俸银及使用差役的费用来抵补。张伯行行文噶礼要求联名上疏,没有被答应。张伯行简介(张伯行读xing还是hang)张伯行便自

康熙四十八年(1710年),张伯行调任江苏巡抚,救济淮安、扬州、徐州三府的灾荒。适逢布政使宜思恭因布政司库存亏空被总督噶礼弹劾罢免,康熙帝派尚书张鹏翮查处。

陈鹏年以苏州知府的身份代理布政使职务,建议布政司库所亏空的三十四万,以分别扣除官员的俸银及使用差役的费用来抵补。张伯行行文噶礼要求联名上疏,没有被答应。

张伯行简介(张伯行读xing还是hang)

张伯行简介(张伯行读xing还是hang)

张伯行便自己上疏,康熙帝得知后命张鹏翮一并调查。张伯行另外又上疏说明了噶礼的不同意见。

康熙帝对廷臣说:“看了张伯行的这个上疏,知道他与噶礼不和。作为臣子,应该以国事为重。我办理机务将近五十年,未曾让一个人施展他的私欲。这个上疏应当放置不予理睬。”不久,张伯行以身体多病为由提出辞官,康熙帝没有允许。

张鹏翮请求责成张伯行的前任巡抚于准及直思恭赔偿十六万,其余用官员俸银及使用差役的费用来抵补。康熙帝说:“江南亏空钱粮,并不是因为官吏侵吞。我南巡时,总督、巡抚随意挪用公款而下级官吏不敢议论。如果责成新任官吏来补偿,我实在于心不忍,”于是让查明南巡时用款情况上报。

张伯行又上疏,奏明各府州县现无着落的钱粮十万八千,康熙帝命令一律免于赔偿。噶礼贪婪横行,张伯行与他相反。

康熙五十年(1712年),江南乡试的副考官赵晋暗中交接考生,接受贿赂。发榜以后,读书人议论喧哗,抬着财神进入学宫。张伯行上疏奏明这件事,正考官左必蕃也把实际情况上报。

康熙帝命尚书张鹏翮、侍郎赫寿查处,张伯行与噶礼会审。后得到举人吴泌、程光奎暗中贿赂的情况,供词中牵连噶礼,张伯行请求解除噶礼的职务,交有关部门严肃审理。

噶礼心中不安,也找出张伯行的所谓七条罪状上奏。康熙帝命二人都解职。张鹏翮等不久奏报:赵晋与吴泌、程光奎行贿受贿事均属实,应按刑律治罪;噶礼暗中受贿事属诬告,张伯行应撤职。

康熙帝责备张鹏翮等为噶礼掩饰,又命尚书穆和伦、张廷枢重新审查,结果仍旧与前次张鹏翮等人的意见相同。

康熙帝说:“伯行任官清正,这是天下所了解的。噶礼才干虽有余,但喜好无事生非,并没有清正的名声,这个意见是非颠倒。”于是,命九卿、詹事、科道官再议。

第二天,召九卿等说:“伯行居官清正廉洁,噶礼的操行我不能相信,如果没有张伯行,那么江南必然受到他的盘剥,大概要达到一半地区。

这次二人互相参奏的案子,起初派官去审理,被噶礼阻挠,以致不能得到其中的真实情况;再派官去审理,与前面的意见没有区别。你们应能体会我保全清官的心意,要使正直的人没有什么疑虑和恐惧,那么天下将会出现安定的局面。”

于是夺去噶礼的官位,命张伯行复职。

?康熙五十二年(1714年),江苏布政使一职缺员,张伯行上疏推荐福建布政使李发甲、台湾道陈瑸、前任国子监祭酒余正健,而康熙帝已将湖北按察使牟钦元提拔就任。

不久,张伯行弹劾牟钦元将通海盗的罪犯张令涛隐藏官署中,请求逮捕治罪。张令涛的哥哥张元隆住在上海,造海舱,出入海洋,拥有大量资产,交接豪贵。

赶上刑部下檄文搜缉海盗郑尽心余党,崇明水师捕住一条渔船,此船的主人是福建人,却假冒华亭籍,经过查验船照,知是元隆所代领。

张伯行准备一追到底,当时令涛在噶礼府内任职,元隆托病逃避逮捕,案子未结却死于家中。噶礼先前弹劾伯行,曾抓住这件事作为七条罪状之一。

正巧上海县百姓顾协一起诉令涛占据他的房屋,另外还有几处水寨窝藏海贼,声称令涛现在居住在钦元官署中。康熙帝命总督赫寿调查审理,赫寿庇护张令涛,以通贼事查无实据而上报。

康熙帝又命张鹏翮及副都御史阿锡鼐调查此案,张鹏翮等奏报张元隆、张令涛都是良民,请求夺去张伯行的官职。康熙帝命复查,并让张伯行自己陈述。

张伯行上疏说:“元隆通贼,虽然上报已死,然而他财产丰厚,党徒也多,人人可以冒名,处处可已领到执照。

令涛是顾协一首先告发的,如果顾协一举报不实,照例应以诬陷治罪。由于钦元庇护,致使此案久悬未决。我作为地方长官,应该在事情刚刚发和时即加以防止,怎能不追究呢?”

张伯行解任之后,张鹏翮等仍以他诬陷良民,挟私报复,要求斩首。刑法部门讨论同意这一建议,而康熙帝却免了张伯行的罪,调他到京城来。

不久,张伯行到南书房任职,兼代理仓场侍郎,并充当顺天乡试的正考官。

后授为户部侍郎,兼管钱法、仓场,又充当会试副考官。

清初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学术氛围,对张伯行有很大的塑造作用,他学宗“程朱”,以弘扬程朱理学为己任。

他不遗余力地传播程朱理学,批判陆王心学,反对佛道思想。他不但信奉程朱理学,而且还把这种理学思想应用到日常的为学、为政和为人中去。

在为学方面,张伯行每到一处就广建书院,积极传播程朱理学,排斥其他学术,并搜集刊刻先贤文集;在为政方面,他关心河务,全心为民,并注重地方稳定,忠于职守,受到清圣祖的多次褒奖;在为人方面,他一介不取,为官清廉,不畏强权,刚直犯上。

张伯行不仅是一位理学大家,更是一位尊崇躬行的理学实践者。他的理学思想主要包括“性理”学说、反对姚江、重视主敬、排斥佛道和尊崇躬行等五个方面。

张伯行刚成进士时,回家乡南郊建造了一座精制的房屋,摆上了数千卷书以供纵情观览,看到《小学》、《近思录》,以及程、朱的《语类》,说:“进入圣人的门庭在这里呀!”他曾全力找到宋代理学四大学派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各位大儒的书,一边诵读一边抄录,前后共七年。

最初任官时曾说:“圣人们的学问,概括为一个‘敬’字,所以学习没有比掌握敬更重要的。”

因此他自号为“敬庵”。又说:“君子懂得义,小人只知利。老子贪生,信佛的人怕死,烈士追求名声。这都是属于利。”

康熙朝倡导清官政治,社会风气推崇清官,官员也以居官清廉为荣,这是张伯行成为大清官的历史背景。“我为官,誓不敢取民一钱”,这是张伯行的名言。由于当时官员薪俸极低,因此,要做到“一介不取”,很多人只能是降低自身的生活标准。

与这种节俭型清官不同的是,张伯行生长在大地主家庭,衣食无忧,在他当官期间,一切花销包括米麦蔬菜、衣服穿戴,甚至是磨面的牛、石碾都是从河南老家运来。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张伯行从福建调任江苏巡抚时,整个路费仅花一两银子,这实为典型的‘矫廉’之举。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当时社会已形成了‘凡清必好’的风尚,因此人人标榜清廉,甚至互相鼓吹。

“矫廉”还只是荣誉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在政务处理上,清官往往无能。在张伯行所辖江苏省内,盗贼出没,案件堆积如山,连康熙帝也说“张伯行操守虽清,为人糊涂,无办事之才。”

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考查,噶礼弹劾张伯行,列他“七大罪”,并非全是诬词。

到了雍正朝,雍正皇帝干脆直斥张伯行为“木偶”。雍正皇帝对以前的清官政治深为不满,对官员的“操守”和“才能”问题进行了新的定位。

上一篇: 乾隆传(乾隆传位给第几个儿子)
下一篇: 重耳的故事(重耳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