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苏轼是什么家(苏轼是什么家什么家什么家)

苏轼是什么家(苏轼是什么家什么家什么家)

苏轼是什么家(苏轼是什么家什么家什么家)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不仅创造了大量的诗词书画,为后人千秋传颂,而且力主兴修水利,功绩十分显赫。曾有诗云:“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堤旁遍种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四十多个品种。每当寒冬一过,春风吹拂,苏堤便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北宋熙宁十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不仅创造了大量的诗词书画,为后人千秋传颂,而且力主兴修水利,功绩十分显赫。曾有诗云:“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堤旁遍种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四十多个品种。每当寒冬一过,春风吹拂,苏堤便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

北宋熙宁十年(1077)四月,苏轼由密州调任徐州知州。到任刚三个月,黄河在澶州决口泛滥,洪水冲向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身为地方长官的苏轼临危不惧,首先关闭城门,制止“争出避水”,以安定民心。同时征发5000民工,抢筑一道“首起戏马台,尾属城”的抗洪大堤。他还亲自到武卫营动员禁军参加抢险,自己则拿起工具,布衣草履,“以身帅之,与城存亡”。他夜宿城上巡查险情,屡过家门而不入。临危时刻,还以诗言志:“坐观入市卷闾井,吏民走尽余王尊。”一旦堤防溃崩,他甘愿像汉代东郡太守王尊那样,以身填堤,力挽狂澜,确保百姓和属下脱险。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官民团结一致,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防洪措施,使徐州转危为安。

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七月,苏东坡到杭州任太守时,使他最伤脑筋的是杭州居民用水紧张和流经市内的运河淤泥沉积两大难题。由于西湖岸边的“海墙”年久失修,河道急需疏通,为此事,苏东坡日夜思索,翻阅资料,查找县志档案,出访勘察,还请来通达水事者进行商讨。终于制定出“疏通运河、兴修水闸、改造西湖”等一整套治水兴利方案。并决定当年十月开工,计划次年四月完成。为解决海水夹带淤泥的问题,苏东坡决定延长引海水路线,让盐桥河穿过街市,以此起到净化作用。他先引海水进茅山运河,流经东郊,再在西南钱塘江口修建水闸,海水涨湖时关闭、退潮时开闸,这样由钱塘湾引入的海水先充入城郊运河,流经三四里,使泥沙沉淀,而后与盐桥河接通,同时还采取街市内河床水位低于城郊运河三四尺的措施,从而使穿过街市的河水既充沛又澄清了。为了保持城内运河的水位,又在城北余杭外新挖一条河,与西湖相通。凭着朝廷给他的100道僧人的“度牒”,采用以工代赈的方法募民开湖,花了20多万人工,终于把葑草打撩干净,并用挖出的葑草和淤泥筑起了这条长堤。后人为缅怀他,称此堤为“苏公堤”,简称“苏堤”。上述一整套工程方案经过紧张、艰苦的施工,终于如期实现,使运河保持水深八尺。做到了河水清清,岸柳浓浓。航运通畅,饮水甘甜,城里百姓交口称赞:“这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苏轼是什么家(苏轼是什么家什么家什么家)

苏轼是什么家(苏轼是什么家什么家什么家)

为了进一步解决长期饮水供应问题,苏东坡试行了不少措施,把西湖的泉水引入城内。十八年前,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东坡在杭州做过通判,曾经协助当地人修过一支干管。可是,这次苏东坡任太守,当年修的干管早已损坏,百姓喝的是咸水,若要买湖水,一文钱一斗。苏东坡请来.当年监修干管的年逾七十的僧人,经过研究决定用陶制韧管代替当年大竹简,上下以石板保护,这样将西湖的泉水由一个水库引人又一个水库,流程数里,最后通向市内各处。这些水不仅一昼夜内能浇灌800亩田园,而且人们不必去龙井、虎跑,就可以一文钱不花地饮用清沏甘冽的泉水了。与此同时,他还选派了千名士兵在城北修建了两座水库,解决了当时军营的用水。

原文:1.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2.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遣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宋史·列传第九十七)

上一篇: 苏州龙卷风(苏州龙卷风致1死21伤)
下一篇: 安家集数(安家集数介绍)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