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概况
浙江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创建于2003年,非师范专业,学制4年,授予法学学士学位。学院拥有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学位授权点。社会工作专业先后入选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2009年)、浙江省“十二五”新兴特色专业(2014年)、浙江省一流专业(2019年),国家一流专业(2020年),是浙江省同类专业中唯一一个五星级专业,近5年稳居全国同类专业的前2%—8%。
专业名师
刘
梦
刘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学(高等教育)成果二等奖获得者。曾任中华女子学院副院长,现任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院长,兼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中国国家代表、理事会理事,九三学社中央妇女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社工师协会副会长,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杂志编委,Critical Social Policy杂志编委,《中国社会工作研究》杂志编委。
研究领域涉及社会工作本土化、家庭暴力机制及干预研究、儿童保护、社会工作评估研究、性别研究等。主要讲授小组工作、女性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社会工作评估研究、社会工作基础(双语课程)、Social work theory and skills (留学生课程)、Social Advocacy (留学生课程)等课程。主编的《小组工作》获北京市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专著《中国婚姻暴力》获中国妇女研究会优秀专著二等奖。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省部级课题、国际组织赞助的各级各类课题12项,出版学术专著译著1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50余篇。
什么是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与国际接轨、应用性强的新兴学科。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在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是现代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力量。作为一种职业,它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大众熟悉的职业,社会工作与律师、医生并称为三大热门职业,被誉称为“社会工程师”或“社会医生”。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浙江,面向全国,秉承“德法兼修、助人自助”的育人理念,培养人文精神浓、理论素养深、实务能力强的应用型社会工作人才。
具体培育学生参与社会治理、服务社会的意识,关注弱势群体、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情怀,锻炼自我反思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优化服务设计和机构管理的技巧。学生毕业后能在民政、社会保障等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基金会、社会工作机构等社会组织从事政策研究、社会治理、管理咨询、社会服务及评估等相关工作。
培养特色
第一,响应社会需求,实行宽口径人才培养。
立足社会现实需求,坚持宽口径的人才培养原则。通过社会工作类课程群的设置,以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培养为中心,打造“模拟教学+基地实训+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实践应用型的专业人才。通过社会学类课程群的设置,以社会调查评估、社会规划与管理能力培养为中心,打造校地合作、政社联动的合作培养模式,重点培养知行合一的专业人才。
第二,立足资源禀赋,打造专业特色方向。
围绕健康中国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找准定位,大胆创新,率先在国内将健康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作为专业建设的特色方向。立足浙江,面向全国,与行业和国内其他高校协同合作,基本形成“人有我强、人无我有”的特色优势和错位优势。对内,加强整合校内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资源;对外,加强与民政系统、教育系统、司法系统及众多公益慈善机构等部门领域的联系,集中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资源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方向。
第三,彰显专业优势,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专业教师依托自办的金华市乐福、同心等社会工作机构,发挥专业优势和社会服务能力,积极开展社工专业服务和志愿者支持服务,承担社会工作专业培训,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声誉。发挥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带领和指导学生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开发和运作的“时间银行”、“周末家庭”等服务项目回应社会需求,探索人口老龄化的应对策略,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引起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权威媒体高度关注。
第四,学科专业良性互动,教学科研相得益彰。
社会工作专业为浙江省一流专业、重点专业和新兴特色专业,专业所属的社会学学科是浙江省重点学科、浙江省一流学科,建有国内首批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点(MSW)和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强大的学科支撑,通过教学团队的引领与科研反哺教学,能较好地实现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和资源共享。近年来,专业教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十项,发表权威、核心期刊论文一百多篇,出版专业著作、教材近三十部,建有《小组工作》等校级精品在线课程和《社会学概论》等省级一流课程。
核心课程
本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为: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伦理、社会学概论、社会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SPSS统计软件应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政策、社会保障等。
专业方向核心课程主要有:健康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环境社会学、消费社会学等。
办学条件
本专业专任教师21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2人,博士17人(含在读3人),博士生导师2人,外籍教师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2人,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2人,省部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优秀教师1人。校外实习基地近40个,校外督导10名。建有国内先进的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和社会调查实验室。
此外,本专业与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等境外、国外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每年都可以参加出国出境的访学和实习交流项目,为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创造了条件。
办学成果
本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浙江省“十二五”新兴特色专业、浙江省一流专业。在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专业排名中,稳居全国社工专业的前2%-8%。在邱均平《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专业评价中,连续多年被评为5★专业(浙江唯一5★社工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所属的社会学学科入选浙江省一流学科(省属高校唯一一流学科),拥有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点(全国首批、省内第一)和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近5年,在邱均平《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学科排名中雄居浙江省属高校第一。
本专业已形成健康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和城乡社会治理等特色方向。专业教师开发运作的“时间银行”、“周末家庭”等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顺应了浙江社会发展需求,获得广泛的社会赞誉,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报道和高度关注。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近100%,学生考研深造率保持在20%以上,众多毕业生在民政、学校、医院、工青妇等单位以及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专业机构就业,其中不少毕业生已成长为知名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总干事或负责人。
(中央财政支持项目:社会散居孤儿社会工作帮扶示范项目)
(民政部、李嘉诚基金会,全国贫困人群服务及能力建设合作项目:周末家庭--农村社区空巢老人临时家庭支持计划)
(社工专业学生参加浙江省统计调研大赛)
就业前景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社会工作人才的现实需求日趋强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中组部等18部委联合发布的《加强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都强调各级政府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2015年开始,“促进、发展与支持专业社会工作”被连续四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级政府开发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岗位,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提供了扎实的政策保障。从历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学生可以在政府部门、教育、卫生、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从事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工作,就业前景非常广泛。
选考科目要求
2022年社会工作专业无选考科目要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