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多项重大转型:一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二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政治结构转型;三是由于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高度统一国家,所以中国的发展也会不可避免地对近代以来形成的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秩序构成挑战,甚至引发国际秩序的转型。这三个重大转型叠加在一起,其复杂性与艰巨性世所罕见。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又深刻地作用和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所有这些转型最终都将集中地反映为思想文化形态的深刻变革,需要以文化转型为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加快推进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愈来愈深刻认识到,现代化建设决不限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的现代化其实更重要、更根本。邓小平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文化建设问题,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强调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是文化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柱。正如自然科学揭示自然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为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提供知识一样,人文社会科学探讨人类社会及文化领域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探讨对各种后果进行价值判断的哲理依据。只有深刻洞察这些因果联系和价值判断依据,我们在面临各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问题时才可能不是简单地凭传统、经验、或感情冲动作出选择与判断,而是能够理性、审慎地思考和作出决定。因此,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对于提高一个民族的文明与智慧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对于我们这个正在发生深刻转型和变革的民族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高校汇聚了我国75%以上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集中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5%以上的研究成果,是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力军。北京大学又是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镇,具有深厚的学术传统和雄厚的学科实力,理应在走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前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肩负更大责任、作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北大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发展很快、势头很好。随着国家发展研究院、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国社会调查中心、西方古典学中心等前沿交叉机构的成立,以及“儒藏”工程、《中华文明史》等重大研究专项的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能力不断增强,学术贡献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在最近一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北大获奖成果总数达59项,高出第二名27项,并且在一、二、三等奖数以及普及奖数方面,均位列全国高校第一。在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北大32项成果获奖,获奖总数和特等奖、一等奖获奖数在北京市高校中均居首位。
然而,与党和国家对北大提出的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示范引领、走在前列的新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期待相比,与国外顶尖大学相比,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依然存在差距。主要是资源向应用学科倾斜较多,对基础学科的资源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强;以重大问题和交叉学科为导向的科研平台还不健全,有分量的科研成果还不多;研究成果对外展示和国际交流相对薄弱,应当以更大的力度“走出去”、“引进来”。尤其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国际国内高等教育竞争非常激烈,我们在加快发展,别的学校也在加快发展。千帆竞逐,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现在领先,不等于永远领先;整体领先,不等于各个方面都领先;在国内领先,不等于在国际上领先。我们一定要继续发扬北大“常为新”的精神,永不自满,加快发展步伐。
展望未来,我们要把北大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服务文化强国建设、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结合起来,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勇担使命、再立新功。第一,要在构建与创新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体系、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方面起到引领作用,对一些最重要的核心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作出实质性贡献,形成若干具有北大风格、北大水平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派。第二,要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在研究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上作出突出贡献,特别是要提出有扎实学理基础和严谨事实根据的方案,切实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指导作用。第三,要进一步拓展国际化视野,这种国际化决不是简单地照搬别人的理论或方法,第一步,要善于借鉴别人的理论解决我们自身面临的问题,同时能够用别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理论和主张;第二步,要逐步改变国际学术、文化领域“西强我弱”的格局,逐步有能力和别人平等对话;第三步,要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进一步上升,把我们的理论和主张输入国际主流话语体系,在国际学术文化领域掌握与中国实力和地位相称的话语权。
为实现这样的战略目标,我们要扎扎实实地抓学科建设,抓人才队伍建设,抓体制机制改革。一是要以学科发展为主线,不失时机地推进院系结构调整,增强院系的活力和创造力。积极探索文科院系学科建设的评估标准和评价方式,综合考虑学科发展潜力和北大在这一领域的位置及发展前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求院系明确学科定位,集中精力做最应该做的事情,走质量优先的内涵式学科发展道路,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二是要以文化强国建设为契机,着力推进重大专项和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学科资源和研究力量的作用。努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现代中国研究、语言科学研究、中外文化典籍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哲学和宗教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文化产业研究、美学艺术研究、国别与地区研究等领域取得更大进展,成为服务国家和社会文化发展的“智囊团”。努力推进文化、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成为推动文化形态业态创新的“孵化器”。三是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这几年我们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但总的来讲还是按照常规、按部就班地进行。要进一步发扬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精神,出台一些更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新办法。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新任务,更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机遇。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要牢记使命、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努力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李强,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社会科学部部长、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