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地名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记忆和对优秀传统的寻根感怀。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
金山区规划事务和地名管理中心组织编撰的《金山地名寻踪》正是以地名为视角,讲述了金山地名所蕴含的风土人情、沧桑变化和文化积淀。让我们跟随本书一起开启地名历史文化之旅,探寻金山地名的前世今生吧!
元代石拱桥:致和桥
枫泾镇位于江南水乡,河道密布,桥梁众多,水运发达。南大街边的枫泾市河上,是古桥最为集中的地方,据当地老人介绍,原先全镇共有桥梁72座,这在江南市镇中也首屈一指,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的美誉。这些桥梁形态功能各不相同,有拱桥、平桥、石桥、木桥,形态舒展,蔚为壮观,构成枫泾水乡古镇最为典型的景观。其中建于元代的致和桥,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枫泾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并在继续使用的古代石拱桥。
致和桥又称圣堂桥,位于金山区枫泾镇友好居委会南大街88号东侧。因建于元代致和年间(1328年)而得名致和桥;因桥堍西曾有真武祠,后改称玉虚观,俗称圣堂,故又称致和桥为圣堂桥。
致和桥为单孔石拱桥,桥体大部分由武康石花岗岩组成,东西走向,跨镇区市河。致和桥全长26.3米,宽2.9米,拱直径7.5米,桥高4.25米,拱高4米,桥面两侧各有15块条石作栏板,两端各有16级阶石。它造型古朴雄伟、结构牢固,充分反映了元代桥梁的风格特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致和年号是元泰定帝所使用年号,历史上仅存在一年,即1328年,致和桥就是于那一年所建,致和桥名保留下了最为重要的历史信息。另外其后历经各朝屡次修缮,在桥本体上现今还留下了各个时代修复的痕迹,充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工艺水平。2000年,致和桥被列为金山区文物保护单位,是金山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元代石拱桥。
致和桥
清代沈蓉城《枫溪竹枝词》中写枫泾镇过年的一首词就取景致和桥,词云:“人事新年日日增,致和桥侧见欢腾。贫儿偏好牧猪戏,稚子常提走马灯。”
据清光绪《嘉兴府志》记载,致和桥东有得泉井、得泉亭,为明代枫泾地方士绅顾文昺所浚所建。明景泰五年(1454年)顾文昺在古桥附近垦地得钱,并看见桥旁有湮没古井,遂重新开浚,取钱即泉之义,是为得泉井。为方便往来乡人汲水而建亭,是为得泉亭。清咸丰十年(1860年)得泉亭毁于兵乱,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顾文昺裔孙顾念奎募资重建。明代周寅有诗咏道:“清风义井古衢侧,泉脉源源来不息,居人缓汲行人先,丹室仙人方煮石,作亭者谁顾虎头,我有义心天有锡,凡今钱货古曰泉,一举偶然成两得。”周寅,字汝钦,奉母至孝、安贫守义,曾参与纂修郡志,著有《小学集注》《百橼堂集》等。周寅对得泉亭的歌咏也是对顾文昺义行的宣扬,是枫泾古镇民风淳朴,崇德向善的表现。
资料:金山规划资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