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千万工程、擘画振兴蓝图”实践团
为深入了解浙江村庄振兴之路以及将经验总结分享到其他省份,实践团参加寒假“强化专业责任,助力乡村振兴”专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参与开展乡村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实践活动,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助力美丽乡村、文明乡村、善治乡村建设。
”探访千万工程,擘画振兴蓝图”实践分为两个阶段,“共实践”与“再调研”
01
共实践
2024年1月23日,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探访千万工程、擘画振兴蓝图”寒假社会实践团出发前往浙江嘉兴海宁长啸村开展“走进蘑菇世界,探寻‘光农互补’绿色共富路”调研活动。
寒潮来袭、北风瑟瑟,却浇不灭实践团的热情,一行人整装集合,满载着好奇与探究,踏上了调研学习之路。
NO.1了解长啸思变之路
“穷”是对这片土地唯一的评价
“思”是几代长啸人的同频共振
“变”是党的领导赋予长啸崛起的辉煌
从年收入16万,到年收入400万,三十年前,长啸村振兴之路虽漫漫,却不馁。为了更好地了解长啸村的历史,实践团一行来到村史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长啸土地的“穷”、感悟长啸人的“思”、领略长啸村的“变”。参观过程中,讲解员告诉实践团成员,穷则思变,长啸村的振兴之路正是在“穷”的压迫下闯出来的一条思变之路。
NO.2倾听振兴背后故事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长啸村振兴背后的秘密,实践团一行找到了长啸村的扎根基层30年的长啸村党委书记许国初,向他了解长啸村是如何完成“经济薄弱村”到“全国文明村”的蜕变的。
“学党史、明初心、为民办实事”,2004年来,环境整治、道路浇制、活动中心、医务室均投入使用;2011年来,虎啸村开始土地流转,一鼓作气投入大量资金治理乡村环境,成功创建一星级美丽乡村;2015年来,充满创意的农光互补食用菌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开启长啸致富之路……
一谈起长啸村的历史与人民,许书记的眼中闪烁着光芒,1060户人家、156位党员,谈及村中的大小事务,许书记如数家珍。为了更好地规划村庄,许书记以脚步丈量每一块田亩、每一条水道;为了寻求致富道路,许书记披星戴月,跑遍江浙地区的村庄,独自探索乡村振兴的成功密码;为了提升百姓生活,许书记不顾身体,做完心脏支架手术后仅4天就出现在施工工地,就为了项目能够顺利完成。就算为资金所困、就算不被他人支持,他都从没想过放弃,他将事情一件一件拆分、一件一件解决,而讲起他为村庄所做的事情,他只谈给村民带来了什么,而对自己的付出轻描淡写,当被问及这些困难是如何克服、如何坚持的,他说:“什么事情都要走在前列的,最重要的是看到他们开心,我才放心。”
NO.3感受传承非遗文化
一经一纬编出无穷创意,千丝万缕织就有形精品。听说长啸村有能工巧匠,实践团一早前去拜访,刚到村头,便看见袁花镇竹编工艺传承人蔡甫良老师远远的向他们招手。
一入家门,便看到门前贴着对联,其书丰筋多力,有云游雨骤之势;再往里走,就看到一节竹子旁摆着一把长椅、一块矮凳,正是加工到一半的竹材与工作地;步入书房,一张大大的案几上方悬挂着诸多书法作品,件件笔底龙蛇;而案几的一面摆着二胡等乐器,更有诸多精美的被仔细地摆放在展架上的竹编作品……
蔡老师向队员们展示了他的聘书,他被聘请为嘉兴市乡村文化名师工作室的老师,在长啸村文化礼堂教小朋友们竹编工艺,更向队员们介绍了“竹传长啸”这一品牌项目,他说:“村里面知道我,想把这个手艺发展发展,传承给年轻一辈。”
NO.4走访村民调研村庄
为了能够多角度了解长啸村的发展情况,实践团一行走遍了村庄的每个角落,参观食用菌基地领略农光互补的魅力、走进“有家农场”详细了解大棚与特色野饭如何成为致富法宝、了解露营营地和野炊饭的经营方案、踏上田垄感受长啸村的整洁环境与无处不在的光伏产品、探访村文化活动中心体会村民日常生活。
“好不好,百姓说了算。”深入乡村,实践团走进村民家中,向他们了解如今生活的变化、对于村里改变的看法。
当被队员们叫住问问题时,村民们总是显得拘谨,然而当被问及村里生活如何的时候,他们便打开了话闸子,“这生活是越来越好了啊,我们现在晚上出去都有灯,没事的时候还能去活动室喝喝茶、打打牌。”、“我们家现在是大棚种葡萄的,可甜可甜了,村里边都帮着卖。”、“这个路修好了,晚上还能去看看那个水幕电影,你们有机会要看看,很好看的嘞。”……
在“零碳”公园,航拍“农光互补”基地、“渔光互补”基地两个光伏板放置点,探寻光伏座椅、光伏路灯、光伏垃圾桶等光伏科技的应用。
02
再调研
NO.1河南省焦作市李贵作村
2023年2月1日,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探访千万工程,擘画振兴蓝图”寒假社会实践团成员李佳恒前往河南省焦作市李贵作村参观调研。
从平凡村落到以煤矿发家致富成为市里的榜样标杆,再到80年代“五小企业”下架的新一轮转型,李贵作人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坚持用“团结一致、百折不挠、相信希望”的精神解决问题。百姓院”其名称一语双关,不仅是指代村中共同生活的来自十四个省的多民族、多姓氏人民群众,更是李贵作村千年历史底蕴的凝结。
NO.2河北邯郸赵都水镇
2024年2月21日,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探访千万工程、擘画振兴蓝图”寒假社会实践团成员李泽萱前往河北邯郸肥乡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重点——赵都水镇文化旅游度假区开展调研活动。
赵都水镇布局为“一核、一环、两轴、两带、四大功能分区”,一核为小镇文旅体验,一环为休闲水环线、两轴为核心文化体验轴和小镇生活休闲轴,两带为滨河风情景观带和赵都建筑风貌带,四大功能分区为民俗娱乐区、商贸休闲区、时尚文创区、文化度假区。
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立足本国,面向世界,赵都水镇,汇集邯郸、肥乡地区非遗⽂化于⼀街,其中有四股弦、油纸伞、织布、窗花剪纸、扇子等等。肥乡区四股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19世纪初由山东传入,其行腔吐字,跌宕起伏,高亢激昂充满燕赵阳刚之气。四股弦唱腔悠扬委婉,语言通俗幽默,伴上浓浓的乡音很是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在演出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大弦,亦名“四胡”上有四根丝弦,“四股弦”因此得名。
通过调研与街头采访,了解到赵都水镇的建设不仅让群众在假期增添了游乐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赵都水镇的建设让附近村民在旅游旺季通过提供旅游相关服务增加收入。据资料考察发现自试营业以来,赵都水镇节假日客流量达每天10000人次,成为邯郸东部新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项目所在村—西杜堡村及周边村群众就业300人,创造旅游收入2000万元,对乡村振兴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03
总结
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探访千万工程,擘画振兴蓝图”实践团的社会实践是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宏观背景下,以浙江省海宁长啸村为主要落脚点,河南省焦作李贵作村和河北省赵都水镇等为结合点,切实体会“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年来为乡村催生的崭新风貌;深入挖掘不同乡村在不同村情、民情下的振兴模式。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本次社会实践,通过调研 “千万工程”示范村经济、文化、环境发展的方方面面,进一步在赋能共富的旅途上拓宽道路,为我国其余地区的乡村发展总结和提供创新动力和宝贵经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探访千万工程,擘画振兴蓝图”实践团历时半月顺利完成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各位成员共计发布新闻稿七篇(包括团队公众号上的六篇和中青校园app上一篇)、浙江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报道一次、完成实践报告一篇、制作微党课PPT一份和实践纪录片视频一条,充分发挥实践团的社会影响力。
踵事增华,笃行致远。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探访千万工程,擘画振兴蓝图”寒假社会实践团将牢记总书记教导,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探寻乡村发展变化,用脚步解码振兴之路,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