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
明朝衣服(明朝衣服女装真实图片)
吴下歌谣:“苏州三件好新闻:男儿着条红围领,女儿倒要包网巾,贫儿打扮富儿形。”
当然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其实明朝并没有这样规定过,但架不住老百姓喜欢。
如翡翠珠冠、龙凤服饰,惟皇后、王妃始得为服;
衣大袖衫,五品以上用芝丝绫罗,六品以下用绫罗缎绢;皆有限制。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
“妇人尚炫服之饰,……遇有吉席,乘轿,衣大红蟒衣”。
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僭拟无涯,逾国家之禁者也。
不仅是凤冠霞帔,皇帝的好衣服我也要穿,
被尊为人君象征的龙纹,嘉靖末年已成吴地百姓之常服纹饰;
教坊司乐工,明初限戴青万字巾或绿头巾,
嘉靖以后却堂而皇之地仿效士大夫,衣绘禽鸟,穿戴“与朝臣无异”。
苏样。
明朝中后期,苏州就是时尚潮流的中心,
苏州流行的衣食住行、娱乐方式以及各种精致器物,统称为“苏样”或者“苏意”。
“苏样”衣服在款式上也呈现出多变的态势,
如上衣时而长过膝盖,时而仅仅及腰。
袖子时而宽松,长至拖地;时而短窄收缩。
男孩子一年就要发明五十多种新式头巾,
女孩子们也不断研究出像牡丹髻、钵盂髻这种蓬松、飘逸的高大发髻,
就是秃头少女也要买大量的假发梳起高高的发髻,与今天买假发片的你我毫无二致。
有两则笑话,一是有一人到杭州做官,
笞打一位身穿时尚“窄袜浅鞋”的犯人,
因一时想不出该如何标题书封,
灵机一动,写上了“苏意犯人”四个大字。
二是有一人的父亲鼻子呈赤色,
也就是民间所谓的酒糟鼻,
有人就问他:“尊君赤鼻有之乎?”
此人承认有此事,仍不免有所辩解,道:“不敢,水红色耳。”
问者赞道:“近时尚浅色,水红乃更佳。”
虽是笑话,却也能看出当时的苏州在时尚界的地位。
时间来到万历朝,
内阁首辅张居正,性喜华楚,穿衣必“鲜美耀目,膏泽脂香,早暮递进”。
张居正请陆氏至内阁吃饭。在吃饭中间,侍者拿着鬃刷不时替居正刷鬓。最令人称奇的是,
一顿饭的工夫,张居正所穿衣服就换了几次。
犹如当代歌星参加演唱会,一曲唱罢,再换新装登台;
至于旁边的侍者,更是堪比目下娱乐明星随从的化妆、服装助理。
工部侍郎徐泰每当客人来访,就一定要先知道客人的穿戴,
然后才披衣接待客人,
“两人宛然合璧,无少参错,班行艳之”。
于是,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形成一种“侈饰相尚”的风气。
同样与如今娱乐界明星最怕撞衫如出一辙。
还有明代奇士张献翼,可谓是最妖艳、最特立独行的时尚达人了,
时常改换自己的衣冠,穿着绣满荷花、菊花的衣裳,头戴红纱帽,在街上行走。
每次出行都要准备五种颜色的髯口,
揣在袖子里,没走几步,就要换一种颜色的胡子。
有钱到哪儿都是大奶奶,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国家的长期稳定、经济繁荣。
隆庆开关,全世界三分之二的白银和各色洋货进入中国,
江南地方无论官民织造一刻不停地开发新式绸缎织锦,
老百姓也正视自身对美的追求,集思广益,各种形制、花样层出不穷,
共同缔造了这一以大明盛世为秀台,全体大明人为模特的时尚大秀。
其次就是心学兴起,逆反心理严重。
明朝初期严格的服饰制度,压抑人民对色彩和美丽的追求,
一但管理稍松,便如溃堤的水,奔突万里。
明中后期陆王心学大范围传播,反对理学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重视自己内心的需求,“万物在本心”、“心外无物”。
加之明代中后期阶级固化,社会压力剧增,人们用各种新奇的服饰满足自己,释放压力。
总而言之,思想决定行动,
只要你不拘泥于时代,不计较他人眼光,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人,
红配绿在面积和鲜艳度上有所区分,就可以让红更红、绿更绿,相得益彰。
小碎花布料裁剪成连衣短裙也可以是春天最清新明艳的色彩,简单俏皮。
就连几百年前的古代人都能活得自在,追求最美的自己,
大家又何必抱残守缺,用黑白灰包装自己,当一个泯于众人的路人甲呢,
你是自己的主角,生来就是大方明艳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