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同仿古街上,从东往西走有鼓楼、凤临阁、纯阳宫、华严寺等名胜古迹。
我们这次到达这里,鼓楼正在修缮。大同鼓楼始建于明代,耸立于大同市区内大南街南段十字口中心。清代曾多次修缮,是明消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充分显示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外观呈方形,面阔、共三层且均为进深三间,底层砖石砌成,中为十字穿心门洞,行人可纵横通行。这座三檐楼阁的下两层是木结构建筑,上层置大鼓面,旧时晨钟暮鼓声震古城及近郊四乡。据史料记载,明朝的大同,楼阁林立,建筑华丽,东有和阳街的太平楼;西有清远街的钟楼;北有武定街的魁星搂;南有永泰街的鼓楼。可惜这些楼阁大部分毁于历代兵火和自然灾害,只有有鼓楼幸存下来。
据(大同县志)载:“鼓楼在府治东南街南端十字心的正中,创建于明代。”清顺治,乾隆,咸丰屡加修葺。楼面阔进深各三间,东西长18.33米,南北宽14米,高约20米,底层用青石砌成四角,当中有十字穿心门洞。上两层为砖木结构,顶楼上架放一大鼓,乃古时晚间为“声闻四达”报更时所用,故名“鼓楼”。旧时晨钟暮鼓声震古城及近郊四乡。 鼓楼与钟楼(已拆除)相配而建。1966年4月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秋,鼓楼进行了大规模维修,封闭十字穿心门洞,扩展楼旁马路,1985年又进行了全面彩绘,各种图案生动艳丽,面貌焕然一新,完全恢复了雄伟古朴,整洁壮丽的风貌。在2001年,文物部门对鼓楼进行了全方位、大规模的加固、维修和彩绘,使鼓楼焕然一新。楼上有“大同古建筑摄影展览”,使人在登楼的过程中,就能了解到大同城过去的面貌:在楼下新增建了旋转楼梯,它和古代建筑互相衬托,体现了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完美统一;楼的各层檐下额枋上都绘有一幅幅生动有趣、形象逼真的精美绘画,如“桃园三结义”、“吕布戏貂蝉”等。鼓楼原有的牌匾进行了恢复,东向上为“歌风”,下为“云开春晓”,南向上为“鼓楼”,下为“声闻四达”;西向上为“振德”,下为“和声鸣盛”;北向上为“时雍”,下为“瞻云就月”。前人的牌匾,意蕴隽秀,对鼓楼起着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增加了一份韵味,增加了一份内涵,增加了一份古典的美。样式鼓楼耸立于大同市区内大南街南段十字口中心,建筑独特,造型优美,布局巧妙,令人叹为观止。它典雅古朴,精致秀气,使人流连忘返。不仅装点了大同市的容颜,而且烘托出了这座历史名城的古老风貌。
大同鼓楼是十字歇山顶三层楼阁式建筑,平面近似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东西长17.65米,南北宽14.55米,高约20米。各层楼檐下均置斗拱,一、二层檐下置一斗二升交麻叶拱,三层檐下为单翘三踩斗拱。每层四面辟门,四周都有回廊,外设凭拦,举目远眺,整个大同城一览无余。西北有木制楼梯,一层西南角建有楼道。底层十字穿心辟门,以通车马行人。
鼓楼四面均悬挂牌匾,南向,上匾为“鼓楼”下匾为“声闻四达”;东向,上匾为“歌风”,下匾为“云开春晓”;西向,上匾为“振德”,下匾为“和声鸣盛”;北向,上匾为“时雍”,下匾为“瞻云就月”。其下檐还另有一方匾额“天理昭彰”。现已无存。如今的鼓楼[1] ,一层置放的一面鼓为第一届云冈旅游节而制,二层置放的一面鼓为1993年鼓楼重新开放而制。一楼两鼓,使鼓楼更加名副其实,鼓楼点缀着大同,美化着古城,成为塞外名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
在大同仿古街,还有许多明清直至民国时期的北方民居建筑,如果你有兴趣,尽可一院一院的慢慢观看。如果你逛得累了,就可以到临近法华寺的“老大同饭店”美餐一顿,大同刀削面定是必选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