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响,千年的印迹,打开一本书,走进一座城。2023年12月17日上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首发式在大同举行,众多历史文化专家学者共同见证这一文化盛宴。该套丛书共12卷,100多万字,数千多幅图片,内容涵盖老店、寺庙、街巷、行业、戏曲、民俗、城堡、边贸、古韵、名人、非遗、老院十二大类,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全方位展现出大同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引领读者追寻那些耳熟能详却渐行渐远的美好记忆,触摸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时代脉动,真切感受到这片古老厚重的文化热土。
《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
《老店字号》囊括了大同古城历史上著名的具有人文背景的字号店铺,是岁月长河修炼出来的“长寿企业”,是浩浩商海磨砺出来的“金字招牌”。大同是东西丝绸之路与南北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自古就是商贸辐辏的繁华之地,孕育出灿若星河的工商业老字号,留下许许多多的故事、传说、人物与风骨。岁月流转,这些老字号大都几经沉浮起落,尘封于历史的深处,从人们的视野消失。好在还有一些实物与薪火的传承、精神与血脉的延续,《老店字号》可以说是一次文化意义上的打捞。
《寺庙古建》记述了大同地区重要的寺庙,如云冈寺庙群、恒山寺庙群以及华严寺、善化寺等寺庙的建筑文化特色。大同寺庙古建始建于汉代,兴于北魏、辽、金,延续于元、明、清。这些由古代各族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大同、熟悉大同、热爱大同,该书精选出有代表性的古建,以留存的图片和质朴的文字,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详细的介绍。通过这些图文,让我们更加珍惜祖先留下的这份宝贵遗产。
《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
《街巷故事》以大同千年历史为经,以城市基本布局为纬,融入众多历史及民间故事与传说,生动鲜活地展示了古城沉潜的街巷文化。千年古城大同,还是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从原址耸立至今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城市中轴线贯穿两千多年从未改变,古城内的历史街道格局基本完整。“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之说,见证了大同的许多重大历史时刻,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寻常巷陌里,上演过多少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大同历史上的一些名人,如皇家人物萧太后、代王朱桂,达官显贵徐永昌、赵承绶,民间人物李凤姐、巩家三姐妹等,也都曾在大同街巷行走、生活过。《街巷故事》所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把这些故事流传下来,使我们的历史文化生生不息!
《行业印迹》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最初的以货易货逐步展开,记录了大同各行各业不同文化兴起、发展和繁荣的代表性历史辙迹,挖掘了古都大同诸多行业久远的历史起源与发展沿革。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0年至2010年代大同工业发达、商业繁荣、交通便利、文化兴起,各项事业均衡发展进行了概述。一些典型行业的典型代表,为充实、丰富和完善古都大同厚重的历史文化,也都做了相应的介绍。
大同古城墙
戏曲一直是老百姓学习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大同的戏曲艺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剧种繁多。《梨园史话》以学术的眼光,挖掘了戏剧乡音在大同“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的传播和兴盛,以戏剧种类、戏剧人物和各种戏台,构成了大同种种“化石”般古老戏剧的文化兴衰。把文献研究、田野考察、现有的考古成果结合起来,详细地记录,把戏曲舞台各个剧种的艺术特色呈现出来。该书系统阐述了大同现存的各个地方剧种产生的历史渊源、地域环境、声腔特点、音乐结构、角色行当、艺术风格、传承文脉等,并对戏曲演出场所进行历史性的追根寻迹。
《民俗再现》通过节俗、食俗、婚俗、玩俗和戏剧民俗,体现了一座古老城市文化的丰富多彩,较为系统地对古城大同及周边县区的传统习俗,进行了整理编写,分类记录,是了解古都大同传统习俗的很好读物。
大同市阳高县长城乡十九粱 | 图©董卓平
大同堪称“长城博物馆”,有赵长城、汉长城、北魏长城、北齐长城、明长城等,仅明代大同镇就有内外长城、七十二城堡。《老城古堡》以关联、比照的方式,梳理大同长城文化,通过对众多关、口、堡、台的描绘,抒写了长城家园的风土人情和沧桑变化。老城古堡,藏着多少历史故事让我们咂嘴玩味;刻着多少岁月伤痛让我们抚今追昔;留着多少未解之谜让我们寻根问底;聚着多少风骨神韵让我们慨叹不已。
大同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东部起点的重要城市、“万里茶道”节点城市,自古以来就是商贸重镇。《边贸互市》以最初的生意、最早的实体、最全的市场、最强的竞争、最大的赢家、最后的商人和最新的商机为题,生动有力地刻画了大同多元、开放、包容的商业文化景象。从地理历史、地方名人、物产民俗等方面,较为系统地梳理大同从古至今,作为晋冀蒙交界处的商品集散地,沟通中原和草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让更多的人清晰地看到悠久、深厚的大同商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古韵清音》对遍及大同城乡的重点寺庙的记述,阐述了各种宗教文化对大同地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通过对地方史志及民间与大同有关的寺庙、佛塔、造像、故事等的流传,进行了详尽的整理编写,是了解古韵文化发展的书籍。
大同古城街巷
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同,古代帝王、文臣、武将、王公、贵族、能工巧匠屡见不鲜,层出不穷。《名人故事》从浩若繁星的历史人物中,撷取了在大同历史上具有一定影响的历史人物,以史书记载的大同籍人物为重点,同时收录对大同历史文化发展有过贡献、长期客居或官居大同的历史人物,也有些是近年来考古出土的碑刻上有记载的代表某些节点的历史人物,或者与大同的名胜古迹相关的历史人物。通过战国赵武灵王、后唐李克用、金代文化大家刘祁、元代书法家李傅光,以及清末重臣栗毓美等32位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彰显了古代先贤对大同文化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全书既突出重点人物和重点事件,又兼顾纪实性和故事性。
大同非遗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味道浓郁,品种内涵丰富。作为历史上的古都,北魏文化为大同留下了独特的元素;作为古代边陲重镇,中原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地,边塞文化、民俗文化成就了一段民族融合史,多风格、多艺术的表现形式应运而生。一代又一代,演绎了不同的传承故事,成就了精致的非遗品牌。《非遗文化》讲述了大同世界级非遗如广灵剪纸,国家级非遗如雁北耍孩儿、大同铜器等,省级非遗如大同折纸等,致力于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大同老院》以古窑洞、四合院和现代院落三个章节、36个典型院落,阐述了大同人居环境的历史性变迁和生活的日益美好与幸福。重点展示了大同民居的典型代表和建筑艺术特色,对大同古城的一些名人故居,进行了较为详细、鲜明的描绘,对周边县区具有特色的村落、院落,也进行了深入的记述和描绘。
本套丛书从发起到编纂成书,只有一年多时间。但我知道,其中许多章节内容的积累,特别是反映城市发展变迁的图片资料,则是凝结了团队主创人员二十余载的知识储备和岁月沉淀。许多年来,他们翻阅历史的篇章,探寻文化的宝藏,走遍古都的街巷,聆听岁月的回响,正是由于这些人长年累月对这座城市始终如一的热爱、倾情与执着,才成就了《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的横空出世。
书籍的撰写者有专家学者,有作家评论家,也有资深媒体人,他们都长期默默沉潜、涵泳于大同文化之中,他们既是地域文化的学习者、滋养者,也是研究者、传播者,他们颇具创见性、深刻性的研究发现,他们为大同文化多元化的继承和弘扬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可以说,这套丛书的策划者,如陈长青先生、郑建新先生、陈栋先生等,都是一些对大同地域文化具有强烈赤子之心的人士。
主编崔银先生是一位有才华、有情怀、有志向的知名文化人。在学生时代,就创作了长篇小说《寻梦》,展示出过人的写作才华。崔银就和他的文化团队,历时二十载有余,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先后留存了城市变迁的大量图片和影像资料,并主编出版了大型城建图片集《明天不会忘记》。在近两年的时间,崔银和他的主创团队从整理、挖掘、归类到呈现,《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现出大同独特的历史文化脉络和地域禀赋特征,同时也记载了一代又一代大同人热爱生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大同,《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向远道而来的人们呈现出全景式、立体式、多元化的魅力古都,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打开一本书,走进一座城”,让大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侯建忠,山西大同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秘书长。
摄影 | 任苏亮 文瀛西路 资料图来源 | 白羊文艺
新大同整理发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