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跨越三千年的拨弦,领略四艺之首——古琴的魅力

跨越三千年的拨弦,领略四艺之首——古琴的魅力

跨越三千年的拨弦,领略四艺之首——古琴的魅力经过历史沉淀的传承最能触动人心,拨弄琴弦,从三千年前传出一声声婉转悠扬的琴音,让人沉浸在古人的艺术中,仿佛跨越历史长河与古人对话。古琴又被称为七弦琴、瑶琴。作为传统乐器的代表

经过历史沉淀的传承最能触动人心,拨弄琴弦,从三千年前传出一声声婉转悠扬的琴音,让人沉浸在古人的艺术中,仿佛跨越历史长河与古人对话。

古琴又被称为七弦琴、瑶琴。作为传统乐器的代表,被赋予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要义,自然也就被视为“四艺之首”“八音之首”。它的起源,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

《新论·琴操》中曾记载:“昔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亦上观于。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仅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道,合天地之和焉。”

《世本》中记载:“神农作琴,又曰,琴长七尺二寸。”

《琴操》中记载说:“昔伏羲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

关于古琴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此时人们皆忙于生计,丝竹管弦之声不甚流行,直到先秦时代,古琴便在文人雅士中流行起来。

古琴历史文化介绍_古琴历史多少年_古琴历史

公元前六世纪所作的《诗经》中,曾多次提及“琴”一字。如“琴瑟击鼓”“琴瑟友之”,就当时而言,琴已经成为了人们修身养性的工具。

春秋时期,琴便成了正统音乐,各诸侯国也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乐师,最为出名的则是晋国师旷。

此人乃晋悼公时期的宫廷掌乐太师。他所作的《阳春》《白雪》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据说他能与走兽交流,抚琴时有凤凰来仪之异象。

到了战国时期,古琴的发展更为迅速,其中也衍生出了一些让人耳熟能详的小故事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俞伯牙钟子期,两个身份地位相差甚大的人,却能以古琴会友。由此可见,真正的艺术不在高堂之中,也不在乡野之间,而在人们心中。有缘之人,自然能引发共鸣。

古琴历史文化介绍_古琴历史_古琴历史多少年

西汉时期,人们抚琴的技艺已十分娴熟。《淮南子》中记载,双目失明之人也可按准琴弦位置,绝不走音,手法娴熟像小虫飞舞。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君子皆讲究雅致,他们不但听琴音,还谱琴曲,让古琴的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时的古琴已经由半箱式变为全箱式,而魏晋南北朝对古琴最大的贡献便是创造了徽。徽的产生时期争议颇多,但最早出土的文物“嵇康弹琴图漆盘”上,可见琴身上多处徽的标识。

而嵇康又是魏晋南北朝中竹林七贤之一,有这一证据在,如今大多支持徽于魏晋南北朝产生。此时的古琴,已经形成七弦两足十二徽的形制。

到了唐朝时期,国泰民安,人们越发追求精神上的富裕,便将目光投向古琴的制造。《琴史》中记载“琴有四美:一曰良质。二曰善琴,三曰妙指,四曰正心。”

它将古琴质地排在第一位,足见重视程度。唐朝诗人白居易曾写诗曰“蜀琴木性实,楚丝音律清”。

唐朝制琴工艺究竟如何,为何会得到这么多人追捧?如今故宫中仍藏有的“九霄环佩”、“大圣遗音”等唐朝名琴,给出了答案。

古琴历史多少年_古琴历史_古琴历史文化介绍

“大圣遗音”通长120厘米,肩宽20.5厘米,尾宽13.5厘米,厚5厘米,底厚1厘米,琴面呈半椭圆状,通身桐木,紫檀岳尾,外罩黑漆,金徽、雁足皆为玉质。

通身写着奢华大气二字,它不单单是一把古琴,更是一件艺术品。

此时的古琴已经有了专门的记谱法,晚唐时期唐柔又创建字谱。唐朝古琴虽然兴盛,但胡乐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给它造成了冲击。

白居易在《废琴》中写道“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废弃来久已,遗音尚泠泠,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诗中大意便是,世人皆好繁曲淫声,导致古琴惨遭冷落,可俗乐终究是俗乐,古琴纵使蒙尘也会有重焕光彩之日。外来音乐的新鲜感让琴音逐渐荒废,纵使如此,还是有数不尽的文人前仆后继地传承古琴。

如宣扬琴论著写《琴诀》的薛易简,技艺高超被后人誉为”琴师”的赵耶利,呕心沥血撰写《大唐正声新徽琴谱》的陈拙陈康士等。正因为有这些人的努力,古琴才得以传承千年而不朽。

古琴历史_古琴历史多少年_古琴历史文化介绍

宋朝时期,国家重文轻武,让古琴文化战胜靡靡之音再次发展起来。就连宋太宗赵匡义也是古琴的狂热者,他不但增作九弦琴,还造新谱三十七卷。

上行下效,在这股东风下,古琴蓬勃发展起来。在此时期,古琴渐渐发展出流派,其中最早出现的便是“浙派”。

其创始人是郭楚望,浙派古琴弹音明显增多,达到了“声少韵多”的地步。《琴论》中曾说“京师过于刚劲,江西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

宋朝浙派古琴指法变得单一,双牵手、全牵等指法已经不复存在,这一变化一直影响到明朝。

元朝时期,蒙古族当政,汉族文化地位一落千丈,古琴也没能幸免于难,此时的古琴成了文人抒发郁结情绪的工具。

明朝时期,皇帝对古琴的追求远甚于宋朝,如明宪宗亲自制“洛象琴”,龙池两侧篆书“地平天成,神龟出洛,戢癶禹勲,崇德作乐”。短短几字,无一不彰显帝王霸气。

古琴历史多少年_古琴历史文化介绍_古琴历史

明孝宗也酷爱古琴,他视琴如命,大臣们皆担心他会为了弹琴影响江山社稷,纷纷上书劝谏。

倪岳曾进言说“近闻宣索古琴,皆骇愕,恐邪媚之徒缘支而进。”

明初年间,明太祖之子朱权编纂《神奇秘谱》详细记录了琴曲谱集。从制琴、手势、指法等方面,研究了从隋朝到元朝时期的古琴,这也是现存最早的琴曲专集。

由此可见,帝王家对古琴有多推崇。帝王家尚且如此,寻常人家更甚。

这个时期,人们对古琴的填词和调弦求和也颇有研究。在填词方面,不求文藻华丽,不求咬文嚼字,更在乎词的意境。

也有人主张用古诗词作古琴词,这种做法虽然让古琴词境变得高雅,却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们的创新思维,限制了古琴的发展。

古琴历史多少年_古琴历史文化介绍_古琴历史

崇祯十四年所作的《溪山琴况》中记载:“弦与指和,指与音和,音与意和”。按弦时不可用蛮力,亦不可虚浮。如果按弦虚浮,那音便不实。若用蛮力按弦,那音便沉闷。

按音也颇有考究,音位不准,便杂乱无章。音随意动,才能奏出好琴声。

《溪山琴况》中记载:“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将众妙归焉。故欲用其意,必先练其音;练其音,而后能洽其意。如右之抚也弦,欲重而不虐,轻而不鄙,疾而不促,缓而不弛;左之按弦也,若吟若猱,圆而无碍,以绰以注,定而可伸。纡回曲折,疏而实密,抑扬起伏,断而复联,此皆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也。”

由此可见,明朝时期的古琴,不但重形,还重意。若弹琴时心烦意乱无法凝神静气,那弹出来的不过是泛泛之音。在文人志士的推崇下,古琴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艺术,而是富有精神的文化。

古琴历史多少年_古琴历史_古琴历史文化介绍

清朝时期,古琴已经经过千年沉淀,已经发展成为成熟的乐器。后来在印刷术的加持下,古琴谱得到广泛流传,古琴也由达官贵族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琴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场面,比较出名的则是诸城派、闽南派、虞山派、广陵派。

可到了清朝末年,列强的入侵让清政府无暇保护文物。古籍的丢失,也让古琴从巅峰跌落到谷底,数个朝代的努力,差点毁于一旦。

近代琴家杨宗稷说:“明以后至今三百年名公巨卿以琴名者无一人焉,抱残守缺仅二三十位布衣之士,何由提倡风雅乎?”

此时各大琴派为求自救,纷纷创建琴社。如川派的“南熏琴社”、广陵派的“广陵琴社”、诸城派的“德音琴社”等。

民间艺术家也挺身而出,主动分享自家琴谱,举办琴会邀各界名师分享古琴心得,让古琴文化不至于被抹杀。如新文化运动后的“怡园琴会”“晨风庐琴会”“岳云别业琴集”等等,各界人士纷纷为保护古琴做出贡献。

从清朝末年到20世纪末,古琴因战乱、政策遭遇了不可磨灭的打击。琴派衰败,古琴大家惨遭批斗,直至二十一世纪国家重视古文化传承,古琴才开始又进入人们的视线,重新迎来恢复期。

古琴历史_古琴历史多少年_古琴历史文化介绍

如今的古琴不但在国内流行,在国外也有很高的知名度。《法兰克福日报》中曾说“没有任何乐器在体现中国伟大的传统气息能力上与古琴相比。”

古琴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它在数次更迭中发扬光大。2003年古琴申遗成功,向全世界演绎出了自己的风采。

如今先辈给我们留下二百多琴谱,三千多琴曲,这不但是文化发展的活化石,还是价值不可估量的瑰宝,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古调虽自爱,今人不多弹。现在仍有人说,古琴早已远离大众,我认为这种说法实在是危言耸听。这样传承三千年之久的艺术瑰宝,怎会无人欣赏?

今年古琴再次杀回春晚,在电视中向全国人民展示了它的风姿,流行音乐再美也美不过婉转悠扬的琴音。

参考文献:

[1] 田可文;古代文人心中的琴[J];中国音乐;1992年03期

[2] 傅暮蓉;古琴音乐文化的独特性[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01):111

[3] 马凌;中国古琴艺术论析[J]艺术百家2013(06):271.

[4] 章华英;文人阶层与当代古琴人文精神之缺失[J艺术评论,2013(09):26

[5] 郭芳;古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1大舞台2013(11):23

上一篇: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下一篇: 卢布贬值严重,再创新低,民众生活艰难不说,还将影响俄乌战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