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全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对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为了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紧密联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性质和灵魂的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姓“社”、姓“马”,这本是题中固有之意。但是,由于“三个倡导”12个概念之范畴内涵的丰富性、文字表达的高度概括性、涉及内容的敏感性、多个概念在东西方的通用性等多种原因,也产生了一些议论。这些议论聚焦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质,概括起来有两大方面: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混同于西方“普世价值观”,认为价值观没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分。二是认为表达核心价值观的12个概念未能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议论者在性质和动机上是大不相同的,大致有几种情况:有的是蓄意混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本质区别,所发之声是西方向我国植入“思想病毒”的表现;有的是由于有关概念理论辨识难度增大,以致产生误读;还有的是出自责任心,担心误入西方“普世价值”陷阱,从而提出的改进建议。对此,要具体对象具体分析,不可笼而统之。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误读的两大原因
第一,孤立地、抽象地理解12个词,忽略了“社会主义”这一定语。
列宁曾提出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12个词前面的“社会主义”这一定语,从社会历史上和逻辑上把核心价值观限定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社会主义”四个字,点明了我们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性质,从根本上破除了所谓的西方普世价值的渗透。也就是说,从社会历史范围上看,这12个概念是定位于中国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含初级的、中级的和高级的)。由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我国社会形态的性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现实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从逻辑方面说,不能认为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仅仅源自这12个概念本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凝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部本质内容。《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已经作出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这里,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作为社会理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利益群体认同和接受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作为精神动力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维系当代中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通俗表达的“八荣八耻”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些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最重要最基本的价值关系,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规定性很明确,它绝不是超阶级的价值观。
进一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点和政治理念这两者绝非互不相干,而是紧密相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明确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正是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模式、社会关系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表达形式。价值目标是党的基本路线确定的“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目标的价值表现;价值取向是对我国要建成什么样的社会关系的价值表达;价值准则是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规范及落实,从价值层面上标明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在这里,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是一体的。
第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误读,与忽略概念、范畴的具体历史性相关。
任何一个理论概念、范畴都有相对稳定性;同时,其内容又有具体历史性。把握理论概念、范畴,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正确了解和处理好其相对稳定性和具体历史性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相同的语词、概念、范畴在不同历史背景和思想体系下所表达的不同含义。
例如,爱国。这一词语历来表达的就是全体中华儿女对祖国的共同情感和责任担当。到了社会主义时期,爱国又获得了新的内涵,即实现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国际主义的结合。又如,民主。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下,民主的本质是资产阶级专政;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下,则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即人民当家做主。再如,自由。对工人阶级来说,在资本主义雇佣奴隶制度下,自由是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自由是摆脱了经济上的剥削和政治上的压迫以后,全面发展自己的自由。如此等等。
沿用旧的概念来表达新的内容,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颇为通行。在《资本论》的概念体系中,真正由马克思独创的概念并不多,大多是批判地借鉴、改造、加工前人的思想成果而来的。这种情况,我们在毛泽东著作所用的概念中也可以列出很多,如实事求是、知行关系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关系,与上面讲的实际上是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列宁曾经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即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很清楚,马克思主义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又是其指导思想和灵魂,有必要从理论上强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说:“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中国共产党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现者和倡导者。作为我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这种指导思想,就是作为其命脉和灵魂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也必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命脉和灵魂,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质、基本内容、功能作用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对于中国来说,最根本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即邓小平同志称之为“普遍真理”的思想原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三个倡导”所明确的12个范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理论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的价值观表达形式,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论信仰作为其根本理念、精神内核贯穿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战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如富强,这自然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但更包含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原则,还包含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民主,本来就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目标;平等意味着消灭阶级;自由联系着“自由人联合体”,让每个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民主、自由、平等,在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就是人民当家做主。如此等等。
我们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根本原因在于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因为这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无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概括,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因此,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为什么和做什么,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科学坚持、创新发展和正确运用。
有人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和个人层面还比较容易理解,但在社会层面,感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不好区别。笔者认为,之所以产生这一疑问,主要有两点原因:
一是出自上面讲到的原因,即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及其内在联系,对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做了孤立的研究,在对号入座时,找不到“座位”,便产生了疑惑。应该说,这在思想方法上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要求的。列宁曾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如果我们不是孤立地、而是把三个层面的价值观范畴同它的定语、同反映它实质的三个重大政治问题,即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联系起来,就不会产生这种疑问。
二是对概念的理解停于表面,不能正确把握以直接论断为表达形式的真理。一般说来,真理的普遍性越大,概括程度越高,在形式上就越是简单抽象,就越是具有难以直接从字面上解读出来的内涵。这样,在以简单的话语形式表达普遍性真理时,就潜存着一种危险——被简单化理解乃至被曲解。
以上所言,当然不是说这12个概念已经十分完备、不需要进一步凝练了。事实上,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重大的理论和政治实践问题,精准概括本来就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党和人民持续不断地努力,广大理论工作者更要肩负起责任。
(作者梅荣政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工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历史理论经典”教材编写组主要成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