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18年6月9日,夏日黄昏,夕阳西下,历史组数十位俊才在组长史小军的组织下相约崇是楼,奋战4小时,或欢笑,或争闹,为教育,不辞劳,达共识,深度评析全国新课标试题,交流撞出思想火花,交锋论出试题研究高度,多元激出教育情怀,精准融成新标杆。博通社特意为广大师生倾情奉献历史试题点评饕餮盛宴。
01
“核心素养”
激扬家国精神,传承时代精神
解析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中的“核心素养”
田春峰
“如何体现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定位,如何在坚持立德树人的前提下拓展高考的功能,是人们对2018年高考文综试题的普遍期待。”201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的三套历史试题,细细品味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2018年高考全国卷试题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试卷的‘鲜亮底色’,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师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强大思维工具,并成为他们信仰的指引”的指导思想。这三套试卷中,命题人牢牢把握试题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命题立意。在考试内容选取上注意与党和国家的人才选拔要求相契合,通过精心选取素材,构建试题情境,引导考生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坚持唯物史观,考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必备品格,为高校选拔具有家国情怀的学生,启迪学生成为中国的世界人和走向世界的中国人。下面简单举例说明:
第一,2018年高考的全国卷中,三套试卷都大量考查了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相关事实,这一方面与2018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社会热点有关,同时也体现了历史核心素养中“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素养立意。比如全国Ⅰ卷的第29题考查劳农主义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第33题考查共产主义这同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全国Ⅱ卷的第29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对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全国Ⅲ卷第29题关于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强等等试题,都明确考查了马克思主义及其相关史实,体现了“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的课标指导思想。
第二,试卷重视基础立意,对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掌握、分析的意思和思维方式做了具体的考查。三套试卷的每一个小题,都特别重视时间信息的作用,显性或者隐性的基于时间和空间概念进行命题。仅以全国Ⅰ卷为例,第1题考查《墨子》一书的本质,学生毋庸置疑要将墨子放在诸子百家争鸣时期的战国时代大背景中进行思考。第25题的时间信息“安史之乱后”,并给出了藩镇割据的空间分布和具体功能表格,让人一目了然。第26题题干的“北宋前中期”“四川地区”的时空界限,让学生立即想到北宋时期四川盆地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达的知识背景。第27题的隐性时间“郑和下西洋”和空间提示“外国”。第28题的“甲午战争时期”的时间界定,和“中国”“日本”“西方欧美”的空间提示,提醒学生考查甲午战争的国际大环境。第29题的“五四运动后”的时间提示引发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相关知识点。第30题更是直接给出了“1948—1949年夏”的明确时间信息。第31题的提示时间是“1953年”,让人结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的相关知识点。第32题的“古代雅典”的隐性时间信息,第33题的“1847年6月”的题干信息,特别是选项B作为干扰项还具体考查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的具体时间信息。第34题考查了“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第35题的时间信息则是“1945—1975年”这一段的变化情况。等等信息,不胜枚举,在全国Ⅱ、Ⅲ卷中也是比比皆是,都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彰显的史学核心素养的“时空观念”的培养目标。
第三,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故而对史料实证能力的考查,也成为高考真题命题立意的一个重点。从命题形式上来说,非主观性试题(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中三个干扰项一个正确答案,本身就是对学生去伪存真的史料实证能力的一种考查,而具体言之,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考查立意更是无处不在。以全国Ⅱ卷为例,第24题中,史料给出了商汤“网开一面”的典故,让学生归纳该史料的意图所在。第26题所给史料为武则天设置“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一官职名称,让学生通过史料归纳该做法的目的。第29题所列举的“孙中山以俄为师”的史料,考查其用语的意图所在。第30题所引用的美国记者关于抗日根据地的叙述,而设问更是直接的“表明抗日根据地”,考查了学生对材料解读的能力。另外,漫画、图表等等多形式史料的利用,也使得试题史料形式更加丰富。这些都要求考生能够通过从所给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而调动运动所学知识,认识史料作者意图,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史料实证精神。
第四,史料的分析,本身就是对史料的一种解读,一种解释。历史解释必须以史料为依据,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课标要求:“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客观地理解历史实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这就是课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解释”方面的要求。2018年全国高考试卷考查学生对历史解释的立意也是无处不在。仅以第Ⅱ卷的第41题为例,该题目讲述了古今中外种植利用大豆的历史,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和近代机器大工业背景下科技进步与社会生活变迁。这就不仅考查了全球化、物种迁徙、以及最近中美贸易战中关于大豆等农产品的制裁社会热点等为题,而且还要求考生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中外历史上大豆种植利用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第42题开放性试题一改往年“提取信息”、“拟定论题”、“说明原因”、“提出建议”等问题要求,直接让考生“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史实予以说明。集创新性、综合性、应用性于一体。这不仅要求考生对史实有基本的理解和价值判断,还要求考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自身发展、社会现实、国家兴衰的认识上,以史为鉴,学以致用。
第五,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最高层次是核心素养要求中的家国情怀。课标要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关于传统文化、社会热点的考查立意前面已经有老师专门论述。这里我只举几个简单例子:如全国Ⅰ卷历史试题第41题的3段历史材料,通过乡约制度和村民自治把古代、近代、现代中国贯穿起来,通过解答该题,考生既可以了解古代中国对道德教化的重视,也可以理解近现代民主在中国乡村发展的历程。全国Ⅱ卷的第45题通过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叙述,反映了1977年恢复高考、国家重视人才培养、国家战略思想转变等史事。展现了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历史意义。有助于我们认识并坚持科教兴国战略。这段历史既是国史,也是党史,也是改革开放史,更是社会主义发展史。第46题讲述了中国创建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历程,如今随着中国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反映了当下中国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和平崛起的同时也承担着维护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重大使命。全国Ⅲ卷的第30题关于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关于法制建设的论述,一个小小的选择题就考查了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依法治国等相关知识点,真可谓高度浓缩,精华毕现。
总之,“考试本身就是教育,考试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体现高考内容改革对“助推改变应试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实现高考选拔德才兼备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更为重要的是,纵观全国Ⅰ卷历史试题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没有一道题目是在考查对史实简单的再认再现,而是通过提供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对历史材料的解读和论从史出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后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必须打破教材的束缚,把单纯的学习知识转移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并重上来,注重对历史思维品质的培养。
02
热点问题
“大热不死”
——浅说“热点问题”在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呈现
丁伟
2018年全国高考尘埃落定。回顾本次高考历史试题,会发现时代热点在试卷的呈现愈加深入和宽泛,遵循“历史热点化,热点历史化”,不刻意回避热点,甚至是迎合热点。
在本次高考三套全国卷中,有体现十九大精神中“新时代 新变化”,也有“不同时期主要矛盾的变化”,更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等主旋律内容呈现。在试题设置上也从中共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国初、探索时期、新时期等不同历史阶段认识党领导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涉及中共在经济、民主法治建设、城市管理、外交等多方面的成就,体现了对十九大精神的“全方位、多频段”的花式考查。
总体来看,本次高考试题中考查的热点分为三大类,即长效热点、时政热点和周年热点。
所谓长效热点,至少在较长时间内都会作为考察的重点内容,利用坚持党的领导、复兴传统文化等等;时政热点一般为近两年一些较大的热点话题,例如十九大精神、工匠精神等;周年热点则较为简单,一般中学都会有所关注,逢十逢五的年份中发生的历史事件,如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1898年戊戌变法等内容,在高考试题中都会作为一个小切口进行考查。
一.长效考点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全国Ⅰ卷)24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符合近年来提倡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热点,同时也呼应了国家倡导的科技创新、工匠精神等时代主题;(全国Ⅱ卷)24题通过商汤灭夏建商的史实的考查,符合提倡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热点,通过后世对商汤的认可,引导人们关注中国传统儒学提倡的“仁、礼、德”的优秀思想,体现中华文明独特的“理论自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全国Ⅲ卷)26题则考查中国古代医药学的发展,同样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医学成就;(全国Ⅲ卷)42题的表格信息更加突出儒家的“仁爱、爱国、忠义”等观念,也能看东汉时期并没有严格执行“重农抑商”等等,而排名靠后都是历史上的暴君,也能很好地体现了“惩恶扬善”的史学价值,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2.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十九大精神涵盖的面很广泛,在这三套高考试题中主要体现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构建大国外交和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内容。
如(全国Ⅰ卷)29题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代背景和合理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全国Ⅱ卷)30题考查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中共抗日根据地建设与农民抗日热情的提高,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与法治建设,符合十九大精神中党在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全国Ⅱ卷)30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奉行独立自主外交,体现了也体现了中共善于根据新时代新形势,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创新,呼应十九大中关于构建大国外交和新型国际关系的要求,也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再如(全国Ⅰ卷)28题通过对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国舆论宣传的策略的对比,反思中国近代外交的失败教训,也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和国际舆论的重要性,明白在如今的国际背景下,抢占国际舆论高地,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全国Ⅱ卷)31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和政治民主的伟大成就;(全国Ⅰ卷)41题考查的是宋、明、清末及新中国的乡村自治。既是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呈现,也是在近代以来国际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第三段材料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之一,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项制度创新,属于中共领导下的民主与法治建设成就,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全国Ⅱ卷)45题考查1977~1981年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能审时度势,实现转变,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组织管理推动中国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体现了“党领导一切”的十九大精神;(全国Ⅱ卷)47题则体现的是祖国统一和民族交融这个长效热点;(全国Ⅱ卷)46题通过考察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贡献和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承担国际义务的大国当担;签订《联合国宪章》则呼应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十九大精神。
二. 时政热点
1.全球化与中美贸易战
(全国Ⅰ卷)47题考查华盛顿和罗斯福时代的相关考点。本题以美国历史上对拉美的贸易战略,可以得出美国以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地区的控制,维护美国根本利益,迎合今年以来中美越演越烈的贸易战和美国对外贸易政策转变的时政热点;(全国Ⅱ卷)41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大豆种植、新航路的开辟等内容,也迎合了今年以来中美贸易战的时政热点,引导人们认识到中美之间依旧是互补互利的关系。
2.城市化
(全国Ⅲ卷)41题考查上海和曼彻斯特的兴起。既是传统知识的考查,同时也体现了对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关注,同时符合十九大精神中关于增强治理能力,完善治理体系的要求,当然切入点也体现了对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热点考查。
三. 周年热点
(全国Ⅱ卷)45题考查1977~1981年中国科技体制改革。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实现了中国的再一次飞跃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成就展示和考查;(全国Ⅰ卷)33题考查的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的热点;(全国Ⅲ卷)45题考查的既是对近代城市管理的考查,同时切入点也在有意识地考查1898年戊戌变法120周年这个热点。
总体来看,本套高考试题的热点考查较多,覆盖面广,通过古今联系、中外对比的形式呈现;同时从侧重点看,更加注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在考查的层次上注重知识的系统化和中华文明发展的延续性,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充分感悟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民族自信和道路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就更需要我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与教学的结合,有的放矢,发挥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重要价值。
03
基础知识
主干突出考重点,能力考查是关键
——基于2018高考历史试题的基础知识分析
索海峰
2018年全国高考在万众瞩目中落下帷幕。纵观全国新课标卷三套试题,总体讲,整体比较稳定,试题质朴且平实,与2017年相比较,难度持续降低。同时,试题紧紧围绕《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强调对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万变不离其宗。本文以2018年全国新课标三套试题为例,着重分析基础知识在2018年高考中的体现及对新高三复习备考的建议。
一、基于2018年全国高考试题的基础知识统计
从以上统计表可知,2018年高考基础知识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从考查范围看,分布广泛。
选择题部分,中国古代史必修一3道,必修二4道,必修三5道,偏重
古代思想文化史部分考查;中国近现代史均为4道,考查适中;西方古代史必修一2道,必修三1道,平衡分布;世界近现代史必修一2道,必修二5道,必修三2道,偏重世界近现代经济史的考查。非选择部分,必修一1道,必修二3道,必修综合2道,侧重对经济史和必修综合的考查。选修部分,选修一全部涉及中国古今改革,选修三均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考查;选修四中国古代人物2位,美国总统2位。
2.从考查内容看,主干知识仍是重点。
所涉及到的主干知识包括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铁器牛耕、藩镇制度、古代官制、甲午中日战争、进化论、近代民主追求、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共八大、一五计划、改革开放、西方人文主义、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马克思主义、奴隶贸易、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经济大危机、欧共体、苏联改革、中美关系、近代城市发展、中国近现代化等。这些都是课程标准的核心知识、历史学科的必备知识、课堂教学的主干知识。
3.从内容归属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高社会关联性。
众所周知,历史学的主要功能是“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高考试题也从不回避时代焦点和社会热点问题。试题一般都是以社会现实或热点为切入口,对接教材,进行设问,着重考查考生学以致用和联系实际的历史学科能力。
今年高考卷涉及到大量的社会热点。具体表现为:一是注重中国共产党党史的考查。如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思想状况、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时的外交政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济方针、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共对二战基本性质的认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内容、一五计划、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共八大等。二是关注历史周年。如梭伦诞辰、墨子诞辰、汉武帝去世、平定安史之乱、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华盛顿首次当选总统、马克思诞辰、马克思主义诞生、罗斯福入主白宫、一五计划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乡镇企业等。三是关注社会热点。如墨子记载古代科技、古代仁德、古代中医学、昆曲、明代文化发展、《史记》《汉书》、汉武帝年号制改革,都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孙中山的民主追求、五四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共八大、一五计划、中国近现代化发展等,都是探求中国梦的主要表现。如全国二卷第45题考查新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要内容。另外理论创新和工匠精神均有所体现。
4.从考查能力看,注重知识整合与迁移能力。
选择题命题大都依托课本知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重点内容基本覆盖,三本必修所占比例适当。主观题坚持能力考查的目标,选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差异,概括特点,指出启示,简析意义,注重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问题的能力。
通过我们对三套试题的分析和考察,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高中历史学习与高考历史复习,必须紧紧围绕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三部分的主干知识展开,特别要注意主干知识的牵引后连。尤其是前引部分,要尽量深挖,弄清楚为什么出现,多向前追,再向前追,把主干知识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来考察。如二卷的第42题,考查“通过一个近代企业发展的具体案例,提炼一个启示,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此题主要考查对于所学必修内容的整合,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例证和分析,旨在说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程艰难,应该珍视和充分利用当前发展的机遇。再如全国一卷第42 题的“故事梗概”,实际上就是文学作品简介,但考查的却是历史知识。包括:政治上的早期资产阶级的出现、开拓殖民地;经济上的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思想上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这两个题都是典型的“大综合”,它们将政治、经济、文化无缝衔接、有机融合。可以说,新课标对当前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科综合素养的培养成为我们教学的主要价值取向。
二、对教学的一些启示
基于当前高考在问题设置上更加突出日常教学中主干知识准确化和历史名词解释明晰化的现实考虑,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该确保知识概念的正确解读与分析,以及通过具体史实论证来实现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更应该注重知识间的牵引后连。通过这样的前引后连,从而使主干知识真正实现有效串联,从而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其实也给我们日常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既要体现知识的长度,又要突出知识的宽度,扩大阅读、充分备课才能全面提升教与学的高度融合,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史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通过对全国高考试题的分析与考察,在复习备考中给了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其一,务必理清基础知识,要求重点突出,主次分清,更没有必要平均施力,应该张弛有度。其二,狠抓基础知识,强化落实,唯有基础知识才是高考制胜的王道。其三,强化历史复习备考的热点焦点意识,密切关注时代主题,坚持历史问题现实化,现实问题历史化,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关注现实。其四,以新课标为导向,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逐步具备历史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世界意识,从而为国家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其五,历史复习更应具备整体意识,不应割裂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注重知识间的内涵和规律,强化培养学生整合知识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总之,历史学习既要汲取前人智慧,更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历史教学既要有要脚踏实地的信心和勇气,更要有抬头仰望星空的意识和情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