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作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中,相应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主攻方向、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深化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并切实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改革开放的要求,对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至关重要。
充分认识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过去30多年,我们依靠改革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成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重大进展。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依然离不开改革开放。
(一)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实现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新要求,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发展仍然是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目前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增速减缓、结构转型、竞争加剧的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等因素,使我国进入了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阶段,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成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近几年,我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发展过多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弊端还没消除。例如,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和提供公共服务职能缺位并存;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滞后,不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财税体制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激励约束和导向作用不足;金融体系不完善,对中小企业发展和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不够;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等等。可见,没有体制上的重大突破,就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抓住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症结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导向,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得到根本转变,才能抓住和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使我国经济再上一个大台阶。
(二)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全面改革中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政治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进入了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复杂、更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都会以一定形式反映和表现在政治方面,同时,政治自身发展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课题。因此,政治体制也还有一些需要完善和发展的环节,在扩大人民民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必须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党的领导下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抉择
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生活,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利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无论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还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都要求我们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六大确立文化体制改革基本思路10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等问题依然突出,主要在于文化管理体制不完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缺乏活力,文化市场体系不健全,文化走出去模式缺乏创新。只有紧紧抓住这些领域和环节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机制保障。
(四)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是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432美元,意味着我国已从中低收入阶段跨入中上收入阶段。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机遇和各类矛盾特别是社会矛盾凸显并存将是这个发展阶段突出的特征。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既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例如,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多样多发,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流动人口大幅增加,既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也给社会管理带来巨大压力;社会总体稳定但公共安全事故频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快速发展,但管理服务问题突出;互联网迅速发展,给社会管理带来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外部势力插手干预,传统安全因素和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作用,增加了社会矛盾的复杂性;等等。上述这些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如果处理不当、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影响社会和谐,还可能威胁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面对社会领域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已不能完全适应,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加大社会领域改革力度,从制度安排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才能在新的形势下最大限度调动积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减少消极因素,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
(五)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目标,经过各方面努力,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发展面临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是: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群体性事件增多;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地面沉陷,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不仅会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日益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其他几大建设共同推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任务,必须依靠法律和制度保障,没有一套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没有健全的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就难以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所以,加快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相关制度,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六)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是确保到建党100年时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制度体系的迫切要求
按照党的十五大以来提出的在建党100年时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目前只剩下不到9年的时间,但一些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依然滞后,任务十分艰巨。从微观主体看,国有企业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环境有待改善;从市场体系看,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有待提高,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还没理顺;从宏观管理体制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金融体制不完善,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从分配制度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还不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和再分配调节机制都有待健全。深化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只有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20年才能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实现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时设想的,“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
(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是有效应对国际挑战、更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制度保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新突破,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国围绕市场、资源、科技、人才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军事、文化渗透和干预更加强烈,地缘政治较量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增强体制优势,有效应对国际挑战。我国已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开放型经济不可逆转,但我们的一些传统竞争优势正在减弱,要适应国际环境新变化,在对外开放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必须加快完善更加有利于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外部经济风险,以利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深刻领会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的要求
21世纪第二个10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关键意义的阶段。面对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和国际国内各种风险挑战,我们要着力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一)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初步形成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微观经济基础;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充分,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宏观经济管理实现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的宏观调控机制基本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从下一步深化改革的环境看,改革的攻坚任务艰巨,主要是: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协调各方面利益和达成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的难度加大;改革越来越多触及现有利益格局,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的重大改革阻力较大;社会各方面利益意识明显增强,分享改革成果的愿望强烈;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涉及更深层次重大问题,需要更加稳妥地推进。只有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二)必须以更大的智慧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深化改革是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制度各领域各环节的系统工程,头绪多、任务重、时间紧,必须按照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思路,善于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动态发展中,抓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对体制有支柱性意义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主攻方向和重点,集中攻坚克难,务求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出台重大改革措施前要充分论证,不仅要充分论证其必要性,还要充分论证其可行性和可能的风险,做好应对预案,使决策更加审慎,步伐更加稳健,措施更加周密,确保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一项改革要取得成功,把握好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十分重要,条件不具备就急于出台,有可能使改革遇到挫折、欲速不达,要积极抓紧创造条件,基本条件具备后再推进改革;一旦条件具备,要果断决策,不失时机推进改革,避免因犹豫不决错过改革的最好时机。时机就是机遇,错过时机,就丧失了机遇。
(三)必须以统筹兼顾的方法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统筹规划和加强协调对提高改革成效的作用更加突出。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认真落实报告的这些要求,才能使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顺利实施,而不是相互掣肘。例如,经济领域的改革,宏观经济改革要与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使改革既能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力,又能通过政府调控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健康运行。再比如,要解决地方财力不足问题,需同时构建地方税体系;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建立相应的金融支持体系和平等的行业准入制度;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制度建立,需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等等。不仅一个领域内的改革措施需要协调配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的体制改革也应协调推进,这样才能在深化改革中把握方向,提供动力,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各方面合法权益上。
全面把握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的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项建设部署中,也明确了深化改革开放的主攻方向、目标和重点任务。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一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二是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三是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四是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五是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二要更加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三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四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要重点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一是加快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二是加快完善富有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经营机制;三是基本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四是健全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
在社会体制改革方面,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一是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二是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是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四是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要加快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一是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是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三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四是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五是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本文选自人民出版社已出版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