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安康城市历史沿革疏证(一)

安康城市历史沿革疏证(一)

安康城市历史沿革疏证(一)安康城邑起源于五帝,成形于东周,繁盛于明清,一直是汉水中上游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中心。但由于各方面原因,“自汉以来或郡或州[1]”,名称和城址多次发生变化

安康城邑起源于五帝,成形于东周,繁盛于明清,一直是汉水中上游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中心。但由于各方面原因,“自汉以来或郡或州[1]”,名称和城址多次发生变化,史志资料记载亦语焉不详,相互抵牾,难以为据。本文从相关史料入手,结合当前最新的考古发现与成果,分析、探讨安康城市历史演变脉络,为进一步研究安康城市作引玉之石。

一、姚墟

今安康中心城市位于月河川道与汉江交汇处,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湿润,交通便利,非常适合人类早期“逐水而居”和“临水筑城”。据目前考古调查发现,今安康城周边河流二、三级阶台地具有石器时期文化遗址10多处,面积从几百平米至数万平方米不等,但由于多数没有考古发掘,很难确定它们是否具备古代城邑性质。至今,关于安康城的最早文字记载,始见于应邵《汉书注》,且名为“姚墟”,属梁州。然而,近二千多年来,对“姚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山东荷泽说、淅江绍兴说、河南濮阳说等。清代著名学者张澍查阅各类史书,综合各种观点,于嘉庆十四年(1809)精心撰写了《姚墟考》一文,认为姚墟在今安康,收录于咸丰《安康县志·文微丙集》。全文如下:

《括地志》云:姚墟在濮州雷泽县东。《孝经援神契》云:舜生于姚墟,即东郡也。今按《元和志》云:“妫汭水出河东,县南雷首山者,即《书》所谓历降之所”。而《括地志》亦云:“妫州有妫水,源出城中”。《耆旧传》云:“舜历降二女于妫汭之所”。即《水经注》所云:“干桥东北有虞城,亦尧以女嫔于虞之地也”。又《会稽旧记》云:“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些(丘),即舜所生也”。然越州馀姚顾野王以为:“舜后支庶所封。舜姚姓,故曰馀姚”。郦道元云:“虞滨西三十里有虞山。馀姚县西七十里有汉上虞故县”。《太康地记》谓:帝避丹朱于此。故县北有百官桥,一曰舜桥也”。是濮州、河东、妫州、越州,皆非舜所生之区矣。《世本》云:“饶内,舜所居。一作妫墟”。《帝王世纪》作姚墟,杜歧公曰:“饶内,即国语之嬴内,音妫墟也”。《汉书·地理志》汉中郡西城下注应邵曰:“世本妫虚在西北,舜之所居”。路史引世本云,妫虚在西城西,舜之居。《颖容释例》亦谓,舜居西城西。《初学记》云:“西城故城内有虞舜祠,葢舜母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虚。因以为姓”。故《世本》又曰:“帝舜姚姓也”。至胡公满周乃赐姓妫,或谓瞽叟已姓妫,非也。虞思犹姓姚矣。然姚虚在西城西,今安康有姚虚者。西城本魏之安阳县,晋太康初改为安康。故皇甫谧云:“安康谓之妫虚,或谓之姚虚也”。若泗水之妫亭,乃谢息所迁之姚虚,长沙之妫水,又因巡狩驻跸而名;下雒潘城之妫,实元王契所受封,俱无于与有鳏矣。后汉郑安上书云,舜生于姚虚,信为确说。彼司马子长以舜为冀州人,得毋据,其所迁者而称之乎。

由于舜为上古五帝和易学五圣之一,故历代统治者为其修祠建庙,安康也不例外。据《水经注·沔水》记载:“氏略汉川梁州,移治于此城(西城)。内有舜祠、汉高帝庙,置民九户,岁时奉祠焉”,足见至迟东晋时期,安康城内就有舜帝庙(祠)。后屡次毁败,至“明隆庆已巳岁(1569),土人耕田得琉璃脊兽、甬道、剥落残碣,依稀记‘大舜陶渔河滨处’……当事者闻于朝,创建崇祀,春秋享献[2]”,于是明万历、清嘉庆年间兴安知州许尔忠、叶世倬先后分别倡议大规模重修。1990年,江北中学在汉江北岸中渡台基建施工时,发现“舜帝陶渔河滨处”石碑一道,落款“万历四十六年(1618)岁在戊午仲春吉日”。

至于姚墟在何地,由《水经注·沔水》记载“《世本》曰:舜居妫汭,在汉中西城县,或言妫墟在西北,舜所居也。或作姚虚,故后或姓姚,或姓妫,妫姚之异,是妄未知所从。余按应劭之言,是地于西城为西北也”可知,姚墟或在西城,或在西城西北,如辅以虞帝庙所在地,很容易得出姚墟在今安康江北中渡台的结论。但据《后汉书·郡国五》记载:“汉中郡秦置┄┄成固,妫墟在西北”、《水经注·沔水》记载:“汉水又东径小成固南。州治大成固,移县北,故曰小成固┄┄汉水又东径妫虚(墟)滩(守敬按:滩在今洋县东)┄┄汉水又东径长利谷南,入谷有长利故城,旧县也。汉水又东历姚方,盖舜后枝居是处,故地留姚称也”可知,笔者认为“姚墟”为泛地理名称,应在今汉水中上游沿线一带,不能简单地将姚墟与虞帝庙、西城混为一谈。

二、西城

西城,即西成,始见于《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等史籍,迄今西安北郊相家巷、旬阳县黄坡岭各出土一枚秦“西成丞印”、汉“西成丞印”封泥。

目前,普遍认为西城始建于秦惠文王时期,因西城山而得名,“岂不知西城山本是因西城而名[3]”。笔者认为,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因地处其西部而得名。商、西周时期,西城属庸地。公元前611年,庸趁楚国遭遇大饥荒,率百濮攻楚,然终因势单力薄,“楚人、秦人、巴人灭庸。庸,小国,附楚,楚有灾不救,举群蛮以叛,故灭之以为县,属汉中郡[4]”。自此,庸成为楚的附属,并入汉中郡,更名“上庸”。然而,“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5]”,加之秦国日益强大,势力范围越过秦岭,窥视今汉中、商丹盆地,楚国极有可能迫于“内忧外患”,在今汉滨江北设西城县,以加强西部边境的统治和防御。后因政区“秦因楚”、“汉因秦”,西城名称便延续了下来。

西城自设立后,“或县或郡”,陆续延至元至元八年(1271),共计1800多年。秦代,西城为县制,隶属汉中郡,辖约今汉滨、岚皋、平利、镇坪、紫阳、石泉、汉阴及宁陕县南部地区。西汉,西城沿袭秦制,属益州,由于新设长利县(今平利、镇坪),辖区面积有所缩减。按照古代史志郡下首为治所的惯例,由《汉书·地理志》可知,至迟汉成帝元延、绥和年间,西城为汉中郡治所。之所以设在此,很可能是为加强其东部地区的统治。因为自汉武帝时期,大量犯罪宗室贵胄“废迁”上庸、房陵等地,社会极不稳定。东汉,西城建制不变,仍为汉中郡治所,直至建武年间。《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建武六年(30)“遣前将军李通二将军,与公孙述将战于西城,破之”。此后,极有可能为加强对陇蜀地区的控制,汉中郡治由西城迁往南郑。《后汉书·郡国志》汉中郡首县亦由西城变为南郑。至建安二十年(215),“巴、汉皆降。复汉宁郡为汉中;分汉中之安阳、西城为西城郡[6]”,西城即此由县升郡。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城为各个政权反复争夺,先改为魏兴郡,后并入吉安县,治所亦屡次变迁。隋代,西城最初归吉安县,后归金川县,再后又复郡,“郡治金川,领安康、洵阳、黄土、丰利、石泉[7]”。唐代,西城郡虽屡次更名,先是唐武德元年(618)改为金州郡,后是天宝元年(742)改为安康郡,至德二年(757)改为汉南郡,接着乾元元年(758)复改金州郡,西城但始终为郡治所在。五代以后,西城县沿袭唐制,仍属金州,皆为治所,直至元至元八年(1271),因连年战祸与灾荒,地旷人稀,金州降为散州,下不辖县,西城名称自此始废。

关于西城所在地,《水经注·沔水》记载:“汉水右对月谷口……汉水又东径西城县故城南……内有舜祠、汉高帝庙,置民九户,岁时奉祠焉。”《太平寰宇记》记载:“今州西北四里,汉江之北,西城山之东,魏兴郡故城是也。当义谷口路南,与州城相对。其西城山在州西北五里,盖后魏时移今理”。也就是说,西城县址至迟北魏之前位于汉江北岸,即西城山之东,与后来的金州城对望,城内有舜祠、汉高帝庙。综合判断,今江北中渡台,即江北中学一带最符合上述条件。首先,从地理方位上,中渡台即符合汉江之北,离月谷口不远,又符合西城山之东,金州城之北。西城山,即梅花山,极可有为今张岭和长岭一带。《元和郡图志》记载:“西城山,在州北五里”。《兴安州志》记载:“梅花山,《州志》:在州西北五里,首枕汉江是为姚墟”;金州城,即今江南老城,因为其参照物赵台山极有可能为今文昌梁和曾家梁一带。《元和郡图志》记载:“赵台山,在县南二里。梁代汉水泛溢,人皆走北山上”。《陕西通志》记载:“州南三里曰欢喜岭,山色皆赭,有巨冢,名太子坟(今汉滨区新城办高井村太子坟坡唐墓)”。其次,从出土遗物上,证明中渡台秦汉时曾修建过大型城镇。中渡台现有一处大型城镇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暴露有秦汉时期灰坑、钱币窖藏、筒状绳纹陶水管、菱纹砖地面等,出土有铜剑、蒺藜、磨光石斧及云纹瓦当、带字泥封、绳纹板瓦、筒瓦等。

由于受《太平寰宇记》记载:“后周天和四年(569)省西城县,仍移吉安县理,西城废县廨”和咸丰《安康县志》记载:“天和四年(569)省西城并吉安,入金州,治吉安,今平利”等影响,普遍认为西城于后周天中四年(569)迁往江南。但细考史料,笔者认为西城县至迟南北朝时齐代已从江北迁往江南。《梁书·柳庆远传》记载:“柳庆远……齐初为尚书都官郎、大司马中兵参军、建武将军、魏兴太守。郡遭暴水,流漂居民,吏请徙民祀城。庆远曰:‘天降雨水,岂城之所知。吾闻江河长不过三日,斯亦何虑。’命筑土而已。俄而水过,百姓服之。”之所以迁往江南,主要是城址离汉水太近,加之位于河道反“弓”部,受冲蚀较为严重,故《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志》云:州初治汉水北,去水不过百步,后移水南”。

(未完待续)

注释:

[1][10]咸丰《安康县志·舆地沿革表第一》。

[2]许尔忠:《重建虞帝庙》,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

[3]李启良:《石螺斋谈丛》,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4]《尚书·牧誓》。

[5]《春秋左传·宣公十二年(前597)》。

[6]《魏志·武帝纪》。

[7]乾隆《兴安府志·地理志·兴安府沿革考》。

(作者单位:安康市文化文物广电局)

上一篇: 江苏科技报
下一篇: 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王朝是哪个朝代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