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 天华规划THUP
空间演变,“一弓九箭”千年未变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ANCIENT CITY HAS REGAINED ITS VITALITY
从高空俯瞰无锡市中心,“龟背形”的城市肌理脉络跃然眼前。自西汉置县“龟背城”至今两千多年来,无锡历史城区的地址从未变更。作为“江南文化”的核心载体,千年历史文脉延伸出的“龟背城”,早已成为辨识无锡的鲜明符号。
“运河兴城”格局尚在
俯瞰“龟背城”
无锡旧城“龟背形”的城市平面格局,最早是因河流的走势,依河筑城而形成的。当年,京杭古运河从北面进入无锡城前,因为“江尖渚”的分流,分为三股河道:东西两股运河水流,环抱锡城,再在城南跨塘桥合流中间一道直河,则由北向南纵贯城内,由此形成无锡“龟背城”的特殊格局。
左右滑动
“龟背城”空间格局演变
汉始建城
西汉初年,始建无锡县。最初的无锡城在惠山之东,其子城 (内城) 东接城中直河 (吴古故水道,后为江南运河)西距梁溪河、北至今连元街、南至原东西大街。县治设子城内。
宋元时期
南宋时期,县城跨京杭运河向东、南方向发展,此时城墙的走向也与今日所说的龟背城有所不同。《咸淳毗陵志》中描述为“城在“门关有四,运河西梁溪东”、东熙春、南朝京、西梁溪、北莲蓉”。
明清时期
至明洪武年间,无锡城郭再次修筑,保留4个正门与3 个水关取消了3个偏门。嘉靖三十三年 (1554 年) 重筑城墙东、西、南、北4个城门改名为靖海门、试泉门、望湖门、控江门,城上有楼,同时加修瓮城,由此无锡的城郭位置与型制就此稳定并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
城市建成区已突破城厢范围沿京杭运河向南、北两端不断延伸。而此时城墙的军事防御能力逐渐弱化,开始“拆城筑路”。但由于运河航道改线城内的河道逐渐被侵占,城中直河虽保持畅通,但宽度已 大幅缩窄,逐渐成为今日的江南水弄堂。
改革开放之后
改革开放之后,无锡的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老城区不断更新改造成为一处现代化风貌与传统风貌互相辉映的历史城区。
左右滑动查看“龟背城”空间格局演变进程
历史上,锡城内有“一弓九箭”的河网水系,城内道路多沿河道布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内原有的“一弓九箭”被填埋修路。虽然城墙被拆,河道被填,但因道路沿袭了城墙、河道的走向,故“龟背形”“一弓九箭”的道路网平面格局依然保留,明显有别于国内其他城市,形成了无锡特色的道路网,也由此让龟背古城的整体格局风貌保持了下来。
改革开放后的“增量发展”时期,尽管缺乏历史城区保护范围内建筑高度和开发强度的有效控制,但城市空间格局与整体风貌尚在,深宅大院、传统街巷随处可见。在东北侧的小娄巷、东林书院地区和西南侧的南市桥、薛家宅院地区仍保留有成片的传统风貌片区。城内中山路 (原京杭运河) 的南北商业集中带、城中公园、崇安寺、南禅寺、连元街小学等一批具有历史价值的设施依旧矗立其中。
历史街区
2007 年,无锡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07.2020) 》为引领,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名城保护规划体系,强化了对面积 3.64 平方公里龟背古城的整体保护,保存了历史城区“一弓九箭”的历史空间形态。同时,大力加强对历史街区、传统风貌区、历史建筑等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
以龟背古城内的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规划以“整体保护修旧如故;改善环境,重现风貌,延续文脉激发活力;突显价值,永续利用”为目标积极寻求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有机结合。如今的小娄巷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具有清代与民国时期建筑风貌特征的民居建筑群,成为了众多游客慕名前来打卡的网红街区。
历史城区保护范围划定示意图
古今交融、多元复合,如今的龟背老城内,既有林立的现代摩天大楼,又有承载历史记忆的街区、建筑,呈现着既古老又新兴的独特风貌。
“更新保护”讲龟背新故事
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量发展”后,如今的龟背城,虽然运河抱城的格局犹在,但传统的城市肌理、空间风貌却一定程度上的消弭,是无锡城市更新的重点先行区域。
中山路-解放西路路口的肌理变迁
图源: 天华规划THUP
“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当下龟背城的保护与更新遵循的就是这个理念。
保护,是对老城内城市格局、建筑肌理、形态风貌以及人文内涵等进行保护;更新,则是对基础设施、建筑功能、居住质量和生活方式的有机更新。
2022 年起,梁溪区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梁溪区城市更新的实施细则(试行)》《关于加快推进梁溪区城市更新工作操作办法》《梁溪区老城厢复兴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 年)》等一系列文件,全力推动老城厢全面复兴发展,其中重中之重的“1+4”项目,“1”指的是龟背壳片区。
根据《无锡市梁溪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 年)公示稿》,梁溪区将构建“一山二水、一区四带,一城两市、一弓九箭”整体保护格局,并建立要素全囊括、空间全覆盖的保护传承体系。
梁溪区历史文化整体格局保护规划图
图源:《无锡市梁溪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 年)公示稿》
一山二水:为“锡惠山入城,古运河穿城,京杭大运河绕城”的整体空间结构。
一区四带:“一区”为无锡历史文化精华区,“四带”为伯渎河吴源文化遗产保护带、洋溪河水乡文化遗产保护带、梁溪河工商文化遗产保护带和北兴塘河工商文化遗产保护带。
一城两市:保护历史城区“一城两市”历史格局,保护由解放环路所环抱的“龟背形”历史城郭及“三里桥”、“清名桥”南北两个历史商市空间格局。
一弓九箭:保护历史城区“龟背形”、“一弓九箭”的道路网平面形态和历史肌理。
今年,梁溪区计划开展龟背城连片更新,全覆盖、无死角的提升龟背城的环境品质和城市能级。
通过对区域内闲置商业载体的盘活和业态提升、环城运河步道系统的改造升级、老旧小区改造、打造特色街巷等措施,促进服务业高端化发展,加快老城繁荣,充分发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全市的磁场效应,进一步扩大城市国际级影响力,打造标志性城市风貌。
目前,龟背城已完成留改拆更新方案,片区南市桥街区设计方案已初步完成,老政协片区已完成城市设计方案和建筑概念方案设计。
崇安寺作为“龟背壳”的形象封面,是无锡的“商核”“文核”“绿核”,日前崇安寺三期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其中包括酒店、园区、配套商业、文体中心,以及地下商业和地下车库等功能载体,与崇安寺一、二期的业态互为补充。
崇安寺三期效果图
龟背壳里“国际化”与“烟火气”齐头并进,古运河水清岸绿,CBD商场人头攒动,街头巷口干净整洁,历史文化名迹纵横交错,旧厂房拥抱着新业态,历史与现代碰撞出“老城厢”的“新姿态”……
崇安寺三期规划图
可以看到,锡城百姓熟悉的龟背城正一点一滴悄然改变。
“焕新与唤醒”激活创新活力
梁溪区是无锡的中心城区,与太湖新城共同构成无锡“老城新城”双核发展的城市格局。龟背城是梁溪的“城中之城”,是无锡城市发展的原点,古今交融、多元复合的城市中心。
但她的另一面,却是72.1平方公里的土地居住着近百万人口,人口密度是市平均的8.5倍,面临着“人多家小”的发展难题。
让中心城区“既留得住乡愁、又看得见未来”,构建实施新一轮城市更新是必然选择。
一笔笔勾勒,一寸寸取舍,一片片更迭。
梁溪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图
以匠心擘画发展蓝图,提升城市原核首位度。当前,“一城、两区、五园、一轴、一脊、一链”的总体架构正式确立。
其中,“龟背城”定位为中心商务区,将成为一个品质、友好、文化、绿色的兼容传统与现代的城区。随着城市更新按下“启动键”,城区面貌焕然一新,主城核心价值C位回归。
做强做大做特无锡“一城双核”结构中的老城魅力核心,建设“具有鲜明江南特点、无锡特征的现代都市区”为目标愿景,打造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和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
无锡崇安寺步行街改造项目效果图
当前,无锡老地标崇安寺景区焕然新生,聚焦新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经济,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
以崇安寺焕新为契机,接下来还将重点建设崇安寺三期、恒隆二期、小娄巷二期等文商体旅地标项目,纵深推进城市更新、重塑城市原核。
崇安寺三期
总投资约50亿元的崇安寺三期,通过酒店、办公、文体中心、商业等全业态形式打造宜创宜业的高品质中心商务区、都市生态新空间和潮流文化生活聚居地。
与公花园、小娄巷、秦邦宪故居以及东林书院等散落于龟背城内的文化节点形成文化集群效应;
打造市中心唯一有规模且配套设施完善的高端商办园区,激活崇安寺片区商业价值;
洲际酒店集团旗下高端品牌金普顿无锡首店落户崇安寺三期,唤醒中心城区的非凡视角。
小娄巷二期
小娄巷二期将以一期为中轴线,原无锡市公安局地块占地30亩,原喜洋洋酒店地块占地是24亩,作为小娄巷二期的开发范围。
与公花园、小娄巷、秦邦宪故居以及东林书院等散落于龟背城内的文化节点形成文化集群效应;
小娄巷二期将呈现现代与传统的对撞,同时也是市中心区别于崇安市街区等商业载体的,更加开放、有专业特色、有一定集聚度,以及跟无锡本地元素相融合的开放性的文化街区。
历史城区是无锡千年历史文脉和人文情怀的缩影,是最为独特、不可替代的资源,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
城市具有渐进发展、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征。对于历史城区来说,只有以用促保,协同保护与发展,让沉睡遗产变鲜活资产,才有存续的生命力。
未来,无锡将科学统筹古城保护、城市更新、民生改善,不断创新历史城区保护传承的体制机制,凝聚保护传承的多元合力,持续探索创新保护利用的“无锡实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