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重访关系强度:社会网络运作的机制与制度环境

重访关系强度:社会网络运作的机制与制度环境

重访关系强度:社会网络运作的机制与制度环境弱关系与强关系理论的不断对话逐渐产生了一个共识:两种求职模式所提供的资源是不同的,因此其效应取决于求职者所处的制度环境。

弱关系与强关系理论的不断对话逐渐产生了一个共识:两种求职模式所提供的资源是不同的,因此其效应取决于求职者所处的制度环境。在市场经济中,使用弱关系可以为求职者提供更多非冗余信息,减少供求双方的不确定性,增进人职匹配;在再分配经济中,工作通过国家分配方式进行,由于强关系包含了信任和义务的关系,权力部门根据自身的利益来管控工作机会。中国的市场转型为审视两种关系的作用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但是以往针对此议题的研究存在很多争论,对强关系效应的作用空间看法不一。那么,市场转型过程中,强关系和弱关系在求职中的效应究竟有何不同?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s)2016年第1期刊登的《弱关系、强关系和1978—2008年中国城市职业流动》(Weak Ties, Strong Ties, and Job Mobility in Urban China:1978-2008),揭示了强、弱关系在改革不同时期和不同雇佣部门中的作用。该文作者Felicia F. Tian和Nan Lin分别来自复旦大学和杜克大学,他们通过合并对中国城市的三次调查,即1998年劳动力市场与社会流动调查(LMSM)、2004年社会资本调查(SSC)和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获得跨越市场化改革初期到后期的有关劳动力市场的样本。

作者利用问卷中“帮助者是否为亲属关系”和“相熟程度”来测量强、弱关系,强关系操作化为亲属和特别相熟,弱关系操作化为非亲属和不太相熟。自变量为改革历史时期(1978—1992;1993—2001;2002—2008)和雇佣部门(市场部门、国有部门),同时控制了年龄、教育程度、政治面貌、婚姻状况等个人特征变量和父亲的受教育年限、单位属性等家庭特征变量。

采用多分类逻辑回归方法,作者分别检验改革过程中通过强、弱关系找到工作的概率有何区别,以及在国有部门和市场部门的差异。结果发现:首先,在1978年至2008年间,通过弱关系找到工作的概率在持续上涨,而通过强关系找到工作的概率在改革初期增加,后期持续不变。其次,中国的市场部门和国有部门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社会网络运作机制。相比之下,弱关系的使用率在国有部门和市场部门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弱关系提供信息的优势在市场部门和国有部门一样重要。从1978—1992年间到2002—2008年间,相对于正式途径,利用强关系找到工作的概率在国有部门增加了50%以上,但是在市场部门没有显著变化趋势。这说明,与市场部门相比,通过强关系找工作在国有部门更为常见,通过弱关系找工作并没有部门差异。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发展与管理系 许珂/编译)

上一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
下一篇: 山东省互联网行业党委、山东省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揭牌成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