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记者 成静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确定为未来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作用。那么,8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大程度上汇聚了全民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不同的价值观理念在不同社会群体中是否依然存在不同的诉求和偏好?这些价值理念与社会现实是否存在差距?如何将这种差距转变为社会治理的动力?
12月21日,在“2021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与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李炜发布了《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众认可度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回答。
据李炜介绍,该报告对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3、2019年的两次调查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了一系列结论,为评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成效提供了依据。
《报告》指出,八年来,“和谐”、“爱国”等体现社会凝聚的价值理念得到更高认同,“法治”、“诚信”等体现社会秩序的价值理念的认可度显著提升。
与2013年全国调查相比,2019年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有几个变化:一是价值观认可度的差异范围缩小了。认可度最高和最低的价值理念之间的差值缩减了13.2个百分点。二是公众对“爱国”和“和谐”两项价值理念的认可度有了大幅提升。三是公众对“法治”“诚信”价值理念的认可度有了显著的提升。
“这种变化说明公众更为重视社会凝聚的价值理念,体现了8年来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效果。而且,越来越多的公众重视法治意识和信用意识,对保障社会公正所需的价值理念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李炜说。
《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可度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共识扩大。“2019年调查结果显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群体间共识由3项扩展至8项,说明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践行,更多的价值观被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认可和接受。”李炜说。
《报告》指出,“爱国”、“富强”、“公正”由底层群体更为认可的价值理念变为各群体共识价值理念,然而,“民主”、“法治”、“诚信”的认可度在精英和底层公众之间依然存在差距。
《报告》还指出,社会现状评价较高者比例大幅提升, 与评价偏低者在核心价值观上的差异明显缩小。
“通过2013年和2019年全国调查数据的比较表明,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践行卓有成效,‘爱国’、‘和谐’等体现国家认同和社会秩序、社会团结的价值理念逐步得到公众较高的认可。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理念共识更为明确,精英公众和底层公众之间的价值分歧明显缩小,精英公众的社会批评取向在转化为对社会现状的认可。这种状态当今欧美等发达国家出现的两极化、碎片化的社会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意味着全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思想观念更加统一,预示着实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目标具有了良好的公众社会心理基础。”李炜说。
然而,李炜指出,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社会评价的比较分析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底层公众和精英群体在“法治”“诚信”等价值理念方面存在的差距依然有进一步缩小的空间;二是社会评价偏低者对“平等”“公正”价值观的注重,说明社会治理压力依然存在;三是青年一代的爱国主义和社会评价在各世代中依然最低,青少年理想教育仍是重点;四是以农民工为主的蓝领职业群体社会评价在各职业群体中最低,值得关注。
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了几点建议:
其一,增强公众居安思危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公众对“富强”“和谐”价值观的高度认可,体现了人们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预期增强,也预示着一旦预期不能实现后的集体性的挫折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出现的几率加大。因此今后的社会治理,一方面要继续保持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另外一方面,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复国际环境日益复杂,来自于国际国内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加剧的局面,要在社会宣传中增强社会公众居安思危的风险意识、危机意识,通过社会预期管理将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转化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念。
其二,更加注重促进多领域的社会公平。社会评价偏低者更加强调公正、平等价值观,意味着目前社会中公平正义的现实状态与公众的期盼还有差距。在发展经济、解决温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以“依能力、看绩效”为标准的分配公平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要更加注重以“平权利、等身份”为准则的政治公平,以“保底线、扶弱势”为内涵的保障公平,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其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升对底层公众、青年群体的社会宣传效果。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年来的推广成果看,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成果是丰硕的。但与此同时,针对农民群体、低教育程度者在民主、法治、诚信等价值理念方面的宣贯还不够,针对青年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切实需要加强。如何有针对性地采取保障性机制,消除底层公众、青年一代的在住房、就业、养育、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民生困扰,如何使用针对不同群体的话语、活动形式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这将是后小康时代社会治理中一项重要任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