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对西方文明史而言,古希腊是最重要的起点,也是源头之一。古希腊文化不仅最强有力地塑造了西方,甚至对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特洛伊战争、帕特农神庙、荷马史诗、斯巴达勇士等都成了古希腊的代名词,从神话到科学,从文学到艺术,古希腊文明的影子几乎无处不在。
但古希腊并不同于现在的希腊共和国,它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古代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沿岸的总称。
古希腊之所以城邦众多,是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交错的高山河流,使得人们分散在各个山谷和河流之中形成小的团体。
古希腊存在于约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46年,而人们真正所熟知的古希腊,是从公元前800年城邦时代开始的。
一、从克里特文明到黑暗时代
古希腊出现的第一个王国,是由克里特半岛首领米思诺建立的克里特王国。他们以气势恢宏的宫殿为政治生活中心,创造了精美的工艺品和今日并未被译出的特有文字,甚至有资料表明克里特城邦已经开始有了奴隶、海军等阶级划分。
但克里特文明一直在相对和平中悄然发展,至前1700年发展到鼎盛时期,统治了包括雅典和迈锡尼的大部分爱琴海地区。三百多年后,自然灾害(火山爆发或地震)使克里特王国受到重创,加之外族入侵,克里特王国最终衰落。克里特文明逐渐开始向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文明过渡。
迈锡尼文明时期,还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建立了自己的海上贸易体系。提到迈锡尼文明,就不得不提特洛伊战争。根据荷马史诗的记录,特洛伊战争的起因是特洛伊王子拐走了斯巴达王后,但很多学者并不认为这是真实的原因。
在土地紧俏的自然环境下,耕地受到限制,粮食生产不足,各个城邦本就因抢夺海上霸权、土地、女人和财富而冲突不断,真实的特洛伊战争很可能就是一次针对特洛伊城的纯粹的殖民战争。
不管是何原因,长达十年的战争后,无论是战胜方还是战败方都损失惨重,人口减少、贸易下滑、经济倒退、时局动荡不安,此时地处北方的多利亚人趁机南下,使得原本富裕的迈锡尼王国就此衰落,整个希腊进入黑暗时代,直至多利亚人孕育出新的文明国家才再次形成。
二、家园保卫战——波西战争
随着贸易和殖民的不断进行,古希腊地区出现了200多个城邦国家,其中以雅典和斯巴达成长最为迅速,同时迈锡尼的秘密政权也演变为民主政治。
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粮食的供不应求使得各城邦之间战争不断,各城邦在战争中不断进行殖民扩张,其中也包括雅典和斯巴达。同时,波斯帝国也在不断向爱琴海一带扩张。
爱奥尼亚城邦位于小亚细亚半岛西侧,原是古希腊一员,后臣服于吕底亚。吕底亚被波斯征服后,波斯迫使爱奥尼亚城邦也服从于自己的皇权,以米利都为首不受波斯统治的诸城邦进行了爱奥尼亚起义。米利都深知自己与波斯实力悬殊,只能转头向希腊诸城求助,但雅典并未出兵,只有斯巴达和埃雷特里亚前往援助,最终爱奥尼亚起义仍以失败而告终。
起义失败后,波斯以援助爱奥尼亚起义为由宣战希腊。此时,波斯的版图扩张也已渐渐逼近雅典,雅典以半数军队在马拉松战役中大获全胜。
后雅典和希腊各城邦,以及斯巴达建立联盟,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难抵抗,终于将三次入侵的波斯打败。经过战争的文化融合,古希腊地区的经济、科学、艺术等都产生了极大的进步,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古希腊文明,对后世的文明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马其顿统一希腊,开启亚历山大时代
经过亚欧历史上第一次激烈的希波战争,雅典不断向外扩张,并把提洛同盟变成自己的附庸,控制黑海要道,成为爱琴海一带霸主,同时沿岸占据大量要地并进行财物掠夺。
同时,斯巴达也受到了来自雅典的威胁,组建伯罗奔尼撒同盟进行防御。斯巴达的军国主义与雅典的民主主义冲突不断,均有争霸希腊之势,两大同盟针尖对麦芒,伯罗奔尼撒战争最终全面爆发。
实力不相上下的两大城邦在战争中僵持不下,在战争开始的第十年签订了《尼西阿斯和约》,根据条约的规定,双方退回约定的界限,维持30年和平,但其的盟邦仍然时有冲突。后来斯巴达与波斯结盟,在波斯的支持下建立自己的舰队,而雅典因财政和军事双双枯竭而在羊河之役中惨败,斯巴达毫无悬念成为希腊地区最强大的城邦。
但胜利后的斯巴达对其他城邦的肆意破坏,再加上波斯的挑拨离间,希腊各城邦之间陷入了长期的内战。内战使不少城邦丧失了劳动力,土地荒芜,农业工业手工业停滞,整个地区遭到严重破坏。然而斯巴达的霸权也没有维持多久,就被希腊北部曾依附于波斯的马其顿王国征服了。
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统一希腊后,其子亚历山大大帝在统治期间不断向外扩张至埃及、波斯,和印度河流域,亚历山大帝国达到巅峰。至146年,罗马完全占领希腊,亚历山大帝国崩塌,古希腊也随之落幕。
结语
时间无情地把古希腊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辉煌落幕,繁华落尽,少了铮铮铁蹄的所向披靡和搏杀呐喊,爱琴海又静静归于往常。
但由古希腊人孕育的智慧却从未消失,比如苏格拉底的哲学和自由正义的理想。他们在自由、积极的探索中形成的精神与底蕴推动着人类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不断向前。
参考文献: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古代的希腊和罗马》
《古希腊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