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也是我们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思想武器与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来领会与践行这一伟大新思想?这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迫切问题。
党中央提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同时,也强调了两个“必须认识到”,即“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两个“必须认识到”凸显了党中央的战略与历史的考量,也体现了辩证与创新的思维方法。第一个“必须认识到”是党中央对全局性工作的新认识新论断新导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论断已经被写入党章,成为党和国家制定新时代大政方针与安排全局工作的重要依据。这一理论联系实际的重大政治判断无疑是一项影响深远的理论创新与思想进步,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也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同时,这也彰显了党在思想理论发展上的一脉相承,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因此,全党上下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满怀信心,真抓实干,切实着力于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难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第二个“必须认识到”是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牢牢把握。从历史上看,我们党在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问题上不断深化探索,逐渐形成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科学判断与思想理论。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于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准确把握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尽管党的八大作出了当时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但是后来出现巨大的波折。直到拨乱反正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把握中国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的现实国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直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同志强调:“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这是党中央第一次从全局层面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了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了社会主要矛盾与根本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敏锐地发现和把握了社会主要矛盾新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性判断。但是,十九大报告也特别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新时代的征程已经开启。百舸争流千帆竞,浪遏飞舟勇向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揭示了中国人民所处的新时代新起点新要求。全党上下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传帮带、手挽手、肩并肩,奔向幸福美好的小康社会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