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吃下这10道菜,认识新加坡700年历史

吃下这10道菜,认识新加坡700年历史

吃下这10道菜,认识新加坡700年历史推荐10道能在新加坡吃到的美食,让你轻松吃下新加坡700年多元的历史。

新加坡人见面聊天的主要内容,总是围绕在最近吃了什么好吃的而开展。我们爱吃贪吃,这座城市有超过100个小贩中心,一些小贩中心里有超过150个摊位,有困难选择症的朋友,每天的烦恼就在于今天到底要吃什么?

纽顿小贩中心是拍摄好莱坞电影Crazy Rich Asians的场景。

在我们混杂的语言里,也有不少和吃有关的俚语,小时候我们如果做事笨手笨脚的,父亲就会说“呷聊米”,这是福建话,直白一点的说的意思是你吃到那么大, 什么都不懂,我们叛逆时,母亲会用广东话吆喝说:生块叉烧就好过生你。当兵时,如果你永远搞不清楚状况,长官会怒斥你Blur like Sotong像墨鱼一样迷糊(Sotong是马来语,墨鱼的意思)

通过吃,我们能了解文化,也能感受历史。以下推荐10道能在新加坡吃到的美食,让你轻松吃下新加坡700年多元的历史。

(1)14世纪- 来自海洋的美味-Sotong Hitam

早在14世纪,新加坡(淡马锡)就是一个贸易城市,早期定居者是Orang Laut(海上游牧民族),他们生活在新加坡海域的周围,现在不远的印尼群岛、马来西亚和泰国都还有海人族群。

早期定居者多生活于实里达河、加冷河及海岸一带,被称为Orang Laut(海上游牧民族),以捕鱼和采食维生。近年来,不少海人的后代试图复苏其特色菜,包括如Sotong Hitam(黑墨鱼)。

这道菜用墨鱼汁来煮墨鱼,制作过程中十分烦琐,要加入不少本地特产的香料,因此一般的马来摊都不常见,有机会记得试一下,看起来虽然像黑暗料理,但真心好吃。

(2)14世纪中叶--香料时代-咖喱角(Curry Puff)

1511 年,葡萄牙占领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香料市场--马六甲,试图控制利润丰厚的东南亚海上贸易路线。

个人喜欢的咖喱角在东海岸小店,制作受到华人制作酥皮糕点的技法。

不少本地美食,如果仔细探究,也可以是一章世界史。马来群岛的香料,吸引了葡萄牙人来到东南亚,还带来了Empanada,之后再和英国人的Cornish Pasty融合,加上印度和华人的影响,慢慢就变成了我们所熟悉的咖喱卜。

我是后来才在南美洲吃到Empanada,在印度街边买到Samosa,它们不就是不同版本的咖喱卜吗?

(3)19世纪初-英国人来了——吐司和半生熟蛋

代表英国利益的莱佛士于1819年登陆新加坡,开展了小岛国的英殖岁月,统治一直持续到 1963 年,它们留下了早期的城市规划政策、法律制度等,当然还有不少美食,本地生熟蛋、咖啡、吐司早餐、炖牛尾等,显然是英国人留下并被本地人改良和发扬光大的“遗产”。

印度和马来亚同为英国殖民地。英国人来新加坡,也带来不少印度劳工,包括被遣送到新加坡当苦力的印度罪犯。本地印度人主要来自印度南部,因此新加坡也能品尝到南印美食,包括印度煎饼及各种咖喱等。

(4)19世纪中-华人来了-海南鸡饭

新加坡因其战略位置和深水港而成为重要的区域转口港,加上莱佛士的重商政策,吸引了大量商人前来新加坡,包括来自马六甲的土生华人和福建人。

加东海南鸡饭的特色在于它融入了一些娘惹色彩,加入了Achar。

19世纪中国政治动荡,促使不少华人远赴南洋寻找生计,不少被卖猪仔到这里当苦力,在马来亚的锡矿、橡胶园里工作。源自家乡(主要为福建、广东和潮汕)的美食也经由这些新客带到新加坡。

这家潮州水粿我特别喜欢,据说在国内也不容易吃到了

这些离开了原乡的美食,来到陌生的异乡,自然也需要懂得变通及适应,因此在新加坡能吃到的潮州菜和广东菜,包括一些代表性的美食,如海南鸡饭等,早已经和原乡的味道不同,这里烹煮鸡饭时也加入了不少本地食材,如班兰叶。

(5)20世纪中-海南人开咖啡店-Kaya酱

由海南人于1919年创立的Killiney Kopitiam经常被誉为新加坡第一家咖啡店。最迟抵达南洋的海南人只好帮英国人打工,学会了烹煮西餐,而后来其角色被广东妈姐取代,加上经济大萧条,不少英国人回乡,市区也有大量空置店铺,失业的海南人开始创业,开设咖啡店,售卖咖啡和餐点等。

Violet Oon的自制Kaya十分好吃。

新马人早餐吃的Kaya酱,据说是在英国船上工作的海南厨师试图复制果酱的”结果”,由于没有新鲜的莓子,但只能用椰子、鸡蛋和板兰叶等有限的材料,创造出具有南洋风味的“果酱”。

如果想要品尝最地道的Kaya Toast,我绝对不会推荐那些大家都知道的X坤等,而是一家古早味浓厚的Heap Seng Leong。

(6)1942-1945年-日本人来了-木薯糕

1942年,2月8日,日军登陆新加坡,短短一周就让英军投降,开始了3年零6个月的日据时期,丘吉尔称之为 "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和最大的投降"。

新加坡也改名为昭南岛。由于当时物质匮乏粮食短缺,当时不少人以生长快速的木薯作为主食,后来甚至制作成不少糕点等。Kueh ubi kayu等据说就是日据时代留下的“滋味”。

(7)1949年-美食文化大融合-咖喱鱼头

新加坡的多元,不是各自为政,而是各种族群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影响。1949年,来自喀拉拉邦的印度餐馆老板Marian Jacob Gomez为了迎合本地华人酷爱鱼头的口味,创造了咖喱鱼头。本地美食其实体现了文化的融合,比如马来人的Mee Rebus使用华人喜欢的黄面,而叻沙更是多种文化的大杂烩。

"Samy's Curry 的第三代店主 Nagajyothi Mahendran 曾说:"今天,印度游客来到我们的餐馆,其中一些人看到菜单上有咖喱鱼头时感到非常震惊,因为印度并没有这道菜。

(8)1963-1965年-新马合并-肉骨茶

战后时期,新加坡社会动荡不安,失业率居高不下,反殖民情绪高涨,最终在 1963 年成立了马来西亚联邦,以新加坡、马来亚、沙捞越和北婆罗洲组成。但这一联盟并没有持续多久,仅仅 23 个月后,新加坡就脱离了马来西亚。

这是我最喜欢的肉骨茶,绝对不是游客去吃的X发。

由1963年合并到1965年分家,都显示了新马难分难解的历史渊源。两地都有大同小异的美食,包括肉骨茶、海南鸡饭、云吞面等,虽然它们的味道不尽相同,却也相互影响。

虽然不少人认为辣椒螃蟹、福建虾面等都是新加坡发明的。有意思的,新加坡也能品尝到清真版本的肉骨茶,以牛肉或羊肉烹煮而成。

(9)1970-1980年-小贩中心涌现-煲仔饭

80年代初新加坡依旧有不少街头非法小贩,不少年长小贩也提到跑地牛的经验。从1971年到1986年,政府将多达18,000名小贩迁入设施齐全巴刹和小贩中心。小贩从此有安全和卫生的工作场所,而不必逃避稽查人员。

建造于70年代初,忠忠、旧机场路、纽顿和中巴鲁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小贩中心。1981年落成牛车水熟食中心则是新加坡最大的小贩中心,能容纳超过700个档口。新加坡目前约有115个由环境局管理的巴刹和小贩中心。

牛车水小贩中心里美食云集,喜欢的摊位实在太多了,由于这一区过去是广东人的聚集地,因此我十分推荐大家到这里来品尝煲仔饭,如果你不怕排队,创于1950年的联合本记煲饭,是多年来还在坚持用炭火的老字号,下雨天吃更是美味。

(10)1990年-美食文化更多元-阿尔巴尼亚或叙利亚美食

新加坡面临人口老化和生育率下降的问题。1990年新加坡人口为300万,2021年则为545万。人口增加的原因为开放的移民政策。除了新移民,还包括永久居民及非居民,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印度和世界各地,因此在新加坡小贩中心里能轻易吃到麻辣香锅、槟城炒粿条和土耳其烤肉等。

我推荐到美世界小贩中心去品尝阿尔巴尼亚美食,小贩老板是本地PR,原籍阿尔巴尼亚人,或到淡滨尼去试试叙利亚人买的叙利亚菜,这些独特的味道的背后,其实都有老板们一段辛酸的故事。

《食遇》活动

我们会带领大家以Citywalk的方式探索本地最多元和精彩的街区Jalan Besar,然后到一当地人家里品尝美食,进一步了解本地美食历史和文化。

关于作者及活动导游:

叶孝忠,前《孤独星球》指南出版人,《联合早报》专栏作家本地独立出版人,曾在新加坡、台湾和中国出版超过20本旅游文学。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以下二维码微信,然后邀请入叶老师的群里。

日期:12月23日(早上10点至1点)

集合地点:Jalan Besar地铁站B出口

费用80新币,活动包括:

(1)一顿精彩,共有七八道美食和饮料的餐食

(2)一本价值28新币的《食遇》

上一篇: 一个比新加坡历史还久远的学校 立思辰留学360受邀访问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
下一篇: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