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势不可遏(怒不可遏的读音)

势不可遏(怒不可遏的读音)

势不可遏(怒不可遏的读音)易门铜矿。资料图势不可遏(怒不可遏的读音)易门铜矿,坐落在易门县、峨山、双柏、禄丰三县交界处,绿汁江两岸。它是我国八大铜矿之一,是我国有色金属王国里的一颗明珠。据《清代云南铜政考》记载,易门铜矿,远在明代就被发现。但最早的开发经过和规模,史料并无记载。据传,这里原先叫香树村,住着三户人

易门铜矿。资料图

势不可遏(怒不可遏的读音)

势不可遏(怒不可遏的读音)

易门铜矿,坐落在易门县、峨山、双柏、禄丰三县交界处,绿汁江两岸。它是我国八大铜矿之一,是我国有色金属王国里的一颗明珠。

据《清代云南铜政考》记载,易门铜矿,远在明代就被发现。但最早的开发经过和规模,史料并无记载。据传,这里原先叫香树村,住着三户人家。一天,一位老人上山放羊,捡回一块色彩斑斓的石头,三家人谁也没有看见过。后来这位老人好奇地把这块石头放在炉子里烧,才发现是块铜矿石,于是这三户人家就合伙采矿炼铜了。事情一传开,到这里采矿炼铜的人越来越多。因最初采矿炼铜只有三户人家,所以人们都把这里叫“三家厂”。

据《重修西岳娘娘庙新建观音宝刹碑序》中记载:“乾隆二年(1737年)槽铜初开,未获成效。迨二十二年复攻槽铜,遂获无边大矿”。《碑序》中还描述当时的采炼景象说:“铜斛丰旺,自此饶有兴象,沙丁俨若蚁聚……”。对开采的规模,《易门县志·铜政论》称:“香树、万宝、一都三厂,每岁额办铜五十八万斛”。《棠险待渡碑记》中也有“易门县监督厂政,年办京局粤采款铜六十余万斛”。还记述了当时三家厂绿汁渡口的繁忙景象:“山洪暴注,汪洋姿斟,势不可遏,指炉者,打尖者,负矿者,…熙熙而来,攘攘而往,日夕待渡,不下数百千人”。万宝厂炼铜之盛,亦有“炼铜炉火,直冲云霄,四十里外之易门县城,历历可望”。那时已有了相当的冶炼技术,现陈列在昆明西山华亭寺内的清代大铜钟就是这时冶炼的。

到了咸丰六年(1855年),云南回民领袖杜文秀反清起义,矿工纷纷加入这支农民义军,当时的厂官、师爷、监工皆闻风鼠窜,矿山也随着荒废了。直到光绪年间,矿山才逐渐恢复到乾隆时期的兴旺景况。国民党统治时期,矿山的采炼几起儿落,私营的盈泰公司和官办的资源委员会所属的滇北公司曾先后染指,然而景况远非昔比。

一九五三年,勘探的钻机吹响了开拓者进军的号角,帐篷的灯火点燃了建设者理想的火炬。经过八个年头的勘探、设计和基建,一九六○年,一座崭新的易门铜矿在祖国的西南边疆出现了。又经过二十三年的生产和建设,这个矿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矿山占地方圆百里,它北起武定县,南达峨腊厂,东接安方营,西至三家厂;建设规模也逐渐扩大,拥有六个分矿,三个选矿厂,一个冶炼厂,还拥有包括机修、运输、材料、探矿、建安工程等单位和设施在内的较完整的生产辅助体系,形成了铜的采、选,钴的采、选炼两大生产系统现代化的大型联合企业。年产精矿含铜一万多吨,电解金属钴也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铜的年产量是乾隆年间年产量的三十五倍。跻身于我国八大铜矿的行列。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教育、工人福利事业、文化娱乐设施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正是:“巍巍矿山,龙盘虎踞,狮舞凤翔,望山前岭后,青砖红瓦;矿井上下,电气声光。钢绳穿云,铁塔揽雾,飒飒飞兜运矿忙。春来时,看山花烂漫溢彩流芳”。这颗镶嵌在哀劳山崇山峻岭中的明珠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摘自玉溪地区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滇中纪胜》

文字由玉溪市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地情文献研究科提供,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玉溪史志

排版:李仁梅

审核:刘佳林张璐

—END—

来源:易门发布、玉溪史志

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时也感谢作者的辛勤付出!所有视频、图片、文字均未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 学大鼓(学大鼓简单方法)
下一篇: 桃符指的是什么(桃符指的是什么节日)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