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在全国抗日浪潮的感召和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蒋介石到西安督促张、杨进攻陕北红军,张、杨苦劝蒋介石联共抗日未果。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即为“西安事变”。历史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西安事变暴发的时间、原因及历史意义
1936年12月,蒋介石到西安,威逼张学良、杨虎城执行“剿共”计划。张杨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都遭到无礼训斥,他们于12日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它粉碎了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者的阴谋,促进了中共中央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
西安事变暴发的背景
1、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2、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4、蒋介石拒不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亲临西安督战,坚持剿共(直接原因)。
西安事变主要人物
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
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即蒋介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