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茸(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
实践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党和国家号召大学生要走进乡土中国深处,要“自找苦吃”,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这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遵循。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实践育人,教育引导大学生在亲身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国情、认知社会、了解民情,受教育、长知识、强能力,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全面发展。
一、注重“理念+机制”融合创新,构建实践育人工作体系
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理念、机制、队伍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实践育人工作体系。
(一)抓好理念更新。实施育人理念是将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和教育实践的过程。进入新时代,要树立正确的实践观。不断加深对思政实践育人的认识,提高思政实践育人工作的地位,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实践观,并发展成一种全新的教育观,着力让大学生通过亲历实践的体验改造和实践主体的思维与认知优化,将间接的经验内化为自身的认知。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将实践育人贯彻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始终。要树立社会实践与大思政课同向同行的教育理念,建立党政领导及学院密切配合的社会实践工作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二)抓好机制优化。实践育人是多方参与联动的工作。针对当前实践育人资源整合不够充分、运行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高校要构建思政融入社会实践工作的工作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优化大思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探索链条化、阶梯化育人机制,建立社会实践全过程质量评价体系。在工作体系上,出台校院两级社会实践管理制度文件,明确实践育人组织协调机构的定位,明确社会实践融入思政教育的目标要求、形式内容、考核评价等。在推进进程中,建立实践育人评价反馈机制、完善实践育人工作体系,从而构建起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三)抓好队伍建设。实践育人的教育引导主体是教师队伍。要严格按照要求配齐配强专职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要联合辅导员、行政人员、思政课教师和专业教师成立实践教师指导团,主动对接实践基地,加强思政教育融入社会实践项目的研究和资源开发。聘请校外专家、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企业实践导师等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定期邀请科学家、劳动模范、英雄人物、大国工匠、行业专家等来校做讲座报告,实现企业“行家里手”和学校“名师名教”的双向流动。着眼以实践育人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对各类配套制度进行优化,保障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工作相融合,加大对社会实践人财物的投入力度,把教师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工作量纳入到职称职务晋升考核体系中。多管齐下,拓宽教育培训渠道,不断提高实践育人工作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注重“课程+平台”融合创新,深化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
实践育人作为一项系统性的育人工程,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同步推进课程建设、载体拓展和平台建设,构建同向同行的实践育人共同体。
(一)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是实践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未做到有机衔接,实践教学有时流于形式,高校要充分利用主题教育、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理论讲座等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教学,推动理论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总结推广实践教育经典案例,打造实践教学示范“金课”。要以产学研结合为主线,打造“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管理良好”的综合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有效打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边界。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为鲜活素材,利用伟大建党精神等红色资源,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实践成果,着力把党的百年奋斗伟大成就转化为优质实践教学资源。
(二)拓展实践育人平台。社会实践是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进校内外育人体系融合贯通、育人资源汇集整合,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联动。在校内,将实验室开放共享,建立起以勤工俭学、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科技创新等社会实践活动为主体的实践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深刻领会中国道路的成功密码。在校外,持续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搭建多方实践育人平台,建立主题明确、功能完善的沉浸式、互动式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形成符合高质量人才培养需求的有效实践育人平台体系。
(三)整合实践育人要素。高校要挖掘实践育人内涵,提升实践育人的深度和广度,推进社会实践与思政课深度融合。高校应结合专业特点,挖掘不同类型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政元素。如挖掘社会实践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将道德修养、能力提升、使命担当等元素有效融入社会实践。挖掘“四进社区”“三下乡”类实践,开展将知识送进社区、乡村、企业、学校、家庭的志愿服务,引导学生树立服务人民、责任担当的意识。挖掘社会调查类实践,让学生走进乡土中国深处,认识国情、社情、乡情,自觉将个人理想信念融入到国家、社会、家庭中。挖掘科技发明等创新类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学术之星等学术创新和科学研究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树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挖掘探索历史使命元素,结合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如红色基地、纪念馆、博物馆、乡村振兴实践基地等,打造特色鲜明的移动课堂。
三、注重“特色+转化”融合创新,打造实践育人工作品牌
针对当前实践“育人”的内在要求缺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特色融入和实践转化相结合,精心打造思政元素融入社会实践品牌项目,打造有特色的高质量实践育人品牌。
(一)抓好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双创”制度建设和资源投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以创促学。以专业特色为引领,高校要充分发挥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实习见习基地、校企校政联合实训基地等平台,开展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的全面合作。把思政育人拓展到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第一线。要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产学研有机融合,设计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广泛开展与学生专业、就业、创新创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创新创业渠道,实现互利共赢。
(二)抓好校政企协同育人。要发挥学校特色,加强政府、企业、社会、家庭协同联动,打造校政企社多元协同育人新模式。要广泛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到实践教育活动中来,通过实践教育领域各要素的相互协调,实现学校与社会在实践育人工作中的联动配合,形成协同育人力量。构建社会化的实践育人组织体系,以建立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和团队为载体,积极与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合作,创新开展沉浸式、情境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深入推进社会实践与大学生专业特色相结合的实践育人活动。
(三)抓好实践育人转化实效。实现实践活动成果的转化与运用是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针对目前社会实践和思政教育存在“硬融入”“表面化”“实效低”等现象,高校要坚持实践育人教育导向,坚持理论引导和实践锻炼相结合,走进农村做表率、走进社区做服务、走进社会做贡献。引导引领学生将知行合一践行为日常,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要善于总结实践化的教学成果,将其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中,不断推进“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