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标题:《改革开放40年:满满的获得感 ——上海改革开放40年民生成就专题系列总报告之一》
改革开放40年:满满的获得感
——上海改革开放40年
民生成就专题系列总报告之一
编者按: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帷幕。40年来,上海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开放的思想促改革,以创新的勇气促发展,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提高。40年后的今天,上海继往开来,勇当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大步迈向改革发展的新征程。为全面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民生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深刻变化,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充分应用各类民生相关的统计调查数据和资料,组织编辑撰写《上海改革开放40年民生成就专题系列报告》,本篇为系列总报告之一[1]。
[1] 主要数据资料来源为历年《上海统计年鉴》、《上海调查年鉴》、《春华秋实三十年——上海人民生活》、《辉煌的三十年——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资料汇编》、《变革、进步与成就——改革开放30年上海社会发展报告》等。
十九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40年的发展,使上海居民生活经历了从温饱型到改善型、再到发展型、享受型的巨大变化。40年的发展,让上海居民生活提前实现小康,向着更为富裕、美好的目标大步迈进。40年的发展,给上海居民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就业篇
就业作为民生之本,直接关系着社会的效率、稳定和公平,也是触动民生民情的头等大事。改革开放推动上海经济飞速发展,同时,就业体制束缚被打破,就业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和创新,带动上海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优化、就业状况持续改善。
1.经济发展、体制改革激活上海就业市场
40年来,在经济发展、体制改革的双重驱动下,上海就业规模不断扩大(见图1),从业人数从1978年的698.32万人增至2017年的1372.65万人,增长96.6%。同时,伴随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上海就业结构逐步优化,就业格局更为适应现代化大都市发展定位要求,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回落,第三产业比重加速提升(从1978年的21.6%升至2017年的65.5%)。
图1 主要年份上海就业总量与结构
2.就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开创新局面
“十二五”以来,为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政策力度,上海提出深入推进就业优先战略,主要从三方面健全政府主导的促进就业社会责任体系:一是提高就业服务水平,二是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三是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由此,上海就业状况持续向好,每年保持新增就业岗位60万个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4.2%,既维持了经济的活力,也保障了民生的稳定。
二、收入篇
40年来,上海居民收入从百元级到千元级再到万元级,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无论是中高收入群体,还是困难群体,都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
1.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为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奠定坚实基础。2017年,上海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分别达到62596元和27825元,分别是1978年的154倍和96倍,年均增长13.8%和12.4%;扣除价格因素和不可比因素,实际分别增长了20倍和12倍,年均实际增长7.9%和6.6%。
从增长趋势看,居民收入增长趋势基本与经济增速保持同步,稳定性不断提高。尤其是“十二五”以来,上海居民收入持续平稳增长,并始终与经济增长幅度相当(见图2)。2011年-2017年,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幅为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6.7%;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幅为1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7.5%;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幅均高于同期人均GDP的年均增速(6.3%)。
[2]
国家统计局对城乡住户调查实施了一体化改革,统一了城乡居民收入指标名称、分类和统计标准,建立了城乡统一的一体化住户调查。2015年起,本市发布新口径全市居民以及分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消费支出数据。本报告中累计增长和年均增长等数据根据历史数据按照新口径推算获得。
图2 上海城乡居民
实际收入增幅与人均GDP增速走势
从宏观收入分配格局看,生产总值按收入法测算可分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大项,其中劳动者报酬是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劳动者报酬占比从1978年的22.7%提高到2016年的43.4%,由此反映国民收入分配逐步向个人倾斜,经济发展的成果越来越多地被居民分享(见图3)。
图3 上海生产总值收入法项目占比情况
2.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逐步趋同
“十二五”以来,随着收入分配格局不断理顺,社会保障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增幅逐步趋同。2011年-2017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幅为10.6%,高出同期城镇居民增幅0.8个百分点(见图4),收入比稳中趋降,从2011年的2.4倍降至2017年的2.2倍。
图4 上海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比较
3.困难群体收入增长得到有效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把提高低收入居民收入作为改善民生工作的重点。近年来,随着上海“9+1”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健全,覆盖低保、低收入、支出型贫困家庭的梯度救助体系基本形成,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速已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15年-2017年,上海20%最低收入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为10.7%,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困难群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态势愈发明显。
三、教育发展篇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40年来,上海一直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形成统一的宏观管理系统,教育资源不断升级优化,各级各类教育得到高速、均衡的发展,一个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正在逐步构建并日益完善。
1.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持续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978年,上海开始普及郊县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基础;1986年,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和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促进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均衡;2000年后,上海重点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开展中小学网络“校校通”工程。“十二五”以来,上海坚持把托高底部水平作为促进教育均衡的重中之重,通过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优质学校创建、品牌学校赴郊区对口办学、郊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等方式有效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办学差距。义务教育合理布局、均衡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2.高等教育迅猛发展
改革开放后,上海陆续恢复和新建了一批高等院校,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实施了大规模高校撤减、合并、扩招,整合资源、提升层次,实现规模效应。“十二五”期间,上海在全国率先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由此,上海高等教育已实现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跨越,并向着高质化继续迈进。2017年,上海有普通高校64所,比1978年增加19所,在校学生51.49万,是1978年的近10倍;普通高等学校录取率接近90%,比2000年提高约22个百分点。
3.学前教育稳步发展
上海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顺利完成学前教育的基本普及。在此基础上,从2006年开始,上海加大资源建设,确保学前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16年,上海适龄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9%以上,有幼儿园1553所,在园幼儿数达55.65万人,教职员工数5.89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长62.1%、1.3倍和1.3倍。其中,民办幼儿园数量和在园幼儿数分别占比37.3%和31%,比2000年提高27.7个和23.7个百分点。
4.教育质量显著提高
上海教育结构更趋合理,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高等人才加快培育。近年来,上海每万人中在校大学、中学、小学人数已趋于稳定和平衡(见图5);2017年,上海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左右,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约35%;2011年-2016年,共有18.53万人获硕士学位,2.86万人获博士学位。
图5 主要年份上海每万人中在校学生结构分布
发表评论